曹舒涵
摘? ? 要: 周作人一生嗜茶,“茶”在其《喝茶》《北京的茶食》等作品中多有出現(xiàn)?!把拧笔侵茏魅藢徝雷非蟮暮诵模@體現(xiàn)在他愛清茶和清淡的茶食,尤其是有傳統(tǒng)味道的;向往雅致清逸的飲茶環(huán)境,熱衷于“禪茶一味”的禪宗美學和對苦茶的品鑒;文章風格平淡沖和和“雅”的人生態(tài)度上。周作人后期的茶是苦的,他通過茶來排遣內心的苦悶與孤寂,苦中作樂,在茶中尋求自我解脫,追求內心的閑適與豐腴?!安琛敝刑N含著周作人簡樸精致的人生態(tài)度,但他退隱茗茶、棄世自憐的消極態(tài)度也遭到了不少進步人士的抨擊。
關鍵詞: 周作人? ? 茶文化? ? 雅? ? 審美意趣? ? 人生態(tài)度
陸羽《茶經》中記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币馑际钦f,茶最適合生活儉樸且志趣高尚的人飲用?!耙晕镙d文”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一大特點,指的是在某種物質中寄寓了、承載了某種精神、某種信念、某種文化。[1]通過周作人的茶文化,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雅”的審美意趣和人生態(tài)度。
《喝茶》中說道:“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在賞鑒其色與香與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盵2]對周作人來說,喝茶是一種享受,他不是單純地在喝茶,而是注重品鑒茶之色、香、味,從茶中領略生活的藝術美?!皩Σ柚⑾?、味、形與風格的欣賞也要超越具象事物的羈絆,如此才容易操控茶道中諸如清和、空寂的精神。”[3]這為茶道美學提供了藝術與審美體驗,比如視覺、嗅覺、味覺等,他通過茶進入清和空寂的茶道境界。
周作人富有生活情趣,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物質層面的生存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心靈世界的富裕與滿足,提倡“無用之用”的藝術美?!侗本┑牟枋场分姓f:“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盵4]周作人很有雅趣,他認為我們在忙碌的現(xiàn)實之外,還有必要尋找一些精神上的樂子,諸如“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之類,追求內心的閑適與豐腴。因為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都是生活上必要的”。《生活之藝術》也說道:“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動物那樣的,自然地簡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當作一種藝術,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盵5]周作人崇尚的當然是后一種,他把生活當作藝術,認為喝茶是“生活之藝術化”的體現(xiàn)。通過喝茶這門藝術,可以在繁雜的世俗社會外暫得一時的清凈,為枯燥庸俗的生活增添一點小情趣和“無用之用”的藝術美,豐盈自己的內心,使內心得到滿足,進而獲得在亂世中生存前進的動力。
周作人不僅愛喝茶,對茶食的要求也頗高,喜歡清淡的“茶食”,這也可以體現(xiàn)出他的“雅”的審美觀?!逗炔琛分刑岬剑骸叭毡镜狞c心雖是豆米的成品,但那優(yōu)雅的形色,樸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資格。”[2]他喜歡茶食有“優(yōu)雅的形色”“樸素的味道”,如“羊羹”和“干絲”之類,而不是不合時宜的“瓜子”。對茶的配角都相當重視,不難看出他對雅致生活的向往。
周作人對文化傳統(tǒng)的眷戀,也可以看出他對文雅生活的追求。他在茶鄉(xiāng)浙東長大,從小受茶文化的熏陶浸染,養(yǎng)成了一生愛喝茶的習慣。這一習慣在他《關于苦茶》中有清楚的體現(xiàn):“許多東西都可以代茶,咖啡等洋貨還在其外,可是我只感到好玩,有這些花樣,至于我自己還只覺得茶好,而且茶也以綠的為限,紅茶以至香片嫌其近于咖啡,這也別無多大道理,單因為從小在家里吃慣本山茶葉耳。口渴了要喝水,水里照例泡進茶葉去,吃慣了就成了規(guī)矩,如此而已?!盵6]咖啡等洋貨始終不能為他接受,從小喝慣綠茶的他對傳統(tǒng)有深深的依戀。對“古老的京城里包含歷史的精煉的或頹廢的點心”渴望和向往,“雖然這樣說好像遺老的口吻,但總之關于風流享樂的事我是頗迷信傳統(tǒng)的?!盵4]我們可以感受到周作人骨子里有中國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的情懷,他喝的不單單是茶,更是清雅的意境和情趣,是古樸寧靜的心境;吃的不僅僅是茶食,更是老北京的傳統(tǒng)味道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氣息。
此外,周作人還堅守傳統(tǒng)的飲茶習慣,認為茶應該保持純粹的一味,不贊成往茶中摻雜他物,如紅茶中加牛奶或糖等,否則就是“雜”。朱熹在《朱子語錄》中指出“一味是茶,便是真?!睆闹茏魅藢鹘y(tǒng)綠茶和茶食的喜愛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固有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和延續(xù),對純正、古樸、雅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感受到周作人樸素淡雅、沉穩(wěn)脫俗的氣質。
