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行為保險學系列(十三):保險經(jīng)濟學中逆向選擇理論的謬誤

2018-04-16 01:11:42郭振華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金融學院
上海保險 2018年3期
關鍵詞:投保人投保逆向

郭振華 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金融學院

本文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173144)的資助。

郭振華,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國保險學會理事、上海市保險學會常務理事。長期講授《保險學》《保險公司經(jīng)營管理》等課程,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上海社科基金項目各一項。

主流保險經(jīng)濟學認為逆向選擇是保險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本文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保險經(jīng)濟學中的逆向選擇理論至少有三點假設與現(xiàn)實不符,在現(xiàn)實中,逆向選擇理論的“失靈”問題非常嚴重,逆向選擇并非保險失靈的主要原因。

一、保險經(jīng)濟學中的逆向選擇理論

(一)保險市場失靈

經(jīng)濟學中的市場失靈,是指某種商品市場或服務市場上,依靠自發(fā)的市場交易無法實現(xiàn)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偏離了有效率的市場均衡狀態(tài)。所謂有效率的市場均衡狀態(tài),通常是指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所達到的均衡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所決定的市場交易量和交易價格下,消費者剩余和生產(chǎn)者剩余之和達到了最大,以至于任何偏離該均衡點的狀態(tài)都會導致買賣雙方剩余之和(或社會福利)降低。主流經(jīng)濟學認為,導致市場無效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外部性、壟斷和信息不對稱。

在主流的保險經(jīng)濟學中,保險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就是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一方擁有不被另一方所知道的信息,在交易發(fā)生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非對稱信息稱為事前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逆向選擇”問題;在交易之后才產(chǎn)生的非對稱信息稱為事后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道德風險”問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都會導致市場交易量和交易價格偏離有效率的市場均衡狀態(tài),降低社會福利水平。

(二)保險經(jīng)濟學中逆向選擇的含義及其后果

保險市場上的逆向選擇,是指投保人總是比保險人更清楚自己的風險狀況,更清楚自己的風險大小,于是,投保人往往會利用這種信息優(yōu)勢通過隱藏風險信息的方式偽裝成低于自身真實風險的投保人,以低于公平保費的價格取得保險,投保人的這種傾向和行為會導致保險市場偏離有效率的市場均衡狀態(tài),導致社會福利損失。

在保險經(jīng)濟學中,所謂公平保費,通常是指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下保險公司應該收取的保費。具體而言,公平保費應該能夠覆蓋保險公司的期望賠付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相應的股東資本成本。所謂股東資本,是指為應對該業(yè)務帶來的風險而需要股東按照償付能力規(guī)定所投入的資本,所謂股東資本成本,是指被保險人需要通過增加保費的方式為這部分股東資本提供合理的市場回報或公平利潤,由于資本是為了應對風險,這部分保費也被稱為風險附加保費。因此,公平保費=期望賠付成本(純保費)+管理成本+公平利潤(或風險附加保費)。

不過,從風險厭惡的消費者角度而言,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大保費=期望賠付成本+風險溢價。為了便于分析,這里假定消費者愿意支付的風險溢價正好等于保險公司管理成本與公平利潤之和,即,消費者風險溢價=保險公司管理成本+公平利潤,則,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大保費正好等于公平保費?;蛘哒f,我們假定公平保費正好等于消費者對保險產(chǎn)品價值的主觀評價。

更具體而言,逆向選擇其實是一個市場交易過程,這一過程的路徑是:在保險市場上的任一產(chǎn)品市場中,總會有風險高的投保人和風險低的投保人,投保人知道自己詳細的風險信息或損失概率分布,知道自己所購買保險的公平保費。但保險公司卻很難判斷來投保的每個個體到底屬于高風險還是低風險,具體的損失概率分布如何,公平保費多少,于是只能根據(jù)市場所有投保人的平均風險狀況給出平均保費。由此,面臨同樣的市場保費水平,低風險投保人會認為保費水平高于自己的預期,進而放棄投保,而高風險投保人會認為保費水平低于自己的預期,進而選擇投保,市場不是“優(yōu)勝劣汰”,而是進入了“優(yōu)汰劣勝”的狀態(tài)。

