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春麗 李 靖 鄭世靜 蔣逸韻
(1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100029; 2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100700)
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種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遺傳性復雜疾病,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一般認為與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B細胞功能缺陷有關。IR是指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臟、肌肉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和反應性降低,即單位胰島素產(chǎn)生的生物學效應低于預期正常水平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tài),是2型糖尿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始動因素,并且貫穿于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全過程。胰島素抵抗在中醫(yī)中并無對應病名,但可歸屬于消渴范疇。研究發(fā)現(xiàn),74%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IR[1-3]。如何改善胰島素抵抗成為糖尿病治療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
目前西醫(yī)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種類主要有磺脲類、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但是常伴隨著水腫、心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異常等諸多禁忌證[4]。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在改善IR的方面具有一定的潛力,可能通過不同途徑或環(huán)節(jié)而達到改善IR的效果,如減少胰島素拮抗激素水平、增加靶細胞上胰島素受體數(shù)目、促進胰島素與其受體結合,以及改善受體后信號傳遞過程等而中醫(yī)藥因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在治療IR方面具有一定療效、不良反應小,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重視[2,5]。
1.1文獻檢索本次檢索的文獻為發(fā)表在國內外各醫(yī)學期刊上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文獻(包括學位論文),為求全面不遺漏,檢索分為計算機檢索和手工檢索。計算機檢索:檢索2006—2016年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維普數(shù)據(jù)庫、Sino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數(shù)據(jù)庫。文獻方式:以主題詞為途徑,中文檢索詞為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英文檢索詞為Type 2 Diabetes;Insulin Resistance。
1.2納入標準
1.2.1研究類型采用隨機對照研究(RCTs),文種不限。
1.2.2研究對象根據(jù)診斷標準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患者。
1.2.3干預措施基礎規(guī)范治療包括對入選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患者均進行糖尿病教育,并給予飲食控制、合理運動等生活方式的干預。觀察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中藥包括中藥復方及單味藥以及中藥提取物,劑型包括煎劑、中成藥制劑以及注射液,西藥包括口服降糖西藥及胰島素等;對照組采用與觀察組相同的西醫(yī)治療方案。
1.2.4質量評價標準采用Cochrane手冊針對RCT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進行風險偏倚評估[9],評估內容包括是否采用合適的隨機方案,隨機分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對隨機分配方案隱藏,是否采用盲法,是否存在不完整結局報告以及選擇性報告,其他偏倚(包括是否具備明確的納入與排除標準,基線資料是否可比,基金支持與利益沖突)等方面。評價結果需要綜合判斷,分為低偏倚風險(即大多數(shù)研究該結局指標的偏倚風險均低)、偏倚風險不確定(大多數(shù)研究該結局指標的偏倚風險低或不清楚)、高偏倚風險(高偏倚風險的信息比例足以影響研究結果的解釋),最終評價結果由2個人商量決定。
1.3排除標準1)半隨機及假隨機。2)樣本量小和信息不全面的文獻。3)回顧性的、沒有設置正確治療對照的文獻。4)剔除原始文獻試驗設計不嚴謹、統(tǒng)計方法不恰當、樣本資料交待不清(不全)或同一人群資料的重復研究結果。
