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幼琴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自明代勃興之后,經過不斷的改進,成為雅俗共賞、飲茶品茗的最佳用具。紫砂壺按照傳統(tǒng)可分為三大類:一為“光器”,即以圓、方等幾何形體為表達方法的茶壺;二為“花器”,即以象形物體塑貼在壺上;三為“筋紋器”,即以多種線條來表達某種意義。雖造型懸殊,卻能獨具神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茶壺制作中的不斷創(chuàng)新。制作技藝的交流為藝人開拓視野,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提供便利?,F代的紫砂壺制作進入全盛時期。此時藝人輩出,他們身懷絕技,各有專長,皆為俊才。通過文化交流,促使紫砂壺制作技藝的創(chuàng)新。今天的茶壺作品,在遵古法的基礎上,增添了強烈的現代氣色,為紫砂茶壺制作技藝注入新的活力,使作品更具神韻。但從設計、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以形載意、以意附形還是最本質的入手渠道。
宜興紫砂陶藝所反映的傳統(tǒng)文化特征和創(chuàng)新意識,上升到理論上來講,是現代科學和藝術的融匯,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是實用和美感的統(tǒng)一。紫砂陶藝的創(chuàng)作者崇尚傳統(tǒng)文化,崇尚自然世界,亦崇尚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紫砂藝人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中吸取精華,通過靜觀默想,長期積蓄,用心造物,規(guī)范操作,從而產生出優(yōu)秀的紫砂陶藝作品。
宜興產茶歷史久遠,據考證應早于東漢末期。至唐代中期,陽羨茶經過陸羽和常州太守李棲筠的舉薦成為貢茶而譽滿天下,宜興亦成為我國最早的貢茶產區(qū)之一。茶仙盧仝的名句“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反映的就是陽羨茶的至尊地位。陽羨茶經歷了唐貢茶的鼎盛,宋、元、明、清時期,陽羨茶一直是朝廷貢品,深受皇宮貴族、上層名流、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好。宜興制陶歷史與產茶歷史同樣悠久,陽羨茶之盛行,使當地制陶器業(yè)也相當發(fā)達。宜興紫砂壺以獨特的紫砂材質,奇異豐富的外觀造型,繁雜多變的裝飾技法聞名于世,并逐漸成為嗜茶者推崇的理想茶具。
紫砂壺的造型設計對比調和是利用壺身各部的異同來表現。壺身的大小造型的方圓,線條的曲直,色澤的體現都能構成不同的視覺效果,設計的好壞是知識積累的體現,精工是技術成功積累的體現。作為一個制壺藝人,要不斷的勇于創(chuàng)新,在不脫離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設計出自己的作品來體現出紫砂壺無窮的魅力,使它作為一種藝術品而廣泛流傳,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宜興紫砂在藝術的領域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紫砂傳統(tǒng)的生命力是永恒的,紫砂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亦是無窮無盡的。任何摒棄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是經不信時間和歷史的考驗的。只有腳踏實地,長年艱苦努力,首先老老實實地繼承紫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然后才能使紫砂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的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永葆紫砂藝術的青春和魅力!
紫砂壺是具有很明顯的承傳脈絡,完全是手工藝活路,熟能生巧,傳統(tǒng)器型做多了,也就是人們說的瞇著眼睛也能做出來那個地步,在不斷地實踐之中才形成靈性,接著就慢慢有了創(chuàng)新。在一件器物的內容和形式上,它包含著多方面因素的內在聯系,形式的完美與制技的精湛固然是第一要素,其次是有在完整器形上加以裝飾,使作品錦上添花地豐富觀感。首先要審視紋樣的適合,其次是裝飾的取材(一是指題材和內容;二是指用何種材料),以及制作的手法,這些都是具體而細微維系到創(chuàng)作者的素養(yǎng)水平與鑒賞者的著眼力。
一件精品本身就必須給人以凝重樸致大方、輪廓周正,織巧適宜線條清晰,比例恰當,黃金分割到位的杰作。象形上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富于生活,千變萬化、精思妙想。壺體每一個部位從點、線、面到三維空間視覺,每一個功用點曲線流暢,輪廓直線抑揚頓挫,來龍去脈交代清楚,讓作品有一種內涵度很深的氣質和風格。形、神、氣、韻的理念都有交待。這就是紫砂陶藝作品,特別是壺藝造型設計的基本評價。
評價一件紫砂作品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yōu)良的使用的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xié)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yōu)劣的準則。優(yōu)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于執(zhí)握,壺的周圓和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質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tài)這四個要素。
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內涵的本質的美;態(tài),即形態(tài),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tài)。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