進一步地,由于承保進來的都是高風險業(yè)務,保險公司會發(fā)現(xiàn),之前依據(jù)所有可能投保業(yè)務平均風險狀況確定的平均保費覆蓋不了自己的賠付成本和其他成本,業(yè)務越多,虧損越嚴重,于是只好進一步提高保費。其實,在前面所述的高風險投保人群體內(nèi)部,個體間風險仍有差異,保險公司提高保費的做法會導致之前的高風險投保人中相對較低風險的投保人選擇放棄投保,導致剩余投保人的平均風險更高,這導致提高保費后的保險公司仍然處于虧損狀態(tài)。于是,保險公司只好繼續(xù)提高保費……由此導致的惡性循環(huán)將導致保險費率水平越來越高,投保的客戶越來越少,而保險公司仍然處于虧損狀態(tài),如果缺乏有效的應對手段,甚至會導致保險市場消失。

顯然,逆向選擇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會使保險市場嚴重萎縮,使其嚴重偏離完全信息狀態(tài)下的有效市場狀態(tài),造成巨大的福利損失。當然,針對投保方隱藏風險信息導致的逆向選擇問題,保險公司會采取盡量獲取投保標的風險信息(例如人身險中的體檢和財產(chǎn)險中的現(xiàn)場風險查勘)、通過提供不同的保險合同促使投保人進行自我風險揭示等手段進行一定的控制。

(三)逆向選擇理論的三點假設

逆向選擇理論建立在至少三點假設上:第一,個體可以準確評估自身風險;第二,個體會計算保險產(chǎn)品的公平保費,并將其作為保險決策依據(jù);第三,在準確評估風險和計算公平保費的基礎上,個體會通過將自己計算的公平保費與市場價格比大小的方式做出投保決策,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投保,反之則不投保。如前所述,我們假定公平保費始終等于風險厭惡的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大保費。如果將上述逆向選擇理論的三點假設合并成一個,那就是假設個體是完全理性的,具備所有風險信息,具有超強的統(tǒng)計分析和計算能力,進而能夠做出主流經(jīng)濟學中所稱的理性投保決策。

但事實上,上述三項假設均與現(xiàn)實不符,導致主流保險經(jīng)濟學的逆向選擇理論存在很大的問題,其結(jié)論站不住腳。

二、逆向選擇理論缺陷一:個體可以準確評估風險

保險經(jīng)濟學中逆向選擇理論的第一個基本假設為“個體可以準確評估自身風險”。所謂“準確評估自身風險”,是指個體能夠像保險精算師那樣經(jīng)過統(tǒng)計分析得到自身風險的概率分布。正是因為個體能夠在準確評估自身風險的基礎上計算出自己的公平保費,當保險公司按照平均風險狀況給出平均費率時,才會出現(xiàn)高風險投保人覺得劃算(市場價格低于自己的公平保費)、低風險投保人覺得不劃算(市場價格高于自己的公平保費)的情況,進而引發(fā)逆向選擇問題。

但事實上,由于個體的風險評估方式與保險公司(或保險精算師)的風險評估方式存在巨大差異,導致雙方的風險評估結(jié)果也存在巨大差異。

對保險公司而言,保險公司在承保大量業(yè)務(確切地說是風險單位)后,可以通過統(tǒng)計專家如精算師對經(jīng)驗賠付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進而基本準確地預測未來的賠付支出,確定同質(zhì)標的的平均風險。所以,保險承保風險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屬于可度量的奈特風險范疇。

但對于保險消費者而言,第一,消費者實際上是一個個孤零零的個體,根本不具備上述保險公司所擁有的大量損失數(shù)據(jù);第二,即便消費者零星地看到了一些公開的風險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與保險產(chǎn)品的承保風險通常也不會完全對應;第三,最重要的是,即便消費者獲得了完全合適的風險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根據(jù)大腦的思維方式或思維經(jīng)濟性原則(為了節(jié)約能量,大腦的運行也追求成本與收益的均衡),消費者通常也不會像統(tǒng)計學家或精算師那樣據(jù)此對自己面臨的風險進行準確量化,更不會據(jù)此進行風險判斷和應對決策。

