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熹
一
中國人談自然教育,常從 “多識鳥獸蟲魚之名”展開,雖是孔子論詩教之功,亦可直通于自然教育之用。遠古圣賢仰天俯地,遠近取物,妙造八卦,中華文明肇始,既可看做是自然親身的教誨,也是民族心靈開始以視象為渡筏穿過混沌的新航。視象-搜象-畫象,從眼見之而動衷,到鳥獸之文的捕羅,再到字圖的投射,在這領(lǐng)受自然之教的主動性遞增的過程中,漸漸走向了命名的明確。既字已造,其名已定,便行歌詠。字乃自然之定格,詩乃自然之動涌,由著字教與詩教,學子開啟了對自然之象更深邃的認識之旅。 “鳥獸蟲魚之名”的識記,是以其名辨索其實,復又以其實指認其名,回環(huán)體認,漸知詩文中藏自然,自然中蘊詩文。在這詩文與自然最初始最簡單的名實交辨里,即可見識記世界的懇切,也可見分辨自身的期待。這樣從容的教導,不先行肆意濃墨染 “我”,而由 “鳥獸蟲魚”入手,寓趣于易,由外觀內(nèi),虔誠謙卑。
在自然和詩文相互交融的教育熔爐里,人們希冀看到一顆真正詩心的升起。這樣的文化土壤決定了詩性是中國心靈最高之形式,而自然最高之形式必是詩境,詩文最高之境界必以自然之道貫之。于是也決定了,自然之教與詩教相交莫逆,最終薰養(yǎng)出對存在總是愿意進行詩意裁決的心靈。自然、文字、詩歌與心靈,兩兩相宜,兩兩發(fā)益,共同成就民族善睞之詩眼。
從一枝一葉之具體,到自然意境之無窮,自然教育意味著需要人生滋味的不斷加入,以令視野有機會從 “具體自然”到 “究竟自然”演進。在 “具體人生”到 “究竟人生”探尋的縱域里,人們又參之以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審美的等多重維度,自然意旨必定以紛紛之態(tài)相應。領(lǐng)略如此豐富之自然思想,博讀廣閱自是不可少,但是等待時光慢慢發(fā)酵,不斷親臨、玩賞、作嘆,方能別見生動。
自然汗漫,從詩經(jīng)楚辭,再到唐詩宋詞,詩人裁取刊記,云雨、江流、樹石、鳥蟲皆見自然精神的灌注。詩人所有的低回和飛揚都棲于自然的神明之上,自然名物成為詩人生命流動的聚焦。如果說詩人對自然精神的提煉為了安放人類對時光的回轉(zhuǎn)惦念,那么哲人更看重自然品質(zhì)向人格和義理的遷移——儒家見萬物育生,述以天道有養(yǎng),人亦有仁;見自然巨微有別,述以人群尊卑有序。道家見自然無限,述以 “體盡無窮” (莊子語);見林木壯羸,述以人才用廢。佛家見云雨蒙潤,述以法滋普洽;見電光速變,述以世無實存。兩漢經(jīng)學中顧盼的那一個亦意亦智卻又無不自然的天,魏晉玄學中那片最著名的竹林,隋唐佛學拈的那朵含納了一個世界的花,宋明理學中 “格”的那個 “物”……皆是因哲思棖觸,躍出的自然新境。其實不單哲人如此,不同的眼光在山川綢繆,都不會兩手空空,若能將之概入筆墨,則或劈新解。開新之功,一葉知秋歸文,草木皆兵歸戰(zhàn),風行草偃歸政…… 自然雖是 “不待人安排也”(《二程遺書》),但人通過與自然的親熟,各憑其性,林林總總,生出許多新的 “安排”。性情的隨機疊加,又會添增自然新態(tài),如有人既是兵家又是文學家,那自然便是別樣的蕩氣回腸。但自然不同的風格,或令怵惕惻隱之冷肅蕭殺,或令逸興遄飛之草長鶯飛,又都諳合自然原本的律動,可謂人是作為知音對自然進行的合理的掏撈,不過,與其說自然有神,不如說人有神罷了。禮贊自然,實是禮贊人之生命。入自然之微,實是入人生之微。古典人格在人與自然中往返,以人化之自然格調(diào)養(yǎng)心,以得養(yǎng)之心再觀自然,與自然詩心相印,天機是以常感常新。
