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明,高 蕾,白 鑫
(甘肅省天水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甘肅天水 741000)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也是世界秸稈產量第一大國。但目前我國玉米秸稈利用很不合理,大多數(shù)地區(qū)大面積焚燒秸稈,造成空氣污染嚴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史海濤等,2012)。玉米秸稈中粗纖維含量高,適口性差,但它是巨大的潛在飼料資源,可用于肉牛、肉羊及奶牛生產。2010年以后,農業(yè)部先后印發(fā)多項文件,明確提出加強秸稈飼料化利用研究,提高秸稈利用效率。然而目前有效充分利用玉米秸稈仍有很大的難度,在秸稈機械化收儲、加工及通過多種處理方法提高玉米秸稈營養(yǎng)成分方面還有很大空間。美國和歐洲通過先進的秸稈收割技術和運輸工具實現(xiàn)了玉米秸稈的高效利用,降低運輸成本。目前,我國優(yōu)質粗飼料主要依賴進口,如何解決玉米秸稈收割、運輸以及營養(yǎng)成分等問題,成為提高我國玉米秸稈飼料利用率的關鍵。
2.1玉米秸稈的營養(yǎng)特性 玉米秸稈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很低,分別為3%~6%和0.5%~1.0%,粗纖維含量很高(30%~45%),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低且不平衡(權金鵬等,2015)。粗飼料中較高的粗纖維含量導致其消化率很低,消化能值只有0.5~1.0 MCal/kg(馬宏鵬,2016)。此外,飼料中NDF過高會增加體增熱,減少用于維持需要和生產的代謝能,降低秸稈能量利用率。其消化率低和適口性差,一般反芻動物對秸稈的消化率僅20%~30%(劉祥友等,2010)。
2.2限制玉米秸稈營養(yǎng)價值的因素 反芻動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夠將非蛋白氮轉化為優(yōu)質的菌體蛋白,還能將纖維素和半纖維素降解為有機酸(乙酸、丙酸、丁酸),從而為宿主提供優(yōu)質蛋白源和能量,這也是反芻動物得以利用玉米秸稈等粗飼料的基礎。玉米秸稈粗蛋白含量低,飼喂時必須合理補充非蛋白氮以確保日糧能氮平衡;在實際生產中必須降低其粗纖維含量,提高消化率,特別是降解木質素,保留纖維素;適口性差,因此實際生產中必須通過多種生產工藝提高其適口性。另外,還應著力于破壞秸稈組織結構、改變分子結晶結構及除去硅酸鹽和酚醛類化合物等,提高玉米秸稈的利用效率。
2.3 改善玉米秸稈營養(yǎng)價值的技術 玉米秸稈飼料化實質就是將秸稈經過青貯、微貯、酶貯、氨化及酸堿處理等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處理,提高其營養(yǎng)價值和適口性,從而達到少用精料的目的。
2.3.1物理方法 秸稈機械粉碎是常用的物理學方法,通常包括切短、粉碎、浸泡、蒸煮、壓塊和蒸汽爆破等。通過機械粉碎將秸稈變成較細的顆粒,降低纖維素結晶度,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結構,因此一般與其他方式結合增加秸稈飼料的適口性,減少飼喂過程中的飼料浪費。
2.3.2化學處理 化學處理是通過酸堿等試劑處理秸稈,破壞植物細胞壁的緊密結構,使其變得松散,這有助于瘤胃微生物對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降解,進而增加秸稈飼用價值。其中酸處理成本較高且效果不明顯,生產中很少使用,目前堿法及氨化應用比較普遍。玉米秸稈經堿處理后可降低木質素、半纖維素和纖維素含量,提高干物質消化率,目前應用最多的是生石灰處理法。玉米秸稈經氨化處理能降低其木質素含量,易于消化吸收,提高飼料含氮量,氨源可用液氨、尿素、氨水等。另一種處理方式是用氧化劑破壞植物細胞壁結構,提高木質素和半纖維素溶解度,從而提高飼料消化率,常用的氧化劑有二氧化硫及過氧化氫等。
