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玉米種子病原菌檢測法及所致主要病害概述

2018-04-11 09:19:16楊克澤馬金慧吳之濤陳志國任寶倉
大麥與谷類科學 2018年1期
關鍵詞:孢菌玉米種子病害

楊克澤,馬金慧,吳之濤,陳志國,任寶倉

(甘肅省農業(yè)工程技術研究院,甘肅省特種藥源植物種質創(chuàng)新與安全利用重點實驗室,甘肅武威733000)

玉米(Zea maysL.)種子是各類病原物越冬越夏的重要場所,如真菌、細菌、病毒和線蟲等,而真菌是危害最多的一類,尤其是有些真菌產生的毒素,如黃曲霉毒素(aflatoxin,AFB)、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ON)、伏馬毒素(fumonisin,F)、單端孢霉烯族毒素 (triehotheeenes,TS) 和嘔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等對人畜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在我國,針對玉米種子攜帶病原真菌和細菌的研究以及檢測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些進展,現對我國玉米種子攜帶病原菌的檢測方法及其引起的主要病害方面的研究進行概括和總結,對玉米種傳真菌和細菌性病害提出防治建議,并對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為玉米種傳病害的預防提供理論依據,從而為玉米種傳病害的防治提供基礎資料。

1 玉米種子帶菌檢測方法

1.1 種帶真菌檢測

在我國,玉米種子帶菌檢測多運用常規(guī)方法。目前,種子攜帶真菌常規(guī)檢測方法主要有肉眼觀察法、PDA培養(yǎng)法、吸水紙法、洗滌檢測法、濾紙培養(yǎng)基法和熒光檢測法等。肉眼觀察法主要是通過播種觀察幼苗或直接觀察種子表面帶菌情況;PDA培養(yǎng)法是根據真菌的培養(yǎng)性狀等特征來檢測種子帶菌的一種方法,有利于真菌種類的快速測定,主要用于種子內部真菌的鑒定;吸水紙法操作簡單,絕大多數真菌均能在7~10 d內產孢,比用瓊脂培養(yǎng)法檢測到的真菌種類更全面;洗滌檢測法用于針對某一種菌的檢測,主要用來檢測種子表面攜帶的真菌,如玉米黑粉和黑穗病,就需用洗滌法檢測,取樣放入小三角瓶內,并加入10 mL無菌水,振蕩10 min,將厚垣孢子洗下來,再將洗滌液移入離心管內,1 000~1 500 r/min離心5 min,離心后的懸浮液置顯微鏡下檢查,即可明確致病菌的種類和數量。周積兵用洗滌法對甘肅河西玉米制種區(qū)玉米種子進行系統(tǒng)檢測,結果表明玉米彎孢霉葉斑病主要是由優(yōu)勢種新月彎孢霉(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2];2017年胡曉芬等采用盆栽幼苗觀察法和PDA培養(yǎng)法進行了種子表面帶菌檢測,還用濾紙培養(yǎng)基法和PDA培養(yǎng)法相結合進行了種內帶菌檢測,篩選出了2種抗性較好的玉米品種[3-4];商鴻生等采用幾種常規(guī)方法檢驗了玉米種子攜帶圓斑病菌的效果,表明吸水紙培養(yǎng)法簡便易行,檢出率高而穩(wěn)定,并對帶有圓斑菌的玉米種子進行連續(xù)測定,結果顯示圓斑病菌在種子中能存活3年以上[5];對玉米干腐?。―iplodia maydis),可根據菌絲體的形態(tài)、顏色進行萌芽檢驗,在生產上要加強檢疫。羅曉楊等采用PDA平板培養(yǎng)法和冷凍濾紙法對不同玉米品種的24份樣品進行了種子帶菌檢測,通過鑒定表明,冷凍濾紙法更適宜于對鐮孢菌帶菌率的檢測,所獲得的鐮孢菌帶菌率高于用PDA平板培養(yǎng)法檢測到的,能更準確地反映種子被鐮孢菌侵染的概率[6]。肖明綱等采用I2-ZnCl2染色方法成功檢測和鑒別出玉米種子中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acrospora)的菌絲體和卵孢子,該染色法為監(jiān)測玉米瘋頂病的傳播提供了實用的技術手段[7]。