1.4診斷標準1)各文獻的研究方法和對疾病的診斷及療效標準的定義基本相似,糖尿病西醫(yī)診斷標準為WHO診斷標準或者《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胰島素抵抗標準參考李秀鈞主編的《胰島素抵抗綜合征》;2)評價指標主要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胰島素抵抗2個指標之一,引用李光偉計算方法計算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ISI),ISI=-1n(FINS X FBG)。胰島素抵抗(IR)采用Haffer等在Homa模型中計算IR公式,即:IR=FBG×FINS/22.5,其他指標FPG、FINS、血脂等。
1.5資料提取采用預先制定的資料提取表提取資料,提取內容包括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文獻名稱,病例數(shù),性別,平均年齡,平均病程)、治療措施、結局指標,隨訪時間等。
1.6統(tǒng)計分析
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提供的RevMan5.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二分類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作為統(tǒng)計效應量;連續(xù)性變量根據(jù)測量尺度是否相同分別采用均數(shù)差(Mean Difference,MD)或標準化的均數(shù)差(Standared Mean Difference,SMD)及其95% CI作為統(tǒng)計分析效應量。
1.6.1異質性檢驗及效應模型的選擇Meta分析采用的統(tǒng)計分析模型取決于不同研究間變異程度的大小,若P≤0.10(I2>30%),說明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較大,在對異質性進行處理和分析后,若仍無法消除,則選用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REM)進行Meta分析;若P>0.10(I2≤30%),則說明各研究間具有同質性,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Fixed Effect Model,F(xiàn)EM)進行Meta分析。
1.6.2靈敏度分析靈敏度分析是檢查在一定假設條件下所獲結果穩(wěn)定性的方法,其目的是發(fā)現(xiàn)影響分析研究結果的主要因素,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不同結論的原因。靈敏度分析的方法可通過改變某些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如納入標準、研究質量的差異、統(tǒng)計方法(固定效應或隨機效應模型)和效應量的選擇以觀察合成結果和同質性是否發(fā)生變化,從而判斷結果的穩(wěn)定性和強度。若一致則提示原結果穩(wěn)定,得出的結論可靠性好,反之,則結果不穩(wěn)定,得出的結論可靠性差。本研究通過變換RE和FE,RR和OR,SMD和MD以及排除結果異常的研究進行靈敏度檢驗。
1.6.3發(fā)表偏倚分析發(fā)表偏倚對Meta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影響很大,尤其當入選Meta分析的研究以小樣本為主時,發(fā)表偏倚常使合并的效應量被高估,甚至使結論逆轉,從而產(chǎn)生誤導。倒漏斗圖是最常用的判斷是否存在發(fā)表偏倚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每個納入研究效應量的精度隨樣本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效應值為橫坐標,樣本量為縱坐標,做散點圖,如果沒有發(fā)表偏倚,則倒漏斗圖基本對稱;如果存在發(fā)表偏倚則倒漏斗圖不完全對稱或不完整。當然,影響對稱性的還有其他因素(比如異質性等),其缺點是當納入研究數(shù)量較少時,無法判斷對稱性[10]。
2.1文獻檢索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檢索流程
2.2納入研究共納入16篇文獻[11-26],各文獻均提及基線均衡,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給予口服降糖西藥,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中藥治療,其中2篇是顆粒劑[12-13],其余都是中藥湯劑,所有文獻皆未提到隨訪時間,僅3篇未提到納排標準[13,16-17],納入文獻的基本情況見表1和表2。16篇文獻全部為中文文獻,其中1篇[21]提到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其余文獻只提到隨機,但未詳細說明隨機序列產(chǎn)生的方法。其中2篇提到使用單盲法[17,22],其余文獻文獻均未描述分配方案的隱藏及盲法,所有文獻均未提到退出病例,所有文獻均未提到基金資助。由表3可見,高質量的文獻只有1篇[2]。
