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延國
國家能源局浙江監(jiān)管辦公室黨組成員
各種能源“荒”的背后常常容易有個“慌”字。其實,這時候倒是需要一些靜氣。
這個冬天,“氣荒”也許是最熱的高頻詞之一。幾乎是因“氣荒”引發(fā)了一場“信息蝗災”。
或真或假、亦虛亦實的“凍民”、“斷氣”消息,裹挾在凜冽的北風中,一時紛紜,甚囂塵上。蕪雜信息中,帶個問號的題目都算理性了。
如今,輿論的硝煙幾近散去,是時候心平氣和地說說“氣荒”這件事。
“氣荒”不自今日始。
回顧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供應緊張導致的“氣荒”。用量大的時候有,用量小的時候也有,不過是影響的地區(qū)差別大小而已。我國這么大一個市場,增速變化、供需形勢引起市場波動不算什么事,不過是今年來的更猛烈些罷了。
有多猛烈呢?先看一下最近幾年我國的天然氣消費行情。2014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快速增長,表觀消費量(生產量加進口量)1870億立方米,絕對消費量達到1761億立方米,增速7.4%。2015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1932億立方米,增長5.7%;2016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2058億立方米,增長6.6%。也就是說,這三年間,增速最高的不過是7個百分點多一些,而且是在一個較低的基礎上較快增長。
再來看一下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fā)布《2017國內外油氣行業(yè)發(fā)展報告》稱,2017年我國天然消費量約235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增速重回久違的兩位數,增量超過300億立方米,刷新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量紀錄,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就在這一年,從11月底開始,河北省發(fā)出全省天然氣二級橙色預警,有消息稱,河北供需缺口達10—20%。盡管專家們從環(huán)保角度考慮,在前幾年低位運行的基礎上,做出了大膽分析,認為2016、2017兩年將在8%的高位運行,豈不知這一年,天然氣增速陡升至17%,而這還是在供應受限的情況下,倘若供應充足,突破20個點當是意料之中。
肇始于北方的“氣荒”亦波及南方地區(qū)。湖北、浙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供需緊張局面。以浙江為例。因西氣東輸以及川氣供應不足,去年入冬以來,日缺口高達300—500余萬立方,近10家發(fā)電企業(yè)的數百萬千瓦燃機被迫停機。即便如此,浙江2017年天然氣增速仍高達21%,全年天然氣消費量直逼90億立方大關。
各種能源“荒”的背后常常容易有個“慌”字。其實,這時候倒是需要一些靜氣。說“氣荒”是個正常的信號,無非是因其對供需形勢的反應。導致“氣荒”的直接原因是局部地區(qū)抑或局部時段的需求過快增長,打破了慣常的供需平衡。從能源發(fā)展的視角來說,有需求總比沒有要好。
目前,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體處于偏低水平,蘊藏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此次因“煤改氣”而升級的氣荒,進一步說明,大氣污染防治與應對氣候變化將為我國天然氣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大機遇,天然氣將成為能源革命中的重要角色。如果,管制部門已經找到或正在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與思路,從更寬的視角檢視和思考北方地區(qū)的群眾清潔取暖,無疑,這場“氣荒”將變得及時而有價值。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也是一部能源變革的歷史,人類對能源的使用是文明進步的標志。能源的每一次變革都帶來了社會的巨大進步,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的發(fā)展形態(tài)。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以煤炭的廣泛使用為標志,推動了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油氣時代的興起特別是電力的發(fā)明和更大范圍的使用,點亮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向前的火炬。而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以清潔能源為支柱的綠色能源無疑將引領我們社會前進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yōu)質生態(tài)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還自然以和諧、寧靜、美麗”。在闡述能源發(fā)展時,習總書記指出“推進綠色發(fā)展。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倳浀恼撌?,揭示了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生態(tài)衰則文明衰的深刻道理和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準確把握,體現了對人類發(fā)展的深邃思考,也為我國能源乃至世界能源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指南。