目前,國內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玉米種子帶菌的報道較少,羅曉楊等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測定了玉米種子中3種鐮孢菌毒素的含量[6]。對其他種子攜帶真菌檢測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還有血清學檢測、免疫吸附電鏡法(ISEM)、小點免疫結合法(DIBA)、雙擴散法(DD)、比色聚合酶聯(lián)反應法(Colorimetric-PCR)等,PCR技術在種子檢驗中應用較多,在PCR技術的基礎上還發(fā)展了一種新技術——巢式PCR技術[8]。

1.2 種帶細菌的檢測方法

糧食生產的第一步是獲得健康的種子,但是獲得健康安全的種子并不容易,研究種子病原細菌的傳播方式和侵染途徑可為生產健康種子提供依據。種傳細菌病害檢測技術包括常規(guī)檢測和分子檢測技術。常規(guī)檢測技術包括生長檢測、分離培養(yǎng)、致病性測定、血清學測定等;分子檢測技術包括PCR、DNA探針、限制性酶切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RFLP)等技術。

曹慧英等采用細菌常規(guī)分離法、Sherlock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特異性分子檢測技術,對與玉米細菌性干莖腐病相關的雜交種金玉9856及其父本PS056、母本OSL190進行了種子帶菌檢測,發(fā)現金玉9856和PS056種子內部帶菌,獲得分離物Pag1和Pag2,2個分離物對PS056均具有致病性。高文娜等建立了進出境玉米種子上玉米內州萎蔫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subsp.nebraskensis,Cmn)的Bio-real-time PCR技術檢測方法,可以應用于實際檢測玉米內州萎蔫病菌[9]。楊金玲等基于納米磁珠標記的免疫層析法,建立了快速定量靈敏檢測玉米內州萎蔫病菌的層析試紙條檢測方法,同時該方法可根據檢測線的光學反應進行定性判斷,操作簡便、靈敏度高,并可根據磁信號強度定量檢測實際玉米種子樣品中玉米內州萎蔫病菌的濃度,為植物病原細菌的快速高效檢測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檢測方法[10]。馮建軍等將DNA染料PMA選擇滲透性和實時熒光PCR特異性相結合建立了一種快速靈敏檢測玉米細菌性枯萎病菌細胞活性的新方法,該方法能有效檢測玉米種子中該病菌的活性[11]??椎抡训韧ㄟ^菌體免疫小鼠獲得高靈敏、高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種快速、靈敏的單克隆抗體雙抗體夾心法檢測玉米細菌性枯萎病菌,該方法對玉米細菌性枯萎病菌具有很好的特異性[12]。

2 玉米種子帶菌引起的主要病害

2.1 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是由多種真菌單獨或復合侵染所致,國內外報道的真菌有30多種,是一種世界性的病害,也是我國玉米生產上的重要病害[13-14]。引起穗腐病的優(yōu)勢病原菌主要是鐮孢菌,其中我國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串珠鐮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禾谷鐮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此外,玉米穗腐病常見的病原菌還有各種色二孢菌(Diplodiaspp.)、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稻黑孢菌(Nigrospora)、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枝孢菌(Cladosporium)、囊孢殼菌(Botryosphaeria)、絲核菌(Rhizoctonia)、 曲 霉菌 (Aspergillus)、 根 霉 菌(Rhizopus)、木霉菌 (Trichoderma)、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粉紅聚端孢(Thichothecium rosum)等[15]。玉米穗腐病的發(fā)生和流行與氣候因素、生長環(huán)境、玉米品種等有密切關系,一般早熟品種發(fā)病較重。

2.2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和小斑?。˙ipolaris maydis)在玉米上?;旌习l(fā)生,其發(fā)生比例及危害程度因地區(qū)和年份而有很大差異,這2種病害在美國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后者在相當大的地區(qū)內造成30%以上的損失。近年來,玉米小斑病及大斑病在我國各個省份均有發(fā)生。2012年調查顯示,吉林省玉米大斑病發(fā)生嚴重的地塊產量損失率約為24.19%~46.15%[16]。2009—2012年甘肅省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在局部地區(qū)發(fā)病較重,病株率為 83.3%和 25.6%[17-18]。

