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明月
《說文解字·水部》對“?!边@樣解釋:“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納百川則為大,“?!庇小按蟆钡囊馑肌!昂!边€是古時一種容量大的器皿,“海量”則指很大的酒量,元朝耶律楚材的《題平陽李君實吟醉軒》詩里就有“長鯨海量嫌甜酒”句?!昂A俊币卜褐溉萘亢艽蟆,F(xiàn)在大家所說的“海量閱讀”,指的是閱讀量大,有時也會指與“精讀”相對的“泛讀?!薄昂A俊边€指有寬宏的肚量,清朝洪楝園《后南柯·立約》里的“為議和一事,請殿下海量包涵,勿加苛責”就是這個意思?!昂A块喿x”有閱讀時對書籍門類應該包容的意思,比較少人注意到這一層的意思。
泛讀好還是精讀好,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其實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當然是既要泛讀又要精讀,不是泛讀好還是精讀好的問題,而是泛讀什么精讀什么和怎樣泛讀和怎樣精讀的問題。泛讀指的是瀏覽大概和寬廣的書籍門類,指的是快而多,精讀指的是精細、深入地理解,指的是慢而深。泛讀不是隨便讀,抓到就讀,泛讀一般是為儲備知識廣度和尋找精讀方向服務的,可以說泛讀的目的還是為了精讀;精讀就是進行深入的分析,精讀多了,深入地把握了種種精讀的方法,有助于訓練一個人閱讀的敏感力,提升思想高度,這樣就能促進泛讀的有效性,甚至使泛讀變成精讀,書上說某人“能一目十行”,就是指讀得快但又能理解透徹。就單讀一本書而言,往往也是泛讀與精讀結(jié)合,容易理解或者不需要很關注的內(nèi)容往往就泛讀,費解之處或者需要研究的地方就精讀。但是泛讀和精讀的內(nèi)容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一篇文章寫得很爛,我們要研究它為什么爛,爛文章有什么特點,這時我們就需要精讀了,反之,也并不是所有經(jīng)典作品我們都有時間精讀,而且有時先泛讀反而能更準確把握其整體精神氣質(zhì)和風格。
所謂“海量閱讀”,就是要讀得多,讀得快,讀得雜,這和平常認為的“泛讀”很接近。泛讀不結(jié)合精讀,就會空疏淺薄,但如果既要海量又要精讀,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海量閱讀”其實涉及到怎樣將泛讀與精讀結(jié)合起來及“量”的規(guī)定性兩個問題。一個中學生的閱讀量應該是多少算是比較適宜的呢?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第一學段(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初中要求“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高中要求“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這個規(guī)定既意味著通過量的規(guī)定讓學生形成課外閱讀習慣,同時也是假設學生養(yǎng)成了課外閱讀習慣后各個學段的閱讀量。初中要求的260萬字,平均到每一天是2374.4個字,也就是說評估認為每天兩三千個字是適宜的,高中平均到每一天的閱讀量是1369.9個字,也就是說評估認為每天一千五百個字是適宜的。如果能夠做到每天,這個量應該說并不大,甚至可以說有點少。但真實的情況,即使是城市學校,應該說大部分學生并未達到這樣的目標。筆者做過一個關于初中生課外閱讀的調(diào)查,得出如下結(jié)論,并對原因做了分析(詳見《師道》雜志《讓閱讀建構(gòu)人的存在》一文)。
1.學生有閱讀意愿,但實際發(fā)生的閱讀行為與閱讀意愿不相稱。
2.學生中具有良好的閱讀興趣的少,大多學生是消遣性閱讀。
3.學生的閱讀品味偏低。
4.學校和家長在學生閱讀指導上缺位現(xiàn)象嚴重。學校的閱讀指導不得法或者不到位。
“海量閱讀”的量到底多少才算得上是“?!蹦兀繘]個兩倍三倍,甚至四倍五倍,應該是不能算海量吧,如果學生要顧及多門課程,課文教材里的文章要精講細讀,而又不能取消月考、半期考、期中考,要達到真正的海量,個人認為可能性是很小的。筆者認為如何真正到位落實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閱讀量,如何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幫助學生選擇能培養(yǎng)其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發(fā)展的書目,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比提倡學生海量閱讀來得更實際也更可行。
對于語文老師來說,“海量閱讀”又是怎樣一個概念呢?還是從概念上引申出來的要讀得多,讀得快,讀得雜嗎?胡適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大意是說一個人讀一本書,另一個人一本書都沒讀,他們并沒有什么差別,一個人讀一百本書,另一個人一本書都沒讀,這時候兩個人的差別就大了去。也就是說一個人讀一百本書將會發(fā)生質(zhì)的改變。但是這話也是有問題的,一個人讀一百本書,但都是瓊瑤類的,大概永遠也就那種語言和思想水平。讀得多并不一定有用,讀一百本瓊瑤類的書,有可能最后覺得怎么就那個味,于是去尋找新種類的書來看,但也有可能沉緬于那種纖薄柔軟纏綿悱惻的氣味而難以自拔。前一種可能自然是幸運的,但對寶貴的人生來說這種讀法有點辜負生命,人性常喜自惰,后一種可能性出現(xiàn)的機率會更多一些。所以老師的讀書還是要雜。
書讀得雜,首先是教學的要求。教材里有各種體裁的文章,記敘文、說明文、散文、議論文、古詩、現(xiàn)代詩、戲劇、演講稿、新聞、報告文學,各類文體里又有不同寫法,也有各種題材的文章,寫實的、虛構(gòu)的,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的,語文老師當然不可能每一類都鉆研得非常深入,但至少要略知一二。如果閱讀趣味過于單一,知識結(jié)構(gòu)過于單薄,在遇到不符合自己閱讀趣味、屬于完全陌生的認知領域的課文時恐怕就很難有自己深刻的感受了。學生的閱讀趣味是很龐雜的,不管是從尊重個性發(fā)揚民主化教學的角度,還是從社會對各類人材的需要和尊重學生個體發(fā)展角度,教師都不能以自己的單一閱讀趣味壓抑學生閱讀趣味的多樣性,如果教師沒有相對比較博雜的閱讀趣味,又如何能真正引導學生閱讀呢?