師自然與師古,從其中一個入手,都不可回避與另一個的照面,學子會不知不覺地在這兩者之間泅渡。古已遠逝,自然常春,以自然之物為介,正是對話古典心靈最好的機契,換句話說,你面對的那叢竹,其瓊潔鮮修,跟古人看到的并無二異,你便借他所感,審你所觀,真是清新方便的師古法門。自然在更大的哲學意味上,不僅是“我性”之外另一個存在方式,更是 “我性”可并及的廣大境域,擴充 “我性”至 “物性”,乃至暫忘“我性”,是人之逍遙放逐,可謂“我性”之獨妙,因 “物性”再妙,亦終不能并我。 “我性”具足,“物性”能及,天性可顯。所謂天人合一,乃存在更高的印證。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小石潭記》)。雖自然無邊如斯,趣樂如斯,但應該看到無論是真實、實用的自然,還是詩境中、藝境中、哲境中的自然都不是必然會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者大有其人,況且即便有所關(guān)注,也有 “隔”與 “不隔”之分。靈性之魚能游進教育否?自然教育需要摸索的關(guān)鍵,便在如何提供 “不隔”的機杼,引導兒童眼耳鼻舌身向自然真誠打開,以便日后能意會、靈會自然枝梢經(jīng)過歷史長夜凝注之充沛情露。
所處地區(qū)偏遠的學校,現(xiàn)代開發(fā)少,自然條件保存好,開展自然教育有近水樓臺之便,開發(fā)自然本土教材和校本課程得天獨厚,校園內(nèi)外 “學習道具”俯拾皆是,這些孩子們既可在大天大地中盡情撒野,又可在學校用心規(guī)劃的自然教育園地開拓視野、增進知識,這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身處都市的學校,校區(qū)周圍多見鋼筋水泥鱗次櫛比,但有些學校占地大,條件好,維護或新建良好的校園自然環(huán)境便不算難事,自然教育實踐起來亦可豐富多彩。條件比較差的學校,建設一個植物園或是一個菜園便算是奢侈的,但它們的用處不可謂不大,雖然有些因為資金的問題,難免做得有些清寡,但依然給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從不少回憶校園的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再拮據(jù)的,一個植物角也是可以的,再無者,以班級為單位多利用窗外空間開展主題盆花種植也很有意義,或在班中角落布置黃豆或蒜頭發(fā)芽觀察也依然可以發(fā)揮很大的教育價值。實際上,很多自然觀察筆記可以讓孩子在課堂和學校之外進行??傊磺信Χ紴樽鰞和c自然的聯(lián)姻人,其實兒童天性熱愛自然,教師的作用有時只在于捅破窗紙。記得四五歲間,我曾偷偷用自己上幼兒園帶的水壺蓋種了一棵小葉冷水花 (在樓下排水溝邊挖得,以前并不知道這種野草的名字,實在是記憶太深刻,后來上網(wǎng)找到它的學名),把它偷偷放在家里的大床下,每天偷偷爬到床底去澆水,沒多久被父母發(fā)現(xiàn),被鼓勵了一番,并引導要開底洞排水等等,試想,如果當年被父母羞辱一番,會是如何可憐糟糕的情形?早期的自然教育,多以鼓勵親身觀察、種植,引發(fā)熱愛為主??闪畋吃?,挑選狀四季生動者,多促記憶存儲,以開先慧。觀看自然圖冊、寫生涂鴉、落葉收集等可根據(jù)孩童自身愛好展開。每于自然中游玩,在安全前提下,不以衣服保持清潔為梏致使兒童不敢放開手腳玩耍。至能寫作文,則以描述準確為佳,鼓勵發(fā)揮想象,多譬喻。隨著兒童閱讀及觀察能力的提升,便引導從物到文,從文到物,往復游弋,感受自然在好玩好看之外更細膩豐富的質(zhì)素。