周作人向往的也是雅致、清逸的飲茶環(huán)境,《喝茶》中這樣描寫到:“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2]瓦屋紙窗是一種文化意象,在灰瓦白窗的古屋中,周邊是淙淙清泉和寧靜清新的山林,綠茶在屋內小火煮著,與兩三好友說說笑笑,這該是多么一派和諧雅致的氣氛??!《雨天的書·自序一》中也有類似場景:“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閑話,那是頗愉快的事?!盵7]外面大雪紛飛,而木屋里的火爐燒著白炭,發(fā)出微紅的光,給人明亮溫暖的感覺,茶人透過玻璃窗,賞著素雅清幽的美景,小口啜著茶,同友人閑談,想必會感到愉悅閑適,心境和諧。從這兩處描寫中可以看出周作人認為喝茶的環(huán)境要古樸典雅,富有禪韻之美。唯其如此,才能在或清雅、或明暖的氛圍中追求內心的平和與寧靜。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也有一篇關于喝茶文章的記載,叫《閔老子茶》:“導至一室,明窗凈幾,瓶溪壺成宣窯瓷甌十余種皆精絕。燈下視茶色,與瓷甌無別而香氣逼人”,周作人描述的喝茶環(huán)境與張岱很是相似,其散文中也有張岱的影子,他還為俞平伯重刊的《陶庵夢憶》作過序,想必是受張岱影響頗深吧。
“茶道與禪學自古聯(lián)結得很密切,我們認為其中的原因就是彼此在空寂境界上的一致性。空寂的狀況是修禪的人必須學會進入的境界;空寂的狀況是茶人們體會、享受茶境之美的一條道路?!盵3]茶道與禪學兩者都可以使人們進入“神人合一、物我無間”的“入神忘我”的境界?!恫柚畷颉酚涊d:“紅茶加糖,可謂俗已。茶道有宗教氣,超越矣,其源蓋本出于禪僧?!贝司渑c上文中描述的喝茶環(huán)境,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禪茶一味”之意。周作人《北京的茶食》中說:“那模糊陰暗的字跡又引起我一種焚香靜坐的安閑而豐腴的生活的幻想?!盵4]焚香靜坐乃佛教禪宗修行之體現(xiàn),點燃一炷香,啜飲清茶,靜坐閑談,內心想必會豐腴、閑適、滿足。周作人文章中滲透著深深的禪趣,他在經歷人世百態(tài)后似乎參透了生命的哲理,以溫和的姿態(tài)和禪宗式的美學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
茶的苦澀味是一種樸素、低調的美,是周作人“雅”的審美觀的體現(xiàn)。周作人的后期生活中,茶從清茶變?yōu)榭嗖瑁约旱臅S也命名為“苦茶齋”,且作《苦茶隨筆》。周作人在五十歲生日時,寫了兩首涉及喝茶的自壽詩,“旁人若問其中意,且到寒齋吃苦茶”。朱熹《朱子語類》有載:“苦者,吃過卻甘。”茶剛入口時是苦的,周作人后期的生活也是清苦、苦悶的,世事繁亂,內心孤寂;但茶之魅力就在于苦與甘的張力與轉換間,有些人回味之后覺得茶有甘味,即“啜苦咽甘”。而這位苦雨齋老人正是在讀書、寫作、啜茗中,找到了自我與人世間的微末情分,于孤寂中感受到生命的淡淡喜悅和茶的甘味。周作人賦予苦澀味以精神性和美學價值?!芭c其說來自苦澀味的愛好本身,不如說是在‘甘與‘苦對立轉化的意義上看待‘苦味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賦予了苦澀之味以主觀的‘精神性,于是苦澀、清苦就成為人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的表征,從而把一種消極的、負面的狀態(tài)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正面的精神狀態(tài)?!盵8]周作人以苦為樂,在現(xiàn)世苦難中尋求自我解脫,以積極的方式尋求生活的樂趣,為自己黑暗的生活帶來一絲光亮。從另一方面來看,一般情況下人們是不怎么喜歡苦味的,而周作人卻以“苦澀”為美,擺脫了凡人的“俗味”,追求閑情逸致,這就為他個性與自由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可能,他醉心于閑適性靈的美文創(chuàng)作,文中蘊含著淡泊明志的閑話況味。
雅,是周作人審美追求的核心。周作人追求的“雅味”具有豐富性,他說“所謂雅里包含著好些東西,如雅,拙,樸,澀,重厚,清朗,通達,中庸,有別擇等?!盵9]周作人愛清茶和清淡的茶食,尤其是對傳統(tǒng)味道的堅守和追求,向往雅致清逸的飲茶環(huán)境,熱衷于“禪茶一味”的禪宗美學和對苦茶的品鑒,都體現(xiàn)著他“雅”的審美意趣和人生態(tài)度。
周作人后期的人生態(tài)度有了大轉變,究其原因,是由于兄弟失和,再加上國民黨限制知識分子言論自由、進行文化圍剿和五四退潮的時代背景。曾經激進斗爭的“叛徒”周作人對現(xiàn)實逐漸感到不滿與失望,他感到“教訓之無用”和自己的無能為力,“夢想家與傳道者的氣味漸漸地有點淡薄下去了”,周作人思想出現(xiàn)了明顯的動搖和后退,看到無希望的事便默然而止,不再多說多做。而為了應對現(xiàn)實的苦悶和精神的孤寂,他最終選擇了在亂世中退隱茗茶的隱士生活,“寄沉痛于悠閑”,以茶來排遣內心的愁苦,消解自我與現(xiàn)實的矛盾,去尋求人生安慰的手段。
