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撒拉族在青海循化這塊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從藝術人類學視野下對該民族婚姻習俗的分析中,可以窺見隱藏在習俗表象下的深層文化意象,使讀者對該民族的婚俗文化有一個由表及里的認識。
關鍵詞:撒拉族 婚禮 藝術人類學 變遷
撒拉族的婚禮包括了以下幾項程序:定親、迎親、證婚(念“尼卡哈”)、送親(進夫家)、表演節(jié)目等。與其他民族的婚禮一樣,撒拉族婚禮也表現(xiàn)出分離——隔離——融合的步驟。需要注意的是,撒拉族婚禮過程當中還有重要的宗教儀式。
一、定親
定親禮物是由即將成婚的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到此這一樁婚姻才有了一個眉目。在此之前媒人頻繁來往于兩個即將做親的家庭。撒拉人把定親禮物叫作定茶禮,茶禮就意味著雙方已經定下了婚約。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男方就準備彩禮,女方就準備針線。男方家很快把彩禮送過來。撒拉人崇尚節(jié)儉,反對鋪張,不主張過于奢侈。然而他們喜歡把錢花在父母身上、兒女身上。為此,根據(jù)自身的財力,男方家盡力出錢,總是多送一些,以顯示他們對兒女婚姻大事的注重。女方家也非??粗?、招待送禮的客人,因為這些人都是男方家的至親好友,他們都是面子上的人,而且這些人大都見多識廣;這些人在送禮的同時,也在了解娘家的茶飯和人情禮節(jié)方面的修養(yǎng),娘家也盡力而為地表現(xiàn)他們的親熱和周到。穆斯林不飲酒,因此,常常以奶茶和三炮臺碗子待客。碗子里的原料越豐富越好,開水以滾燙為上,倒水以越勤越好。在招待好送禮人的同時,娘家還要給新郎送一套衣服作為回禮。
二、迎親
經過協(xié)商,兩家對結婚日子和各種禮節(jié)達成一致。男女雙方擇吉日舉行婚禮,婚期一般定在隆冬季節(jié)的一個“主麻日”(星期五)舉行。撒拉族對婚禮相當重視,認為婚禮體現(xiàn)了整個群體對婚姻文化的認同心理和關切程度。兩家把各自的親朋好友都請到了?;槎Y的序幕一經拉開,他們就紛紛帶著禮物趕來恭賀。已經出嫁的女兒們則攜家?guī)Э?,放下家務,全家出動,既幫忙又賀喜,一直到婚禮結束才離開娘家。鄰居們不僅幫忙,還承擔著東道主的責任。在白天,他們幫著東家燒水看茶,端菜上飯,洗碗抹桌子;到晚上,他們還帶著一部分親戚去自己家休息。招待了親戚之后,男方家請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還有兩位年輕的女眷到娘家去娶親。陪新郎一同去的人數(shù)眾多,一般要有二三十人,甚至可以達到七八十人,新郎的父親和媒人也要一同去,而新郎的母親不去。新郎家娶親時,無一例外都要帶一份禮物,說著“色兩目”見新娘的親人。一般情況下,主要是女眷,包括新娘的母親、姨母、姑母、姐妹等長輩,也有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送禮物的習慣。這些親人在接受新郎的禮物時,也要給一些回禮。所以,他們不叫送禮,而叫作說“色兩目”。
二、證婚
新娘家招待娶親的客人后,男女雙方將見證婚禮的合法性。撒拉族的證婚主要是念“尼卡哈”經,這是撒拉族婚禮中的主要儀式,也是撒拉族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直到今天這一儀式仍然在撒拉族社區(qū)存在,并受到撒拉族群體世世代代的恪守。阿訇念“尼卡哈”(即“證婚詞”,或稱為“合婚經”)是撒拉族婚禮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撒拉族人認為凡是經阿訇念過“尼卡哈”的婚姻才是“合法”的。這種宗教儀式增加了撒拉族婚姻的神圣性與嚴肅性。
阿訇當著眾人的面,問雙方當事人是否按教法履行了必要的義務和程序,男方是否有擔當起婚姻責任的信心。當回答沒有問題后,新娘的父親就當面大聲說,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新郎,新郎也得大聲說:我承擔了這副神圣的擔子。阿訇宣示證詞:“一切贊頌全歸安拉,結婚是圣人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結婚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義務,凡結婚者就得承擔婚姻的責任、教法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為他人的幸福而祝福的義務。關于婚姻,安拉的法度最接近人性。安拉說得對,我們?yōu)檫@一對新人的安拉祈求幸福、長久和健康。”
證婚儀式結束后,當天或第二天便是喜慶日,婚姻便算正式有效。婚禮是社會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群體作用的結果,代表著群體的文化方向。撒拉族婚禮是撒拉族群體經過幾代人相互作用的社會行為的產物,具有深厚的群體基礎。遵守這一行為規(guī)則,就等于遵守了社會規(guī)范,違反了這一行為規(guī)則,就破壞了整個群體的文化。
三、進夫家
當天或第二天,新娘出嫁。一般是在下午3—4點左右。過去,不僅是家里人,就連左鄰右舍都要過來,要唱哭嫁歌,與新娘告別,給新娘做一番婚前交代。一般情況下,新娘一邊梳妝打扮,一邊哭唱“撒赫斯”(哭嫁歌),現(xiàn)在新娘一般不哭泣,也不再唱“撒赫斯”。新娘出門,要由哥哥或舅舅抱著來到乘坐的馬跟前,早先還要在馬蹄上潑一些牛奶,先繞乘騎三圈或七圈,新娘騎馬在門前場院里繞三周,還要徐徐撒完一把糧食,以此象征娘家五谷豐登,新娘到婆家扎根發(fā)芽。現(xiàn)在這些都不時興了,馬也換成了手扶拖拉機或小汽車。撒拉族也有抱著新娘出門的習慣,當然,也有走著出門的。對此,大家早已沒有什么更多的講究了,而且都在向城鎮(zhèn)化、簡易化方面發(fā)展。
