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朝暉
有人說:“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事。”說的是蘇詞留給我們后人的人生智慧與啟迪。這位被林語堂先生稱為“大自然中偉大的頑童”,無論命運如何多舛,總是要活得那么明白,那么自在,那么灑脫,有仙人之氣,超然而淡定,為后世所景仰。而最能體現(xiàn)東坡超然淡定人生態(tài)度的作品,莫過于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
詞的上闋,描寫了詞人在風急雨驟之中,吟嘯徐行,閑庭信步的傲然灑脫之態(tài)。急風驟雨令同行之人一個個狼狽不堪,四處躲避,唯有詞人處變不驚,安之若泰。他還勸導同行者:“不要聽又急又大的風聲雨聲吧,不妨像我這樣,吟唱著慢慢迎著風雨向前走?!比欢?,他忘了,只有像他這樣久經(jīng)風雨、飽受磨難之人,才會在風雨來臨之時,如此從容淡定!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迎著風雨,目不斜視,心無旁騖,毅然前行,幾人能做到?一聲“誰怕”,道出了詞人面對自然風雨的勇敢與決定,坡仙笑對蒼茫的形象躍然紙上。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詞人由自然的風雨而聯(lián)想起人生風雨,是對上闋的總結。任它再大的風雨,就讓我披一襲蓑衣,在煙雨蒼茫之中度過一生吧。這既是對眼前風雨的無所畏懼的表達,更是對未來人生風雨毫不回避、英勇斗爭的宣言。蘇軾寫作此詞時已四十六歲。這正是一個建功立業(yè)的黃金時期,卻被無由地貶到了偏遠的黃州。這一段貶謫的生活,仿佛是上天對他的特別眷顧,不但沒有壓垮倔強的詞人,反而是練就了他超然淡定、樂觀灑脫的性格,造就了他卓然不朽的文學成就?!耙凰颉辈粌H是生活中的雨具,更是詞人化解人生風雨的思想武器。自然風雨也好,人生風雨也罷,只要你有一種超然淡定的人生態(tài)度,都能坦然面對,履險如夷。有了這種態(tài)度,即便是“充滿勞績”,依然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海德格爾語)。有了這種態(tài)度,即便是苦難之地,也能過成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詞的上闋重在敘事,下闋則重在寫景。但無論是敘事還是寫景,都是在抒情?!傲锨痛猴L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痹~人之所以能以超然淡定的人生態(tài)度,化解人生種種困境,關鍵在于他對人生真諦的理解與透悟。雨后初霽,春寒料峭,山頭的斜陽,又送來些許的溫暖。這既是寫實,同時,不也是一種人生的體檢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憋L雨過后,總能見到彩虹;寒冷之時,總有溫暖相伴。這就是真切的人生。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也無需逃避。“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界中有雨有晴,有寒有暖,人生不也是禍福相依、得失相伴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保ㄌ諟Y明《神釋》)一切順其自然。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标P于“歸去”的理解,很多的評論者認為是詞人有歸隱之意,亦如蘇軾在《臨江仙》一詞中所說的“小舟從此去,江海寄余生”。其實,“歸去”是詞人要回歸自然,回歸初心,回歸本我。也就是他在《赤壁賦》中所說的:“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大自然之無盡藏也,而又何羨乎?”這是道家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也正是詞人超然淡定人生態(tài)度的思想根源所在?!耙矡o風雨也無晴”,無雨無晴,亦即是寵辱不驚,得失兩忘,去留無意。唯其如此,才能隨緣自適,超然物外,遺世獨立?!爸裾让⑿p勝馬”,回歸田園,過一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遠比宦海沉浮、仕途羈旅要輕松自在。這是蘇軾歷經(jīng)磨難,久經(jīng)風雨之后的大徹大悟,是他鉛華洗盡后的清靜與空靈。
偉大而苦難的蘇東坡,在沉重的打擊中,品味了人生三昧,透悟了人生真諦,明晰了人生底蘊,形成了他超然淡定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他能以超人的智慧,直面慘淡的人生,以豁達的胸襟,容納紛擾的世界,從而不為得失榮辱所左右,不被進退去留所羈絆,在平凡的生活中,恪守生命的尊嚴。這便是東坡超然淡定的人生態(tài)度的動人之處。
(作者系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中文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