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乾明
(教育部福建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2018年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和工程院五部門聯合發(fā)布了《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锻ㄖ诽岢?,各部門要重點清理職稱評審、人員績效考核等活動中涉及“四唯”的做法。真是大快人心。
長期以來,“四唯”形成慣性巨大的量化評價體系,使人才評價陷入了怪圈不能自拔?!八木S”的危害多多,現略舉一二。
學術不端是指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存在主觀惡意的學術失范行為?,F在一些教師與研究者,因深受“四唯”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浮躁,無心搞教學、做學問。為了多快好省地出“成果”,不惜剽竊抄襲,篡改數據,捉刀代筆,弄虛作假,違反研究規(guī)范和監(jiān)管要求,敗壞了學術風氣,損害了學者形象。
常見的學術腐敗,是圍繞學術,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進行權學交易、錢學交易、學色交易、權權交易。你先給我好處,我才給你方便。比如,權威雜志編輯收受賄賂替人發(fā)文,領導得了好處之后把難得機會給了平庸者,官員出于私下交易給不具備資格的人提供研究經費等行為。影響極其惡劣。
現在人人皆知,SCI論文、高獎項、高職稱、高學歷,會帶來諸多好處。于是整天關心的不是學術本身,而是與“四唯”相關的“帽子”“牌子”“幌子”,熱衷于動歪心思。為掙足晉級工分,怎么方便就怎么做,人人都挑選短平快課題,不愿去做周期長,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風險大的課題,教學與科研變得日益淺薄、狹隘而平庸。
做對事不如跟對人,“四唯”導致唯馬首是瞻。漸漸地出現了一個普遍現象:做課題研究的洞察力不重要,看風使舵的本領才重要。于是,日益嚴重的人身依附、話語依附、理論依附、模式依附、心理依附就出現了,進而使作為教育者、思想者、研究者的獨立人格與科學精神的日益式微,從精神到行動都落入陳腐的窠臼。
這是上一條的延伸。創(chuàng)新人才通常是自信十足、思想深刻、感覺敏銳、思維活躍、專心致志的人,但又多是恃才傲物而不老于世故。如果要求他們照著“四唯”標準一條一條地拿足積分,取得資格,才能領銜申請科研項目,再好的人才也會被磨平棱角,當初的才干、沖勁與銳氣,也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了。
資源的浪費表現為資源的未充分利用或過度消費等方面。“四唯”的起因是思想的偏差引起人為的障礙,從而導致了思維固化、體制僵化、學術教條、方法古板、技術保守、眼界狹窄等問題,由此所引起有形與無形的資源浪費非常驚人。例如,把大量重要的資源提供給頭銜高的外行“專家”去支配。
什么人文精神,什么科學精神?都無所謂。只要論文有“質量”,課題有“檔次”,經費弄得到,“積分”上得去,“工分”賺得到,我就有名有利,黑白通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什么誠信、嚴謹、敬業(yè)、創(chuàng)新通通不管。結果,勝出的并不是有真本事、能出成果的人,反而是那些不學無術,但善于鉆營的人,劣幣驅逐良幣。
在“四唯”的影響下,人們的精力,更多地放在項目與經費的爭奪戰(zhàn)中。一旦爭取到手,如何深入研究卻無人問津。是死是活,就看替頭面人物打工的年輕人的悟性了。那些起主導的既得利益者,在“四唯”的評價體系中吃香喝辣、左右逢源、如魚得水,掌握著話語權,會極力維持“四唯”體系的惡性循環(huán)。
“四唯”會給鉆營者帶來許多好處,還有多少教師會好好教書育人?會安心搞教學科研?會用心去立德樹人?本來論文的質量高低不在于刊物級別,在于論文本身;講課質量高低,不在于職稱高低,在于實際效果;本事的大小,不在于學歷層次,而在于實際表現,可如今這常理全亂了套,于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
“四唯”是如何形成的呢?其成因非常復雜,本文筆者僅從偏冷的角度進行分析。
以“獎項”為例。不難設想:即使參評成果的質量再低,也總能評出三六九等來!結果拿了獎之后,仿佛能力就突然增長了,水平就突然提高了。但這一切,都是虛假繁榮。以中小學為例,全國各地,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學科帶頭人、名教師、名校長、杰出教師、功勛校長,正常嗎?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其中真正讓人心服口服的寥寥無幾。如此輕易就能獲得,還有誰會靜心做研究、搞教學、做學問呢?于是,矮子里面挑高個,便成了有關人才工程的第一法則。
對官員而言,由“四唯”所派生出來的一大堆的頭銜就是顯赫的政績!你看,我培養(yǎng)出了多少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名師、名校長、學科帶頭人、工作室領銜人!他們又帶出了多少數量可觀的骨干教師、優(yōu)秀教師!數據洋洋灑灑,令人眼花繚亂。還有那么多的科研成果被評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這怎么不讓人自鳴得意?然而,“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水平還是那個水平!