當嫁妝拉到婆家門前時,陪同女方的年輕人總是守著陪嫁要紅包,不讓男方家輕易搬動。而男方家總是連哄帶騙地要他們下車,一時氣氛很熱鬧。一般雙方當事人早有議定,所以大家的玩笑開得也很有分寸,討紅包只是為了熱鬧。新娘來到了新郎家,是讓送親客中的舅舅把新娘抱著倒走進新房。撒拉族認為雙腳走進婆家門的媳婦,日后不會聽公婆丈夫的話,還將后患無窮。因此要由舅舅把新娘抱到炕上,不許腳沾地。沒有舅舅就由哥哥抱著新娘進入男家。
在洞房中,由男方至親長輩對新婚夫婦進行一番美好的祝福,再行“開面”儀式:由新娘的舅舅用筷子揭開新娘的面紗。如果沒有舅舅,就由姨父來揭。不揭面紗,不能落座,要一直在炕上站著。借行“開面”表明新娘從此成為“艷姑”(少婦)。與此同時,男家的待客重點就轉向了新娘家。先是招待送新娘過門的娘家客,接著就正式邀請娘家的所有親戚朋友來男方家做客。去男方家去赴宴的娘家隊伍,從新娘的父母、姐妹、兄嫂,一家大小到左鄰右舍,凡送了一份賀禮的人,都在邀請之列。女方陪客代新娘展示嫁妝,并向男方近親贈送禮物。最后,由女方一老者說“吉熱赫蘇斯”(?;樵~)。對送親者,先用茶食招待,當晚分別請到本“阿格乃”“孔木散”家去住宿,撒拉語稱為“家木娜”。宴畢,男家要按送親客人的輩分和親疏,分送“肉份子”?;楹笕靸龋履镆恢贝髅嬲?。結婚第二天,娘家要送油攪團。第三天要吃新娘的試刀面。新娘的父親或舅舅要到男方家來看房,并給女兒或外甥女帶來衣料一件。有些地區(qū)母親也來,給女兒帶來圍裙等物品。這天新娘要回門,新郎也要隨去?;啬锛业亩Y物一般是油餉十二個,茶葉二十包。這一點撒拉族地區(qū)各鄉(xiāng)村情況不一樣。在娘家吃過飯后,再回婆家。隔幾天后,再到娘家住十天。再過若干時間,要到娘家住一個月。
四、“對委奧依納”
“對委奧依納”是撒拉語音譯,即“玩駱駝戲”,反映了撒拉族的歷史族原。語言為撒拉語,因撒拉語只有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其藝術表現(xiàn)主要靠口口相傳。其服飾較多地保留了中亞人的風格特征,現(xiàn)已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玩駱駝戲”是撒拉族傳統(tǒng)婚禮中進行的一項重要內容。夜晚天空星光閃爍,觀眾圍坐四周,場內場外遙相呼應。由四人組成表演小團隊,其中兩人翻穿皮襖扮演駱駝,一人裝扮成蒙古人,另一人穿長袍,頭纏“達斯達爾”(白頭巾),手牽駱駝,扮演撒拉族人先民的形象。表演時,演員邊說邊舞,蒙古人和撒拉族先民開始對話,講述中亞撒馬爾罕地方的先民牽著一峰白駱駝,馱著撒馬爾罕的水土和《古蘭經》背井離鄉(xiāng)、跋山涉水遷徙至此的悲壯而坎坷的經歷,表現(xiàn)了撒拉族人民粗獷、剛正和機智的性格特征。表演達到高潮時,扮演駱駝的人快速揭頭,把早已準備好的核桃灑向人群。眾人搶拾核桃,歡呼雀躍,氣氛熱鬧。拾到核桃者沾著喜慶,十分榮幸,燦爛的笑容掛滿了眉梢?!巴骜橊剳颉焙蜔狒[的婚禮結合起來,使婚禮既有民族歷史教育意義,又豐富了婚禮的內容。故撒拉族至今仍把結婚叫作“對委”。
五、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解讀
德國詩人席勒認為,人類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束縛,在這兩種束縛中常常失去理想和自由。人們設法利用剩余的精力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的世界,這就是游戲。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產生于人類的本能。游戲是人類物質生活得到相對滿足時而產生的一種有意識的娛樂活動。撒拉族傳統(tǒng)婚俗的“對委奧依納”即駱駝舞屬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表現(xiàn)的是少數(shù)民族的信仰和習俗。它的造型、色彩和表現(xiàn),具有民族和原始藝術的特征。在傳統(tǒng)婚禮中,這個民間舞蹈的演出,使得一代又一代的撒拉族人受到生動的民族歷史教育。劇中對白有很大一部分是有關撒拉族祖先如何遷徙并定居循化的歷史,在缺少書面歷史文獻資料的時期,這種群眾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具有不可估量的民族歷史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世奎.青海風俗簡志[C].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452-460.
[2] 郝蘇民.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態(tài)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29-13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青海省社科項目,項目題目:青海多遠民族婚俗文化發(fā)展研究,項目批號:15043
作 者:劉娟,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數(shù)碼媒體、民俗。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