2.3.3生物處理 生物處理是利用微生物發(fā)酵作用軟化玉米秸稈的纖維結構,提高秸稈營養(yǎng)價值,包括青貯和微貯。一些纖維分解菌自身能夠產生纖維素酶,降解纖維素,主要有放線菌、白腐真菌、軟腐真菌等。秸稈經過微貯,其蛋白含量可以提高3~4倍(孟慶梅,2009),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青貯玉米秸稈將新鮮玉米秸稈經過切短,裝入青貯窖密封,利用秸稈上本身附著的微生物進行自然發(fā)酵,形成一種多汁適口、可常年使用的飼料。微貯是在玉米秸稈中外源添加微生物制劑,通過微生物作用發(fā)酵秸稈,該過程可以軟化秸稈,可提高粗蛋白含量30%~40%,最后生成一種氣味酸香,適口性好的粗飼料。酶貯是利用多種消化酶,分解玉米秸稈中的蛋白質和纖維等成分,增加玉米秸稈的適口性及其養(yǎng)分利用率,質量好的酶貯能使粗纖維利用率提高80%~90%(夏洪巖,2015)。
3.1材料與方法
3.1.1試驗材料 原料為成熟期采摘玉米籽實后的玉米秸稈,用切割機切成2~3 cm長備用。酶制劑為市售通用纖維素酶,發(fā)酵菌種采用復合菌制劑(乳酸桿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尿素(氮的含量為46%)采購自化學試劑公司。
3.1.2試驗設計 本試驗共設5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試驗設計見表1。各處理組的添加劑預先用200 mL水溶解,對照組添加等量的水。將切短的玉米秸稈原料裝入青貯桶,邊裝邊噴灑添加劑預混和溶液,同時攪拌均勻并壓實,密封后在常溫貯存90 d后開封,隨機取樣,測定青貯玉米秸稈的各營養(yǎng)成分變化。
表1 青貯試驗設計
3.1.3指標測定 青貯玉米秸稈中水分和粗蛋白的含量分別按照GB/T6435-2014和GB/T6432-2006進行測定。中性洗滌纖維(Neutral Detergent Fibre,NDF)、酸性洗滌纖維(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酸性洗滌木質素(Acid Detergent Lignin,ADL)含量的測定用范氏纖維測定法(Van Soest,1991)。用pH計測定pH,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乳酸含量,氣相色譜儀測定乙酸和丙酸含量。氨態(tài)氮和總氮含量的測定參照凱氏定氮法(張麗英,2003)。干物質、NDF和ADF瘤胃消失率用瘤胃尼龍袋法(48 h消化)測定(李杰等,2000)。
3.1.4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 首先用Excel初步整理試驗數(shù)據(jù),然后采用SAS 9.2統(tǒng)計軟件進行one-way ANOVA分析和Ducan多重比較。所有結果用平均值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
3.2 結果與分析
3.2.1不同處理對玉米秸稈青貯營養(yǎng)成分含量的影響 不同處理方式對玉米秸稈青貯營養(yǎng)成分含量影響的見表2。由表2可知,與對照組相比,氨化處理顯著增加青貯玉米秸稈的干物質含量(P<0.05),氨化和“復合菌+纖維素酶”處理均顯著提高了粗蛋白含量(P<0.05),氨化和纖維素酶處理均顯著降低NDF含量(P<0.05),氨化、復合菌、纖維素酶和“復合菌+纖維素酶”處理均顯著降低ADF含量(P<0.05),纖維素酶和“復合菌+纖維素酶”處理均顯著降低ADL含量(P<0.05)。各處理組中,氨化處理增加粗蛋白效果最顯著,提高85.43%;纖維素酶處理降低NDF和ADF效果最顯著,分別降低8.99%和13.58%。
表2 青貯玉米秸稈營養(yǎng)成分 (%DM)
3.2.2不同處理對玉米秸稈青貯氨態(tài)氮、pH和有機酸含量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玉米秸稈青貯氨態(tài)氮、pH和有機酸含量的影響見表3。由表3可知,與對照組相比,氨化處理顯著增加乳酸、乙酸的含量(P<0.05),顯著增加氨態(tài)氮和總氮比(P<0.05)。復合菌、纖維素酶和“復合菌+纖維素酶”處理對玉米秸稈青貯的pH、乳酸、乙酸、丙酸、丁酸、氨態(tài)氮和總氮比均無顯著影響(P>0.05),但有提高乳酸含量的趨勢。
