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政 閆 海 毛行奎 蘭石發(fā)
(1. 福州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福州 350108;2. 古田溪水力發(fā)電廠,福建 寧德 352000)
將電能進行無線傳輸,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自從法國物理學家赫茲發(fā)現(xiàn)電磁波后,美籍科學家特斯拉便提出利用電磁波攜帶能量實現(xiàn)無線電能傳輸?shù)臉嬒隱1],多年來國外的一些科學家堅持開展著這項研究,但是進展緩慢[2],直到2007年MIT的科學家們成功在 1.9m距離外“隔空”點亮一盞 60W的燈泡[3]以來,全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股研究無線電能傳輸?shù)臒岢盵4-5]。
在許多應用場合,對于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PCB線圈尺寸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有限空間下對其進行優(yōu)化是很有必要的,文獻[6]提出以最大效率為目標,以強耦合系數(shù)為優(yōu)化函數(shù),對PCB線圈進行優(yōu)化。但優(yōu)化后的線圈在效率最優(yōu)的情況下,功率往往較低。文獻[7]針對磁耦合諧振系統(tǒng)滿足最大輸出功率時效率比較低的情況,提出了功效積指標。
首先,本文通過對磁諧振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進行建模分析,通過分析系統(tǒng)的輸出功率和傳輸效率與負載、互感、頻率之間的關系,得出系統(tǒng)無法實現(xiàn)對同一負載同時兼顧最大輸出功率與最大傳輸效率兩種特性,提出了以功效積為優(yōu)化函數(shù),優(yōu)化PCB線圈。之后,運用Mathcad數(shù)學軟件作出功效積優(yōu)化函數(shù)隨線圈各參數(shù)變化的曲線,通過找這些曲線的最優(yōu)點初步確定線圈參數(shù)。隨后,在此基礎上,采用電磁場有限元分析軟件Ansoft進行仿真優(yōu)化設計。最后,根據(jù)優(yōu)化結果制作了一組線圈,并對互感和交流電阻進行了測試,驗證了該方法的正確性。
圖1所示是四線圈結構的磁諧振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電路等效模型。根據(jù)補償結構的不同,可分為 SSSS、SSSP、PSSS、PSSP[8],其中,S表示串聯(lián),P表示并聯(lián),其中SSSS型四線圈互感耦合模型如圖1所示,Us是正弦高頻激勵源,Rs為其內(nèi)阻,L1—L4是各線圈的自感,C1—C4是各線圈的補償電容,R1—R4是各線圈的等效電阻,M12、M23、M34是各線圈間的互感,RL是負載阻抗。
圖1 磁耦合結構互感耦合模型
本文選取 SSSS模型作為分析對象,如圖1所示,各線圈回路的阻抗可表示為
由電路理論[9]可得,各線圈電壓方程為
為了簡化分析,可引入發(fā)射阻抗的概念,令Z12、Z23、Z34表示后一級線圈回路反射到前一級線圈回路的阻抗,則各反射阻抗可表示為
系統(tǒng)的輸入阻抗可以表示為
根據(jù)圖1可得,系統(tǒng)的輸出功率和傳輸效率:
當系統(tǒng)工作在諧振頻率時,電源線圈和負載線圈為單匝結構,可忽略其交流電阻、交叉互感[9],各線圈自阻抗和反射阻抗可簡化為
根據(jù)電路理論,電源線圈感應到發(fā)射線圈的電壓源可以表示為ωM12I1,將負載線圈的阻抗折算到接收線圈,得到圖2所示的兩線圈等效電路模型。
圖2 系統(tǒng)的等效電路模型
根據(jù)圖2,由式(2)、式(4)至式(6)可得
從式(7)可以看出,Po和η 均與ω、RL、收發(fā)線圈參數(shù)及 M23等因素有關,而互感與傳輸距離 D有關[10]。下面以負載電阻RL對系統(tǒng)傳輸特性的影響為例進行分析。
在進行負載對系統(tǒng)傳輸特性影響的分析中,選擇系統(tǒng)工作頻率 f=4MHz,R2=0.15Ω,R3=0.36Ω,M23=19.6nH,M34=0.45μH,RL=500Ω的傳輸線圈,交流激勵源U21=2V,根據(jù)上述公式,借助數(shù)學分析軟件Mathcad對磁諧振式無線供電技術的傳輸特性進行分析。
分別對系統(tǒng)的Po與η 求關于R0的一階導數(shù),可得
令0()0Rη′=,可得效率最優(yōu)負載:
圖3為Po和η 隨R0的變化曲線。由圖3可知,Po和η 無法實現(xiàn)同時達到兩者的最佳值。
圖3 Po、η 與R0的關系曲線
