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區(qū)域文化深刻地影響文學,不同的區(qū)域會呈獻不同的文學風貌,這已成為文學批評界的共識。然而,文學對文化的反作用力,論及者寥寥。實際上,區(qū)域文學作品記錄地域文化,同時也豐富著地域文化,對地域文化會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好的文學作品和文學宣傳,可使外界了解該區(qū)域的政治經濟、人情世故、人文地理風貌,從而提升地域文化的影響力。作為江西地區(qū)的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為建設地方文化、講好“江西故事”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學創(chuàng)作的豐盛可以提升區(qū)域文化的影響力,反之文學創(chuàng)作的寥落也會形成區(qū)域文化在大眾視線中的模糊,減少地域在全國的影響力。一般說來,地域文學越發(fā)達,地域文化越顯明,地域文學越落后,地域文化越模糊。江冰在《論贛文化特征的模糊與凸現》中談道:“地域文化的積淀發(fā)展以及主流特征的形成與它的不斷被‘描述’有關”,文學的“描述”對地域文化的顯現有重要作用?!白骷业拿忠呀浬钌畹罔偳对趨^(qū)域文化版圖之上”。沈從文以其湘西背景的獨特創(chuàng)作扛起了湘西文化的大旗,并創(chuàng)造了當代湖南鳳凰旅游的奇跡。人們通過沈從文的作品對湖南湘西有了深刻的了解;有了茅盾和他的作品,人們了解了烏鎮(zhèn);有了魯迅和周作人的散文,人們了解了紹興;有了老舍的《茶館》,人們了解了北京的四合院文化。這一些地方作家,立足本土,寫出大量的極具地域特色的作品。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豐富了地域文學,而且大大凸顯了地域文化,擴大了地域文化的影響力。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贛地從來不缺少名人和佳作,但是近年來,以贛地為背景的現代文學創(chuàng)作狀況,卻不盡如人意。這一點,影響著江西地域文化視像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再到二十一世紀,“贛文化”幾經提出與討論。有人提出贛文化特征不明顯,區(qū)域文化影響力有限等等。那么除了從經濟、歷史、地理等方面原因來探討和宣傳“贛文化”,亦可從現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的角度談談贛文化的凸顯與模糊。建設具有贛文化特色的文學藝術,將江西地區(qū)的文化建設納入大中國的現代文化建設之中去,這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現有條件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類似有的地區(qū)編寫《子藏》,我們可編寫“江西作家作品目錄大全”。除卻山水文化與紅色文化的影響力較大之外,江西地域文化總體影響力較小。江西文化與現代文學互動較之荊楚、巴蜀、海派、京派文化較之并不強勢。近現代江西缺乏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本土作家,以贛地為背景的現代文學創(chuàng)作數量有限,缺乏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學作品?!督魑膶W史》中提到的江西籍現代作家鄒韜奮、朱企霞、夏征農、熊佛西、蘆甸、白采、羅黑芷等,多在外鄉(xiāng)發(fā)展,他們因籍貫編入了江西地域文學史,但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或顯示共性文化,或以異鄉(xiāng)為背景,江西地域文化特征淡薄??傮w上,江西的形象在現代文學中的記錄是不明顯的,從而使贛文化的影響力有限。但是,江西近現代并不缺少文化大家,只要我們改變觀念,就會發(fā)現,江西其實是有可以載入經典的作品。例如:同林語堂一樣,以英語寫作在西方文學界立足的熊式一,他以江西為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天橋》;舊體詩的代表人物陳三立的作品;處于新舊交替時期,同時是科學家和詩人的胡先骕的作品;作為革命家新聞出版家的鄒韜奮等的作品。這些人的作品應該是第一流的,放在什么地區(qū)都毫不遜色。我們應該花大力氣整理這些作品。有了一個整體規(guī)劃,我們就可以進行分類開展。