2.3總有效率的Meta分析本研究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較單純西醫(yī)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在提高臨床療效、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抵抗、降低體重、控制血糖、降低血脂等方面都有明顯優(yōu)勢。見圖2-11。
圖2 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指數(shù)Meta分析森林圖
圖3 降低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4 降低血清總膽固醇Meta分析森林圖
圖5 降低三酰甘油Meta分析森林圖
圖6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Meta分析森林圖
注:①空腹血糖;②糖化血紅蛋白;③血清總膽固醇;④三酰甘油;⑤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⑥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⑦第低密度脂蛋白;⑧體重指數(shù);⑨餐后2 h血糖;⑩空腹胰島素
表3 納入研究的文獻質量評估
圖7 改善空腹胰島素Meta分析森林圖
圖8 降低體重指數(shù)Meta分析森林圖
圖9 臨床有效率Meta分析森林圖
圖10 降低空腹血糖Meta分析森林圖
圖11 降低糖化血紅蛋白Meta分析森林圖
2.4異質性的分析與處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Meta分析異質性分別為I2=57%,I2=52%,I2=90%提示異質性較大,排除病程較短的王在平(1.94±0.66)/(1.91±0.61),可消除低密度脂蛋白的部分異質性,I2=18%,但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異質性未能消除,繼續(xù)排除樣本量小的陳明(20/20)后,異質性仍未消除。
Meta分析的異質性包括臨床異質性、方法學異質性和統(tǒng)計學異質性。臨床異質性指研究對象不同,干預措施不同,及結局指標不同所導致的變異;方法學異質性指試驗設計、質量方面的差異引起;統(tǒng)計學異質性指不同試驗間被估計的治療效應的變異[30]。通過試圖從臨床異質性分析,排除病程短的王在平,低密度脂蛋白的I2變?yōu)?8%,對其處理,可采用隨機效應模式進行Meta分析,也可進行靈敏度分析。但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試圖從以上3方面找尋異質性來源未成功,因各研究具有臨床同質性(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基線可比),故初步考慮異質性源于方法學及統(tǒng)計學異質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
2.5發(fā)表偏倚以中西醫(yī)結合及西醫(yī)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對提高臨床療效、胰島素靈敏度,及減少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TC、TG、LDL-C、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結果做倒漏斗圖,進行發(fā)表偏倚分析。結果提示提高臨床療效、胰島素敏感性,及減少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TC、TG、LDL-C、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的倒漏斗圖大致對稱,表明存在發(fā)表偏倚的可能性小,結論可靠。在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方面倒漏斗圖不對稱,提示存在發(fā)表偏倚,這可能與納入研究的樣本量小、方法學質量太低及未納入未發(fā)表結果有關,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比如異質性。降低體重指數(shù)的Meta分析納入4篇文獻[1,7-8,13],無法判斷是否對稱,因此未進行倒漏斗圖分析。
表4 靈敏度分析結果
2.6靈敏度分析通過對異質性分析,王在平因病程較短,出現(xiàn)異質性,故將其作為結果異常的研究進行最差情況的演示分析,結果顯示:在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TC、TD、LDL-C、臨床療效6個方面,刪除后和刪除前的效應量值分別為:-0.69[-0.82,-0.55]、-1.02[-1.16,-0.87]、-0.57[-0.73,-0.42]、-0.31[-0.39,-0.23]、-0.46[-0.59,-0.32]、2.66[1.99,3.56]/-0.69[-0.84,-0.55]、-1.03[-1.19,-0.88]、-0.59[-0.80,-0.37]、-0.32[-0.41,-0.22]、-0.50[-0.60,-0.39]、2.61[1.93,2.53],由此可見,該文獻刪除前后效應量沒有實質的差異,提示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wěn)定,本研究結果較為可信。變換不同的統(tǒng)計方式和效應模型,結果見表4,其結果顯示變換后也未能從實質上改變Meta分析的結果,因此,本研究結果結果穩(wěn)定,可信度高。
