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蘭 楊立國
摘要:大學生作為網絡消費的重要群體,他們的消費行為絕不僅僅是個體的經濟行為,也是一種社會道德責任行為。筆者通過對所執(zhí)教的H師范學院大學生的實證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網購消費行為中社會責任感還存在很多不足,如網購責任認知水平低、責任情感淡漠、責任意志薄弱、責任行為缺失等,這些調研數(shù)據(jù)將為高校進一步做好大學生責任感教育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網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
一、前言
2016年6月,第3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10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51.7%, 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3%,學生成為網民中最大的群體,22.7%的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網絡購物用戶規(guī)模達到4.67億,占網民總數(shù)的63.8%。網上購物以其便捷與時尚的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中最受歡迎的新型消費方式。然而,作為網絡消費者,大學生不是孤立、純粹存在的個體,更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而是現(xiàn)實社會個體在網絡世界中的角色轉換。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他們的消費行為不僅僅是個體的經濟行為,也是一種社會道德責任行為。大學生網絡在線消費過程離不開其他們社會責任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的調控與支配,因而其消費行為也便成了其自身社會責任行為的表現(xiàn)。高校必須要適應網絡消費快速發(fā)展的趨勢,并切實做好網購熱潮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從而牢牢抓住網絡思想輿論的主動權,讓學生在網絡購物過程中也能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
二、調查概況
此次調查主要針對筆者所執(zhí)教的H師范學院在校學生進行。調查問卷為綜合型問卷,以封閉型問題為主。問卷發(fā)放 300 份,收回有效問卷290 份(其中女生人數(shù)為212人,男生78人,符合師范院校女多男少的特點),有效回收率 90%。調查中100%的學生表示自己有網購經歷,其中“經常瀏覽購物網站”的人數(shù)為210人,占比達86.8%。由此可見,互聯(lián)網購物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新常態(tài)。調查以匿名方式填寫,保證調查對象在回答問題時可以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思和所想。為提高調查的效率和回收率,本次問卷以選擇題為主。
三、網購熱潮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問題分析
(一)大學生網購責任認知水平低
一些大學生認為消費是個人的私事,與他人無關,不涉及責任與道德,正如調查數(shù)據(jù)中所顯示,83%的大學生都覺得“自己購物與社會責任沒太多聯(lián)系”。在網絡便利的購物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消費欲望和消費熱情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各大小網站開展的網絡促銷活動,網絡購物節(jié)的刺激下,高校收發(fā)處的快遞堆積如山,大學生排雷般一件一件地搜尋著自己的包裹,場面蔚為壯觀,所購商品五花八門,覆蓋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而其中存在鋪張浪費,過度消費的情況。調查中,91%的同學表示“自己有在網絡購物節(jié)上購物的經歷”,而對“所購商品是否是必需品時”,52%的同學選擇卻是“也沒那么必要”,對于“為什么要買”的原因,55%的人表示“是因為自己沖動”,當被問到“同學網絡消費中是否有攀比行為時”,21%的同學認為“有”。對于“你所在的家庭對于你的網購消費行為是否毫無經濟壓力時”,70%選擇了“父母給的生活費有限”??梢?,即使今天我們的生活普遍富裕了,但也不能支撐我們的鋪張浪費和過度消費。大學生網絡購物外表看起來好像是純粹的個人消費行為,但其行為背后卻隱藏的是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與社會責任問題。如果大學生以自我享受或者自我弦耀為目的,毫不考慮消費對于外界環(huán)境與條件的依賴,毫不顧忌自然界和資源耗費的限度,不考慮自身過度消費對于物價的拉升、對于貧富差距的拉大的負面效應,其結果就是浪費資源、破壞環(huán)境、敗壞社會風氣??梢?,在網絡消費中,部分大學生完全沒有認識到其中的責任問題,對此缺乏準確感知、判斷與理解。而這些與我們所要培養(yǎng)的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的育人目標背道而馳。
