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婷
摘要:《朗讀者》是德國法學家兼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著名作品之一。小說講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間一段發(fā)生在二戰(zhàn)后德國的非同尋常的愛情故事,將普通人的愛恨糾葛與歷史、人性等多重主題結合到一起,表達了對歷史罪責、現(xiàn)實矛盾、人性脆弱以及苦難的反思。本文關注的重點是女主人公漢娜,在她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曾經(jīng)的戰(zhàn)爭罪犯,也能看出普通人的內心斗爭與人性弱點。本文通過對歷史的考察及對漢娜的心理分析,探究主人公罪過與苦難的問題,以求從中得出對歷史與人性的反思。
關鍵詞:《朗讀者》漢娜戀母情結情感
一、引言
《朗讀者》表達了人性與自尊的故事,漢娜這個形象被作者設定得十分復雜,在她身上體現(xiàn)了悲劇的性格特點,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她的同情。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通過宏大的敘事手段來對小人物進行描寫,從小的個體來體現(xiàn)整個時代的冷漠與殘忍。讀懂《朗讀者》的關鍵是讀懂漢娜,她是整部小說的關鍵。但就像“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讀者對她都有不同的見解。
二、不忘初心,執(zhí)著于愛情的人物性格
(一)不理世俗,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
當兩人騎著單車穿梭在金色的稻田中,迎著風,沐浴陽光,純粹的人性與大自然完美融合,漢娜在這美好的環(huán)境中變得格外美妙,毫無功利性的愛情。她在米夏的眼里是充滿溫暖的,內心成熟、行事干練、身材曼妙,在他內心深處缺少的就是這樣一個母親形象。米夏偷偷地瞄著漢娜,但當他被發(fā)現(xiàn)時,米夏感到十分羞澀,迅速地逃離開。離開后的米夏雖然表面上沒有顯示出來,但是內心十分澎湃與緊張。他一遍遍地回憶自己剛才看漢娜的一幕,腦海中都是漢娜婀娜的身體,奇怪、渴望、追求等各種五味雜陳的想法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最后,他的猶豫不決還是被戀母情結所戰(zhàn)勝,他再一次走進了漢娜的閣樓。這一次,他非常殷勤地幫著漢娜搬煤球,干完之后他弄得滿臉黑,氣喘吁吁??吹剿强蓯劾仟N的樣子,漢娜流露出母愛的笑容,又有疼愛的意味。米夏如釋重負。漢娜以母親的口吻對米夏說:“看看你的臟樣子,孩子,把衣服換了,我給你把身子洗干凈。”于是,他拿出毛巾讓漢娜幫他洗身子。這讓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異性的渴望。
(二)內心深處對純粹愛情的向往
米夏和漢娜相處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十分歡樂的,但是偶爾也會發(fā)生爭吵。每當米夏與漢娜吵架時,米夏像做了錯事一樣哭得像個小孩子。他擔心漢娜會因此拋棄自己,乞求漢娜的原諒。漢娜很愛干凈,每次做愛之前,她都會要求米夏洗澡,她自己也會仔細地為米夏洗澡。她的每一個動作都像母親一樣,對他呵護備至。米夏因此倍感舒適,并享受這一切,享受和漢娜在一起的每段時光。每次做愛之后,漢娜都會要求米夏為自己朗讀一段文章,就像一位兒子為文盲的母親講故事一樣。米夏深深地認識到,他和漢娜之間的愛是難能可貴的,是很難再尋覓的,“失去了漢娜,他的生活不知該怎么繼續(xù)”。然而,漢娜最終還是離開了米夏,米夏從此之后像失去了動力與希望,開始一蹶不振,他失落、悶悶不樂、愁容滿面。最初的內心,執(zhí)著于愛情,一個簡單明快、真誠善良的女人,仿佛一株白蓮花,具有踏實樸素的形象。
三、在困境中自我迷失以及冥頑的自尊,固執(zhí)的鮮明個性
(一)性格特點的形成
“她成長于南歐的一個德國人居留地,十七歲就到了柏林,工作在西門子,是一名女工,二十一歲身陷監(jiān)獄,大戰(zhàn)結束后,她干過力所能及的事情,沒有結過婚?!泵紫膯柶痍P于她親戚朋友的事情,她回答不上來。并且,在漢娜被審判時,也沒有見到她的家人和朋友的到來。在休庭期間,一般被告都會和親人交談,但是漢娜確實自己一個人坐著,與任何人都不交流。作品中她是孤獨的,漢娜自己也向米夏抱怨說:“所有人都不了解我,他們都不知道我是什么樣的人,干過些什么事。”但是,我們并未看到漢娜為了讓別人了解自己而變得怎樣熱情,卻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內心尊嚴,而逐漸遠離人群,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這種極力維護自尊的行為也是一種不自信和沒有安全感的表現(xiàn)。她文盲身份的暴露使她自己也顯得更加脆弱和敏感。于是,我們就會知道米夏問漢娜名字時,她為什么會暴跳如雷,用一種閃躲的眼神去看米夏;為何在米夏嘲笑漢娜時,她心中的怒火會被點燃。當然,這其中有她對知識的熱愛,不允許別人褻瀆,更由于“白癡”這樣的稱呼使她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二)迷失自我的性格特點的表現(xiàn)
