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年來我國關于文化自信研究綜述*①

2018-03-31 20:17:42楊彥京
實事求是 2018年1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

楊彥京

(河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年來,國內文化自信研究成果日益豐富,有必要對此進行詳細梳理,從而了解其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文化自信的基礎理論、文化自信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的原因以及文化自信的路徑和對策等方面。

一、關于文化自信的基礎理論研究

關于文化自信的基礎理論,總體上包括:第一,文化自信的內涵和特征;第二,文化自信的來源、基礎和核心;第三,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功能。

1.文化自信的內涵和特征。對文化自信的內涵,學者們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陳一收認為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正確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通過深刻領會其科學內涵,來進一步認識對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意義。[1]祝東力則將文化自信理解為兩種以上文化在交流和競爭中,“面對其他文化而形成的一種意識狀態(tài)”。[2](P247)同時,祝東力認為文化自信還包括對自身文化具有優(yōu)越性的意識。梁秀文和夏從亞則將文化自信的內涵主要闡釋為以下幾個方面,包括文化內容的自信、文化的現(xiàn)實解釋力以及文化表達和文化傳播。[3]有學者基于心理學視角,將文化自信認為是一種相信和認同自身文化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4]而大多數(shù)學者對文化自信的內涵,主要是基于狹義文化方面來進行認識的,即人類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精神財富的總和。耿超將文化自信界定為“一定的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總體認可和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堅定信念”。[5](P22)耿超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特征,即民族性、時代性、辯證性和可塑性。劉林濤則指出了文化自信的本質特征,主要包括主體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6]李月明則從文化自信的理性、包容和發(fā)展這三個方面的具體表征,進行了相關闡述。

2.文化自信的來源、基礎和核心。關于文化自信的來源,劉建軍認為,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其主要包括“中華文明的歷史輝煌、當代中國的蓬勃發(fā)展、文化發(fā)展的正確道路、漢語學術的崛起趨勢”。[7]陳曙光認為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根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新的價值觀念的崛起、中華文化的滋養(yǎng)、對人類文明的吸收借鑒和中國模式的成功實踐。[8]李月明則認為文化自信來源于高度的文化認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9]

關于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根基研究,學者們也進行了相關探討。潘新喆和劉愛娣指出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0]王靜則從四個維度論述了文化自信的根基,主要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其歷史根基、國家的強盛提供了其國力根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其理論根基以及黨的領導提供了其領導根基。[11]關于文化自信核心的研究,肖群忠和楊建強認為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12]梁秀文和夏從亞則認為文化自信的本質與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等文化之間的關系。[3]

3.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功能。關于文化自信的生成,王蜜從構建集體記憶的視角,指出集體記憶是傳統(tǒng)文化向文化自信轉換的中介和橋梁。[13]王蜜還論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記憶的兩次遮蔽,并通過重構集體記憶來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文化自信。孫代堯和李健從歷史和邏輯的視角,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以及西學合理成分。[14]

關于文化自信的功能,也有學者對其進行了探討。張立文在論述禮樂文明與文化自信的關系中,進一步指出禮樂文明的社會功能。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經國序民,倫輩定位;克己復禮,教化正俗;和合心性,培養(yǎng)人格;禮樂善心,感天通神。[2](PP147~151)劉林濤認為文化自信的社會功能主要具有四方面,包括教化和激勵當代中國社會成員、凝聚當代中國社會共識、調控當代中國社會沖突以及整合當代中國社會資源。[15]馬靜指出了紅色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導向、教化、創(chuàng)新和推動功能這四個方面。[16]

綜上所述,對于文化自信的內涵、特征、來源、核心、生成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了文化自信的基礎理論,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關于文化自信的來源、基礎和生成等方面研究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復性,缺少相應的區(qū)分研究。總體上來看,文化自信的基礎理論研究,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梳理和深化研究。在其研究視角上,不同視角下研究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關于文化自信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的原因研究

近年來關于文化自信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的原因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不同視角。

1.從整體視角分析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的原因。關于文化自信的現(xiàn)狀分析,有學者基于實證分析視角進行了研究。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通過2016年度“中國公眾文化自信指數(shù)”調查,其調查結果顯示為當代中國公眾的文化自信水平總體較高,并積極理性熱愛自身文化,但國際文化發(fā)展意識仍有待提升。[17]也有學者從理論和現(xiàn)實視角,分析了文化自信面臨的挑戰(zhàn)。耿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面臨著全球化、市場化和網(wǎng)絡化的挑戰(zhàn)和機遇。[5](P77)白洋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和產業(yè)相對落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待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增加文化自信的阻礙因素以及西方文化的沖擊。[18]