那消費者到底如何進行風險判斷呢?實際上,保險消費者的風險判斷,主要依賴感性的直覺思維和經(jīng)驗判斷,而不是像經(jīng)典經(jīng)濟學理論所預期的那樣或者像保險公司那樣主要依賴理性的基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風險評估。風險心理學研究權(quán)威斯洛維奇(Slovic)將公眾對風險的判斷稱為“風險感知(risk perception)”,意指公眾對風險的判斷是主觀的和直覺的,而不是客觀的和理性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等人將個體在做不確定判斷時所依賴的直覺判斷原則稱為“啟發(fā)式原則(heuristics)”。

基于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研究,人們進行風險判斷時主要使用可得性啟發(fā)式原則(availability heuristics),即人們通過能回想(或回憶)到的例證數(shù)量和回想的容易性(或流暢性)來評估這類事件發(fā)生的頻率或概率。這些回想到的例證是人們以往經(jīng)歷事件在大腦中的自動記錄,當需要估計類似事件的頻率或概率時,人們就會從記憶中提取或調(diào)用。例如,沒有得過糖尿病的人會通過回憶其熟人中糖尿病的發(fā)生情況來評估患糖尿病的概率或風險。顯然,在提取相關記憶的過程中,回憶起的例證越多,回憶越是容易或流暢,人們對該事件出現(xiàn)概率或頻率的估計值就越高。

顯然,當個體采用可得性啟發(fā)式進行風險判斷時,會引發(fā)判斷偏差,即人們的判斷結(jié)果會嚴重偏離依據(jù)統(tǒng)計理論得到的計算結(jié)果(如統(tǒng)計概率)。這一點非常容易理解,由于個人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經(jīng)歷過的和看到過的風險事件)不同,對于同樣的風險,每個人大腦中可提取的例證和回想的容易性就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風險判斷。

本部分的結(jié)論是:對于相同的投保風險或承保風險,由于個體風險判斷方式與保險公司風險評估方式的巨大不同,在可得性啟發(fā)式這樣的直覺思維方式下,個體不可能準確評估風險,不可能得到與保險公司統(tǒng)計風險評估相一致的結(jié)果。這一結(jié)論動搖了保險經(jīng)濟學中逆向選擇理論的基礎。

三、逆向選擇理論缺陷二:個體會計算公平保費并將其作為保險決策依據(jù)

在公平保費中,占比最大的是期望賠付成本,也稱純保費。在忽略管理成本和公平利潤的情況下,這種看似公平的思維方式其實是從保險公司和客戶群體之間來說的,是指保險公司從客戶群收取的總純保費等于對客戶群的總賠付。但具體到單個客戶來說,公平保費并不“公平”,單個客戶的純保費支出與得到的賠付幾乎不可能相等,而且由于保險通常承保的是小概率風險,因此,多數(shù)客戶的純保費支出都會大于其得到的保險賠付。但是,主流保險經(jīng)濟學中還是把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到了單個客戶身上,認為保險客戶會通過計算公平保費的方式來考量自己購買保險是否劃算。言下之意是說,如果實際保費低于公平保費,客戶就會投保;如果實際保費超過公平保費,客戶就不會投保。

這種被稱為理性的期望值思維方式其實大大高估了消費者的智商。設想一個生活中最簡單的選擇:“天氣預報說今天降雨概率40%,那早上出門要不要帶雨傘呢?”這事兒常常令人們舉棋不定,因為無論帶傘還是不帶傘,都無法使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感覺自己的選擇是最佳的,具體而言,無論是“帶傘了沒下雨“還是“不帶傘下雨了”,人們都可能會覺得自己早上的決策有誤。只有在“帶傘且下雨了”和“不帶傘沒下雨”這兩種情形下,人們才會覺得自己早上的決策做對了。顯然,人們的思維方式通常是結(jié)果導向,而不是期望值導向。

再想想期望值理論是如何被提出的,是帕斯卡這樣高智商的數(shù)學家兼物理學家苦思冥想很多年才提出來的,將可能性與后果兩者結(jié)合起來考察不確定選擇的期望值計算公式和期望值決策理論,普通公眾是很難順暢地在現(xiàn)實中使用的。其實,越是科學家經(jīng)過艱難思考才得出的理論和思考方法,越是適合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和學習,但卻越是難以被普通公眾在生活決策中普遍使用,普通公眾需要的是“快捷方式”。

