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欣
中國對世界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領域的貢獻和影響不斷增加,越來越多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國際社會離不開中國,也成為了一致的共識。而一個國家的國際話語權多寡,往往取決于該國綜合國力的大小,即: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政治建設更為透明,軍事力量足夠強大,文化建設更為自信。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從中國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來看,中國式的價值認同和話語方式為世界所接納,如經(jīng)濟領域里面的Peking Pound(北京鎊)、Leading Dragon(領頭龍)、China Bear(中國熊),話語方式上的Taikongnaut(宇航員)、Gelivable(給力)等,文化方面的影響則更加明顯,如The Zhongshan suit(中山裝)、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 等已經(jīng)深植于西方受眾的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當然,從整個中國國際傳播中的大國形象和話語權獲取途徑來看,應該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把控對外傳播主流網(wǎng)站和媒體的宣傳效度與宣傳主題,在宣傳內(nèi)容、宣傳方式和語言形式的運用上不能脫離受眾主體的現(xiàn)實信息需求和審美維度,切忌自說自話、盲目自大而置受眾接受心理于不顧。網(wǎng)絡傳媒應更大程度地去接近受眾,通過增強傳媒信息內(nèi)容的時效性、受眾性和唯我性,努力擴大傳媒主體自身的品牌意識,增強其國際影響力,從而更多地把控話語的主導權。國外著名網(wǎng)站和主流媒體如BBC、Times等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巨大,從而使得中國一直處在國外著名網(wǎng)站和主流媒體在各種傳播目的“精細化”加工下的被動傳播,外國受眾難免受到各媒體或網(wǎng)頁的意識流影響,對中國的了解和認知過于片面、模式或抽象。在國際政治意識形態(tài)主導下的國際主流新聞傳媒和網(wǎng)頁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形象大打折扣,常常被某些媒體有意或無意地扭曲,甚至對中國某些負面的社會現(xiàn)象或社會矛盾刻意夸大,以此達到貶低和丑化中國的國際形象的政治目的。
所以,中國政府必須要主動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對外傳播的力度。如在外文網(wǎng)頁、外文廣播電臺、影視外宣等方面的技術建設上予以資金扶持,通過品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不斷增強中國元素的國際影響力,轉(zhuǎn)被動傳播為主動傳播,以此贏得更多的海外受眾,最大限度地獲取國際話語主導。當然,僅有政府的對外宣傳和傳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鼓勵民間外宣隊伍的培養(yǎng),加大民間對外傳播網(wǎng)頁建設中的資金資助,深入探討民間對外宣傳和傳播網(wǎng)頁如何有效地與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最大范疇地拓展其海外受眾,提升該網(wǎng)頁或廣播傳媒的國際知名度。同時,政府要對民間外宣網(wǎng)頁進行有效管理,尤其在語言規(guī)范使用上和版面設計上予以及時指導,使其做到科學性和信息性的有機結(jié)合,嚴肅而不失活潑,多樣而不失有序,盡量避免某些有損國家形象的消極外宣,并樹立起自身品牌效應的國際競爭力。
媒體對外傳播活動就是要真實客觀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對外傳播中的媒體或網(wǎng)絡記者,作為國家的喉舌,首先應該具備傳媒人最基本的職業(yè)操守和正確的價值判斷。當今中國已成為了世界的熱點并且引發(fā)了廣大西方受眾的密切關注,而世界上中國媒體人自己主動發(fā)出的聲音卻相對單一而薄弱,未能充分占有國際話語市場的主導。日益發(fā)展強大的中國,像“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等強勢理念到底將會給世界帶來一個什么樣的愿景,將會把世界帶向何方,對于西方普羅大眾的理解和認知而言,仍然還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雖然他們也意識到了中國的強勢崛起,看到了日益成熟、不斷發(fā)展的中國經(jīng)濟給世界帶來的機遇,但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亦不免“新殖民主義”和“新霸權”出現(xiàn)的恐怖與擔憂。