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綺雯
我的父親比母親大了整整12歲。
父親的理科很好。每當有不會做的題目時,我就會拿去問他,他總是嘲笑我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那個時候我總會反駁他,你畢竟是大學本科畢業(yè),比我會的多著呢。
有一次,不知父親是腦子一下沒轉(zhuǎn)過來還是別的,一道題目竟想了一個多小時才想出來。這下輪到我嘲笑他:“你看吧,大學生,把你難住了吧!”
母親在旁邊一邊笑一邊煽風點火:“你爸人老了,腦子肯定也比以前糊涂了,你要體諒他?!?/p>
父親立馬抬起頭大聲反駁:“我還年輕著呢!”
這就是我的父親,他總是不愿別人說他老了。
后來父親的腰出了問題,動了手術(shù),住了近兩個月的醫(yī)院。中途我趁周末看了他好幾次,父親的臉色比以前差了很多,躺在床上不能下地走路。
母親嗔怪父親:“你看看,都說了人老了就得好好休息,不要老是做那些繁重的事情?!?/p>
父親躺在床上一邊吃著水果一邊說:“我還沒老呢,怎么就不能做重活了?”
母親嘆了一口氣沒有說話。
我覺得父親真的是太過于倔強了,就像一株紅棉,即使受了干旱,早已干枯卻仍然倔強地堅挺著。
父親的額頭和眼角都是被歲月侵蝕的痕跡,身體也漸漸被偷去健康與強壯,腦袋再也沒有年輕時候的機靈與聰明,只剩下了一顆不愿意老去的心。
但父親老了,我知道。
后來父親出院了,沒有在家里多呆又繼續(xù)去上班了。
前不久,父親買了個小型家庭影院回來,想要將幕布掛在電視上方??粗赣H踩在桌子上努力踮腳尖的樣子,我有點心酸,問他為什么不讓工作人員直接安裝好。
父親目不斜視地盯著自己舉著幕布的手,回答我:“你爸還沒有老到這點小事都需要別人來幫的地步?!?/p>
我脫了鞋子想幫他撐起旁邊的幕布,卻被他拒絕了。他倔強得覺得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
我看著他努力的樣子,看著他繃緊了的肌肉,看著他每釘好一顆釘子后就放松下來的神情,想起他之前還做過手術(shù),于是忍不住問道:“你為什么老不愿意承認自己已經(jīng)老了呢?”
父親不經(jīng)意地回答我:“因為你還沒有長大啊,我怎么愿意變老?”
我的心顫了一下。
可是在他的心里,我這個孩子又何時才能算是長大了呢?
父親告訴我:“我要一直守護你,直到你成家立業(yè),最后過上好日子啊?!?/p>
智利女詩人米斯特拉爾曾描述過一位母親的心聲:“別以為只有我懷著他的時候才跟我骨肉相連。當他將來下地自由走動時,即便遠在天邊,抽打在他身上的風同樣會撕裂我的肉,他的呼喊中有我的聲音。
而我的父親,如今他不愿老去,只是因為我還沒有長大。
我一直以為我的父親是一棵在干旱中不肯承認自己已經(jīng)干枯的紅棉,可是如今我才明白,他不愿老去,只是為了成就我,在他粗壯的枝干上開出滿樹火紅火紅的紅棉花,美麗如霞。
我有一個不愿老去的父親。
(作者系廣東省深圳市新安中學高中部高二3班學生)
點評
作者以“父親不愿老”為線索貫串全文,從表達方式看,詳寫了父親不服老的生活片段,而用簡略的議論加以點染升華,使得文章讀來樸實而動人。從寫作內(nèi)容看,父親的動人之處可謂多矣,但作者對父親的描寫,多集中于其為了家庭和子女不辭辛苦地操勞的動作和語言描寫,鮮明而集中地突出了父親無私而綿長的愛,可謂中心突出,這種詳略處理甚為得當。從寫作對象來看,對主要人物父親的描寫筆墨頗多,而對線索人物“我”的描寫處處都是為了對父親進行陪襯,主次關(guān)系把握恰當。
【技法指導(dǎo)】
寫作雖貴“真”,但并不等于只能對生活進行重現(xiàn),因為寫作畢竟是一門藝術(shù),需要我們用匠心對生活進行選擇剪切,對素材進行組織銜接。而這選擇剪切、組織銜接就是對文章節(jié)奏疏密、篇幅詳略、內(nèi)容主次進行權(quán)衡和把握的過程。
但是在寫作中,有些同學處處平均用力,無所倚重,結(jié)果硬是把八百字的文章寫成了流水賬。讀來平淡無奇,讓人不知所云。
即使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都美好得讓我們?nèi)滩蛔A心記錄,但落筆時還是要懂得割舍,懂得在細節(jié)中分出主次,在筆法上分清詳略。
詳,細密完備。在記敘文中則指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進行細致描寫,對景物或事物的形態(tài)、色彩、聲音等進行精心描摹,對事情在某個時間和空間上的發(fā)展狀態(tài)進行完備記敘??梢赃M行全方位細筆工描,也可擇其一點進行特寫。
略,簡潔明了。文章中有些內(nèi)容,雖不是主要內(nèi)容,但通過簡潔的文字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必要的交代說明,會讓記敘的內(nèi)容更加完整明了。
詳與略猶如情深意篤的姊妹,詳雖潑墨如云卻得益于略的謙和恭讓,略雖惜墨如金卻離不開詳?shù)臑⒚撚泄?jié),兩者相得益彰,共同擎起文章中心。
那么文章的詳略主次到底該怎樣確定呢?