到初中,學生的愛好基本已有了雛形,有興趣堅持自然筆記或自然觀察的孩子,已經(jīng)累積了可觀的自然知識,可以指導結(jié)合化學、物理、生物課,初步做一些自然實驗,這個階段以動手為主,能補益課堂書本學習的枯燥??筛鶕?jù)學生興趣給他們分組,團隊學習也能增加趣味和交流,比如觀月小組、昆蟲小組、標本制作小組、木匠小組等等,冠之以 “青天攬月” “昆蟲別動隊”等有文學色彩的組名以助興,作為各自組員必讀書目,一些小學讀過的優(yōu)秀讀物依舊可以挑進書單常讀常新,比如 《天工開物》《瓦爾登湖》 《昆蟲記》 《歲時令節(jié)》等等。教師也可用心發(fā)現(xiàn)一些特別小眾的愛好,比如有些女生特別喜愛收集花語,或者 “跨界”的觀察,比如一些涉及多門學科的項目,以提供更多的指點??傊疅o論起點高低,參與人數(shù)多少,只要有興致就會帶來體驗進步,能持之以恒者更可能通過小道的挺進得以窺見世界的真貌。自然以其宏闊富彩,包容青少年斑斕之好奇,這些都會彌補學科分割帶來的世界觀感的分裂。從天生的親自然性出發(fā),幫助初中的孩子尋找到貼近自己心性偏好的自然學習樂趣,見證他們私人花園開啟之旅。我國一代代花樣的少年把最美好的光陰幾乎都傾注在課本和習題上,雖是知識基礎非打不可,卻恐辜負了他們天成之爽氣,四時之好音不傾耳聽,行云流水不借來助開思維之暢,美妙的感觸沒有草木來點記標識,雖是獲得了下一級學府的入場券,但來日的回憶將太枯乏!這樣的虧欠誰能彌補?初中的娃娃啊,明眸亮齒,烏發(fā)漲眼,不與自然中的綠潤紅鮮交相輝映,這人體之美該是多么寂寥!小學跑跑跳跳,尚得到一些包容,難道初中生跑跳騰躍就叫輕浮了嗎?身體全都被不容分說地推進教室的座位里臣服于知識了,哪一具軀體還敢留在外頭對天空指指點點,難道沒有人覺察這等異化已經(jīng)到了可怕的地步嗎?最貴的東西是知識嗎?否也!最貴者乃時光也,古人云,不負春光,春光難道只是春光嗎?春光亦是人之光啊,自然之光,照進教育,正是此意!把這個年齡獨有的明媚引向大自然,不是罔顧課堂學習,而是為課堂的學習開天眼。青春期心性敏感,已經(jīng)漸知感風傷月,此時有青蔥之地可供方便之移步,庶幾可作作小詩,以解無名之悶。到高中,自覺性較高的學生已經(jīng)悄悄立志,對自身角色已有更明確的認識,自然之學習、關(guān)注等或因?qū)W業(yè)負擔而有所減弱,但這時自然在他們的世界里不再局限于草木的具體性,自然之遠意已悠然來到他們心頭,教師若以山水之品質(zhì)為題進行講解,他們已經(jīng)能夠共鳴一二。較高立意的自然詩文也在思想容易形成分水嶺的這樣一個時期發(fā)生不小的影響,這時出離于具體的關(guān)于自然的抽象思想將有利于他們對自身閱讀的積累進行暗地里的統(tǒng)合和整頓,這些都在頭腦的腹地悄悄進行,教師需要加以注意的是,不要低估高中生的理解力,而多提供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之話題深入探討的機會,以令之初步打開思想的格局,打好有自然鋪墊的人格底色。雖是未能窮適幽情,但人唯有及早感知天地間有萬物威亨在,方可盡快明白自己身心所趨。生命有了自然之韻,心神方安閑得了,也昂闊得了。聞蟲聲起得了遐思,聞雞聲起得了舞。青春特有的漂浮于表皮那種躁動便被慢慢梳理、沉積為一種有骨質(zhì)感的驕傲。