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重要的清潔能源,天然氣的應用和推廣有著巨大的前景和市場?!皻饣摹钡某霈F,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天然氣的使用步伐正在加快,政府和社會對天然氣在防治大氣污染、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日漸到位,綠色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正在向著逐步形成的方向發(fā)展。
事實上,除大氣污染防治外,應對氣候變化也成為天然氣市場發(fā)展的推手。
2013年,國務院印發(fā)“大氣十條”,提出“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包括“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qū)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
“加快清潔能源替代利用”,加大天然氣、煤制天然氣、煤層氣供應,到2015年,新增天然氣干線管輸能力1500億立方米以上,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qū)域。擴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qū)范圍,逐步由城市建成區(qū)擴展到近郊。
2014年,國家發(fā)改委就提出“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達到10%以上,利用量達到3600億立方米。是年11月,中美聯合聲明,中國首次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努力早日達到,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升到20%左右。
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比較當年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會發(fā)現,煤炭當時也是能源消費的大頭,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如今已基本實現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三分天下。更何況,即便我國2020年天然氣消費占比達到10%,與世界現在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差了15個左右的百分點?;乜础白哌^的路”,如果我國目前近12億噸直燃煤中的一半能夠被天然氣替代,則可增加約3000億方的市場需求。
按照等值計算,使用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煤炭少50%,比汽油和柴油少20—30%。巨大的政策背景,明顯的低碳與環(huán)保優(yōu)勢,提高我國能源消費中天然氣的比重,具有直接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
無論從落實十九大“壯大節(jié)能環(huán)保產業(yè)、清潔生產產業(yè)、清潔能源產業(yè)”的部署來說,還是切實解決群眾清潔取暖的現實需求,天然氣的使用前景廣闊而明亮。
所以說,今冬“氣荒”的出現,是一個進步的信號。這個進步不僅意味著天然氣的地位提升、消費占比的提高、社會各方意識的覺醒,還對未來推廣天然氣增強了信心,有了更多的考慮和更多的預案,有助于以后的路更加平坦。這,也是道路自信。
2017年入冬以來的“氣荒”,表面上看的確是大面積的“煤改氣”導致一種供需關系的緊張,有關部門對市場變化、改造可能引發(fā)的相關問題重視不夠、缺乏預案、應對不力。致使雖后期補牢,“塔西佗陷阱”已成,使一項利國利民利當代惠千秋的良政顯得些許尷尬。
但如果我們能看到能源革命的本質,就是主體能源的更替或能源開發(fā)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就是能源的綠色發(fā)展,不難發(fā)現,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主體能源替代都是一個難題,沒有現成的樣板和經驗來參照,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探索過程。不是靠幾個甚或一個部門、用一年、二年就能夠大功告成、一蹴而就。這其中,涉及國家部門、地方政府甚至鎮(zhèn)村街道、還有群眾的消費習慣,還有財政的支持力度,既有體制內的原因,也有體制外的因素,任何將其簡單化的想法都是一種天方夜譚。
如果我們再回看一下,2010年我國天然氣年進口量僅為50億立方,而2017年已突破500億立方大關時,會對供給側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歐美國家煤改氣耗時三五十年,才有了今天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重33%的局面,我們沒有理由著急,也沒有理由不更有靜氣。當然,任何時候,思考是需要。正如有人發(fā)問:“煤改氣”、“ 氣荒”并非今年所獨有,為什么今年的“氣荒”聲勢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呢?
首先,個人認為,“煤改氣”為今年的氣荒背了鍋。也就是說,“煤改氣”增加的用量不足以導致如此規(guī)模的“氣荒”。
先看一組數據。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原熱能工程系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強曾做過專門統(tǒng)計:從“氣荒”情況最為嚴重的2017年12月來說,12月全國日均用氣量為8億立方米,較去年同期增長20%左右,也就是日均需求增加1.3億立方米。“12月新增的1.3億立方米天然氣用量,‘煤改氣’僅占30%左右。”
當出現天然氣供應短缺時,各地的基本政策應是“壓非保民”,即壓低非民用氣,保障民用氣,但很多地方未能及時制定嚴格、詳細、能落地的“壓非保民”措施,未能將增加用氣量用于民用,反而給了工業(yè),使本該保障民生的天然氣供給更加緊缺,加劇了“氣荒”的形成。
那么,“氣荒”的形成還有哪些原因?