一、以文章主題為導(dǎo)向
我們的創(chuàng)作目的不同,詳略主次就會有很大差異。例如《游褒禪山記》的第一、二段,以王安石的文筆,可以盡情描摹褒禪山之秀奇,但為什么作者略此而主要寫考證而發(fā)現(xiàn)山名沿革之謬、游歷而生半途而廢之悔?聯(lián)系主題,我們不難明白:作者對山間美景惜墨如金正緣于他創(chuàng)作的意圖,即由謬而思深思慎取,由悔而思盡志窮力。記敘文字與主題絲絲入扣,無一贅言。
所以,確定文章詳略,不是以逞才弄文為目的,而應(yīng)以寫作的意圖、表達的中心為導(dǎo)向。對于突出主題的重要內(nèi)容可詳寫,對于雖屬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必要部分卻與主題沒有重要關(guān)系的,則可略寫。這樣文章才能疏密相間,節(jié)奏鮮明。
二、以寫作對象為核心
一篇文章都有明確的寫作對象。我們要突出哪一寫作對象,突出對象的哪一特點,直接決定了文章的詳略安排。例如敘事寫人類文章,誰是主要人物?其哪一生活領(lǐng)域是你要表現(xiàn)的?其人格品德中最令人感佩的是什么?明確了這些問題,文章詳略方各得其宜。如《燭之武退秦師》,抓住“燭之武”這一主要對象,扣住“退秦師”這一核心事件,詳寫燭之武的語言,而對鄭國之危、佚之狐之薦、晉軍之還則略寫,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勇、智的不朽形象。
三、以寫作線索為準繩
記敘文的詳略主次往往受文章線索的牽引,猶如一條絲線串起大小相間的珠玉。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頗不寧靜”乃文章主脈。作者漫步月下荷塘,暫時超脫,但又跌回落寞;他憶起《采蓮賦》里的熱鬧,卻深感無福消受;他想起《西洲曲》里的溫婉多情,但終明白只能惦念。詩賦中的兩方荷塘畢竟流于熱鬧或溫婉,唯有現(xiàn)實的這方荷塘才是自我“不寧靜”心境的映照。所以在這條情感主線的牽引下,作者把筆墨集中于清華雅荷,從形、色、聲、味等方面進行描寫,極力營造一種淡雅卻朦朧的意境,以流露“淡淡的喜悅中”夾雜著“淡淡的哀愁”的心情。清華雅荷則成為大珠,詩賦中的鬧荷或清荷則成為小珠,使得文章一線貫串而又主次分明。
四、以表達技巧為準繩
文章的詳略主次與作者的表達技巧有密切的關(guān)系。從表達方式看,記敘文當以記敘描寫為主,抒情、議論只是輕輕點染升華,不可肆意鋪開。中國古典詩歌早開創(chuàng)了“立象以盡意”的傳統(tǒng),對人、事物進行記敘描寫,本身就可以筆墨含情,無需舍本逐末,硬去大篇幅地議論抒情。
從表現(xiàn)手法看,當我們運用直接描寫時,對主要對象則敘述充分,描寫細膩。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現(xiàn)象——明明是主要人物,卻并未詳寫;明明是次要人物,卻花費不少筆墨,即主要對象與詳寫、次要對象與略寫并不是簡單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這緣于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法,以次要人物的詳細描寫陪襯主要人物的精神境界。
例如彭荊風的《驛路梨花》,對于建造茅屋的解放軍叔叔、照管茅屋的梨花姑娘,都是通過他人介紹的,就是采用了間接描寫的方法,筆墨不多,但絲毫沒有侵損作者對他們身上凝聚的雷鋒精神的謳歌。再如《鴻門宴》本節(jié)選自《項羽本紀》,可是寫項羽的筆墨卻不多,但司馬遷通過對項羽周遭人物的刻畫描寫烘托出項羽高貴的人格與精神,這就是烘云托月的寫法。
其實運用間接描寫難度較高,次要人物與主要人物間彼此關(guān)系的拿捏顯得尤其重要。若彼此相似,則次要人物一言一行都是主要人物的鏡像;若彼此相反,則次要人物一舉手一投足都是主要人物的反襯;若彼此相關(guān),則次要人物一點一滴都成為主要人物展現(xiàn)的背景??傊我宋镫m筆墨詳盡,但時時處處都是為主要人物服務(wù)。
五、以作者、讀者為制約
作者閱歷的廣或狹,視角的全知或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章筆墨的詳略。對我們耳聞目睹或熟知的對象,我們則能鋪開筆墨;對我們未能親耳所聽、親眼所見或不曾深究了解的對象,我們則一筆略帶過。特別是當我們采用第一人稱寫作,受限于自己的有限視角,對未聞未睹之事則不能詳寫;但我們?nèi)舨捎玫谌朔Q寫作,以全知視角落筆,則獲得了詳略調(diào)度的自由,即使是他人耳聞目睹、心之所感,也可根據(jù)主題的需要進行鋪陳渲染。
同樣,我們寫作的受眾——讀者,也成為我們考慮詳略、主次的條件。對于讀者熟知的東西,我們無需多費筆墨;對于讀者未知的領(lǐng)域,且有助于表達主題的內(nèi)容,我們則可以詳細記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