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君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
Web2.0 到來后,公民得以參與到新聞制作中,過去線性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轉變?yōu)闄M向協作的模式。公民新聞視頻的強互動性、強參與性和強連接性,給傳統新聞的制作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公民視頻新聞媒體作為首次曝光媒介的輿情事件的情況正逐年增加,其占全年社會輿論熱點時間的比例從2011年的65%到2017年的76%,而傳統媒介曝光的不足前者半數。此外,用戶發(fā)表的原創(chuàng)社會題材視頻新聞,受到了視頻網站的額外重視。比如如今用戶使用量較大的搜狐視頻、梨視頻,除了一些官方媒體的視頻號外,有大量的普通用戶參與新聞,他們更加關注公共領域和民計民生,形成了多方關注的特色。有了普通用戶參與的新聞之后,網民們可以接觸更多內容鮮活真實的新聞,從而形成社會凝聚力,為網站吸引了更多的關注,而傳統媒體就相應少了關注度。那么公民視頻新聞的傳播方式是怎么樣的?傳統媒體又將如何應對?下文將一一進行分析。
最早的個人新聞源于18世紀的美國,以發(fā)報員自己發(fā)表新聞作為標志。而使得公民新聞真正進入人們的視野,2005年倫敦爆炸案和2008年孟買爆炸案。當時公民在社交平臺進行新聞的發(fā)布、評論和轉發(fā),作為突發(fā)新聞事件的補充。移動技術的出現帶動了新聞消費的變化,互聯網逐漸代替?zhèn)鹘y媒體(紙媒,電視)成為人們獲得新聞的主要來源。在線新聞最主要的特征是新聞的消費和生產脫離傳統媒體的范圍。21世紀誕生的博客,是公民新聞的發(fā)源地,人們在博客上生產和評論新聞。國際上對公民視頻新聞尚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通常來說,一般將公民視頻新聞囊括在公民新聞類型中。相關的名詞包括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和networked journalism 和UGC。UGC是其中最廣泛的概念,指的是用戶自己生產內容。不過這一概念也被部分學者用于公民新聞的研究中。Allan&Thorsen(2014)認為來自于社交平臺的UGC內容主要被用于傳統新聞的補充,并逐漸成為重要的新聞來源。Johnston(2016)調研了UGC中的視頻新聞是如何幫助BBC World News進行敘利亞的新聞報道。研究發(fā)現,一方面記者需要拓寬新聞采集的方法,另一方面UGC豐富了新聞的多樣性,且社交平臺將成為未來新聞采集和制作重要的一部分。參與式新聞通常指的是用戶與傳統媒體或者媒體機構共同進行新聞的生產,傳播和討論(Nip 2006;Paulussen et al.2007)。公民新聞則指的是用戶在沒有任何專業(yè)新聞記者地指導下,積極參與新聞地制作和傳播。(Bowman and Willis 2003;Nip 2006;Thurman and Hermida 2010).
國內定義的公民新聞是,“公民通過大眾媒體、個人通訊工具,向社會發(fā)布自己在特殊時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發(fā)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稱之為“來自業(yè)余新聞工作者的第一手新聞報道”。而關于公民新聞視頻的定義,目前國內只有學者王建磊給出了較完整的解釋。他根據公民視頻新聞的發(fā)展脈絡和與之前各類形態(tài)公民新聞之間的承接關系,后界定出公民視頻新聞的定義:“由普通公眾拍攝、制作,發(fā)布在互聯網平臺上,運用畫面與聲音符號體系對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進行反映、報道、記錄、調查的視頻短片?!倍疚亩x的公民新聞是,由非新聞從業(yè)人員拍攝的新聞內容。相對公民視頻新聞即為,由非新聞從業(yè)人員拍攝的新聞視頻?;诖耍捎谒麄儧]有受到專業(yè)的培訓,因此,視頻制作方法參差不齊。公民視頻新聞反映的內容大多是公共領域的事件,如黑幫光天化日尋釁斗毆事件,拉面幫沖擊政府機關事件。一些突發(fā)事件經上傳網絡之后,在網民中大量傳播,受到了高度的關注。有時公民會拍攝自己的親身經歷,自己作為事件的當事人,這是一種不可復制性的新聞素材,但是這種新聞視頻有一部分不具備新聞價值,如快手天安社龍哥事件。有一些公民視頻是被刻意策劃的,通過夸張雷人的情節(jié)和橋段,來獲取點擊率,達到炒作的目的。還有一些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發(fā)現了新聞線索之后,會進行主動調查,如企業(yè)違規(guī)排放污水事件,黑心廠家將被掩埋的變質雞爪重新挖出來,加工售賣事件。另有一些用戶改變了原視頻的意圖,對視頻進行重新加工和改編。
與傳統媒體相比,公民視頻新聞的特點有許多,可以更加廣泛的表達民意,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一個輿論場,全面的披露事件的真相,可以增加對視頻新聞的切入和沖擊,監(jiān)督專業(yè)新聞,揭露他們的錯誤和偏見。如果發(fā)生了超過范圍的公共事件,可以借助公民視頻新聞來推動傳播,使系列報道更加深刻。