3.1創(chuàng)新性及臨床價值臨床上最常用采用西藥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采用西藥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有一定的效果,但易產(chǎn)生藥物耐受性,必須不斷增加藥量及更換藥品檔次,但仍然難以阻止病程進展,最終胰島功能完全喪失。本研究通過全面收集近十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RCTs做Meta分析研究,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在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降低體重、降低血脂、減少空腹胰島素及降低血糖等方面都較單純西醫(yī)治療有優(yōu)勢。Meta分析是建立在臨床流行病和循證醫(yī)學基礎上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也是循證醫(yī)學大量文獻分析的核心方法。Meta分析是對具有相同目的的多個獨立研究結果進行結構和系統(tǒng)的定性或定量綜合。
本文采用Meta分析對16項研究進行合并分析,相對于臨床上小樣本研究,可在空間、時間、經(jīng)費受限的情況下對同一課題的多項研究結果作系統(tǒng)性評價和總結,可改進和提高受樣本大小影響的統(tǒng)計效能,解決臨床分歧意見,增強臨床應用效果的可靠性和客觀性。為臨床醫(yī)生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指導實踐。利用Revman 5.3統(tǒng)計軟件進行靈敏度分析,分別采用不同模型、不同效應量,得出的結論一致,說明分析結果比較穩(wěn)定,結論較為可靠。
3.2中醫(yī)藥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治法中醫(yī)藥在糖尿病的治療能改善糖、脂代謝,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IR,提高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同時能減輕西藥治療所致的不良反應??嗪幬飳Ω纳艻R痰濕熱濁毒是有明顯益處?,F(xiàn)代醫(yī)家目前主要從陰虛燥熱,痰瘀互結等來分析其病理特點并運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痰活血祛瘀、清臟腑熱等治法來進行干預治療。
2型糖尿病在中醫(yī)學中屬“消渴”范疇。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是氣陰虧損、瘀血阻滯[6-10]。瘀血可貫穿于消渴病整個病程的始終,也是導致糖尿病血管神經(jīng)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活血化瘀法要貫穿糖尿病治療的始終[8]。即使瘀血癥狀不明顯,也應防患于未然。常用中藥有黃芪、生地黃、當歸、赤芍等,黃芪能助脾氣上升,散精達肺;生地黃能助腎中之真陰上潮以潤;山藥補益脾陰、益肺固腎;當歸、赤芍活血化瘀通血脈;加入具有清熱潤燥作用的桑白皮、桑葉和桑枝以防當歸、黃芪溫燥傷陰。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之功效[10-12]。益氣養(yǎng)陰活血方能夠明顯改善氣陰兩虛血瘀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改善高凝狀態(tài),并通過不同的途徑和環(huán)節(jié),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確有改善作用。
消渴在《黃帝內經(jīng)》中稱“消癉”,在發(fā)病機理方面,強調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積熱傷津,先天稟賦不足,五臟柔弱為消渴病的重要因素,《黃帝內經(jīng)》還指出了情志失調、心肝郁熱亦可發(fā)生消渴之疾。綜合前賢之說,認為肝失疏泄,心用過度,心肝火旺,消灼陰精是消渴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其肺燥、胃熱、腎虛多因木火刑金,移熱于胃,暗耗陰精所致[15-16]。清臟腑熱從清脾胃熱、清瀉心肝之火熱著手,同時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梔子、黃芩、生地黃、柴胡有降膽固醇、三酰甘油的作用;柴胡和黃連能降低血糖,高從容等[17]報道,黃連素能改善高飲食大鼠的胰島素抵抗,使肝糖原合成增加;知母降低血糖的功效主要對四氧嘧啶的作用顯著,能促進橫膈、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生地黃降血糖作用顯著而持久。
痰瘀互結是2型糖尿胰島素抵抗的基本病機,2型糖尿胰島素抵抗屬中醫(yī)“消渴”“消癉”范疇,中醫(yī)學素有“肥人多痰”“久病入絡”之說,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臨床特征之一,積年纏綿又是2型糖尿病的臨床特點,從而成為滋生痰癖的病理基礎[18]?!端貑枴て娌≌摗氛f“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鹅`樞·五變》曰“怒則氣上逆,胸中積熱,血氣上溢,散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癢”。明確指出了消渴與血癖之間的病理關系。痰瘀在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既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又是一病理產(chǎn)物,屬于“內生之毒”的范疇?;敝卦谕},祛痰意在通絡。通過活血祛疲,化痰通脈,方可使瘀血祛,新血生,健脾益氣,氣盛則血行,使血活絡通,氣血周流無礙,從而打斷由癖血痰濁所致的惡性循環(huán),使正氣恢復,臟腑器官功能旺盛,肢體得養(yǎng),肌豐肉充,病情緩解[19]。