關于文化不自信的原因,亓靜認為近代以來的歷史事實對原有文化自信的沖擊是其直接原因;生產力不夠發(fā)達和物質基礎不夠堅實是其根本原因;當前我國不理想的文化發(fā)展是其現(xiàn)實原因;外來強勢文化的市場沖擊是其外部原因。[4]也有學者分析文化自信失落的原因與社會轉型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缺陷等方面有關。

2.從具體社會現(xiàn)實生活領域探討文化自信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陳曉莉認為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面臨著假日化、商業(yè)化和娛樂化的現(xiàn)實困境,并沖擊著文化自信。[19]張春和張學昌認為文化自信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主要包括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淡化與理解偏差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淡漠與態(tài)度偏誤。[20]汪振軍認為,當下中國漢字面臨著一些危機,主要包括國際文化競爭日益加劇、國人對于漢字的重視程度不容樂觀、媒介轉型加速了人們對漢字的遺忘和大眾文化對于漢字的沖擊。[21]

李寶貴和李輝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洋名”現(xiàn)象,這對于城市的個性、文化的傳承、城市的語言生活以及市民的交通生活具有消極的影響。其城市洋地名泛濫的原因,具體為國民在文化上缺乏自覺和自信;西方文化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侵蝕;政府對地名文化建設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在法律監(jiān)管力度上不強。[22]馮靜和張銳則從價值認同方面,分析文化自信存在問題的原因。具體包括經濟分析方面,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對文化自信的沖擊;政治分析方面,政治生態(tài)的破壞對價值認同的消極影響;思想根源分析方面,價值虛無主義對文化自信的影響。[23]

3.從倫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不同視角對文化自信存在問題和原因進行了探討。基于倫理學視角對文化自信的探討,主要表現(xiàn)為對信用問題的研究。袁祖社從倫理視角來探討文化建設,并認為優(yōu)良的倫理精神是文化自信的要素。他認為社會信用危機的出現(xiàn),是當代文化深層危機的顯性表征和出現(xiàn)的誘致性因素。[24]樊浩基于倫理型文化背景,分析了信任危機的病理圖譜和問題軌跡,并揭示出危機生成的特殊規(guī)律,探討出重建倫理信任的破冰之旅。樊浩在分析信任危機的病理圖譜時,將其認為是道德信用危機到倫理信任危機,最后到文化信心的危機。[25]

從教育心理學視角來研究文化自信,主要集中在對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研究。鄭玲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了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自信、先進文化自信和對外來文化態(tài)度的現(xiàn)狀。在認識大學生文化自信現(xiàn)狀的基礎上,從知、情、意、行四要素視角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包括:認知低,情感消極,文化認知出現(xiàn)多樣性、功利性的傾向;認知高,情感消極,情感認同偏低;認知高,意志不堅定,文化選擇搖擺;認知高,行為低,文化知行脫節(jié);認知低,行為高,盲目自信突出這五個方面。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存在問題的原因上,主要從社會、學校、家庭、大眾傳媒和大學生文化心理素質這五個方面進行分析。[26]黃秋生、陳元和薛玉成運用分層整群的抽樣方法,將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法結合起來,由此來研究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xiàn)狀。他們通過調查研究后,認為當代中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總體狀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不足、對西方外來文化認同盲目和對當代中國先進文化關注不夠。[27](P63)在分析原因時,則從社會、校園、家庭和大學生自身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27](P69)

綜上所述,從宏觀的整體視角、微觀具體社會現(xiàn)實生活領域、以及倫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不同視角來看待文化自信的機遇和挑戰(zhàn)等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化自信的現(xiàn)狀。但是,在對文化自信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分析時,不能較好地對其進行歸類和整理,由此未能探究其相關具體原因和路徑。

三、關于文化自信的路徑和對策研究

關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在了解其具體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的原因后,應進一步探索其培育的路徑和對策。近年來關于文化自信的路徑和對策研究,主要從整體視角、具體社會現(xiàn)實生活領域以及倫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不同視角進行分析。

1.從整體視角探討文化自信的路徑。從宏觀整體上來看,學者們對文化自信提升路徑的研究各有所側重。鄭治認為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提升文化自信,具體包括破除文化發(fā)展的體制障礙、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力以及捍衛(wèi)國家文化安全。[28]也有學者從文化凝聚力、文化同化力和文化引領這三個方面,來塑造和提升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是加強文化凝聚力;文化自信的實現(xiàn)途徑通過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外來文化中國化和中國文化國際化來增強文化同化力;文化自信的最終目的在于提升文化引領力。[29]白洋認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路徑,主要從注重文化產業(yè)和文化事業(yè)以及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入手。[18]

