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萍 李 富
(黑河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黑河 164300)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將責任主體限定為大學生,是大學生通過外化和內在有機結合逐漸形成的一種自覺意識和擔當,且對自己承擔社會責任的深刻感知,其特點是:
(一)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個體主動追求進步的心理傾向,是因內在的覺悟驅動其行為去承擔責任和盡義務,而不是在外在的壓力下去完成某項任務。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僅要有獲得更多文化知識的內在動力,還要有用所學知識為社會服務的自覺意識,更要有為國家復興、社會進步、人類繁榮貢獻自己力量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源于大學生自覺自愿。正如約納斯所說的:“那些負有使命感的人為了某些崇高的目的而自動尋求和承擔責任。”就是說,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應是源于內驅力,是他們自覺自愿的行為,是主動承擔,自覺奉獻的責任意識。大學生只有樹立起這種自覺的責任意識,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為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一種精神動力。
(二)利他性。利他性一般泛指把國家、社會、集體或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了國家、社會、集體或他人的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原則,是一種形式上與利己主義相對立的道德原則和道德理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利他性是指大學生以幫助他人為目的,不求回報,行為結果對自己沒有明顯獲益的一種自覺自愿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參與愛心活動、志愿服務等利他行為。但是,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利他性又有所不同。如果一個大學生生活在一個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猜忌,矛盾重重,同時伴有爭執(zhí)的家庭,他就會有排斥他人的心理,同時也會阻礙利他行為的產(chǎn)生。相反一個大學生生活在和美、成員間關系融洽的家庭,他就會主動接納他人,有利于利他行為的產(chǎn)生。再比如,當一個人背井離鄉(xiāng)在外求學或工作,當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獲得了他人或社會的支持和幫助,自然心中會存一份感恩,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有意識地去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從而產(chǎn)生利他行為。因此,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強化大學生的移情訓練,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利他行為的產(chǎn)生。
(三)兩重性。一方面大學生在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在關注民生、關愛百姓生活方面有很高的熱情,同時付之行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聯(lián)合會是高校的公益組織,一批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且充滿熱情與愛心的大學生活躍在校園,深入社區(qū),深入街道進行社會公益活動,當災區(qū)百姓需要救援時,當大型社會活動需要服務時,他們便能挺身而出或慷慨解囊,為社會公益事業(yè)做貢獻。這不僅推動校園乃至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培養(yǎng)了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了其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大學生還不能完全把社會服務和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結合起來,社會服務活動的持續(xù)性較差,當專業(yè)學習、就業(yè)等個人利益和社會需要發(fā)生碰撞時,大學生往往又轉而關注自己的發(fā)展而疏遠了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
大學生是眾多公民中的一員,與普通公民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但大學生又與普通公民有所不同,他們年輕、有活力、積極向上,他們肩負的歷史使命更艱巨,所以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內容也就更豐富。
(一)民族責任感。民族責任感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以及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保障。許多仁人志士為此拋頭顱、灑熱血,戰(zhàn)死沙場,犧牲在對敵斗爭中。在此過程中青年學生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肩負起那個時代的歷史使命。1919年5月4日,由青年學生掀起的“五四”愛國運動,喚醒了一批廣大民眾,將中國的歷史推向了20世紀第一次思想解放時期?!霸?2年前的一二九運動中,當中國面臨日軍的侵略,民族內外矛盾異常尖銳的危急時刻,青年學生用他們先進的思想文化,強有力地號召著全國人民進行大反抗,為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盵1]當代大學生是繼往開來的一代,繼承自“五四”運動以來大學生“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一切優(yōu)良傳統(tǒng),挑戰(zhàn)改革開放帶來的諸多問題與矛盾,在這繼承與挑戰(zhàn)交織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必須要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要勤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甘于奉獻,積極投身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中,把自己鍛造擔當、有作為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家庭責任感。家庭責任不但包含法律規(guī)定下的夫妻間的基本責任、贍養(yǎng)老人和道德約束下尊老愛幼之責,還包括提高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營造和諧、平安、健康的家庭氛圍,好的家風利國利民,相反則危害社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風可以影響和改變社會風氣,大學生是家庭中成員,且受著高等教育,不僅要承擔法律賦予及道德要求的家庭職責和義務,還要遵守和維護家庭倫理道德,豐富家庭文化生活,勤儉節(jié)約,減輕家庭負擔,促進家庭精神文明建設,展現(xiàn)家庭成員的良好的精神風貌,在構建和諧、安定、文明家風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此外,“家庭責任感還包含自我責任感,其中包括真愛自己的生命,關心自身的健康、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規(guī)劃好自己的人生等。”[2]大學生在家庭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有其不同的責任內容,要努力承擔起每一個角色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善待自己,珍愛生命。如果一個人生活無節(jié)制而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不能很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同樣是沒有家庭責任感的表現(xiàn)。