現(xiàn)實情況也是如此。在現(xiàn)實世界中,我還沒有看到過誰在進行保險決策時會計算期望賠付成本(純保費)和公平保費,再將公平保費與實際保費相比,得到是否合算的結(jié)論。

從實證研究來看,我曾經(jīng)在一次保險決策實驗中招募了45名大學生被試,要求每名被試者針對24種風險場景獨立做出是否購買保險的決策,而且購買保險和保險金賠付都是采取實際的金錢交易,是真刀真槍的保險交易。實驗結(jié)束后,我們對45名被試者做了訪談,要求他們回答在實驗中是如何做出保險決策的。訪談結(jié)果表明,盡管我們在實驗中直接給出了風險發(fā)生概率和出險后的損失規(guī)模(這在現(xiàn)實世界的保險決策中其實是很難得到的),但是,在風險信息如此清晰的條件下,45名被試者中,在決策過程中計算過期望損失(純保費)或有“公平保費思維”的被試者只有5名,其中3名被試者直接計算了期望損失,2名被試者將“保費/損失”與“出險概率”相比,體現(xiàn)了公平保費思維;其余40名被試者均沒有進行任何計算,而是直接采用了比較主觀的快捷決策方式,比如出險概率高就買、損失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就買、“損失/保費”高了就買、保費便宜就買等等。

本部分的結(jié)論是:公平保費只是保險公司角度的說法,普通消費者并不認為公平保費是“公平”的。普通消費者通常是不會通過計算所謂“公平保費”來進行保險決策的,而逆向選擇理論中要求消費者將自己的公平保費與保險市場價格進行對比,這在實踐中幾乎無法做到。這進一步動搖了逆向選擇理論的基礎。

四、逆向選擇理論缺陷三:個體會將公平保費與市場價格對比做出投保決策

逆向選擇理論的第三個假定是:“在準確評估風險和計算公平保費的基礎上,個體會將公平保費與市場價格對比做出投保決策,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投保,反之則不投保?!边@個假定也不成立,即便人們真的能夠準確評估風險和計算公平保費,個體也不會按照上述方式進行保險購買決策。

事實上,與風險判斷一樣,人們的保險決策也是直覺式的,實際決策準則包括“門檻概率原則”“便宜就買原則”等。

沃頓商學院的Kunreuther教授和Pauly教授(2006)最早提出了保險決策的“門檻概率原則”。所謂“門檻概率原則”,是指人們對小概率風險有普遍的忽視傾向,只有當個體的“主觀出險概率”超出其“主觀門檻概率”時,該風險才會引發(fā)個體的關注,才會進一步考慮保險產(chǎn)品的價值(公平保費)和價格問題。反之,當個體的“主觀出險概率”低于“主觀門檻概率”時,即便政府為個體購買保險提供保費補貼,使得個體的保費支出低于公平保費,個體也不愿購買保險。例如,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美國容易遭受洪水災害的幾個地區(qū),即便在聯(lián)邦政府提供高額保費補貼的情況下,投保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的住戶仍然不到當?shù)乜傋舻?0%(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2005)。

可以想見,主觀門檻概率是個體財富水平的減函數(shù),即個體越富裕,門檻概率就越低?;蛘哒f,個體越富裕,越愿意考慮為小概率風險購買保險。全球各國的保險密度和人均GDP數(shù)據(jù)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人均GDP越高,保險密度(人均保費支出)通常就越高。這是因為,保險其實是以出險概率P起作用的商品,只有當人們的日常消費需求被滿足,以至于日常消費的邊際效用降到很低后,保險的邊際效用才會體現(xiàn)出來。同理,在保險產(chǎn)品系列內(nèi)部,不同產(chǎn)品所承保風險的出險概率不同,隨著出險概率P的升高,保險真正起作用的概率越來越大,保險產(chǎn)品帶來的邊際效用越來越高,于是,人們的需求強度越來越高。這正是車險和醫(yī)療費用保險需求較為強烈、而家庭財產(chǎn)保險需求卻非常疲弱的主要原因。