(二)大學生網購責任情感淡漠
孟子言:“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贝髮W生社會責任情感是對自己應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心情感體驗與自覺認識,是責任認識升華為信念和行為的中介,對責任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jié)作用。它總是體現(xiàn)為一定的使命感和義務感,是伴隨著責任認識所出現(xiàn)的愛慕、憎恨、厭惡、內疚等情感體驗。傳統(tǒng)消費中人與人面對面的購物情景讓每個人都在乎自己言行舉止的得體與道德,購物中往往也會是三五個朋友相約當“軍師”,更能在購物中增進友情。而網絡消費雖然能讓大學生的個性得以自由發(fā)揮,但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和消費中使大學生容易形成“人機符號”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各種疑問都習慣以“搜索”的方式在人機界面解決,對網絡有強烈的情感依賴。因而,網絡消費中大學生的自我中心觀念強化,容易走向自我退卻和自我封閉的境界,人際關系疏遠、社會責任意識情感淡薄,心態(tài)麻木,既不為自身的行為承擔任何道德責任,也不要求自己去承擔義務?,F(xiàn)實生活中溫情被撕毀,人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被冷冰冰的符號、數(shù)字取代。正如問卷中“如果別人因為你對商品的虛假評價,而購買了該商品時你會”,21%的人認為“這不能怪我,是他運氣不好”,10%覺得“自己隨便的評價,影響沒那么大”,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逃避責任的冷漠態(tài)度,其實也正反映出了大學生道德空虛的精神狀況,以及處世冷淡的人生觀和悲觀虛無的信仰觀念。
(三)大學生網購責任意志薄弱
責任意志是轉化與形成責任行為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堅持責任認識,深化責任情感,調節(jié)責任行為的巨大精神力量。網絡購物,同樣考驗著大學生的責任意志,然而很多大學生在抵制誘惑時顯得意志薄弱,“看到網上打折商品卻無力承受時”,只有24%的受訪者表示“能忍住不買”。 網上購物是在虛擬空間中進行的,存在著宣傳對象名不副實、商品質量良莠不齊等諸多問題。因為消費者網購時,無法親眼看到和觸摸到商品實物,商品評價系統(tǒng)中已購物者的留言就會起重大的引導作用。因此,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該盡的社會責任。但調查中對于“購物后會及時對商品進行評價和嗮圖”的人僅有17%,45%的人表示自己從來都不會評價,而其余的則表示“商家返現(xiàn)”就給好評。在面對“商家返現(xiàn),會不會取消差評”時,43%的人選擇“雖然對產品質量不滿意,但還是會修改后給好評”。可見,在大學生網絡購物中,面對一些網店商家的物質誘惑,很多人會變得立場不那么堅定,即使產品質量不好,也會為了個人的一些小利益而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而對此行為,51%的人覺得“影響不會很大”,24%的人認為“反正自己購物時也沒得到他人多大幫助”,而變得心安理得。從數(shù)據(jù)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學生在網購中整體社會責任意志較為脆弱,這是造成當前網絡虛假產品泛濫不止,而不法商家卻仍然猖狂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大學生網購責任行為缺失
“心動不如行動”,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最終必須落實到行為,它是一個人道德品德的外部表現(xiàn),更是檢驗德育效果的尺度。網絡消費雖然是一種新型消費形式,但它與其他消費方式一樣,消費者權益應該受到保障。尤其是個人在網絡中信息的隱私權意識,這是對自我最起碼的保護責任。面對網絡購物中出現(xiàn)的任何違反道德法律的行為,大學生都有義務承擔自己該有的責任。在實際網購過程中,14%的學生表示自己在網絡消費中經常上當受騙,46%的學生表示偶爾有過網絡被騙經歷,只40%的學生表示從未有過網絡被騙經歷。面對網絡欺詐問題,大學生本該選擇法律維權的渠道來懲治違法商家。然而,調查中有近30%的學生稱“只能自認倒霉,下次不再來就是”,29%的人選擇“退換貨”,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的學生有3%,真正選擇“通過消費者協(xié)會處理”的不到40%。從表面看這反映的是大學生維權意識薄弱,然而背后卻是大學生對無良商家的放縱,以及對社會與自我不負責任的體現(xiàn)。調查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有些大學生利用商家需要好評價提升信用度的特點,故意對自己購買的沒有問題的商品給差評,來訛詐店主給予一定的經濟或物質補償,并還會為此沾沾自喜,卻絲毫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失德 。
參考文獻:
[1]許小念,架靜.消費也要考慮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西南財經大學校長裕國教授談“過度消費”[N].四川日報,2007年8月13日.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