(三)集體責任感。人是社會的人,離開了社會,離開了集體,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那么集體也需要個體的維護和尊重,包括維護集體利益,遵守集體規(guī)章制度,承擔集體職責,完成集體分配的任務等。如果沒有了個人的尊重和維護,這個集體就會成一盤散沙,這個集體制定的預期目標就難以實現(xiàn)。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工作學習始終離不開集體,可以說大學生只有生活在集體理想的環(huán)境中,才能較好地獲得個人的進步與發(fā)展。大學生集體責任感與其職業(yè)道德,工作態(tài)度的養(yǎng)成息息相關,有了集體責任感方能為日后順利走向社會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已進入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幾代人的夢想,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奮斗,現(xiàn)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這個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偉大的目標。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一時期各種矛盾疊加在一起,“攔路虎”“絆腳石”接踵而至,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關系的任務極其艱巨。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主力軍,培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把大學生自我追求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結合起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促進中國夢的早日實現(xiàn),是時代發(fā)展對大學生的必然要求。
(二)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首先,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往往通過社會責任感表現(xiàn)出來,健全的人格為大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提供了可能。大學是大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的轉折期,大學生在此階段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比以往擁有更廣泛的時間和空間,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部分大學生因脫離了家長的管束與應試備考的約束而產(chǎn)生了茫然、不知所錯的神情與心智,有的學生甚至不能順利渡過轉折期而出現(xiàn)消沉與低迷,自私、狹隘,處理不好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對他人與集體漠不關心,缺乏責任感。為了幫助他們掃清成長道路上的思想障礙,我們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使其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的抉擇,健康成才。另外,一批批大學生將走向社會,在不同的崗位上做著本職工作,那就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是說,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源泉,有了社會責任感才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的未來,才能對現(xiàn)實中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產(chǎn)生強烈的批判和矯正的欲望,并在實踐活動中革新自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正確的人生航向,真正成就一番事業(yè)。
(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安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社會成員的責任感。尤其是知識經(jīng)濟和網(wǎng)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國家的長治久安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對社會成員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為知識、科技、信息、網(wǎng)絡運用的好能為人類造福,運用的不好會給人類帶來障礙。大學生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是知識、科技及信息的掌握者和創(chuàng)造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生態(tài)鏈”上,大學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他們既是先進生產(chǎn)力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倡導者,正因為如此,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包h中央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此來指導大學生勤于學習,腳踏實地,勇于創(chuàng)造,甘于奉獻。努力使自己成為民主法治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誠信友愛的踐行者、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造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倡導者?!盵3]
總之,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任。因而,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更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我們應從多方面入手,努力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真正承負起國家給予的重任,只有這樣國家才有希望,民族才能振興。
[1]歷史的啟示與青年學生的擔當[N].中國教育報,2015(12).
[2]楊茹,丁云,闞和慶.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理論基礎及顯示意義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3]和諧社會與大學生責任[EB/OL].互聯(lián)網(wǎng)文檔資源,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