書讀得雜,還是老師自我美學品質(zhì)和人文建構(gòu)的需要。很難想象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寫荷塘美景的一段不需要繪畫藝術的修養(yǎng),也很難想象講魯迅的《風箏》對魯氏二兄弟間的糾葛缺乏歷史觀點。筆者教過初中也教過高中,教高中時明顯感覺單純閱讀一些文字優(yōu)美的散文作品就有點力不從心。教《孔雀東南飛》沒有了解秦漢時期的婚姻民俗制度,甚至稅收制度,對課文的解讀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劉蘭芝真的是被休的嗎?文章里不是說“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嗎?劉蘭芝真的在家庭里那么沒地位嗎?秦漢時,婦女的經(jīng)濟活動是國家稅收的來源之一,甚至在征收布帛的年代,國家對“婦功”的倚重甚至超過了對糧食生產(chǎn)的重視,劉蘭芝可是“三日斷五匹”的啊。教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對羅素的哲學思想如果沒有一定的了解,怎么可能深入到羅素的文本的內(nèi)里呢?教師只有通過博雜的閱讀,才能建立起自我的美學品質(zhì)和相對健全的人文構(gòu)局,也才能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展其美學品質(zhì)和思想發(fā)展。
一百本書能奠定一個人的基本氣質(zhì)和思想,一百本算是海量嗎?肯定不算。一個人一星期看一本書,連續(xù)50年不間斷,也就只能看2400本書,但實際出來工作后,一個月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的人就很少了,50年大概就是600本書。能讀600本專業(yè)里的書,不成為專業(yè)里的大家恐怕都有點難,能讀600本各種門類的書,不成為一個小學問家恐怕也難。即使不讀高品質(zhì)的書,讀600本瓊瑤的書,大概成為瓊瑤專家應該是沒問題的。一個月讀一本書算海量嗎?我想也是不算的。所以,教師需要海量閱讀嗎?個人的看法也未必。如上所說,一個語文老師讀書一定要雜,更重要的是要讀好書,讀高品質(zhì)的書。讀一本朱光潛的《詩論》,大概古詩要怎么教就會頗有心得了,讀一本阿恩海姆的《視覺思維》,大概對視覺藝術就能說出個一二三了。讀得多總是不如讀得好的。
從“海量”這個詞的定義出發(fā),要讀得多勢必要讀得快,讀書并不是需要讀得多,那么讀書需要讀得快嗎?其實也大可不必。讀得快就是泛讀,如前面所言,它的目的是為前儲備知識廣度和尋找精讀方向服務的,從本質(zhì)上說,泛讀就是快速提取文章信息,它其實是一種梳選信息的方法,刪芟次要信息,把握關鍵信息。對關鍵的信息進行精讀才是泛讀最后的根本所在。精讀就是要慢,要去領會其精髓,慢是精讀的必由之路,也是精讀的基本形式。讀得快讀得多,意味著閱讀難度肯定上不去,老路易走,只有自己很熟悉的內(nèi)容或者觀點,我們才能領會得很快。但如果都是自己熟悉的內(nèi)容或者觀點,又何必再浪費時間去重復閱讀呢?除非我們是要去研究其中表達樣式的差異,如果是出于這樣的目的,同樣也需要讀得慢。
之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提倡教師要“海量閱讀”,個人覺得這是對當下教師讀書少的現(xiàn)狀有感而發(fā),要么是對其中的“海量”一詞在閱讀中的實際意義存在誤解,要么“海量”并不是一種實指,而是一個嘆詞,表達的是教師讀書太少的感慨。要成為一個比較輕松駕馭課堂的老師,大學四年讀200本書就夠了,一年50本,一個月4.17本,一個星期也就1本。至于大學畢業(yè),如果能一個月讀1本書,再讀個四年200本,不成為教學能手恐怕都難。又何必說什么“海量閱讀”呢?
對一個語文老師來說,讀雜,讀深,讀精,能持之以恒地讀,或許比海量閱讀的意義要來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