所謂“便宜就買準則”,是指當保費很便宜,而自己確實又面臨風險時,就選擇購買的行為。消費者心目中的便宜,并非是指產(chǎn)品售價低于公平保費,而是指產(chǎn)品價格在客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于是可以隨意購買?,F(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航空意外險、短期高免賠醫(yī)療費用險之所以銷量較大,并不是因為客戶計算出了公平保費并發(fā)現(xiàn)保險產(chǎn)品售價遠低于公平保費,而是消費者覺得便宜,且自己又確實面臨這樣的風險,于是無論是高風險投保人還是低風險投保人,都會出手購買。

本部分的結(jié)論是:對于保險所承保的小概率風險,普通消費者并非按照公平保費與實際保費比大小的方式進行決策,而是會采用“門檻概率原則”“便宜就買原則”等“快捷方式”進行投保決策。也就是說,當保險承保風險的主觀出險概率低于主觀門檻概率時,客戶根本不會考慮保險,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逆向選擇問題;當人們采用“便宜就買原則”時,逆向選擇理論也是失效的。

五、結(jié)論:逆向選擇理論的謬誤及啟示

(一)逆向選擇理論的“失靈”

綜上所述,與保險逆向選擇理論的假定相悖的是:第一,由于消費者通常采取直覺啟發(fā)式的思維方式進行風險判斷,所以,消費者不可能像保險精算師那樣得到自身風險的準確估計;第二,在實際保險決策中,消費者不會計算保險產(chǎn)品的期望賠付成本,更不會計算公平保費,公平保費通常也不是其保險決策的依據(jù);第三,對于保險所承保的小概率風險,普通消費者并非按照公平保費與實際保費比大小的方式進行決策,而是會采用“門檻概率原則”“便宜就買原則”等“快捷方式”進行投保決策。

因此,當面臨保險決策問題時,消費者通常無法判斷市場價格到底是高于還是低于自己的公平保費,因為消費者自己根本不會計算自己的公平保費。也就是說,現(xiàn)實中的消費者不會像逆向選擇理論中所推演的那樣行事,而是會采用某些直覺方法或快捷方式進行判斷和決策。

于是,在現(xiàn)實中,逆向選擇理論的“失靈”問題非常嚴重。尤其是當保險承保風險的主觀出險概率低于主觀門檻概率時,客戶根本不會考慮保險,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逆向選擇問題。

我們相信保險市場仍然存在逆向選擇問題,但問題遠沒有保險經(jīng)濟學中所說的那么嚴重。

(二)逆向選擇不是保險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

進一步地,主流經(jīng)濟學將逆向選擇歸因于信息不對稱,將保險市場失靈歸因于逆向選擇,這兩個說法其實都有誤。因為,在保險交易中,即便保險公司能夠掌握所有潛在消費者的所有風險信息,讓信息對稱起來,保險公司能夠?qū)γ恳粋€客戶進行準確定價,我們預期,保險市場上的交易也不會顯著增加,保險市場仍然是失靈的。因為,第一,這個保費是否公平,消費者其實并不知道;第二,只要概率夠低,無論如何定價,消費者可能都不予理睬。

也就是說,逆向選擇其實并非保險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歡
投保人投保逆向
逆向而行
保險投保與理賠
有必要創(chuàng)設“第二投保人”概念嗎?
——與林剛先生商榷
上海保險(2018年3期)2018-04-03 09:35:31
互聯(lián)網(wǎng)財險投保者
逆向解答
公路工程保險投保策略
逆向工程技術及應用
保險理財 四大要點獲實惠
天气| 天水市| 永泰县| 闽侯县| 焦作市| 门源| 钦州市| 乌拉特中旗| 黄浦区| 永善县| 平定县| 湖南省| 乌鲁木齐县| 万安县| 江孜县| 本溪市| 淮北市| 宁德市| 娄底市| 宣威市| 米泉市| 林口县| 正蓝旗| 池州市| 上虞市| 肇源县| 梁河县| 彭泽县| 海淀区| 冕宁县| 桦南县| 万山特区| 庆云县| 武安市| 宜黄县| 台中市| 长丰县| 老河口市| 会宁县| 久治县|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