江西山水文化的文學作品歷來發(fā)達,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歐陽修都記錄了豐廬陵山水,留下壯麗的詩文,中國現代文學繼承了這一特點,以贛地為背景山水作品依然強勢,陳三立、胡適、徐志摩,林語堂等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江西山水密不可分,凸顯并豐富了江西山水文化。江西紅色文化在現代得以形成,與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緊密相連,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斗爭,蘇區(qū)紅色政權,此背景下匯聚了大量作家創(chuàng)作。毛澤東井岡山革命斗爭詩詞,郭沫若記錄的南昌起義,茅盾在大革命斗爭中的迷惑與彷徨,以及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區(qū)文學運動,形成了紅色文學的熱潮,與其他因素結合,打造出江西紅色文化。我們可以對這些不同體裁和特點的文學作品進行整理、研究、出版。
對江西歷史上一些名人的作品(不僅僅是現代文學作品),我們除了收集以外,更重要的是進行作品解讀,人物介紹。上面提到的陳三立、鄒韜奮、胡先骕等人是愛國主義的典范,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為江西人乃至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陳在抗戰(zhàn)時期,絕食而死,胡為科學救國奮斗了一輩子,鄒更是家喻戶曉的革命家,他創(chuàng)導的“三聯精神”仍然是我們今天文化界的驕傲。因為歷史原因,現在年輕一代對這些作品可能有些隔膜了,或者不了解這些家鄉(xiāng)前賢,這就需要我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例如編寫有江西特色的文化讀本、詩詞選本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過一個系列,是以古城命名的詩詞選本,如《西湖詩詞》《蘇州詩詞》《揚州詩詞》《無錫詩詞》等,選取歷代詩人吟詠當地名勝古跡的作品。我們也可以效仿這個辦法,編寫《廬山詩詞》《南昌詩詞》《井岡山詩詞》等小冊子。通過宣傳,將江西的地方文化介紹給年輕一代,同時又可以推向外界。我們甚至還可以引進海外力量包括經濟文化力量進行這個文化建設。我們需要有世界的眼光,對旅居海外的人來說,家鄉(xiāng)的文化是有親和力的。為什么福建、廣東地區(qū)有那么多華僑回來?就是他們在宣傳這方面做得好。
除了整理出版江西文化作品以外,向外界講好“江西故事”,最好的辦法是編輯簡潔明了的雜志,系統地介紹江西文化。宋代以來,贛文化中有景德鎮(zhèn)為代表的文化,這是一個有待開發(fā)的領域,現代文學作品在這方面也有涉及。我們應該打開自己的視野,對自己地區(qū)特有的文化進行宣傳,啟功先生曾經批評有些書法家自己沒有能力專門推崇別人,叫作:“身無半分錢,口數他人寶”。我們不能“家有傳家寶,徒羨他人好”。我們應該把自己的長處展示出來。美國人只有兩百多年歷史,他們也在宣傳自己光輝的歷史,何況我們有上千年的歷史。
一個省市是否能夠發(fā)展成為有影響力的地區(qū),關鍵在于那個城市的年輕一代。所以,宣傳介紹我們自己的地域文化,還應該向各級各類學校滲透。我們的未來在青少年,江西的發(fā)展離不開青少年,如何對青少年進行愛國、愛家鄉(xiāng)教育?地域文化是最好的教材,尤其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地區(qū)、出了不少名人的地方。這一點我們江西有獨特的優(yōu)勢。既有歷史文化名城。又有歷史文化名人,還有已經走向世界的文學作品。以江西的歷史學家陳寅恪為例,他是我們中國二十世紀文化人堅持獨立自主研究學術之精神的典范,但是不是每一個江西的大學生都知道他?所以,我們應該通過編寫校本教材的方法,宣揚與提升贛文化。
文學是傳播和記錄文化的重要媒介,江西本土作家不僅要繁榮江西文學創(chuàng)作,更要具備文學自學和文化自覺,創(chuàng)作出具有江西地域風格、江西氣派的文學作品。因為如果沒有創(chuàng)作,那么地域文化的資源就有可能被浪費。文化應該如大海有容納一切的海量,同時又要如長江,要有后浪推前浪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