2.3 玉米莖腐病

玉米莖腐病又稱玉米莖基腐病(青枯?。?,是全世界玉米產區(qū)發(fā)生非常普遍的病害,主要造成玉米生產后期莖稈變軟、玉米穗下垂、籽粒變少而不飽滿甚至倒伏,在我國已由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因受地理條件及年度間氣候條件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甚至同一地區(qū)的不同年份病原菌的種類亦存在較大差異。在我國,已見報道的病原菌種類有20余種,其中真菌19種,細菌3種。廣西、河北、湖北等省的主要致病菌以串珠鐮刀菌為主[19];陜西、河南、吉林省以禾谷鐮刀菌為主[20];山東省以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為主,常與禾谷鐮刀菌進行復合侵染[21];北京和浙江地區(qū)的病原菌為禾生腐霉菌與腫囊腐霉菌(Pythium inflatum)[22];黑龍江省瓜果腐霉、禾生腐霉、腫囊腐霉菌和禾谷鐮刀菌均有較強的致病力[23];甘肅省玉米莖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禾谷鐮刀菌和串珠鐮刀菌[24]。據報道,玉米莖腐病在全國各玉米產區(qū)均有危害,一般發(fā)病率5%~10%,重者20%~30%,嚴重地塊發(fā)病率高達60%以上,病株穗質量減輕19.45%,千粒質量減少14.7%,根量減少,變黑腐爛[25]。

2.4 玉米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Sporisorium)是玉米生產中的重要病害,種子帶菌是其遠距離傳播、為害范圍不斷擴大的重要因素,在全世界玉米產區(qū)均有發(fā)生。20世紀70年代該病在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qū)大流行,1979年甘肅天水重病區(qū)接近90%的玉米地塊發(fā)病。選育抗病品種使得該病得以控制。近幾年來隨著一些高產、優(yōu)質品種大面積推廣,忽視了抗病性的嚴格選擇,該病發(fā)病區(qū)域逐漸擴大,發(fā)病逐年加重[15]。據白金凱(1994年)報道,每年在我國東北、河北、山西和廣西春玉米區(qū)由該病造成的減產達30萬t;2002年東北春玉米區(qū)該病又大面積發(fā)生,估計產量損失10%~15%[26]。

2.5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是由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具有局部侵染特點的真菌性病害,可在玉米植株地上部任何幼嫩組織侵染發(fā)病,形成菌瘤消耗植株大量養(yǎng)分,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27-28]。該病也是一種世界性病害,90年代以前在我國零星發(fā)病,一般不進行防治,但近幾年來為害逐年加重,已成為玉米生產上的主要病害。據統(tǒng)計,2000—2008年甘肅省武威市制種基地玉米瘤黑粉病發(fā)病率一直遞增,嚴重田塊發(fā)病率高達98%[29]。瘤黑粉病在玉米莖部發(fā)病時可導致減產20%~40%,果穗感病時可導致減產約80%~100%。玉米瘤黑粉病成為影響玉米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30]。

2.6 玉米圓斑病

玉米圓斑病由玉米生平臍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引起,主要危害玉米葉部和果穗,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秸稈、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種子也能帶菌,常引起苗期發(fā)病形成苗枯,也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31]。1926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玉米莖稈上首次發(fā)現玉米圓斑病[32],現已在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印度、新西蘭、尼日利亞、日本、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發(fā)生危害[33-34]。在我國,玉米圓斑病于1974年在遼寧省[35]和吉林省[31]首次發(fā)生。目前,該病已在我國的吉林、遼寧、北京、黑龍江、內蒙古、陜西、山東、甘肅、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方發(fā)生和為害[4]。

2.7 玉米黑束病

玉米黑束病是種子、土壤或病殘體攜帶直枝頂孢霉菌(Acremonium strictum)使得玉米苗期與根部受到侵染而系統(tǒng)性發(fā)生的病害。種植感病品種是黑束病發(fā)生嚴重的主要原因,種子帶菌是該病害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36]。早在1936年,Harris曾對玉米黑束病有過研究[37],后來印度、埃及、澳大利亞、南斯拉夫等國都有發(fā)生的報道[38]。1984年玉米黑束病從南斯拉夫傳入我國的甘肅和新疆,造成嚴重損失[39]。近20年來,黑束病在我國甘肅、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及北京等省市都有為害,有的感病品種損失率達66%[40]。2016年8月份筆者調查發(fā)現,黑束病在甘肅臨澤的部分品種上發(fā)病率為89%,減產65%左右。