3.2.3不同處理對玉米秸稈青貯養(yǎng)分瘤胃消失率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玉米秸稈青貯養(yǎng)分瘤胃消失率的影響見表4。由表4可知,與對照組相比,氨化和“復合菌+纖維素酶”處理顯著增加了干物質瘤胃消失率(P<0.05),分別比對照組提高了18.92%和12.26%;同時氨化和“復合菌+纖維素酶”組NDF的瘤胃降解率顯著增加,分別顯著增加15.23%和13.80%。
表3 青貯玉米秸稈PH、有機酸和氨態(tài)氮的含量 (%DM)
綜上所述,對玉米秸稈進行氨化、復合菌、纖維素酶、“復合菌+纖維素酶”處理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玉米秸稈青貯的營養(yǎng)價值。其中,氨化和“復合菌+纖維素酶”兩種處理效果最佳,能提高玉米秸稈青貯的粗蛋白含量,降低NDF和ADF含量,增加有機酸比例,并且增加干物質和NDF的瘤胃消失率。所以,推薦用氨化和“復合菌+纖維素酶”的處理方式進行玉米秸稈青貯的前處理。
玉米秸稈是一種可再生的生物物質資源。將玉米秸稈氨化預處理技術與青貯、微貯及酶貯相結合,能有效提高玉米秸稈中的營養(yǎng)水平,提高秸稈的飼料利用率。由此可見,隨著秸稈發(fā)酵生產工藝與技術的不斷完善,玉米秸稈的利用越來越符合環(huán)境保護要求,對促進我國生物技術產業(yè)化及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表4 青貯玉米秸稈的養(yǎng)分瘤胃消失率
[1]李杰,李秋玫,王立群,等.秸稈生物處理技術研究(五)-尼龍袋法測定粗飼料養(yǎng)分瘤胃48 h的消失率[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0,(4):17 ~ 18.
[2]劉祥友,曾秀玲,趙熙貴,等.農作物秸稈飼料的營養(yǎng)特點與微生物發(fā)酵秸稈類飼料的研究進展[J].貴州畜牧獸醫(yī),2010,34(1):11~14.
[3]馬宏鵬.膨化玉米秸飼用價值及育肥羊飼養(yǎng)中應用[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6.
[4]孟慶梅.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J].草原與草業(yè),2009,21(4):61~63.
[5]權金鵬,孔吉有,邱進富.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限制因素分析與關鍵技術控制[J].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015,35(1):61~65.
[6]史海濤,楊軍香,田雨佳,等.玉米秸稈營養(yǎng)價值的開發(fā)利用——未充分開發(fā)利用的廉價資源[J].中國奶牛,2012,(17):3~11.
[7]夏洪巖.玉米秸稈飼料的加工制作[J].現(xiàn)代畜牧科技,2015,(1):35.
[8]張麗英.飼料分析及飼料質量檢測技術(第2版)[M].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飼料中粗蛋白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飼料中水分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
[11]Van Soest P J,Robertson J B,Lewis B A. Methods for dietary fiber,neutral detergent fiber,and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 in relation to animal nutrition[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1991,74(10):3583~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