3.3呂仁和教授中醫(yī)治療糖尿病認識呂仁和教授基于《黃帝內經(jīng)》中有關糖尿病的論述,聯(lián)系臨床實際,提出分期論治消渴病學術觀點,即脾癉期(相當于糖尿病前期)、消渴期(糖尿病臨床期)、消癉期(糖尿病并發(fā)癥期)。
糖尿病前期即脾癉期主要病因是“數(shù)食甘美,多而肥也”。呂仁和教授認為,脾癉即脾熱,“脾癉”由于“津液在脾”,因而“五氣之溢”,出現(xiàn)“口甘”。脾運受傷,脾轉輸五谷之氣能力下降,津液停滯在脾,促使脾熱轉輸加快,使胃納增加,食欲更加增加,導致肥胖也不斷加重。脾胃有熱、轉輸納入加快,從而出現(xiàn)易饑多食、肥胖的惡性循環(huán)。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糖尿病前期、包括代謝綜合征,發(fā)病的基本因素都有飲食不節(jié),攝入過多或代謝相對減緩,即絕對或相對的“數(shù)食甘美”。代謝綜合征實際指個體中多種代謝異常情況集結存在的現(xiàn)象。其中最常見的代謝異常包括:糖尿病或糖調節(jié)受損、高血壓、血脂紊亂、全身或腹部肥胖等。
糖尿病期即消渴期由脾癉期進展而來,《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薄端貑枴け哉摗吩?“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久嗜肥甘厚味,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生,蘊久化熱,更傷脾胃,故水谷之氣不能正常輸布,“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此期主要病機為脾胃濕熱或脾胃郁熱,可旁及他臟,故消渴期常用清熱化濕、清解郁熱等治法,常用茵陳、炒山梔,石膏、寒水石或知母等藥。
消癉期為糖尿病發(fā)病的并發(fā)癥期,其發(fā)病與情志異常相關,主要病機特點為血瘀、瘀熱,故治療應重視活血化瘀,涼血散血,另外“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故在活血基礎上尚應重視行氣、調氣,常用赤芍、牡丹皮,香附、烏藥等對藥[24]。
3.4中醫(yī)藥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作用機制血液循環(huán)中存在胰島素拮抗激素,可在周圍組織對抗胰島素的作用,是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熊曼琪等[20]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加味桃核承氣湯可抑制胰及胰外組織分泌胰高血糖素,減少肝糖的輸出。孫明友和孫雅芝[21]通過消渴康降糖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消渴康(人參、黃芪、山藥、山茱萸、黃連、水蛭、鬼箭羽、麥冬)治療后,除對胰島素、C-肽的雙向調節(jié)和對胰島B細胞的修復和增殖作用外,可明顯降低血清胰高血糖素的水平。
胰島素受體缺陷,包括受體數(shù)目的減少和親和力的降低。朱章志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患者紅細胞胰島素受體存在明顯的缺陷,特點是受體數(shù)目減少,并隨著虛損的加重而逐漸明顯。同時研究顯示,加味桃核承氣湯可使鏈脲佐菌素(STZ)大鼠在血糖下降36%的同時,其肝細胞高親和力的胰島素受體數(shù)目明顯增加,低親和力的胰島素受體數(shù)目也有所上升。
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后,能否發(fā)揮生物效應,關鍵在于機體是否存在受體后缺陷。陳淑英和李育浩[23]觀察到五子衍宗丸可明顯降低STZ糖尿病大鼠血糖,提高肝糖原含量,促進肝糖原恢復至正常水平,其作用優(yōu)于優(yōu)降糖。認為其降糖機制與增加肝臟細胞對糖的攝取,加速肝糖原合成有關。
3.5現(xiàn)代藥理降糖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能有效地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患者癥狀,并具有降糖作用。
研究表明,能夠治療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單味中藥有黃連、黃芩、葛根、大黃、知母、三七、清半夏、黃芪、西洋參、生地黃、水蛭粉、黃柏、天花粉、紅曲、生山楂、地龍、烏梅、石榴皮、五谷蟲、鉤藤等[25]。
黃連中提取的重要成分小檗堿在降低血糖及改善胰島素抵抗方面有很多的研究報道,顯示其療效較確切、機制較復雜[26]。鄧曉威等[27]通過對研究黃連及其提取物的文獻進行總結,黃連素改善胰島素抵抗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改善胰島功能,改善脂類代謝、降低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抑制線粒體,激活AMPK信號通路,調節(jié)糖脂代謝靶器官的轉錄因子等。