一些得了好處又賣乖的學者,在極力推動“等級制”。例如規(guī)定:給培訓班開課,正高職稱多少錢,副高職稱多少錢,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罢摺苯處煹呐嘤栒n上得再爛,也給“正高”的待遇;“副高”的教師課上得再好,也只能給“副高”的待遇。然而,那些頭銜高、職稱高、學位高的人的上課水平未必高。原因很簡單:一、這些頭面人物都是搶手貨,整天應付都來不及,哪有時間靜心備課?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二、這類頭面人物整天考慮的是做大事業(yè),爭取“大項目”,哪能顧得上你這小小的培訓班?因而,所開設培訓講座,往往不接地氣。
當個人本事與行政權力相沖突時,權力永遠是贏家!這榮譽我愛給誰就給誰。所以,在我們這個國度,還有相當多在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等方面不占優(yōu)勢“老實人”,依然是堪擔重任、廣受歡迎的人才!但他們一直在吃啞巴虧。例如,盡管他們上課很解渴、很受用、令人如夢初醒,但這一切都沒有用!人家不是“按質論價”,而是一律按你的職稱高低決定你的報酬!主辦方會對你說:“對不起,上頭有明文規(guī)定,我需要你的職稱復印件。”
“指鹿為馬”“唯我獨尊”,就是長官意志。我說圓就是圓,我說扁就是扁,不容分辯。評估過多過濫,就是“長官意志”的體現。弄得基層領導,整天迎來送往,疲于奔命,做表面文章,要在很短的時間里,炮制出了上百盒的待查材料,哪有時間抓教育、抓教學、抓研究、抓改進?如此勞民傷財之后,要是評過了大家皆大歡喜;要是評不過,輕則挨批,重則換人。最大的危害是誤導了教育的走向。校長哪能潛心抓教育教學?還不是整天忙著應付檢查評比、接受各類培訓、整天花樣翻新?我們的教育與科研何時才能“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
“我要看證據!”這就是貌似嚴謹的形式主義!教育一定能留下完整的痕跡嗎?未必。我給學生講過多少話?開過多少講座?談多少次話?簡直不計其數。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開展靈活機動的教育,根本無法留下完整痕跡??墒侨思移愠尸F怎么辦?回頭一個個補,簡直勞民傷財!本來,辦學的最大理由是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而不是滿足上頭檢查的需要。其實,一所學校辦得好壞,不要看那么多東西,只要參加這所學校的一天生活就夠了。如果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朝氣、正氣、靈氣、大氣和書卷氣,就是好學校。
在“四唯”的背后,有一系列錯誤邏輯。有個寓言,說的是一只蜈蚣與一只青蛙做鄰居,一天青蛙實在忍不住,開口問蜈蚣:“蜈蚣老弟,我知道自己什么時候用后面兩條腿,什么時候要用前面兩條腿??墒?,你有那么多對的腿,你怎么知道自己什么時候用第幾對的腿呢?”蜈蚣聽罷回應說:“啊,這真是個問題,我怎么就沒有注意到呢?那就讓我想想吧?!庇谑牵隍奸_始有意識地指揮自己的每一對腳,突然發(fā)現自己再也無法自如地指揮每一對腳了,結果蜈蚣再也爬不動了——盡管每條腿都在動。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如果把不成問題的事當作問題,就會釀成大問題。其實,我們的教育、科研和評估,早就把許多不成問題的事當作了問題。
我們的教科文衛(wèi)日益變得浮躁,似乎只有大動作才算做工作。本來,作為中小學教師,其正業(yè)就是教育教學,要靜下心來研究課程、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研究學法,給學生打好品格的基礎、學業(yè)的基礎、方法的基礎和習慣的基礎。學生只要上課專心地聽,課后開心地玩,自習認真地學。該動的時候全力以赴,該靜的時候全神貫注,做到動靜分明。就像陰陽兩儀,推動著“教育”這個太極優(yōu)美地旋轉,培養(yǎng)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生來。學校要大幅度減少作業(yè)與考試,鼓勵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寫作、多鍛煉、多活動……能這么做,基礎教育一定會十分精彩!可如今,我們的中小學太過浮躁,反而把師生弄得人不人、鬼不鬼。
“四唯”的背后一定有虛榮心在作怪。這也讓許多聰明伶俐的校長和教師心思用歪了。就以做課題為例,整天熱衷于申請課題,研究課題,宣傳課題,然后就打通關節(jié),各個擊破,最后弄了個大本燙金的一等獎或特等獎證書,這不僅數據好看,牌子好看,面子更好看。其實,明眼的人都知道,沒有人會把這類課題當作一回事,其得獎之日就是其結束之時——再也無人問津了。這類課題是“偽課題”——“垃圾課題”。做這類課題,其實就是瞎折騰。
