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寶雞文理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周至縣古稱盩厔縣,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知其因山環(huán)水復而得名,1964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更改為周至。該縣位于陜西省關(guān)中西部的秦嶺、渭水之間,為陜西最古老的縣份之一。[1]1周至方言屬于中原官話關(guān)中片,[2]單字調(diào)有4個,陰平本文以周至縣城所在地二曲鎮(zhèn)的中老年人為調(diào)查對象,從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四個方面對該縣方言親屬稱謂進行系統(tǒng)調(diào)查研究,以探究其特點和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周至方言親屬稱謂詞按照父系親屬稱謂、母系親屬稱謂、夫系親屬稱謂、妻系親屬稱謂和其他五類列出,每條詞按照“詞條—方言詞—注音”的順序進行描寫;同義詞按出現(xiàn)頻率排在一起;稱呼有背稱、面稱區(qū)分的,在詞條后注出,不作這類說明的,一般為背稱、面稱均可;老派詞語下加_表示;新派詞語下加表示。
父系親屬稱謂是親屬稱謂中最復雜的一部分,為了便于說明,我們把父系親屬稱謂分為四部分,分別為:長輩直系血親稱謂、晚輩直系血親稱謂、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稱謂、父親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稱謂。
1.1.1長輩直系血親稱謂
說明:“爹”這個稱呼只有老派這樣稱呼,現(xiàn)在大部分人用“大”這個叫法?!鞍帧边@個稱謂目前屬少數(shù),使用這個稱謂的家庭局限在城鎮(zhèn)少數(shù)受過教育或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家庭范圍中。新派中稱父親為“大”還是“爸”受周圍人的影響很大,一般家庭哥哥姐姐稱呼什么,下面弟弟妹妹就跟著稱呼什么。
1.1.2晚輩直系血親稱謂
說明:“孫子”和“孫女”合稱“里孫”;“外孫”和“外孫女”合稱“外孫”;“里孫”和“外孫”合稱“孫子”。
1.1.3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稱謂
說明:第一,“弟兄”有兩個意思:一指親弟兄,兄弟的意思;二指朋友、同事?!靶值堋?,指弟弟。第二,姐夫和嫂子的稱呼。一般情況稱“姐夫”是“名+哥”,稱“嫂子”是“名+姐”,目的是為了拉近親屬關(guān)系,顯得更親近。“姐夫”這種稱謂以前有,現(xiàn)在很少。而“嫂子”這一稱謂一般用于稱呼比自己年長的朋友或者同事的妻子,幾乎沒有任何親戚關(guān)系。
1.1.4父親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稱謂
說明:對父親兄弟及其配偶稱呼,一般按排行來。如稱父之弟妻為“娘”,那么按排行稱呼就是“大娘、二娘……碎娘”,如果只有一個就叫“娘娘”。
說明:對母親長輩的稱呼和對父親長輩的稱呼是一樣的。因此,為避免重復,在父系親屬稱謂部分沒有列出對父親長輩的稱呼,此處一并說明。
說明:以上稱謂都是背稱,面稱一般隨夫稱。第一,丈夫的稱呼。老派剛結(jié)婚時一般面稱“哎”,背稱“外頭人”,大戶人家可能稱“掌柜的”;有孩子之后,夫妻間互稱第一個孩子的名字,以示尊敬。一般不互稱對方的名字,尤其妻子不能稱呼丈夫名字,那是不能含糊的。[4]163新派一般不講究,都互稱名字。第二,大伯子是對丈夫兄長的稱呼,用于背稱;面稱稱“哥”,長兄為父,不能含糊。
說明:以上都是背稱,面稱如無特殊說明一般隨妻稱。第一,妻子的稱呼。老派剛結(jié)婚時一般面稱妻子為“哎”,背稱“屋里人”或“媳婦兒”;有孩子之后,夫妻間互稱第一個孩子的名字,以示尊敬。[4]163新派一般稱名字或者“媳婦兒”,更時髦點的稱妻子為“老婆”。第二,岳父、岳母的稱呼。老派稱岳父、岳母為“叔”“姨”,屬擬親稱呼,以此表示尊敬,并拉近彼此的關(guān)系。新派基本隨妻稱。第三,對妻之侄子、妻之侄女、妻之外甥都沒有專門的稱呼,一般稱為“她侄兒”“她侄女”“她外甥”等,固在上文詞條中未列出。