“忙里偷閑,苦中作樂”正中周作人生活藝術的精髓之所在?!盵10]周作人退隱茗茶,過著自由自在、閑適恬淡的生活,在茶中尋找人生的歸屬感,“在不完全的現(xiàn)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2]。從本質上來說,這其實是一條個人本位主義的享樂人生的道路,周作人強調表現(xiàn)“自我”,實質上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逃避?!霸谥茏魅丝磥恚谶@無可逃避的命運面前,一切努力奮斗都是徒勞的,唯有樂天知命,順其自然,‘盡量的享受,以求得到個人剎那間的滿足?!盵11]周作人是“以個人為基礎”,以狹隘的個人個性的發(fā)展為滿足,只求“獲得個人幸福與欣悅”。他缺乏濟世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脫離社會時代和人民群眾,沒有像魯迅一樣,積極地走一條為民族解放、為人民大眾奮斗而犧牲的道路,而是在虛無悲觀的情緒支配下,后期得出“教訓無用”的結論,從根本上否定了群眾覺醒的可能性和思想啟蒙的意義,陷入“迷妄”,把“隱逸”作為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
周作人認為“文藝只是自己的表現(xiàn)”,文學的作用僅在于使自己得到滿足?!爸茏魅私K于失去了作為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現(xiàn)代作家最可貴的品格——對于時代、國家、民族與人民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鉆進了藝術的象牙塔,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最可貴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盵11]他的逃避現(xiàn)實、棄世自憐的消極態(tài)度與當時的愛國運動格格不入,故而遭到了不少進步人士的激烈抨擊;但也得到了蔡元培、錢玄同、沈兼士等人的附和,他們理解周作人在原先的理想與抱負在現(xiàn)世社會碰壁后的無奈,表達了對苦茶所代表的文化心態(tài)與人生態(tài)度的認同,并由此形成了一個文學派別——苦茶派。
周作人博學儒雅,文章妙趣橫生,《北京的茶食》、《喝茶》等閑適小品都是周氏所認為的“自己覺得比較地中意,能夠表出一點當時的情思與趣味的”作品,文中透露出他舒卷自如的率性和雅的情懷,風格平淡沖和、簡煉淡遠、自然親切?!爸茏魅瞬恢匚姆?,看重的是生活的隨性美,是對生活雅趣的一種追求。”[12]周自己說他作文“只想說自己要說的話”,在《雨天的書·自序二》中寫道:“我近來作文極慕自然平淡的景地?!边@反映出他的隨意率性和寫文章的無目的性。周作人的文章風格與他的茶風、為人處世的作風是一致的,都體現(xiàn)出他清雅、平淡的審美觀,茶、文本風格、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三者完美和諧地交融為一體。
茶成就了周作人,周作人也成就了中國的茶文化。茶文化豐盈了周作人的內心世界,滋養(yǎng)了他的文學思想,為他枯燥無味的生活增添了不少雅趣和“無用之用”的藝術美;同時,他又通過茶來排遣內心的苦悶與孤寂,在茶中尋求自我解脫,追求內心的寧靜平和,從茶中體悟生命的意義?!霸诓栉幕飞狭粝路济膼鄄枞舜蠖际俏娜四?,他們也是中國審美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敝茏魅吮闶瞧湟?,他在茶文化的潛移默化下,低調樸素、沉穩(wěn)脫俗、別具一格的性情更加彰顯,創(chuàng)作出平淡沖和的美文,藝術境界高妙;此外,他還對茶加以美學上的闡發(fā),豐富了茶的文化內涵,為茶文化的研究發(fā)展和傳承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支撐。
參考文獻:
[1]王向遠.“一帶一路”與中國的“東方學”[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6(5).
[2]周作人.喝茶[A].周作人閑話[C].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3]蔡榮章.現(xiàn)代茶道思想[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周作人.北京的茶食[A].周作人散文精選[C].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5]周作人.生活之藝術[A].周作人閑話[C].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6]周作人.關于苦茶[A].周作人散文精選[C].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7]周作人.雨天的書·自序一[A].周作人閑話[C].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8]王向遠.東亞茶道與“澀味”美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8):185-191.
[9]周作人.笠翁與隨園[A].苦竹雜記[C].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
[10]王同坤.茶本無意人卻有情——讀魯迅、周作人的同題散文《喝茶》[J].名作欣賞,2015(1):77-80.
[11]錢理群.周作人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2]胡翠琴.品味清茶中的“雅”與“意”[J].歷史文化,201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