故而,中國政府的新聞報道,尤其是網(wǎng)絡媒體的報道中,在爭取國際話語份額的同時,應盡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信息意義的對接。切忌斷章取義、嘩眾取寵,要始終牢記國家和人民所賦予記者的神圣使命和宣傳祖國的重大責任,同時兼顧西方受眾的接受心理,堅決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興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樹立中國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
“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乃我們黨和中央政府,以及各級各地政府部門及企事業(yè)單位對外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真實、貼近地講好中國故事,就是為了讓西方受眾更為主動自愿地去了解一個生動鮮活的中國。在“以我為主”的傳播策略基礎上,想自己之所想,急受眾之所急。尤其是在議題的預設上,要兼顧不同譯語受眾的選擇性需求,把握時效性及針對性,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心理。作為傳播者的媒體人,需要不斷學習,深化認知,把握住時代變遷,努力提高自身的基本文化素養(yǎng)。這是社會和歷史賦予一個媒體人的歷史責任,也只有牢記傳媒人的責任,培養(yǎng)國際傳播意識,方能更好地給予受眾傳播中國的政軍理念、經(jīng)濟主張和文化精髓,以此達到在對外傳播的國際話語活動中增加自身的話語份額,逐步提升和把控國際話語權的能力?!靶畔l(fā)布得越早、越快、越多、越準確,就越能搶占輿論制高點,越能贏得信任?!边@是一個好的媒體人必須時刻謹記的行為準則。
譯者的對外話語權意識,主要體現(xiàn)為譯者翻譯目的實現(xiàn),即:譯文文本呼喚功能充分體現(xiàn)。譯者對外話語權可以確保本土文化在譯入語語境中的主動再現(xiàn)或強勢或者是潤物細無聲地移植。中國在構(gòu)建全新的國際話語權過程中,對外傳播中的譯者,其責任舉足輕重。這里所說的譯者,主要講的是中國本土譯者?!叭祟惷\共同體”的理念要想不斷贏得國際社會的了解和信賴,必然是基于中國不斷增強的軟、硬實力,以及國際受眾對中國發(fā)展道路的接受和認可。此時的譯者就應該堅守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和對外話語體系的構(gòu)建,“以我為主”地增強對外話語從形式到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造力和感召力,從而增強中國聲音的國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和中國特色對外傳播與闡釋中的話語份額獲取,要通過向外國受眾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讓世界人民了解到當前的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取得的巨大進步,來得以實現(xiàn)。盡管西方漢學家在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對外傳播活動中舉足輕重,但因為他們與生俱來的語言和文化差異,甚或是意識形態(tài)上分歧的存在,客觀上不足以擔當起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使命。
因此,中國譯者在對外傳播英譯活動中,應該具備基本的政治素養(yǎng)和高超的雙語語言涵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就是要求譯者應該有著最起碼的政治敏感性,尤其是在譯文語言個別語詞表達形式的擷選或?qū)δ骋滑F(xiàn)象進行具體定義轄定之時,不能因為譯者的政治敏感低下,給譯語受眾造成事實如此的依據(jù),從而損害到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如“海外投資”就不能簡單地譯為:investment from outside of the mainland,如若指的是外國投資,則必須加上限定部分except Taiwai,Maco and Hong Kong等。此時中國譯者必須具備國家主權意識,可以試著將之譯為 foreign investment、investment abroad或 overseas investment,否則,不恰當?shù)淖g文必將導致中國在涉及國家領土主權的爭端中造成話語權的喪失。另外,譯者的對外傳播英譯活動中,要盡量減少受到原文影響而出現(xiàn)的翻譯腔,導致譯文生硬,無法滿足受眾的話語習慣,導致閱讀的費力,如此,該譯文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國際傳播力和改變譯語受眾的思維定式或某些錯誤認知的影響力,導致傳播活動的低效或無效,從而喪失話語活動中的主導權。這就需要我們建設一支政治、文化和語言素養(yǎng)高的、穩(wěn)定的傳媒隊伍和譯員隊伍,同時不斷提高其后備隊伍建設的良性循環(huán),從譯學理論、評價體系、主體意識等多方面著手重塑譯者的話語權,并建立自己對外翻譯的話語規(guī)則。