說明:除了自己的親生父母之外,還有幾種特殊的父母親稱謂。第一,“干大”和“干媽”。一般人丁不旺的人家為了讓人丁興旺、子女健康成長,會在子女小的時候?qū)ふ乙粋€屬相八字相合且家里人丁興旺的人家認為干親,稱對方為“干大”“干媽”。這種現(xiàn)象在周至很普遍,大部分男性都認有干親?!案纱蟆薄案蓩尅边@種稱呼會一直延續(xù)下去,從此雙方互相往來,成為一門親戚。第二,“后大”和“后媽”。這是由于母親改嫁或者父親再娶而產(chǎn)生的一種稱謂。隨母或者隨父的孩子一般在和對方不熟悉的情況下,稱對方為“叔”“姨”;而當關(guān)系親近后,有可能面稱叫法同親生父母相同,但背稱仍為“后大”“后媽”,以示和親生父母有區(qū)別。第三,“奶爸”和“奶媽”。在孩子小的時候,由于母親工作忙或者沒奶水等原因,特意給孩子找了奶水充足的婦女,孩子一般隨奶媽在奶媽家生活,起碼到斷奶。因為吃了人家的奶,所以叫人家為“奶媽”。相應(yīng)地,稱奶媽的丈夫為“奶爸”,奶媽的子女為“奶姐”“奶哥”“奶弟”“奶妹”,這種稱謂一旦確立就不再改變,一般都一直來往下去。但也有時間長了、孩子長大了就不再來往的情況。第四,“親家”這個詞有兩種意思:一指兒女親家;二指干親家。
李如龍曾說過:“親屬稱謂是語言中不可缺少的、十分常用的基本詞匯,也是維系家庭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紐帶。研究親屬稱謂的共時系統(tǒng)和歷時演變,不但是詞匯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了解社會關(guān)系和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依據(jù)。”[5]1周至方言的親屬稱謂跟普通話親屬稱謂對應(yīng)整齊,具有普通話親屬稱謂的一些特點。此外,周至方言在語音、詞匯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方面又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2.1.1語音方面
同一個親屬稱謂詞,讀音不同,表義也就不同。如“老婆”,當“婆”字讀本音時,指“曾祖母”;而當“婆”字讀輕聲時,指“妻子”。再如“媽”和“媽媽”,稱呼“媽”時,指母親;稱呼“媽媽”時,是對比自己母親年長的女子的尊稱。
2.1.2詞義方面
周至方言親屬稱謂詞中一詞多義和一義多詞兩種現(xiàn)象同時存在。如“親家”,既可指兒女親家,又可指干親家;“女子”既可指女兒,也可指女孩,這都屬于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又如“妻子”可以有多種稱呼——媳婦兒、老婆、屋里人;“丈夫”也可以有多種叫法——女婿、外頭人、掌柜的等等,這種情況屬于一義多詞。
在周至方言中,稱謂系統(tǒng)按照輩分原則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對不同的輩分采用不同的稱呼。如祖輩、父輩、兒女輩、孫子輩等。即便是同一輩分,按年齡的大小長幼也有不同的稱呼。如稱母親的姐姐為“姨媽”,母親的妹妹為“姨”;父親的姐姐為“姑媽”,父親的妹妹為“姑”;母親的嫂子為“妗媽”,母親的弟媳為“妗妗”等。
另外,凡是同一姓氏的人,即便不是直接的血親關(guān)系,周至人也要嚴格按照輩分和年齡來確定對對方及其家人的稱呼。除非一門子出了五代不好再追查輩分了,則按年齡稱為“叔”或“哥”等。
雖然我國一直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在周至,重男輕女現(xiàn)象仍然比較嚴重。從縣城隨處可見的諸如“嚴禁棄溺女嬰”等宣傳條幅就可見一斑。親屬稱謂詞也飽含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色彩。如:
外頭人/屋里人:這組詞是夫妻雙方對彼此的背稱。從這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tǒng)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不同的社會分工。同時,當?shù)厝酥赋?,在夫妻雙方面稱時,“屋里人”是絕對不能稱呼“外頭人”名字的,一方面以示尊敬,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權(quán)威不容侵犯。
牛牛娃、放牛娃/丫頭:這組詞是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的稱呼。生了男孩稱“牛牛娃”或“放牛娃”,生了女孩則稱“丫頭”。從這不同的稱呼上,我們就能看出人們在生了男孩和生了女孩后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喜愛程度。周至地屬關(guān)中平原,支柱產(chǎn)業(yè)是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很久以前,耕牛在人們勞動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放牛的活大多是男孩子干的,同時也暗含著“男主外”的社會責任。父母稱生了兒子為生了個“牛牛娃”或“放牛娃”多少流露出一些自豪,而稱生了女兒為生了個“丫頭”多少流露出一些不滿,也能體現(xiàn)出在其心中男孩和女孩的地位及重要程度是大為不同的。
