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園林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在現代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中,空間的構成與設計仍然是最為重要的內容,隨著空間尺度、使用功能和環(huán)境的變化,植物以其既能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又能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境域空間,成為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的主要材料,在園林空間營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筑空間分室內室外,室內由墻面、隔斷劃分,室外靠廊、架、臺延伸。園林的空間營造主要由植物空間承載,運用不同高度、不同種類的植物,通過控制種植形式、空間布局、規(guī)格及其在空間范圍內的比重關系等,形成不同類型的空間,既具特色又富于變化,以植物作為材料形成的景觀空間更具多變的個性及迷人的外觀,更能給人帶來多彩的視覺享受和強烈的空間感,使人印象深刻。
本文以塔城市加吾爾塔木河濱水風光帶一園為例,結合案例實際情況,闡述植被空間營造的方法。
(一)項目概況。塔城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北部、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塔城盆地,市域范圍內五條河流由北至南貫穿流經全市,本案白樺園位于五河之一加吾爾塔木河中游,綠化面積122497平方米,由北至南分別形成了“樺蔭島”、“半畝塘”、“芳草甸”、“小潺澗”、“四季林”、“白樺園”和“融樂園”七個景觀節(jié)點,并于白樺園、融樂園處分別形成較為開闊水面。
(二)設計主題定位。項目設計以“印象塔城,和美人家”為主題,以“藍綠交織、自然人文共生”打造“生態(tài)休閑廊道”為定位,在用地原有植被生長基礎上,采用最小人為干預方式,以多樣的植被景觀空間組合設計營造變化豐富的植被境域,尊重當地氣候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和利用當地植被,打造自然與人文共存互動的生態(tài)景觀廊道。
(一)植物景觀空間營造總體思路及方法。根據項目用地實際地形地貌情況并結合方案節(jié)點特色,植被空間營造整體分為三部分。首先以加吾爾塔木河西支流水系為中心,整體上形成內向型的景觀空間格局,外圍是背景林帶;其次七個重要節(jié)點植被空間營造分別契合節(jié)點主題,選擇特色、富有文化寓意的植物對節(jié)點進行符合主題打造,根據特定需求選擇“小空間營造方法”、“特定空間營造方法”等方法突出植被空間特點;最后是背景林與重要景觀節(jié)點之間的聯系與過渡空間營造,采用點景樹引導、地被花卉串聯或花鏡銜接等方法來實現背景林與節(jié)點空間的自然過渡。
(二)背景林空間營造應著重大視角大尺度。利用地形和植被對場地進行空間分割,使空間的尺度宜人,加大視角,主要是加大內部水域附近視角,林緣線繪制遵循開合有致規(guī)則,以連續(xù)不均等弧線為主要設計方式明確邊緣線,上層以組團式空間組合進行空間填充,中層和下層以線式組合形成串聯式空間結構,上中下層共同構成外圍大背景林帶,完成大的空間營造。
(三)常用精細化植被空間營造策略
1.主題特色突出景觀區(qū)域宜選用同類型植物營造。植物景觀主題的營造往往依賴于量化的組團式植物,正如本案“白樺園”主體采用兩種規(guī)格胸徑白樺樹為主調樹種進行組團式種植,下層片植不同色系花卉,形成特色鮮明的疏林花海白樺林主題景觀,契合景點名的同時加深游人游覽印象。加吾爾塔木河西支流水域首次于此處形成較為開闊的水面,水中有一樹島,島上現狀有保留楊樹林,為更加凸顯白樺園特色,突出主題,設計在島上見縫插針補植白樺點景樹,結合水域更能形成視線焦點。