2.8 玉米頂腐病

1933年,Edwards在澳大利亞報道了玉米頂腐病是由串珠鐮孢亞粘團變種(Fusarium moniliforme)侵染所致[41],此菌也可引起莖基腐和穗腐病。1936年,美國正式報道了此病的發(fā)生[42];在我國,徐秀德等1998年在遼寧省阜新地區(qū)發(fā)現此病[43],此外在我國山東、吉林、黑龍江等省也有此病發(fā)生,甘肅河西走廊的高臺縣2003年發(fā)生此病,造成嚴重減產[15]。

2.9 玉米細菌性枯萎病

玉米細菌性枯萎?。‥rwinia stewartii)是全株系統(tǒng)性維管束病害,該病于1897年在美國紐約州首次發(fā)現,此后相繼在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法國、菲律賓、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陸續(xù)發(fā)生[44],是我國重要的外檢對象。該病除種子可以帶菌外,一些帶菌昆蟲也是很重要的傳播者,如帶菌玉米跳甲(Cheatocnema pulicaria)。玉米細菌性枯萎病對甜玉米危害更為嚴重,減產可達90%~100%[26]。在美國,1932年損失最大,1967年損失了13%,之后病情逐漸減輕,而在意大利,損失曾達到產量的40%~90%[15]。

2.10 玉米細菌干莖腐病

玉米細菌干莖腐病是由成團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一種新的細菌病害[45]。2006年以來,該病在新疆、甘肅等玉米制種田中連續(xù)發(fā)生,田間植株發(fā)病率為80%~100%,嚴重發(fā)生時甚至造成絕產[46]。種子中的病菌能夠隨植株的生長再度傳到果穗的籽粒中,完成致病細菌從種子到種子的侵染循環(huán)。

2.11 其他玉米種傳病害

玉米霜霉病和菲律賓霜霉病都是種傳病害,也是我國對外檢疫對象,前者是由玉蜀黍霜指霉病菌(P.sorghi)危害引起的,是東南亞國家玉米上的重要病害,在印度尼西亞嚴重發(fā)生年份,損失可達40%。國內云南省曾有發(fā)生,發(fā)病嚴重年份發(fā)病率高達61%,廣西也有發(fā)生過的報道。菲律賓霜霉病是由菲律賓霜指霉(P.philippineniss)引起的,主要分布在菲律賓、印度、非洲等國家,在菲律賓所引起的減產高達40%~60%,我國云南省開遠縣個別晚熟田發(fā)病率達90%,國內其他地方未見發(fā)生危害的報道[15]。

3 防治措施

對玉米種傳病害的防治需要多管齊下,一是加強檢疫檢驗工作,從源頭上避免或減少種子帶菌。二是加強綠色防控,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科學施肥和加強管理進行農業(yè)防治,也可利用一些植物提取液、生防細菌、生防真菌等來防治種傳病害。三是進行適當的化學防治。播種前用32.5%苯甲·嘧菌酯、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和30%丁硫克百威乳油進行種子包衣;苗期噴施50 g/L可溶性硅肥和氨基酸·錳·鋅促根壯苗,提高抗病性;喇叭口期噴施可溶性硅肥750倍液、安融樂5 000倍液和0.136%赤·吲乙·蕓苔5 500倍液和6%阿維·氯苯1 000倍液進行噴霧統(tǒng)防,主要目的是減輕病害的發(fā)生,防治玉米紅蜘蛛、棉鈴蟲、蚜蟲等蟲害減輕傷口,達到防蟲防病的目的;抽雄結束后綜合防治,噴施240 g/L噻呋酰胺1 5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2 000倍液、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5 500倍液、助劑5 000倍液、氨基酸·錳·鋅750倍液和四霉素1 000倍液,主要防治玉米銹病、瘤黑粉病、頂腐病、穗腐病及玉米細菌性病害等[47-48]。