另外,周至方言親屬稱謂中對妻子的侄子、侄女以及外甥等都沒有專門的稱呼,一般都稱為她侄兒、她侄女和她外甥。這種沒有專稱的稱呼方式,也或多或少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思想。
周至方言中,為了區(qū)分親屬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人們一般通過在稱謂前加名字和不加名字來表示。如:對于自己的嫡親哥哥和姐姐就直接稱呼“哥”“姐”;而對于表哥、表姐、堂哥、堂姐或者干哥、干姐則在“哥”“姐”前加名字,如凡哥、紅姐。
此外,稱呼自己的嫂子和姐夫時,也是“名+姐”和“名+哥”,如“麥茸姐”“君新哥”。一方面,不按傳統(tǒng)的叫法稱對方為“嫂子”或“姐夫”,以拉近彼此的關(guān)系,顯得親近;另一方面,冠名以區(qū)別于嫡親哥、姐。
從“他”稱呼是漢語親屬稱謂中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是指說話人跟著某一親屬去稱呼另外的親屬,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親屬稱謂前加上“他”字,這種現(xiàn)象在周至方言親屬稱謂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如:父親稱呼孩子的二舅、三舅為“他二舅”“他三舅”,稱呼孩子的姨為“他姨”;母親稱呼孩子的叔叔為“他爸”,稱呼孩子的奶奶為“他婆”。但從“他”稱呼也是有嚴格講究和說法的。從“他”稱呼用于背稱時適用于任何人、任何輩分,如可以說“他婆”“他姑”“他姐”“他兄弟”,但面稱時,只適用于比自己年齡小或者輩分小的人,表示親切。從“他”稱呼不能用于比自己年長的人或者長輩,用于比自己年長的人或者長輩時,則顯得不尊敬、不禮貌。
親屬稱謂泛化是指人們用親屬稱謂語去稱呼非親屬成員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十分普遍。周至人也不例外。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習慣且熱衷于用親屬稱謂稱呼對方,表示彼此關(guān)系密切,親如一家。如稱呼與自己祖父輩年齡相仿的人為“爺爺”或“婆婆”;稱呼與自己父輩年齡相仿的人為“伯伯”、“媽媽”或“娘娘”等;稱呼比自己年長的人為“哥”或“老姐姐”;稱呼比自己年齡小的人為“大兄弟”或“大妹子”等。在擬親稱呼中使用什么樣的擬親稱謂也要看彼此的年齡及輩分關(guān)系。為了方便稱呼,周至人在跟陌生人交往時喜歡詢問對方以及其父母的年齡,如果同姓還要想方設(shè)法打聽其輩分,然后按年齡、輩分確定對方及其家人的稱謂??梢姡苤练窖杂H屬稱謂泛化表親密的意識已經(jīng)滲透到交際之中,并且在不斷延伸和發(fā)展。
方言是表現(xiàn)民俗文化特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民俗文化的很多特征是通過語言和方言才得以表現(xiàn)的。[6]方言親屬稱謂詞是認識方言和地方民俗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分析周至方言親屬稱謂的特點,對于認識周至方言文化,揭示其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周至縣志編纂委員會.周至縣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2]邢向東,郭沈青.晉陜寧三省區(qū)中原官話的內(nèi)外差異與分區(qū)[J].方言,2005(4):364-371.
[3]董琳莉.周至方音的古今音變特點[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3):93-96.
[4]孫立新.陜西方言漫話[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5]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6]張振興.民俗學與方言學的結(jié)盟[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1(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