2.小空間植物種植應以邊角密集為主。融樂園南側以一條弧形游步道為界,外圍采用多層植被種植形式豐富邊角,內側以片植宿根花卉“留白”,形成小空間范圍內大視角景觀,北側,一條蜿蜒逶迤的林緣線順游路外側圍合融樂園中心硬質廣場,林緣線以北外側片植柳葉馬鞭草,南部靠近廣場一側以草坪“留白”,使融樂園南北植被空間相互呼應,自成一體,乃“園中之園”。半畝塘以一汪清水為“留白”區(qū),沿水域邊界由內至外選擇品種豐富的矮生花卉植物,并以組團式喬木遮擋半畝塘活水源頭,同時增加留白區(qū)域,加大進深感同時拉長視角。四季林大量運用小空間營造方法,將被道路切割分散的綠地以一條“U”型林緣線加以整合,界線外側即靠近道路一側以花鏡的種植形式豐富層次感,內側以低矮花卉形式留白,邊界流線走向適度變化,形成大小不一的植被空間,加上沿線植物配置的變化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3.獨立節(jié)點景觀區(qū)域種植應形成視線焦點。緊鄰“半畝塘”的“樺蔭島”,位于加吾爾塔木河與半畝塘之間,嚴格意義上是一個半島,“樺蔭島”顧名思義是以白樺林組團種植形成遮陽蔽日的林蔭空間,植物空間的營造上采用島上組團種植白樺的形式,形成以白樺為主的樹島,是水面上獨立空間的存在,構成水平面上視線的焦點。
4.濱水景觀區(qū)域種植應符合植被自然分布規(guī)律。園林中的各類水體,可以通過借助植物來豐富水體景觀空間,以“水平連地被、垂直變喬灌”為方法,豐富景觀。節(jié)點“小潺澗”在加吾爾塔木河西支流較窄處淺水區(qū)設置汀步,岸邊一側布置觀景小平臺,平臺邊置石,景石處孤植點景樹。植被空間設計采用該方法,依托潺潺水流,以兩岸豐富變化的林緣線勾勒小潺澗形成水平方向虛化的空間,沿林緣線外側成排成行密集的喬木栽植垂直方向上強化空間感,以豎向的密閉襯托水平面的舒朗開闊,不失為一幅自然生態(tài)、野趣的畫面。
5.空間層次豐富還應借助植被組團密度和光影變化。光線和陰影是形成立體空間效果的重要因素。植物景觀在空間中的光影變化較之建筑、山、石、廊等更為豐富。“芳草甸”此處有著疏密程度不同的楊樹林組團,為體現植被空間景觀光影變化提供了優(yōu)質條件,設計在保留現狀楊樹林的前提下,以草坪為綠色基底,直觀呈現光影變幻,讓人在寧靜平和的氣氛中感受自然的變化。
(四)空間之間的聯系與過渡。在本案例中,白樺園主游路兩側選擇同種點景樹沿主路一側草坪留白區(qū)域,或孤植或三五株組團種植,無形中引導游人視線。不同的植物有著自身獨特的特性,人為地選擇,哪怕只是一種,這一種特征也能讓信步期間的游人在無形的引導下看到步移景異的畫面,而這變化的空間效果之所以形成,就是依賴植物的烘托和掩映。
通過對加吾爾塔木河濱水風光帶(白樺園)的實例分析,得出城市綠地濱水景觀帶植被空間營造策略主要為將用地植被空間的營造分為內、外、中三部分。外部設計綠化用地與外界以背景林的種植形式加以隔離,營造整體以水系為主的內向型空間。內部借助植被組團密度與光影的變化,采用孤植、樹島形式形成獨立空間,根據各節(jié)點自身特點選擇不同方式營造或郁閉、或開敞、或半郁閉半開敞的植被空間,重點細化突出各個景觀節(jié)點的植物配置,植被空間的營造呈現出新奇感。中部空間為過渡地帶,選擇以草坪+點景樹、野花組合+點景樹、連續(xù)的地被、重復再現的組團花喬等設計手法營造簡潔、不失趣味的過渡空間,將內外空間自然銜接,行成空間形式多樣、景觀特色突出、植被種類豐富的濱水景觀帶。植被空間營造策略多樣,對植被空間的營造方式也因人而異,同一塊綠地在不同設計師手上可以有千百萬種空間營造方式,但只要是符合設計定位契合植被長遠生態(tài)景觀效益的設計,都是和諧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