運用上述負載對系統(tǒng)傳輸特性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出ω、M23與輸出功率、效率的關系如圖4所示。
圖 4Po、η 與ω、M23的關系曲線
由圖4可知,隨著頻率、互感的增加,系統(tǒng)輸出功率最優(yōu)時,效率較低,Po和η 不能兼顧。
通過以上分析可得,對于一個系統(tǒng)而言,Po和η 不可兼得。鑒于此,本文應用功效積這個綜合性指標,為系統(tǒng)參數(shù)優(yōu)化提供理論基礎,使系統(tǒng)在滿足輸出功率的情況下,也能實現(xiàn)較高的傳輸效率,定義功效積為輸出功率和傳輸效率的乘積[11],用符號ψ 表示,由式(7)可得
由式(11),可得功效積隨等效負載 R0的變化曲線,如圖5所示。
圖5 ψ 與R0的關系曲線
由圖5可以看出,功效積存在最優(yōu)等效負載。令dψ/dR0=0,可得功效積最優(yōu)負載:
將式(9)、式(12)代入式(7),可得最大效率和最大功效積指標下的Po和η,見表1。
表1 最大效率與最大功效積指標下系統(tǒng)傳輸特性對比
由表 1,可知在最大功效積指標下,傳輸效率降低了4.3%,但功率卻增加了14.7%。綜上所述,以功效積為優(yōu)化指標,能較好的兼顧輸出功率和傳輸效率。
圖6為長方形PCB線圈的結構圖。其中,Amax、Bmax為線圈的最大尺寸,Amin、Bmin為線圈的最小尺寸;lw為N匝導體的總長度;w為導體線寬;s為線間距;t為銅厚。
圖6 長方形PCB線圈
由圖6可推導出線圈的幾何關系如下:
線圈優(yōu)化時需滿足以下約束條件:
1)線圈最大尺寸:A1max=80mm,B1max=100mm,A2max=50mm,B2max=80mm。
2)工作頻率:f=4MHz。
3)傳輸距離:D=130mm。
其中,下標 1、2表示發(fā)射線圈和接收線圈,A1min、B1min、A2min、B2min均不得小于零。
交流電阻可根據(jù)以下公式近似計算[12]:
式中,σ 為銅的電導率,δ 為趨膚深度;μo為真空磁導率;f為工作頻率;Rdc為線圈的直流電阻。
圖7為單匝線圈互感耦合模型圖,其中圓形線圈的互感可通過下式計算[9]:
式中,r1、r2分別為發(fā)射線圈和接收線圈的半徑,D為兩線圈中心間的距離,E(k)、K(k)為具有模數(shù)k的第一類和第二類橢圓積分。
圖7 單匝線圈模型
當長方形線圈的面積與圓形線圈的面積相等時,長方形線圈間的互感與圓形線圈間的互感近似相等[14],故多匝長方形線圈間的互感可通過下式計算:式中,N1、N2為發(fā)射和接收線圈的匝數(shù);r1a、r2a為長方形線圈最大尺寸與最小尺寸的等效圓形半徑的平均值。
將式(12)代入功效積表達式(11),可得最優(yōu)負載下的功效積(以下簡稱最大功效積),再結合交流電阻、互感計算公式以及式(13)所示的線圈各參數(shù)之間的幾何關系,可推導出基于PCB線圈參數(shù)的最大功效積表達式ψmax(N,w,s,t),以此作為優(yōu)化函數(shù),運用數(shù)學分析軟件 Mathcad,采用單因素法描繪出ψmax隨各優(yōu)化目標參數(shù)的變化曲線。
1)銅厚
先假定 N1=7,w1=3mm,s1=1mm,N2=6,w2=2mm,s2=1mm,設t1=t2=t,作出ψmax與t的關系曲線,如圖8所示。
圖8 ψmax與t的關系曲線
由圖8可得,最大功效積隨銅厚的增加而增加,這是由于隨著銅厚的增加,交流電阻值明顯降低的結果。且在銅厚小于70μm內(nèi),功效積增速明顯,而在銅厚大于70μm后增速減緩,考慮性價比,取t1=t2=70μm。
2)線間距
固定 N1=7,w1=3mm,N2=6,w2=2mm,s2=1mm,t1=t2=70μm,ψmax與 s1的關系曲線如圖 9所示,隨線間距的減小最大功效積不斷增大,但這是在忽略了導線之間臨近效應的情況下,實際上隨著線間距的減小,臨近效應的影響會逐漸越大,反而會造成最大功效積減小,所以實際應用中,線間距不宜取的太小,初步取s1=0.5mm。
圖9 ψmax與s1、s2的關系曲線
固定 N1=7,w1=3mm,s1=0.5mm,N2=6,w2=2mm,t1=t2=70μm,ψmax與 s2的關系如圖 9所示。同理,取s2=0.5mm。
3)線圈匝數(shù)
固定 w1=3mm,s1=0.5mm,N2=6,w2=2mm,s2=0.5mm,t1=t2=70μm,如圖10所示。由圖可知,最大功效積隨著N1的增加而逐漸減少,考慮到實際應用時,線圈自感值不能大小,因此本文取N1=4。
圖10 ψmax與N1、N2的關系曲線
固定 N1=4,w1=3mm,s1=0.5mm,w2=2mm,s2=0.5mm,t1=t2=70μm,由圖10可知,最大功效積在N2=6時取到最大值,因此取N2=6。
4)線寬
固定 N1=4,s1=0.5mm,N2=6,w2=2mm,s2=0.5mm,t1=t2=70μm,ψmax與 w1的關系曲線如圖 11所示。隨著w1的增加最大功效積逐漸增加,這是因為w1的增加可以有效減小電阻值,但隨著線寬的增加,會帶來渦流損耗的增加,所以實際線寬不宜過大,取w1=4mm。