筆者在美國訪學期間,廣泛詢問了美國普通大眾對中國的了解途徑,發(fā)現(xiàn)他們更主要地還是從當?shù)亓魧W人員和接觸到的各類出國人員那里直接得到相關信息,因此,對于海外留學生、訪問學者和其他出國人員來說,首先要有最基本的愛國情懷,不能自毀長城;其次,在與國外受眾的交流和溝通中,要做到不信謠,尤其不能傳謠。特別是在涉及國家形象的國際交流活動中,應該具備最起碼的是非觀念。對國家某些政府部門的、個人的,或者說對于國家中某些現(xiàn)象存在著的意見和不滿,沒必要在國外受眾中進行宣講、比較和討論,因為這樣很容易為某些別有居心的人利用我們的這種愛國情懷,達到破壞中國的國際形象的目的。如果遇到某些故意破壞中國形象,或作者/說話者因知識缺失、認知信息的不足所導致的誤解和誤傳的相關文字或言論時,出國人員就應該具備最起碼的國家意識,從維護國家利益的根本立場出發(fā),向外國受眾有理有力有據(jù)地加以解說,甚至不妨據(jù)理力爭。此種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而導致對中國形象無意損毀的現(xiàn)象,在如今的國際傳播文字和言論中比比皆是,作為中國文化在海外的代言人,就必須對此要有最起碼的敏感性。例如在美國的學術期刊Adult Learning/International Adult Education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在其第三部分的開頭如此寫道:“I have been fortunate to work in numerous countries,including Brazil,Germany,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outh Africa,Canada,Slovenia,Egypt,Jordan,Cyprus,U-nited Kingdom,Thailand,Hong Kong,Australia,and Italy.”本句中竟然將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Hong Kong)列入了“國家”范疇。這就屬于作者本人典型的知識缺失,或者說是對中國歷史的無知,甚或是別有用心地刻意而為之。當然,或許這僅只是中國所受到的屈辱歷史造成的外國受眾的認知誤區(qū)吧?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了外國普羅大眾對中國“臺灣”的認知,他們所獲取信息的途徑絕大部分來源于如BBC、VOA等政府資助的廣播中,或外文網(wǎng)站上某些別有用意,故意歪曲或抹黑中國政府的不實報道上。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途徑單一,如此促狹的信息了解通道,隔離了他們真正認知中國的根本途徑,不可避免地導致外國受眾對當今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改革現(xiàn)狀、民眾生存環(huán)境以及國家文化和文明建設現(xiàn)狀等諸多方面的真實有效的信息缺失。在中國走出去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走出國門的留學生、各級各類訪問學者和海外從業(yè)者,就必須承擔起宣傳祖國正面形象的責任和義務。中國先哲的一句話,放在這里,實有必要:父不嫌子丑,子不言父過。生活在海外的國人應該勇敢地承擔起中國國際形象代言人的職責和責任,更多地宣傳祖國的正面形象,少一些夸大的負面宣傳?;蛘哒f,應該更加實事求是地在比較兩國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現(xiàn)實情況下,公允地評價中國社會中的某些負面因素,畢竟很多問題都屬于社會的共有現(xiàn)象,是任何國家都無法避免的。
中國的國際話語主導權與中國當前的國際大國地位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大國形象極不相稱。國際話語權的喪失,必將導致中國主張和中國聲音在國際舞臺上被隱形,如此,不利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建設,而不利的國際環(huán)境必然會影響到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因此,本文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從話語權的諸多影響因子進行研究,切實提高我國對外傳播活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