4 結語

在我國,玉米種子攜帶病原菌檢測方面的研究報道還比較少,多數采用的是常規(guī)檢測法,只是對菌群進行檢測鑒定,缺乏對作用機理和種子活力等方面的研究,這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強。種傳病害給玉米生產帶來了嚴重威脅,要從源頭避免或減少病原物的攜帶,就得抓好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要抓好檢疫工作就得運用一些精細準確的檢測方法。就我國而言,玉米種子帶菌檢測方法還比較滯后,在今后應多采用和引進一些先進技術,確保玉米種子帶菌檢測工作的準確性,為玉米種傳病害的控制提供科學依據。近年來玉米細菌性種傳病害日趨嚴重,一旦發(fā)生,傳播迅速,防治難,應引起廣大植保專家、農業(yè)技術人員及檢疫部門的高度重視。

[1]李慧芳,王 軍,張寶善.毒素對食品的污染及防治措施[J].食品安全與研發(fā),2004,25(3):26-30.

[2]周積兵.河西地區(qū)制種玉米值得重視的彎孢霉葉斑病檢測技術研究[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0(9):37-40.

[3]胡曉芬,蔣孟多.玉米種子表面帶菌檢測的初步研究[J].甘肅科技,2017,33(16):139-141.

[4]蔣孟多,胡曉芬.玉米種子內部帶菌檢測的初步研究[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17(15):59-60.

[5]商鴻生,王樹權,栗松花.玉米圓斑病種子帶菌問題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1983,2(2):143-144.

[6]羅曉楊,郭慶元,武小菲,等.玉米生產品種種子帶菌和鐮孢菌毒素的檢測[J].作物雜志,2009(3):75-76.

[7]肖明綱,陳 敏,王曉鳴.玉米瘋頂病病原菌染色檢測技術[J].植物保護,2006,32(6):129-132.

[8]段乃彬,張文蘭,李 群,等.種子檢驗技術研究進展[J].種子科技,2006,24(5):35-36.

[9]高文娜,李建光,駱衛(wèi)峰,等.利用Bio-real-time PCR技術檢測玉米內州萎蔫病菌[J].植物檢疫,2014,28(2):52-57.

[10]楊金玲,李 莉,石 磊,等.納米磁珠免疫層析法檢測玉米內州萎蔫病菌[J].植物檢疫,2014,28(4):27-29.

[11]馮建軍,劉 杰,王 飛.PMA結合實時熒光PCR進行玉米細菌性枯萎病菌細胞活性檢測初步研究 [J].植物檢疫,2014,28(2):27-32.

[12]孔德昭,彭 娟,劉麗強,等.基于酶聯(lián)免疫反應的玉米細菌性枯萎病菌快速檢測方法[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6,35(9):958-962.

[13]陳 捷.我國玉米穗、莖腐病病害研究現狀與展望[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0,31(5):393-401.

[14]鄒慶道.玉米穗腐病和莖腐病鐮孢菌病原學相互關系及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2003,33(1):93-94.

[15]任 旭.我國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鐮孢菌多樣性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1.

[16]蘇前富,賈 嬌,李 紅,等.玉米大斑病暴發(fā)流行對玉米產量和性狀表征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3,21(6):145-147.

[17]李青青,郭滿庫,郭 成,等.甘肅玉米主要病害發(fā)生動態(tài)調查[J].植物保護,2014,40(3):161-164.

[18]孟有儒.玉米病害概論[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9]張超沖,賢振華,韋繼光,等.玉米青枯病菌的侵染及發(fā)病規(guī)律的研究[J].廣西農學院學報,1983(1):53-62.

[20]張明智,王守正,王振躍,等.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病原菌初步研究[J].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88,22(2):135-148.

[21]徐作珽,張傳模.山東玉米莖基腐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85,15(2):103-108.

[22]吳全安,梁克恭,朱小陽,等.北京和浙江地區(qū)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J].中國農業(yè)科學,1989,22(5):71-75.

[23]梅麗艷,李莫然,王 芊,等.黑龍江省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種類及防治研究[C]//“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文集.重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36-339.

[24]馬金慧,楊克澤,張建超,等.甘肅省制種玉米莖基腐病的發(fā)生與防治[C]//植??萍紕?chuàng)新與農業(yè)精準扶貧——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成都: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40-43.

[25]馬秉元,李亞玲,龍書生,等.玉米莖腐病產量損失及品種抗病性研究[J].陜西農業(yè)科學,1990(3):20-21.

[26]白金鎧.雜糧作物病害[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7.