圖11 ψmax與w1、w2的關系曲線圖
固定 N1=4,w1=4mm,s1=0.5mm,N2=6,s2=0.5mm,t1=t2=70μm,ψmax與 w2的關系曲線如圖 11所示。由圖可知,最大功效積隨著接收線圈線寬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小,因此取w2=2mm。
綜上所述,可以確定以最大功效積為目標的PCB線圈理論優(yōu)化的參數(shù)為:N1=4,w1=4mm,s1=0.5mm,N2=6,w2=2mm,s2=0.5mm,t1=t2=70μm。
交流電阻和互感的計算公式是近似的,偏差比較大,理論優(yōu)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下基于電磁場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 Maxwell,利用其參數(shù)掃描功能對不同參數(shù)下線圈的交流電阻值和互感值進行仿真,并將仿真值代入最大功效積表達式,再利用單因素法進行PCB線圈參數(shù)的最終優(yōu)化。
圖12為在Maxwell仿真軟件xyz坐標系下建立的長方形PCB線圈的二維仿真模型。
圖12 長方形PCB線圈二維仿真模型
其中交流電阻值通過渦流損耗計算得到,互感值通過軟件自帶的電感矩陣得到。
1)銅厚
固定 N1=7,w1=3mm,s1=0.5mm,N2=6,w2=2mm,s2=0.5mm。設 t1=t2=t,對 t進行參數(shù)掃描,由仿真結果可得如圖13所示的最大功效積曲線。
考慮到銅厚的性價比,取t=70μm。
圖13 ψmax與t的關系曲線
2)線寬
固定 N1=7,s1=0.5mm,N2=6,w2=2mm,s2=0.5mm,t1=t2=70μm,對線寬 w1進行參數(shù)掃描,由仿真結果可得如圖14所示。由圖可得,當w1=4mm時,最大功效積取得最大值,因此取w1=4mm。
固定 N1=7,w1=4mm,s1=0.5mm,N2=6,s2=0.5mm,t1=t2=70μm,對線寬w2進行參數(shù)掃描,由仿真結果可得如圖14所示。同理,取w2=2mm。
圖14 ψmax與w1、w2的關系曲線
3)線圈匝數(shù)
固定 w1=4mm,s1=0.5mm,N2=6,w2=2mm,s2=0.5mm,t1=t2=70μm,將發(fā)射線圈匝數(shù)由 1匝增加到7匝,由仿真結果可得如圖15所示的最大功效積曲線??紤]實際情況下,匝數(shù)不能太小,因此取N1=4。
圖15 ψmax與N1、N2的關系曲線
固定 N1=4,w1=4mm,s1=0.5mm,w2=2mm,s2=0.5mm,t1=t2=70μm,接收線圈匝數(shù)進行變化,由仿真結果可得如圖15所示的曲線。由圖可得,當N2=6時,最大功效積取得最大值,因此取N2=6。
4)線間距
固定 N1=4,w1=4mm,N2=6,w2=2mm,s2=0.5mm,t1=t2=70μm,對線寬 s1進行參數(shù)掃描,由仿真結果如圖16所示。由圖可得,當s1超過2mm時,最大功效積基本不增加,因此取s1=2mm。
圖16 ψmax與s1、s2的關系曲線
固定 N1=4,s1=2mm,w1=4mm,N2=6,w2=2mm,t1=t2=70μm,對線寬 s2進行參數(shù)掃描,由仿真結果如圖16所示。由圖可知,當s2=0.5mm時,最大功效積取到最值,因此取s2=0.5mm。
綜上所述,可以確定以最大功效積為目標的PCB線圈仿真優(yōu)化的參數(shù)為:N1=4,w1=4mm,s1=2mm,N2=6,w2=2mm,s2=0.5mm,t1=t2=70μm。
根據(jù)上述優(yōu)化方法,制作了兩組線圈,理論優(yōu)化線圈實物如圖17所示。
圖17 理論優(yōu)化的線圈實物
采用阻抗分析儀在4MHz頻率下測得線圈的交流電阻見表 2(阻抗分析儀的型號為 WK-6520A,最高測試頻率為 15MHz)。根據(jù)表格 2中的線圈參數(shù)值,可以看出電阻的仿真值與計算值很相近,電阻的計算值與實測值有一些誤差,導致誤差的原因可能有:①測量探頭的接觸電阻而帶來的附加電阻;實測時周圍難免有導體和導磁體,比如阻抗分析儀的外殼就為金屬物;②線圈導體的銅厚未達到設計值的要求。減小該誤差的方法:①采用測量精度更高的阻抗分析儀;②搭建輔助電路,以測量線圈的交流損耗,最后計算出更準確的交流電阻值。
表2 線圈的交流電阻
根據(jù)反射阻抗的式(7),通過阻抗分析儀測得發(fā)射線圈阻抗實部的最大值,可間接得到發(fā)射和接收線圈的互感值,見表 3,互感的計算值和實測值是很接近的。
表3 不同距離下線圈之間的互感
再根據(jù)仿真分析優(yōu)化的結果,制作的線圈實物圖如圖18所示。
圖18 仿真優(yōu)化的線圈實物
按照上述測試方法,得到表4所示的交流電阻和表5所示的互感值。具體分析過程和上述一樣。
表4 線圈的交流電阻
表5 不同距離下線圈之間的互感