生地黃水提液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調節(jié)自身葡萄糖平衡;其有效成分低聚糖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抗炎及抗氧化等作用;生地黃中標志性成分是梓醇,有報道梓醇能通過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來降低血糖,并可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降低膽固醇及血脂水平,表明其對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具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28]。
知母的根莖含多種如知母皂苷、知母多糖、黏液質、煙酸、多種金屬元素等化學成分,其中以皂苷為主。有研究發(fā)現(xiàn),知母皂苷能顯著的降低四氧嘧啶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促進已經(jīng)損傷的B細胞修復和再生可能是其作用機制,增強了胰島素的分泌功能,另外其化學成分可以增強胰島素對外周組織的敏感性,從而達到降血糖的目的[29]。
3.6中醫(yī)與胰島素抵抗之間的關系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食肥甘、飲食不節(jié)、運動減少,可致氣機不暢,氣化失常,痰濕內生,易見體形肥胖,久而致先天腎氣遏而不發(fā),后天脾氣升運受阻,清化力弱,終則出現(xiàn)真氣不足,氣化失調,精、氣、血、津液代謝失調,造成糖脂代謝紊亂,而發(fā)生糖尿病[30]。孫剛[31]研究證實,痰濁證患者存在明顯的糖、脂代謝紊亂,其INS敏感性下降,存在IR。由于存在IR,可導致或加重糖脂代謝,而造成血液呈濃稠黏滯的高凝狀態(tài),表明糖、脂代謝紊亂是痰濁證患者重要的臨床病理生理學基礎。劉承琴和趙建群[32]認為,脾虛濕盛是IR的病理基礎。肥胖是2型糖尿病IR的臨床特征之一,而肥胖乃脾虛聚濕生痰轉為的脂膏。由于體內脂肪堆積,使機體對INS不敏感,出現(xiàn)高INS血癥,肌肉和其他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發(fā)展為糖耐量異常;同時脂毒性和糖毒性也可影響B(tài)細胞功能,造成胰島分泌功能障礙,最后發(fā)展成糖尿病。
3.7本研究的局限性Meta分析及循證醫(yī)學研究對納入的研究要求較高,要求高質量、大樣本的RCTs,但本Meta分析納入16篇文獻[11-26]多數(shù)為低質量研究,文獻均提及“隨機”,其中1篇[21]提到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其余文獻只提到隨機,但未詳細說明隨機序列產(chǎn)生的方法。其中2篇提到使用單盲法[17,22],其余文獻文獻均未描述分配方案的隱藏及盲法,所有文獻均未提到基金資助。僅1篇樣本量為100,其余樣本量在21~70不等。所以我們還需要來自更多設計合理、執(zhí)行嚴格、大樣本、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的高質量臨床研究來佐證這一結論。
IR是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主要機制,并且貫穿于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全過程,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HOMA-IR、ISI可作為評估糖尿病IR的簡單而公認的方法,目前提升胰島素敏感性的西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甚至有明顯肝毒性,臨床上多應用雙胍類和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改善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雙胍類藥物主要使用二甲雙胍。雖然二甲雙胍被糖尿病指南定為一線降糖藥物,但因其常見的胃腸道反應及諸多禁忌證,臨床使用受到限制。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主要為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其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水腫和液體潴留;此外,兩者均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有關,鑒于中藥的整體調節(jié)、多途徑、多靶點等綜合作用優(yōu)勢,而沒有類似于西藥的不良反應,為降低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死亡率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療方法。發(fā)現(xiàn)中醫(yī)藥在改善IR方面有著廣闊的前景,引起很多關注。西藥同中藥制劑一起服用,不但可以增加療效,而且能有效降低不良反應。但目前臨床上尚且沒有統(tǒng)一的辨證標準,為未來在用中醫(yī)藥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方面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1]沈偉,王旭.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中醫(yī)藥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2):279-280.