梁秀文和夏從亞認為要通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探討引領文化自信的路徑。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進一步實現(xiàn)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應對文化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促進不同國家文化的交流、引領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凸顯文化的現(xiàn)實解釋力。[3]范曉峰和郭鳳志認為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路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具體為辯證地認知歷史加強文化自我認同、把握時代潮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30]石文卓認為,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徑為以下五個方面,即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創(chuàng)新中提升文化自信;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文化創(chuàng)新中提升文化自信;落實開放發(fā)展新理念,在文化交流互鑒中提升文化自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體制創(chuàng)新中提升文化自信。[31]

2.從具體社會現(xiàn)實生活領域探討文化自信的對策和路徑。陳曉莉指出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弘揚的對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具體為激活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涵、豐富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形式和加強政府節(jié)日文化引導這三個方面。[19]汪振軍從語言文字學視角,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即國家要在戰(zhàn)略層面上高度重視、教育傳承、漢字的規(guī)范使用、漢字形碼軟件的開發(fā)和推廣、漢字文化傳播以及對外文化傳播。[21]李寶貴和李輝針對“洋名”泛濫的具體建議:首先,應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突出民族特色;其次,應遵循地名命名中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和審美性原則,并確保其科學規(guī)范;再次,加強地名規(guī)劃意識,依規(guī)依法命名;最后,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引導大眾參與,并實施柔性管理。[22]

也有一些學者們對領導干部和農民群體的文化自信路徑進行了相關研究。肖珩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個方面,來探討領導干部堅定文化自信的路徑。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上,一方面運用歷史思維認識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建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在弘揚革命文化通過提高對革命文化價值的認識和創(chuàng)新革命文化傳承方式方法,來鞏固文化自信。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上,通過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和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來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32]關于農民群體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徑,梁洋生從加強農民理想信念教育、完善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和辯證對待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33]

3.從倫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不同視角對文化自信的路徑和對策進行探討。關于文化自信提升的路徑研究,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對其進行了探討。袁祖社將信用倫理精神的重建作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合理形態(tài)的價值根基,不僅應立足于中華文化豐厚的思想資源,而且是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使命。[24]樊浩則分析了走出關于倫理信任的理論誤區(qū),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應走出“市民社會陷井”,避免經濟與倫理兩極分化;第二,走出“倫理半徑”,不斷擴展信任的倫理半徑;第三,在對待信任風險上,以徹底的人文精神和倫理精神對待他人和社會。[25]也有學者提出的對策,主要從對傳統(tǒng)文化保持敬仰和開放的心態(tài),來增強傳統(tǒng)文化自信的科學性基礎和現(xiàn)代性視角轉換。[34]

學者們也探討了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鄭玲從教育心理學視角來探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具體包括推動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彰顯中華文化魅力,激發(fā)大學生文化認知主動性;繁榮校園文化,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文化情感和堅定的文化意志;營造家庭文化環(huán)境,發(fā)揮家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強大眾傳媒的管理,發(fā)揮大眾傳媒的積極功能;培養(yǎng)堅定的文化意志,踐行文化自信行為。[26]張?zhí)煊聫奈幕鷳B(tài)學視角來探討文化自信的路徑,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是強化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正確面對多元文化中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糾結,促進“中”“西”“馬”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內在融合和融通;正確對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應然”和“實然”矛盾;堅持過程思維。[35]

綜上所述,從宏觀的整體、具體社會現(xiàn)實生活領域以及倫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不同視角來提出文化自信的具體路徑和對策,有利于應對文化自信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并促使其路徑更細化。但是,基于不同的視角和學科背景,也應注重其路徑和對策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而不能僅停留在理論上。

四、關于文化自信研究的建議

通過對近年來文化自信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梳理可以看出,學術界對文化自信的研究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并為我們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在文化自信研究中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

1.深化文化自信的基礎理論研究。從文化自信的相關基本概念梳理入手,將一些基礎理論搞清楚,分析出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形成邏輯嚴密和較為統(tǒng)一的文化自信概念體系。系統(tǒng)梳理和整體分析文化自信的基礎理論時,要深入發(fā)掘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文化的理論價值及方法論意義,為文化自信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和方法基礎。