[27]蘆連勇,宋長江,劉智萍.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措施[J].玉米科學,2006,14(增1):128-130.

[28]郭 普.植保大典[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

[29]甘吉元,甘國福.武威市制種玉米瘤黑粉病重發(fā)原因及防治措施[J].植物醫(yī)生,2010,23(6):7-8.

[30]謝 穎.甘州區(qū)玉米瘤黑粉病發(fā)生及防治[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0(7):59-60.

[31]白全鎧,潘順法,姜晶春.玉米圓斑病防治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1982,9(2):113-118,146.

[32]STOUT G.New fungi found on the Indian Corn plant in Illinois[J].Mycologia,1930,22(6):271-287.

[33]STANKOVIC S,LEVIC J,IVANOVIC D.Genetic variability of maize pathogens inSerbia[J].Genetica,2007,39(2):227-240.

[34]TSUKIBOSHIT,KIMIGAFUKURO T,SATO T.Identification of races ofBipolaris zeicola,the causal fungus ofHelminthosporiumleafspot on corn in Japan[J].Annals of the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ofJapan,1987,53(5):647-649.

[35]楊碧野.玉米圓斑病發(fā)生與防治的初步調查研究[J].遼寧農業(yè)科學,1979(5):10-11.

[36]孟有儒,李萬蒼,王多成.玉米黑束病發(fā)病原因與防治對策[J].植物保護,2006,32(3):72.

[37]HARRIS M R.Therelationshipof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to theblack bundledisease of corn[J].Phytopathology,1936,26(10):965-980.

[38]戚佩坤.玉米高粱谷子病原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39]周肇蕙,韓閩毅,嚴 進.玉米黑束病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87,17(2):84-86.

[40]孟有儒,張保善.玉米黑束病研究:病害癥狀與病原生理特性的研究[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2,7(1):27-32.

[41]Edwars E T.A newFusariumdisease of maize[J].Agr Gaz NSWales,1933,44:895-897.

[42]Ullstrup A J.The occurrence of Gibberellafujikuroivar.subglutinans in the United States[J].Phytopathology,1936,26:685-693.

[43]徐秀德,董懷玉,趙 琦,等.我國玉米新病害頂腐病的研究初報[J].植物病理學報,2002,31(2):130-132.

[44]WHITE D G.Compendium ofcorn diseases[M].3rd ed.USA:APSPress,1999.

[45]WANG X M.First report of maize bacterial stalk dryrot in China[J].Phytopathology,2008,98(6):166.

[46]曹慧英,李洪杰,朱振東,等.玉米細菌干莖腐病菌成團泛菌的種子傳播[J].植物保護學報,2011,38(1):31-36.

[47]楊克澤,馬金慧,何樹文,等.甘肅省制種玉米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C]//植??萍紕?chuàng)新與農業(yè)精準扶貧—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成都: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33-141.

[48]楊克澤,馬金慧,任寶倉.種子包衣防治玉米瘤黑粉病藥效試驗[J].農藥2016,55(10):764-766.

猜你喜歡
孢菌玉米種子病害
不同條件下對濟寧地區(qū)玉米種子萌發(fā)特性的研究
早春養(yǎng)羊需防六大病害
影響玉米種子發(fā)芽率的因素及對策
種子科技(2022年24期)2022-02-11 15:04:09
小麥常見三種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歷
煙臺果樹(2021年2期)2021-07-21 07:18:28
果樹休眠期咋防病害
鐮孢菌與大豆根腐病研究進展
湖北省蔬菜根際土壤中的鐮孢菌分布特征
四川省套作玉米莖腐病致病鐮孢菌的分離與鑒定
玉米種子生產存在的問題及管理辦法
二连浩特市| 温州市| 美姑县| 松滋市| 文安县| 江北区| 荃湾区| 桓台县| 馆陶县| 七台河市| 盐亭县| 青龙| 巴林右旗| 桓台县| 句容市| 四平市| 巴彦淖尔市| 宁津县| 渑池县| 临沭县| 定襄县| 图片| 西吉县| 定安县| 靖安县| 静宁县| 南乐县| 景德镇市| 台州市| 龙江县| 雷波县| 收藏| 博客| 赣榆县| 揭阳市| 盈江县| 志丹县| 龙里县| 谢通门县| 钟山县|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