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中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路:“突出品德、能力、業(yè)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逼平狻八奈ā崩Ь常且粋€很大的課題,本人無力獨自完成,只能略談一孔之見。
隨便列舉幾個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一是如何界定、誰來界定標志性的成果?二是如何突出和評價品德、能力和業(yè)績的導向?三是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算不算標志性成果?如果不算,什么算?如果算,怎么算?四是評價自主權的下放是個很好的思路,但下放后如何保證公權力不會被濫用?五是不“四唯”,但還要“四看”。即:在不唯論文、職稱、學歷和獎項之后,起碼還要看論文、職稱、學歷、獎項,那該怎么看?咱們中國的事情歷來都是如此:按下胡蘆浮起瓢,一個問題解決又會冒出新的問題。
我國每年所發(fā)表的論文數量已經接近于美國,但數量龐大、檔次不高。舊的機制不行就要重建,這一新機制必須是可操作、得民心、接地氣,與世界接軌。不能再因“矮子里面挑高個”式、或“幼兒園辦家家”式的勝出而沾沾自喜。要堅決擺脫由“四唯”所產生的路徑依賴。人才評價的主導權一定要從行政機關轉向專業(yè)機構。不能再一味地搞“短平快”了,要讓專家、學者、教師和科技人員,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專心、靜心、潛心地做學問、搞研究、做教育、搞教學。
不能把評審評估評獎當作成長的第一推動力。要防止“三評”擾民,不要人為地增加分散精力的事情。84歲的屠呦呦站上了諾貝爾領獎臺上,舉國震驚。如今還有多少人愿意象屠呦呦一樣潛心下真功夫,做大學問?很少!如果短平快就能實現名利雙收,就沒有人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屠呦呦是好樣的,但又是好運的!說他們好樣,是因為她所帶的團隊,寧可潛心做研究,嘗百草,試千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很不容易;說他們是好運的,是因為他們畢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了。但不知有多少人才并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與肯定。
論文、職稱、學歷、獎項也不能不看,畢竟代表著一個學者的實力,但必須有足夠的含金量,這對評審和評議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依然只認刊物檔次,而不認文章質量,那么一定會迫使人們走歪門邪路,把低質量的文章盡量發(fā)表在高檔次的刊物上。人們不得不去追風向、拉關系、找門道,放棄自己研究所長。本該是“誰有本事誰來干,誰是內行請誰上”。可是,你怎么知道誰有本事、誰是內行?還是要靠評議評審,如果評得沒有公信力與可信度,就要命了。
“科研評定應重在看成果質量”,但實現起來很難。我們的現狀就是如此,一強調質量,就會出現人情評審。怎么辦?可以通過淡化科研等級制,即將“帽子”變成榮譽性嘉獎,不把科研等級與“帽子”等級相掛鉤,要把科研資源進行相對平均的分配。這樣一來,哪怕戴不上大“帽子”(如“長江學者”),同樣也能獲得研究經費和相關支持。這對于那些愿意坐冷板凳的學者則是一件大好事。
每一個想把事情做好的人,都要有把冷板凳坐熱的決心。因為,教學無底洞,科研無底洞,必須靜心專心潛心去做。每一個追求卓越、不甘平庸的教師與科研人員,不僅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要有艱苦奮斗的勇氣,還要要有“坐冷板凳”的準備。坐冷板凳就意味著與名利無緣、和風光無緣,就要準備同寂寞相伴,與清苦相隨,甚至還要流委屈之淚,忍埋沒之苦,受冷落之辱。政府要為這些默默無聞的人才鋪路搭橋,必須著眼于長遠,制定出更加公平公正有遠見的政策,才能鼓勵廣大教師與科研人員沉下心來,做出無愧于做人的良心、無愧于國家和人民成果來。
歸根到底,還要繼續(xù)簡政放權。李克強總理說得好:“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蔽覀円谜畽嗔Φ摹皽p法”,換取科技活力的“乘法”。只有這樣,才有希望在科教文衛(wèi)的國際競爭中,從被動的“跟跑”,變?yōu)橹鲃拥摹安⑴堋?,直到實現穩(wěn)健的“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