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梅
作為一名普通一線老師,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過程中,有困惑,有倦怠,有困難,實屬正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期待著一個又一個奇跡的降臨,期待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出現(xiàn)……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我們更多是一個人在自演自唱。飽受挫折之后才懂得,教育路上的前行,更需要一個人自我反思,自我成長。怎樣才能給自己精神的成長,繼而給學(xué)生成長的引領(lǐng)?我從幾下以個方面談自己的感受 。
一本書就是一個人心靈的故事,一本書就是一個人的成長史,一本書就是一個人的心靈對白,讀書的過程就是與一個又一個有思想、有溫度、有情懷的智者交流的過程。
閱讀不停地敲打著我的靈魂,讓自己慢慢地靜下來,靜下來,去做有思想的教育、有未來的教育、有情懷的教育。雖然在這個過程,并不是順利,但我通過不停地閱讀不斷提高自我。
教育的路上,總有一些困惑,如果只是困惑著,而不是想辦法解決,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困惑。除了在實際的教育中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智慧,我們更應(yīng)該用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優(yōu)秀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或許就是因為在灰暗的日子里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了努力,努力,再努力。其實,面對人生的劣勢,努力就是最好選擇。就像奮力游動的鯊魚一樣,讓生命的殘缺逼自己強壯、強大。因為,你的努力,終將成就努力的你。
努力沒有那么悲壯,只不過需要堅持。眼前還是翻動的書頁,里面有我追求的足跡。
老師的生活平靜得連一點兒微波都沒有,從備課到改作業(yè),處理班級微小的事務(wù),簡單、重復(fù)、機械……足可以讓一個人在這個過程中變得麻木,再加上平時的各種瑣碎的評比、檢查、會議,足以讓一個人的靈魂死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淪為平庸的自己?把工作當(dāng)成養(yǎng)家糊口的工具,失去對工作最初的那份熱情?還是因當(dāng)初的追求太高而放棄,或因過低而盲無所求?
我回顧那個曾經(jīng)激情飛揚的自己,審視當(dāng)下的自己,我對自己說:這不是我想要的自己,那么,心中理想的自己應(yīng)該是什么樣?我對心靈不停地叩問:我要成長,我要努力,更要飛翔,哪怕沒有支點,我也要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更精彩。
我知道我的起點落在別人的后面,這是我無法改變的,但是我還沒有到達人生的終點,我要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反思感悟,寫下自己努力的方向。世界再繁華,總有一個靜處。即使別人沒有注視,也要努力成長,因為有許多眼睛藏在看不到的地方。
前半生我無法再次走過,但是后半生我珍惜前行。哪怕是一棵小草,也要綠意盎然地站在大地,與風(fēng)雨同成長。十年,我一直都在努力,為了心中那個最好的自己,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樣。在前行的路上,我一直反思自我,努力成長,成長為自己心中的模樣。
寫作,通常被認為是作家的事情,很多教師自覺不自覺地遠離了它。正如王維審老師所說:理性認識教師寫作,不是單純的才情展示,不是寫作技巧的簡單炫耀,不是華麗語言的簡單拼湊,而是對自己的教育實踐不斷梳理、提煉、反思、總結(jié)的過程。
正是在寫的過程中,教育經(jīng)歷賦予了我們獨特的體驗與韻味,在回味的過程中,感受到教育的真諦,更感受到了教師職業(yè)的幸福和偉大。于是我想,寫作,不僅只是作家的專利,更應(yīng)該是我們教師成長的階梯,讓我們借助這階梯不斷地攀登、成長。
通過寫作,我去掉身上的俗氣,深化自己對教育的理解,開闊自己的視野,孕育自己的教育思想,給自己一個高度,讓自己的心靈飛翔。
于是從班級的小事寫起,抓住班級管理中的點滴,去記錄、去修正、去引領(lǐng)、去感悟……自己不再茫然,不再困惑。
王維審老師在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一書說: “我需要做的,就是讓心中的那個自己慢慢爬上豆蔓,一直不停地努力,一直爬到豆蔓伸到云彩上面,再撥開云朵看看下面的自己?!痹诮逃倪^程中,我努力把一個個孩子看成心中布下的一粒粒種子,留住那些最初的簡單與純粹、陽光與雨露,然后交給時間與歲月,靜候每一個生命自然與美好的成長,這或許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河南鄭州市致遠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