這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消息。2016年12月2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企業(yè)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方針,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
消息雖短,總書記的講話卻字字千鈞?!懊焊臍狻薄ⅰ懊焊碾姟笔且粋€過程的兩個部分,不可分割。
作為清潔供暖的兩個重要途徑,究竟是“煤改電”好,還是“煤改氣”好,不能簡單定論。僅以一場“氣荒”就否定“煤改氣”,難免有失偏頗。但,因為“煤改氣”表面上比“煤改電”相對省錢,便認為“煤改氣”更為優(yōu)越而大加推廣,就是明顯的復雜問題簡單化,與國家的要求也是不符。
其實,煤改氣的難處很明顯:氣不足,成本高。我國的能源稟賦決定了天然氣的稀缺以及由此形成的居高不下的對外依存度。能源的稀缺會是什么情況?普京曾說:歐洲需要俄羅斯擁有的很多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金屬、化肥和俄羅斯出口的其他傳統(tǒng)物資。如果沒有這些資源,歐洲將無法生存,或者將非常困難。普京的話也許牛了一點,但過分依賴外國資源而生存的國家將會產生任人宰割的事實卻是容易看得見的。如何降低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對于我們這樣一個能源資源明顯短缺的國家來說,在綠色發(fā)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需求速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yōu)化能源消費品種結構都是重要選項。
個別地區(qū)把“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一刀切為“煤改氣”無疑應該也是氣荒的一個重要成因。
近期,國家環(huán)保部與河北省聯合舉行的媒體座談會上,在公布“2017年河北省完成農村氣代煤231.8萬戶,比年初確定目標高出73.7萬戶”時,連該省主持該工作的負責人都稱“氣代煤完成的數量太多了”。
我國正面臨電力相對富余、天然氣相對短缺的客觀現實。同時,與燃氣基礎設施相比,電力行業(yè)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那么,同樣是清潔供暖,為何不用富余的電供暖,卻要選用本就短缺的天然氣?在電力基礎設施已經實現城鄉(xiāng)全覆蓋,國家、企業(yè)大力投資改造完善城鄉(xiāng)配電網,甚至完成村村通電、戶戶通電的情況下,為何不在現有基礎之上發(fā)展“煤改電”?在筆者看來,“煤改電”應該成為“煤改清潔能源”的重點,這是一個自帶答案的選題。
特別是在個別地區(qū)存在棄風棄光的情況下,“煤改電”的現實優(yōu)勢更是巨大。隨著可再生能源試水直接交易,市場化消納機制的逐步建立,“煤改電”前景愈加可期。2017年11月初,張家口可再生能源電力在冀北電力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最終結果發(fā)布:11月份清潔能源供暖交易電量1930萬千瓦時,22家可再生能源發(fā)電企業(yè)的30個風電項目中標,成交后,風電上網電價為0.05元/千瓦時,最終的風電供暖用戶電價降至0.15元/千瓦時。這是全國首個將可再生能源電力納入電力市場直接交易的成功范例,為促進風電當地消納趟出了新路,與此同時也為北方群眾的清潔能源供暖降低更多成本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
除去天然氣的稀缺之外,成本同樣是繞不過去的坎。從某種意義上說,天然氣成本的市場化程度決定著“煤改氣”和整個天然氣的推廣。目前的“煤改氣”成本由政府燃氣公司和使用者承擔。毋庸諱言,在民生的壓力下,政府補貼的壓力更是“山大”。有數字稱,北京2015年整個供暖季財政對天然氣的補貼金額高達30—40億元。但這樣的運行模式,不可持續(xù)。根本的辦法是建立一個相對成熟、市場化程度高的涵蓋了階梯氣價、碳排放以及環(huán)保稅等在內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方可實現天然氣市場的良性發(fā)展。
法國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其名著《和諧經濟論》里講了個故事。從1845年開始,愛爾蘭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饑荒,有幾十萬人餓死,饑荒的原因并不在于連續(xù)幾年的歉收,真正的罪魁禍首在于1815年頒布的、象征著英國保護主義的《谷物法》。該法規(guī)定對外國糧食進口征收很重的關稅,而對國內的糧食出口卻給予很高的補貼。這樣一來,英國就不能通過進口糧食來彌補國內的歉收。相反,國內已經很短缺的糧食卻被拿來出口,從而導致了災難的發(fā)生。1846年,英國廢除該法,才真正走向了自由貿易主義的道路。顯而易見的是,任何一個行業(yè),依靠補貼去發(fā)展和維護都不可持續(xù),必須為之計深遠。
眼下,“氣荒”雖已遁去,但遠未根本解決,形成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fā)力的格局尚需時日。全面準確不折不扣地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的重要指示,已是刻不容緩。
好在,就在文章要結束的時候,收到了諸多清新的消息:作為“煤改氣”的重鎮(zhèn)河北省已經明確,2018年原則上不再新增“煤改氣”和燃煤鍋爐改氣;國家能源局亦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強調,清潔取暖并不僅僅簡單用一刀切式的煤改氣、煤改電,而是我們是對天然氣、煤炭、電、可再生能源等多種形式統(tǒng)籌謀劃,是整個供暖體系全面清潔高效升級。即,清潔取暖特別突出一個“宜”字,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而早在此前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早已明確實現北方群眾清潔取暖的思路措施,完全體現、落實了習總書記2016年12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精神。
新時代,就要有這樣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