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天騏
(中國青年報社,北京 100702)
在“冰點周刊”的眾多報道體裁中,人物通訊最受推崇?!氨c周刊”在選題上選取普通人“不普通”的命運和生存狀態(tài),并以此反映時代發(fā)展浪潮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冰點周刊”原主編杜永濤認為:“冰點周刊的人物通訊更加看重新聞的表現(xiàn)性和可讀性。它不喜歡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鐘情于那種‘有表情的思想’?!?/p>
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上,對典型人物的新聞報道從來沒有斷過。但傳統(tǒng)典型人物報道的套路常常陷入“高、大、全”的怪圈,很難引起人們共鳴。對于今天的讀者,他們想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可感的人。
典型人物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冰點周刊”的報道中。例如,在“冰點周刊”的通訊《湍流卷不走的先生》一文報道了“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的遺孀李佩先生。在文中,記者沒有把李佩寫成“高山仰止”的一位大家,而是用平視的目光白描出一位“沒有帶著光環(huán)、沒有十全十美”的普通人。文中寫道:“如今,‘內(nèi)心強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似乎越來越黏人,有好友來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樣,鬧著讓保姆做好吃的,離開時,她總是在窗邊看好友一步三回頭地走遠,一點點變小。”本文作者從玉華說:溫和的力量更能讓人引起共鳴。
在“冰點周刊”的一系列通訊中,有關底層、草根、普通人的報道占了一大半。例如,在2012年“釣魚島事件”后,國內(nèi)多個城市掀起了打砸日系車的狂潮?!氨c周刊”的人物通訊《拐點》報道了一個為保護同胞財產(chǎn)和人身安全,手舉“前方砸車,日系調(diào)頭”紙板的年輕人。文章通過采訪這名叫李昭的普通人,挖掘出他從狂熱到理性的轉(zhuǎn)變。
報道小人物、普通人,要注意從細微處觀察、描寫,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普通人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個社會,這就是一滴水珠能折射一片藍天的道理。
冰點周刊作為《中國青年報》的副刊,關注的話題也主要和青年密切相關?!氨c周刊”的有關青年人選題包括青年的情感、思想觀念、受教育和就業(yè)等。
例如,在《到哪兒去做真學問》這篇文章針對當下高校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了討論:比如文理分科、比如應試教育等,流露對高校學子的關心和關注。青年讀者讀起來非常具有“親近感”,同時也引發(fā)了對這一話題的深入思考。
對于青年人關注的社會上敏感話題,“冰點周刊”也很少回避。比如同性戀、海峽兩岸政治、歷史上的爭議事件等。近年來,《共產(chǎn)主義大樓》《中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走近變性人:性別的掙扎》《走,到香港生孩子去》《和孩子談談“性”》等文章同樣都針對敏感問題入手,或針砭時弊或挖掘人性,發(fā)人深省,發(fā)表了很多其他媒體不敢操作的選題。
冰點周刊原主編杜涌濤曾經(jīng)說過:“還原真實的方法就是記者直接目擊和采訪目擊者。一般情況下采訪目擊者居多。一定要做出大片的感覺,一切都在畫面中。”
在2006年的一篇報道《無聲的世界杯》中寫道:“天下著大雨,6名農(nóng)民工卷著褲管,打著傘,深夜站在廣州街頭一個露天大屏幕下,仰著脖子凝神觀看正在轉(zhuǎn)播的世界杯?!?/p>
用文字表現(xiàn)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需要白描環(huán)境,文章的開頭寥寥數(shù)筆,就把讀者帶到了廣州街頭的現(xiàn)場,遠景、近景、特寫交織在一起,就像紀錄片的拍攝軌跡一樣。
很多人曾經(jīng)說過,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讀圖時代”。人們往往不喜歡看純粹的文字,希望通過圖片了解新聞內(nèi)容。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純粹的文字就會喪失吸引力。用文字呈現(xiàn)出圖片、畫面反而可以實現(xiàn)“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在“冰點周刊”眾多報道中,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記者本人意識的介入,除了大量直接引語的引用之外,有時會以第一人稱進行新聞寫作,以記者本人的經(jīng)歷與敘述作為主線,不時流露個人的主觀情感,這種與傳統(tǒng)寫作背離的方式開始逐漸被業(yè)界所接受。
例如,在《生命不能承受的呼吸之重》這篇報道中寫道:“當晨光透過小窗砸在我床頭時,我凍醒了。摸摸鼻子,冰涼,再抓起床邊的外套,一層清霜。摸出門外一看,我傻了。頭一天到得太晚,又忙著緊張山路十八彎,我根本沒注意這座山中小村的樣貌……我走進屋,想問付學朋他的家何以這樣美?!?/p>
這篇通訊講述的是一個呼吸困難的患者付學朋,在父親母親手工制作的呼吸球的幫助下艱難生活的故事。記者通過對環(huán)境的感知、對付學朋心境的猜測把自己完全放在了主人公的故事當中。這種寫作技巧,沒有讓人感覺有什么真實性的缺失,反而更容易讓讀者進入情景當中,而通過對“山中小村”環(huán)境的描述,透露出一種生命的力量,和對未來的希望。
以第一人稱進行通訊寫作對記者的素質(zhì)是很大的考驗。
“冰點周刊”之所以叫冰點,是希望不盲目追逐“熱點”,從一滴水中折射出世界的色彩,從平凡普通的人和事中展現(xiàn)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變遷。在寫作技巧中,“冰點周刊”善于用一個特殊意象貫穿全文,對故事細節(jié)追求極致,力圖讓讀者“身臨其境”,用紀錄片般畫面去呈現(xiàn)文本,這樣的選題思路和寫作方法值得新聞從業(yè)者學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