文盲身份使她被排斥在社會的邊緣,處在社會的底層之中,漢娜強忍著維護自己的尊嚴,盡力掩蓋自己是文盲的事實。她對自身缺點的自我麻痹一直在進行著,從未認識到這種態(tài)度讓自己內心壓抑。納粹統(tǒng)治下,正常的社會秩序被打亂,正確的價值觀也不復存在,人們的選擇失去了正確的引導。但漢娜的選擇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她對知識階層已經(jīng)崇拜得五體投地,她渴望自己不是文盲。但是漢娜的罪行過去被允許現(xiàn)在又被審判,這是誰的錯呢?漢娜的所謂盲動又該如何判定呢?這是時代對人的懲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切理性都不再理性了。
(三)冥頑的自尊心的表現(xiàn)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和侮辱,它是一種好的心理狀態(tài)。只要不氣餒,不灰心,不放棄,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們就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贏得別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樂。但是漢娜的自尊被心愛的人踐踏,生命變得非常廉價,閱讀成為她唯一的心愛之物。至此,她丟棄了一切,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而她拼命想要掩蓋的文盲事實和強烈維護的人格尊嚴如今也搖搖欲墜。在她即將被釋放出獄的黎明時分,幾本書被漢娜踩在自己的腳下,她選擇一種合適的高度離開世界,來挽回自己拼命維護卻又最后丟失的尊嚴。漢娜用死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圍護對文化的追崇與熱愛,對愛情的堅持與執(zhí)念,以及堅定的人生道路的選擇。當初因自己的公司準備提拔她當領導,而她擔心會因此泄露自己文盲的真實身份,不想讓米夏看到自己的缺點,所以選擇離開。她選擇參加納粹的征兵隊伍,也是因為可以擺脫文盲的事實。在法庭上,面對那些加害者喪心病狂的詆毀,面對義正詞嚴、咄咄逼人的法庭審訊,面對深藏內心、矢志不渝的愛情,她固執(zhí)地保持自己的尊嚴,掩蓋自己的文盲身份,卻以承載千夫所指的納粹劊子手罪行作為代價。對每一次人生的選擇,她十分固執(zhí),卻又不后悔。
(四)固執(zhí)個性的形成
在一個文明社會里智者的感覺中,漢娜的思維方式是愚蠢的。但她問自己,漢娜真正想要什么,使所有沒有被審判過的人都為整個文明社會感到羞恥。這似乎深不可測,但實際上很簡單,表面是強烈的,帶有不可侵犯的、侮辱性的表達和硬氣的風格,里面實際上是極低的自尊,是敏感的、脆弱的、迷戀的。她近乎瘋狂,不惜一切代價掩蓋她是文盲的事實,以維護她生命的尊嚴,但簡單的想法并不能使她過上簡單的生活。她就是漢娜·施米茲的《讀者》——個“單向度的人”。
四、殘忍又懺悔的悲劇人生的糾結體
(一)殘忍的人生軌跡
漢娜的一生是悲慘的。納粹集團是歷史上的元兇,它卻指示漢娜犯罪,結果讓她單獨受到懲戒。而另一些人則盯著漢娜,他們試圖否認責任,是不可饒恕的罪人。漢娜很讓人同情,她是一場戰(zhàn)爭的受害者,但她是嚴重迫害的受害者。用她的余生所受到的懲戒,使她真正地悔改。但事實就是事實,無法原諒。漢娜這么愚蠢,犧牲他人生命,這是糾紛的悲劇,也是戰(zhàn)爭的悲劇,是不識字的文盲的悲劇,也是悲劇的文盲。
(二)悲劇人生的結束
在小說中,當麥科伊還給漢娜錢時,她的無情讓她覺得她依然像當年那樣守衛(wèi)漢娜。噩夢醒了,她回到了原先的生活,漢娜因為她無意的錯誤,犧牲了她生命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也許這部小說不僅僅是關于戰(zhàn)爭,還有人類的自私自利的惡性和所謂的對正義的披露。而漢娜的形象作用在于,讓我們更全面地看待所有參與者的傷害。這是對痛苦經(jīng)歷的反思,以及如何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的選擇。
五、結語
漢娜的經(jīng)歷不是偶然存在的,而是整個德國共同經(jīng)歷的,它是德國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漢娜的一生終究是由性欲工具、殺人工具、社會工具組成的。但是我們應該面對過往的一切,正視歷史,面對歷史,從中反思自己,直面我們人性中隱含的一面,并進行深刻的反思。這正是處在歷史與未來之交的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在對待漢娜的態(tài)度上,筆者同意作家施林克的觀點,“人并不因為曾做了罪惡的事而完全是魔鬼,或被貶為魔鬼;因為愛上了有罪的人而卷入所愛之人的罪惡中去,并將由此陷入理解和譴責的矛盾中?!?/p>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