[2]鐘麗媛.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研究進展[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30(8):150-152.
[3]朱玲,錢雅玉.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2型糖尿病及對胰島素抵抗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yī),2017,38(9):1313-1314.
[4]張意,王淼,何頌華,等.中醫(yī)藥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42(6):1385-1388.
[5]裴友翠,衡先培.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中醫(yī)治療[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0,7(4):25-27.
[6]韓明向,周宜軒,李平,等.“虛—淤—衰老”模式初探[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11(3):2-6.
[7]陳貴海,陳利國.肥胖與血瘀證形成的相關性研究[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2,26(2):129-131.
[8]董振華,季元,范愛平,等.祝諶予臨證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115.
[9]陳劍秋,施賽珠,林果為,等.糖尿病血瘀證的臨床特點及易患因素探討[J].中醫(yī)雜志,1994,35(2):106-108.
[10]肖小惠.益氣養(yǎng)陰活血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1-59.
[11]孔梅,楊廣山,鄺昊宇.益氣養(yǎng)陰活血中藥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28(4):8-11.
[12]王順意,張軍.益氣養(yǎng)陰活血法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研究進展[J].中醫(yī)研究,2016,29(3):75-78.
[13]蔣躍絨,張曉君.糖尿病血瘀證研究概述[J].中醫(yī)藥研究,2001,17(3):46.
[14]龐博,趙進喜,王世東,等.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jīng)驗[J].世界中醫(yī)藥,2013,8(2):174-178.
[15]戴小良,王行寬.清肝瀉心滋陰潤燥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研究[J].中醫(yī)藥學刊,2004,22(9):1633-1634.
[16]宋郁珍,李琳,杜鴻瑤,等.黃連及其復方治療糖尿病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3):1583-1585.
[17]高從容,張家慶,黃慶玲.黃連素增加胰島素抵抗大鼠模型胰島素敏感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7,17(3):162-164.
[18]張金霞.化痰活血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5:1-41.
[19]馮建華,徐云生,楊傳華,等.化痰活血法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7,26(4):231-235.
[20]熊曼琪,梁柳文,林安鐘,等.加味桃核承氣湯治療Ⅱ型糖尿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2,12(2):74-76.
[21]孫明友,孫雅芝.消渴康膠囊治療2型糖尿病降糖機理的研究[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9:19.
[22]朱章志,熊曼琪,林安鐘,等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腑法對繼發(fā)性磺脲類失效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2,9(1):25-27.
[23]陳淑英,李育浩.五子衍宗丸對鏈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影響[J].新中醫(yī),1992,24(11):51.
[24]王曉鋒,李靖,賈冕,等.呂仁和教授運用對藥治療糖尿病經(jīng)驗舉隅[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16,17(11):947-949.
[25]劉洪興.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的仝小林教授辨治胰島素抵抗經(jīng)驗初探[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
[26]王會玲,李燕,胡偉鋒,等.小檗堿影響AMPK/PGC-1信號途徑改善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和線粒體功能的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4,8(5):896-901.
[27]鄧曉威,謝寧.黃連素治療2型糖尿病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8):1374-1378.
[28]李莉.生地黃治療糖尿病的藥理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4):670-672.
[29]陳笑南,張國偉.知母抗糖尿病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4,31(5):85-88.
[30]楊世琴,張鐘愛.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從痰濕論治的機理初探[J].河南中醫(yī),2008,28(2):83-85.
[31]孫剛.痰濁證型患者糖、脂等代謝指標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19(3):59-60.
[32]劉承琴,趙建群.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重視從脾論治的思路[J].新中醫(yī),2003,35(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