至大學以上,自然之美、自然之理以及自然之情已經(jīng)可以放在眉睫之內(nèi)給予充分的眷顧,卷上行或是陌上行都可以引發(fā)自然精彩的話鋒,詩感可以上貫 “蕭蕭落葉,漏雨蒼苔” (司空圖語)的家國黃昏,下抵 “浮生又一日,開卷就窗光” (陸游語)的私人黎明。不過,現(xiàn)在的大學皆為就業(yè)而設似的,一個個顯出猴急相,倒是帶著一些守舊的迂呆顯得寶貴。那類有書生氣象的讀書種子,已經(jīng)可以揣摩到自然的寓意,有道存乎中,得失暫不論。更有人明白自然思想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有一派其聲雖微,其操可敬的現(xiàn)代人文清潔精神,有所為,有所不為。
二
但是,贊詠自然只是自然教育的一面,若無視當今生態(tài)淪壞、自然精神依稀難尋,將有失偏頗。應該冷靜地看到,人類在歌詠自然的同時,也是在不斷與自然進行殘酷的斗爭。在改造自然的漫長過程中,有淚有笑,但民族的詩之根性,使之逐步走向了人和自然相親相和的田園牧歌式的寧靜。這樣的寧靜是歷史的大致的寧靜,它既是人以萬物之靈長的主觀意念爭取的結(jié)果,也是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結(jié)果,是意味深長的,今人不應該把這種相安的寧靜當成一種笨拙的幼稚,因為一旦如此,更會對如今的自然之殤抱以冷漠的態(tài)度。如果說自然教育是以歌詠贊頌融入傳統(tǒng)的,那么彈邪矯俗則是對傳統(tǒng)斷裂、自然式微的積極回應,是面對自然教育之文化臍帶被割斷后產(chǎn)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的深刻反省。
自從國門被炮火轟開,西風漸到我土,本根文化自信凋敝,對自然的態(tài)度也被偷偷換取,竟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zhuǎn)變。本來是自然的知己們,開始謝絕對自然繼續(xù)欽羨而代之以冷靜的旁觀,每每從自然中獲取物資的心懷感恩代之以心中波瀾不生,對自然一直平視性乃至仰視性的對語代之以俯視性之研究……理性來驅(qū)魅了!自然還有何神性可言!自然不過是外在的對象而已,人類才是尺度的裁定者,進步的喜悅 “明目張膽”地招搖在報紙上、在田地間、在旅游景區(qū)……在一切地方。吟風詠月,憐花惜草是要被嘲笑的,再到后面強悍的革命話語體系中,是要當成小眾化的趣味被嚴厲譴責的。鳥兀自開著,花兀自開著,草兀自綠著,自然沒有這么寂寞過,那時的人雖不會患有一種叫做自然缺失的病癥,但沒有人意識到,粗鄙的種子已經(jīng)種下,這些是后面自然遭受瘋狂破壞的社會心理導因,也是我們世代形成的自然精神譜系被攪亂瓦解的前奏。
何謂自然教育,就是對人與自然能夠帶著一種本民族的情性去體味,能夠客觀總結(jié)各階段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模式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生活內(nèi)部的質(zhì)地的變化,是對真正好生活的全面審視,以及追求關(guān)于自然認識的歷史的真理。這樣的自然教育也便是關(guān)于歷史的、民生的、美學的教育。有些人談起自然的教育以為就是花草種植指南,卻不知花草之義可謂大矣。
