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移民大省,使得湖湘移民文化中的開放性更易于接受和融合外來思想。湖湘文化這種融合既表現為與不同學派之間在學術思想上的交流和融合,也表現為湖湘文化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文化領域上的溝通和融合。湖湘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這與它的開放及融合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從湖湘文化的發(fā)展史來看,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近現代,湖湘文化這種特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說從古代中國偉大詩人屈原在詩歌方面的集大成就、北宋周敦頤開創(chuàng)了新學派理學,到近代魏源突破傳統(tǒng)觀念并在了解世界發(fā)展局勢后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以及維新志士譚嗣同提出要熔鑄古今,萃取中西等等都是湖湘文化中開放與融合精神的表現。在現代,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湖湘文化如果想要在現代化中繼續(xù)發(fā)展的話,就必須充分發(fā)揮海納百川和博采眾長的特質。這樣一來湖湘文化才會不斷適應現代化的步伐并且不斷促進自身現代化的實現。而且在開放和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以更理性的態(tài)度對外來文化進行批判式的吸收。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時刻充滿憂患意識,那么它就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對自身清晰的認識。并且如果能夠在充滿憂患意識的基礎上還具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的話,那么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將會充滿勃勃的生命力。三湘大地從古到今就從來不缺這種人,從屈原“以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心惆悵,到胡安國“見中原淪沒,遺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雖數以罪去,其愛國憂君之心,遠而彌篤,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問?!盵1]以及到后來左宗棠為了收復邊疆而“馬革裹尸”、“老四邊疆”的決心和意志等等。無不昭示著湖湘兒女的愛國情懷和憂患意識。并且很多湖湘兒女突破傳統(tǒng)束縛,在實踐中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做出了很多有利于時代進步的事件,曾國藩、左宗棠等身先實踐,創(chuàng)辦近代工廠,成為洋務運動的領袖,偉大的領袖毛主席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新中國等等偉大壯舉無不是在這種特質的感召下進行的。所以在湖湘文化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更應該強調這種憂患意識和“敢為天下下”的魄力。
湖湘文化突破傳統(tǒng)思維,提倡“知行互發(fā)”思想,反對傳統(tǒng)思維中的“多尋空言,不究實用”,講求實學,將治學與實踐相結合以及不畏艱辛是湖湘文化的又一大特點。這也是湖湘文化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胡安國曾提出“強學力行,以圣人為標志,志在康濟時艱”[2],王船山也曾說:知而不行,有無知也。并且胡宏曾強調:“人雖備天道。必學然后識。習然后能,能然后用?!盵3]偉大領袖毛主席更提出:學者務積功于實事。并且他在實踐過程中不怕辛苦深入到廣大勞苦大眾中去,去了解他們的困苦了解他們的需要。重要的是他還把學習馬克思主義和踐行中國革命相結合,在實踐中完善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所有這些都是湖湘文化中經世致用的運用以及不怕艱辛精神的反映。當代社會更提倡我們要在學習的基礎上不畏艱辛多實踐。所以在湖湘文化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應該發(fā)揚注重經世致用和不畏艱辛的精神,使湖湘文化的現代化建設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多文化成果。
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要用聯系和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發(fā)展的思路和辦法解決實際問題,要做到實事求是。在對待處理實際問題過程中,我們就應該多結合實際情況,要以發(fā)展為目的,通過創(chuàng)新等手段促進事物的前進。湖湘?zhèn)鹘y(tǒng)文化內核講求“變”的思想,講求用“變”的思想解決問題。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面對社會大動蕩,在焦急中王夫之提出:“天地之氣,恒生于動,而不生與靜”[4],他這一早期思想告誡我們要做“趨時應變者”。宮廷璋曾講過:“中國民族性以中庸調和聞于世界,惟湘、粵人獨殊,倔強偏激,猛進善變,酷類法國人。當其信以為是也,犧牲一切以為之,必達極端而后已,及悟其非,又易道而趨,必達極端而后已。知無不行,行則義無反顧,縱前后異致,絕不以為歉。故近百年間,湘、粵文化進步,湘、粵人之活動能力增加,中國遂無役不有湘、粵人參加。”[5],以及后來魏源主張變法,對那些頑固派的“祖宗之法不能變”,“天地之理不可變”提出強烈反對并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等等,這些都是湖湘兒女在面對世界形勢,面對國家積貧積弱的情況下做出地積極回應。
參考文獻:
[1]陳師道.后山詩話[M].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97.
[2]陳師道.后山詩話[M].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97.
[3]胡宏.胡宏集[M].中華書局,2002.
[4]王夫之.船山全書(第6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8.
[5]劉泱泱.近代湖南的士風民氣[M].湖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