2.加強對文化自信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原因的分析。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進一步深化對文化自信現(xiàn)狀的了解,對其所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歸類和整理,并深入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對于文化自信的缺失與文化自信的問題之間的區(qū)分、文化自信的挑戰(zhàn)和問題之間的區(qū)分等,進一步深化其相關理論研究。

3.推進文化自信路徑和對策創(chuàng)新的研究。探究文化自信路徑和對策的創(chuàng)新,既要重視理論層面,也要注重現(xiàn)實生活層面?;隈R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以文化建設上的問題為導向,探究提升文化自信的可操作性路徑和對策。比如,從健全文化自信建設的相關制度著手,通過漢語漢字的規(guī)范使用制度、節(jié)日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制度以及用制度規(guī)范治理消極的社會習俗等方面,從而培育堅定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

4.注重文化自信研究視角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研究文化自信,既要有中國視角,也要有世界視角,并通過加以比較研究,來學習和借鑒國外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同時,注重梳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和階段的文化自信,并加以總結和歸納。在其研究方法上,還應注重案例分析法、多學科交叉法以及比較研究法等方法,從而進一步深化對文化自信的研究。

[1]陳一收.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自信[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16(04).

[2]孔學天堂書局編.中國人的文化自信[M].貴陽:孔學堂書局有限公司,2014.

[3]梁秀文,夏從亞.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州學刊,2016(11).

[4]亓靜.文化創(chuàng)新:增強文化自信之路[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

[5]耿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6]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7]劉建軍.論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J].文化軟實力,2016(01).

[8]陳曙光.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根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9-22.

[9]李月明.文化自信的意義、來源及表征[J].實事求是,2015(05).

[10]潘新喆,劉愛娣.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要求[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11).

[11]王靜.試論文化自信的四維根基[J].天府新論,2012(03).

[12]肖群忠,楊建強.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01).

[13]王蜜.集體記憶的重建與文化自信的生成[J].閱江學刊,2017(01).

[14]孫代堯,李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J].前線,2017(03).

[15]劉林濤.文化自信的社會功能及其實現(xiàn)機制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

[16]馬靜.論紅色文化社會治理功能及其實現(xiàn)機理[J].廣西社會科學,2016(08).

[17]陳琳,賈曉芬.中國公眾的文化自信指數(shù)調查報告(2016)[J].人民論壇,2016(36).

[18]白洋.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路徑[D].四川師范大學,2014.

[19]陳曉莉.“文化自信”語境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弘揚研究[J].學習論壇,2015(09).

[20]張春,張學昌.堅定文化自信的價值理路分析——兼論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J].理論與改革,2016(06).

[21]汪振軍.漢字傳承與國家文化安全[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

[22]李寶貴,李輝.文化自信視閾下的地名“洋化”成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

[23]馮靜,張銳.理解文化自信的三重維度[J].理論導刊,2017(04).

[24]袁祖社.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之合理形態(tài)的價值根基[J].中原文化研究,2017(01).

[25]攀浩.試析倫理型文化背景下的大眾信任危機[J].哲學研究,2017(03).

[26]鄭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

[27]黃秋生,陳元,薛玉成.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現(xiàn)狀及培養(yǎng)研究[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7.

[28]鄭治.自省、自覺、自信:中國共產黨文化發(fā)展之策略[J].學術交流,2015(03).

[29]李江波,姚亞平,黎瀅.文化自信:理論維度與實踐維度[J].江西社會科學,2016(09).

[30]范曉峰,郭鳳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

[31]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內涵、依據(jù)來源與提升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

[32]肖珩.領導干部堅定文化自信的現(xiàn)實意義和路徑選擇[J].世紀橋,2016(12).

[33]梁洋生.農民群眾文化自覺自信培育路徑探析[J].理論觀察,2016(01).

[34]王曉路,柴艷萍.倫理學與當代社會價值——2016中國倫理學大會綜述[J].道德與文明,2017(02).

[35]張?zhí)煊?文化自信的文化生態(tài)學審視[J].閱江學刊,2017(01).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誰遠誰近?
察隅县| 藁城市| 凉城县| 张家港市| 浮山县| 邓州市| 吉木乃县| 安国市| 孟津县| 杂多县| 江阴市| 邓州市| 丽江市| 镇宁| 积石山| 九台市| 台山市| 霞浦县| 博野县| 鸡泽县| 平和县| 沽源县| 芒康县| 遂川县| 休宁县| 紫云| 清镇市| 获嘉县| 锡林郭勒盟| 克什克腾旗| 夏河县| 福清市| 瓮安县| 辽源市| 合作市| 台州市| 秭归县| 中江县| 宁明县| 炎陵县| 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