幾年前讀過一篇父親寫給女兒的信,信中父親建議自己的女兒,在都市里觸摸到不銹鋼欄桿時可以偶爾想到鄉(xiāng)下的籬笆。這當然可以讓人感覺到父親的無奈,但是我看到的更多是父親的可愛,或者說天真,他天真地希望心愛的女兒總是可以得到自然對靈魂的慰藉,哪怕這種慰藉通過想象而獲得。本來是一種樸素的自然存在的簡單美好,不知何時已變得需要通過見此念彼來獲得,于是類似這樣的建議都充滿意緒的坎坷。
自然不單單指自然之物,更是指土地上的物事,那些和人類生產(chǎn)資料獲得與再生產(chǎn)相關(guān)的生成之物,經(jīng)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guān)聯(lián)和漫長的時光雕刻,熨熨帖帖得如同土地上生長出來一般。 “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蘇軾語), “舂磨”藏為士之高巍, “簌簌衣襟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蘇軾語),“繅車”藏為民之平易,皆在一心調(diào)和。就像上文提及的籬笆,透露的是天地素樸的消息,這些消息最終降落一心。我們需要被這些東西包圍,或者退而求其次——提醒——我們?nèi)祟惖膩硖帯.斆宰硎降南M狂歡在天地間呼嘯摶飛,天地一東籬 (道燦語)的攖寧更加顯得遙不可及,生存被無限膨脹的物質(zhì)所侵擾,卻又無物可守持,無處可渟蓄。人心被拿來損耗,卻不是拿來磨礪,幻變百端取代生生不息。
在農(nóng)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商業(yè)文明-信息文明的社會文明演變大軌中,自然的角色漸漸消隱,古老的土地,其價值只以貨幣標記,新的文明主流方式以不斷續(xù)的數(shù)字輸出,以更加抽象和冷漠的方式?jīng)Q定人們的命運。如果真的要給自然刻畫一個形象的話,它就像蝸牛之類的慢步者,是要被時代的狂奔者拋棄的,由于它不能給經(jīng)濟賬本帶來最快速的數(shù)字攀升,生態(tài)保護的口號便漸漸變成精神安慰的語句在口舌中翻滾,而不像真的會帶來實際的社會行動。
來看現(xiàn)代兒童日常之情形。課堂中向兒童敞開的是知識世界,課堂外則不少人選擇由網(wǎng)絡世界來接棒。立身于這兩個世界任一之門,撲面而來皆見符號,符號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現(xiàn)實和性情編織其中才會帶來人真正的發(fā)展。無論是知識世界帶來的理性壓迫力之重,還是網(wǎng)絡世界帶來的虛無縹緲之輕,相較成人,對于兒童來說都更有偏畸。讓自然之光照進教育,其意旨包括崇自然之道以正根性,以自然之生機啟迪身心,以自然之豐富對抗功利之單一,以自然之具象補益符號之抽象……不一而足。
三
幾年前,吾胞弟欲取一書齋號,吾搜腸刮肚未滿其愿,一日無意想起 “閑房有余清”的詩句,問: “‘余清’如何?”弟答: “未若 ‘余青’”。便定 “余青”??勺鰞山?,一, “余”作 “我”解,自寓赤誠;二, “余”作 “余下”“剩下”解,眼下生態(tài)塌崩,自然凋零,青寡綠乏,徒嘆奈何。又某日發(fā)信息予弟: “經(jīng)常被噪音或污氣推搡到無處可去,竟然就躲在某個僥幸的墻角看書,墻上有一兩棵草,便聊慰寸心,真真是余劫之青?!惫湃藵M目云山,自是得天獨厚,我等眼前頹離,仍作嘆自然,難道不是更不容易嗎?