根據(jù)表2和表4,得出實測值與計算值的誤差、仿真值與計算值的誤差,見表 6(表格里前一個數(shù)是表2的,后一個是表4的),計算與仿真的誤差很小,說明仿真用的模型較準確,計算公式較精準。計算、仿真值與實測值之間的誤差主要是由測量誤差導致的。
表6 誤差對比
本文通過對四線圈結構的磁諧振無線傳輸系統(tǒng)進行建模分析,得出了影響系統(tǒng)傳輸效率和輸出功率的因素,以線圈的參數(shù)為變量對系統(tǒng)傳輸特性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Po和η 無法實現(xiàn)同時達到兩者的最佳值。因此,本文以最大功效積為優(yōu)化目標,提出了一種在有限尺寸空間下的PCB線圈優(yōu)化設計方法。通過理論和仿真的優(yōu)化方法,尋找最優(yōu)功效積下的線圈各參數(shù),最后,根據(jù)優(yōu)化結果,制作了兩組線圈,分別對兩組線圈的互感和交流電阻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與理論計算和仿真結果基本一致,從而驗證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與正確性。
[1] Li H L, Hu A P, Covic G A, et al. Optimal coupling condition of IPT system for achieving maximum power transfer[J]. Electronics Letters, 2009, 45(1): 76-U25.
[2] Manolatou C, Khan M J, Fan S, et al. Coupling of modes analysis of resonant Channel add-drop filters[J].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2002, 35(9):1322-1331.
[3] Kurs A, Karalis A, Moffatt R, et 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J].Science (New York, N.Y.), 2007, 317(5834): 83-86.
[4] 程時杰, 陳小良, 王軍華, 等. 無線輸電關鍵技術及其應用[J]. 電工技術學報, 2015, 30(19): 68-84.
[5] 姚辰, 馬殿光, 唐厚君, 等. 超穎材料在無線電能傳輸中的應用方法[J]. 電工技術學報, 2015, 30(19):110-119.
[6] 丘小輝, 肖宇迪, 蘭石發(fā), 等. 磁諧振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PCB線圈優(yōu)化設計[J]. 電器與能效管理技術,2016(2): 28-35.
[7] 張智娟, 董苗苗. 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研究[J]. 電子技術應用, 2013, 39(8): 54-56, 63.
[8] 翟淵, 孫躍, 戴欣, 等. 磁共振模式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建模與分析[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2, 32(12):155-160.
[9] Lee W S, Wang-Ik S, Oh K S, et al. Contact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s using antiparallel resonant loops[J].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3,60(1): 350-359.
[10] 劉修泉, 曾昭瑞, 黃平. 空心線圈電感的計算與實驗分析[J]. 工程設計學報, 2008, 15(2): 149-153.
[11] 董苗苗.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shù)难芯縖D]. 保定: 華北電力大學, 2014.
[12] LEE T. The design of CMOS radio-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second edition thomas H. Lee frontmatter more information[J]. Cambridge Univ Pr,2004: 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