便是只有一丁點的自然,都要起興的意思,試問人子心靈可貴不可貴?人之自然基因頑固不頑固?無奈當然是無奈了,但是偏要生出新的希望來。我認為,自然不應該只作為草長鶯飛的古典之美被贊嘆,還應該作為殘山敗水的現(xiàn)代之傷被哀悼,更耐心等待懷舊與傷悼之外堪賞且賞,造癡更韌的歷史勇氣。古人之癡者,“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態(tài)忽忽,人莫測其所為”(《六硯齋筆記》),千秋以下,問題或許不再是羨慕不羨慕,而是敢不敢?敢不敢像古人這樣為愛癡狂?當你在課堂上投擲這樣的問題,是在期待一種渾境向?qū)W生展開。然而此時此地,與自然水乳交融之愿,將必然遭受現(xiàn)實殘缺的挑戰(zhàn)。既然殘境已是我們逃無可逃之命運,為何還要談渾境? “車跡所窮,輒痛哭而返” (《晉書》),哭是仍要擔當,是以不歇的失望來向未來一直發(fā)出邀討。古人之癡,是心向草生,今人之癡,應是草向心生。寸心不死,寸草必是可再生的。當我們的自然教育以一闕失落的歌謠作引子,圍繞人與自然載沉載浮作新的敷演,將會激蕩起關(guān)于自然新的言說,迥異于過往長久的歲月里,人與自然在蜜月期發(fā)出的那些近乎呢喃的舊詩篇,我們的新篇章是不得不面對夢已醒來,乃消化了舊往已殞的傷感,要擔負新的運命的。正是文以載道,正是念茲在茲,飽蘸情義的新言說將為自然不斷爭取有益的新空間。人們是否真心賞美,便是回答自然之景是否會絕而復續(xù)之關(guān)鍵。面對自然的凋殘,或有逃到故紙堆中不愿直面當今者,或有粉飾太平故作鎮(zhèn)定者,或有以為自身品味不賴總是興高采烈者,或有悲悲切切唯覺人心不古者,都不如我拈出再造之愿之意深。談再造自然,必先是自身對古典自然審美的潛心傳承和現(xiàn)代復耕,方可搭構(gòu)通古融變的新場域;必須長期涵養(yǎng)生存浩氣以對物質(zhì)欲念產(chǎn)生有力的約束,方可為自然讓度空間;又要有向年輕學子拋磚引玉的開放胸襟,方可為自然爭取觀眾和未來的行動者;又所有人必須在行動中有投石問路的熱忱和機警,方可在知與行中一并延續(xù)人與自然的真關(guān)系。這就是自然教育新的使命。如果說古人聞所未聞的生態(tài)殘局向我們出示的是命運,那么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岳飛語)的壯懷即將證明的可能是歷史,面對命運,我們唯有太息;面對歷史,我們或可求進。我們將試圖尋覓新的自然思想來背負我們不同于古人的命運,以及我們面對歷史的更多主動的精誠。
現(xiàn)代化和后現(xiàn)代化的洪流,帶來太多奇怪的變奏,帷幕一開,常見人像劇中木偶一樣,不時被快速拉動著,要胡亂抽動一陣。人比勢小,人生便似無信,幸見物候似有信。
人世營營千古如斯,如今更是錯亂雜糅,自然總是給予無言的體貼,對此,人類應該感激涕零。自然教育,便是希望學生可以領(lǐng)受到這份難以表述的自然之愛。他們這會兒的生命還未徹底舒展,如水在瓶,清澈、拘束,一切似懂非懂,但是自然教育不畢業(yè),他們將不斷以勢必延續(xù)的人生況味去向那永恒的自然投意,那時便是如火在野。當歲月是以奔相迭出,自然之義便得借機而發(fā),方得在造物的根源性上和未來相遇,在那里,回家和出發(fā)有如同時發(fā)生。大象得執(zhí),回歸一體氤氳,則春秋敢游、風雷敢問、山河敢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