公民新聞一出,對專業(yè)性新聞形成了一個較大的沖擊。過去只有專業(yè)新聞媒體才會生產新聞,如今新聞信息生產的主體開始泛化,公眾得到了更多的話語權,可以通過輿論來維護公平正義。專業(yè)新聞仍然具有很強的話語權,可以和公民新聞產生抗衡。公民新聞改變了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價值標準,遷移了新聞價值坐標,使新聞更具備趣味性和娛樂性。公民新聞在網上傳播十分迅速,但是不具備把關能力,給一些謠言造成了可乘之機。公民新聞和專業(yè)新聞產生了實質性的碰撞,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為了做出應對,新聞專業(yè)主義應該更加開放,參與更多的社會內容。
公民新聞的產生和實現緣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手機成了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機上網,在手機上查看消息,發(fā)送消息。每個公民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fā)布者。
在網絡時代,各種信息在網上大范圍傳播,公民視頻新聞就是一種擴展性的傳播形式。過去,人民群眾接觸的都是傳統媒體和電視媒體,現在公民視頻新聞的發(fā)展,擠壓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但是公民視頻新聞以底層人民群眾的視角,對社會姿態(tài)進行了有效的記錄,改善了傳統新聞傳播的弊端,為網絡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拍攝視頻新聞的人民群眾成為了特殊的記者,他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了解社會和生活,當新聞發(fā)生時,他們能夠接觸到第一手的素材。如果社會中突然爆發(fā)了突發(fā)性事件,那么現場的目擊者可以通過拍攝視頻來記錄真實的現場,與主流媒體發(fā)布的視頻新聞不同,這些現場新聞沒有經過加工,具有更多的真實性。體現了新聞真實的內涵。有了這些公民記者,新聞視頻的來源更加的多元化。過去的主流媒體掌握了輿論的聲音,有許多不足之處,如今這種自下而上的新聞傳播體制對過去的不足進行了革新,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力量。
在主流媒體的掌控之下,公民只能做新聞的見證者,如今,公民可以做新聞的傳播者,改變了二者之間的傳統界限。公民在拍攝和傳播視頻新聞的時候,信息參與度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公民可以身處事外,也可以端起手機面向屏幕,其中可以被動,也可以主動,發(fā)生了深刻的演變。如某地某工廠違規(guī)排放污水污染現象嚴重事件,公民身體在屏幕的一側,向觀眾傳遞出了該公民正在現場調查的新號。公民將視頻新聞上傳到網絡平臺之后,受眾也具有一定的角色意識,普通公民觀看了視頻新聞之后,也可以變成傳播者,通過大量的轉發(fā),新聞有可能會成為熱點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過去普通群眾只能夠觀看主流媒體制作的新聞,現在可以自己來拍攝新聞,這表明了在網絡時代下,普通群眾在新聞中的主體身份。
在新的時代里,普通公民的平等意識增強,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他們自發(fā)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從社會的現實事件出發(fā),行使平民的話語權。公民視頻新聞更加的關注民生,呈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通過新聞媒體,普通群眾可以將基層的聲音傳播出去,使新聞的來源更加的公民化。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結合起來,更加有利于平衡社會輿論,讓人們感受到社會的平等和開放。
搭建參與式社區(qū)是能夠拉近與讀者距離的最佳方式,有助于新聞從業(yè)人員從讀者視角分析問題。2007年5月,Daily Telegraph成立獨立博客“My telegraph’,是英國首個可以允許用戶寫發(fā)信息的大眾媒體。“My telegraph”的核心就在于加強用戶參與。用戶一方面可以對新聞進行評論,另一方面,如果用戶正好在現場,可以補充第一現場的信息。此外,記者也可以在與用戶的互動過程獲得選題的靈感和角度。Kate Day 認為,社交媒體時代,記者最重要的素質在于能夠意識到永遠有人比自己更接近現場;一條缺乏用戶參與的新聞,無論再好,都不會成為最好的在新聞。未來Telegraph將致力于新聞服務而非新聞產品。
在信息泛濫的年代,評論性新聞依舊稀缺。公民新聞視頻可以補足突發(fā)新聞現場,但由于專業(yè)能力受限,無法永遠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統新聞媒體要負起責任,正確的看待新聞事件,就事論理,發(fā)表針對性的意見。面向廣大群眾,對新聞的事實做出分析,針砭時弊,幫助群眾明辨是非,解答疑惑,指導正確的方向。新聞評論員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揭露社會中的不正之風,為腐敗分子提供娛樂壓力??傊侣勗u論要站在群眾的立場,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針砭時弊,通過科學的分析為群眾指明奮斗的方向。
作為傳統媒體,要實行層層過濾的把關制度,主動承擔把關人角色。群眾需要的是真實的信息,因此,無論是新聞的前期采訪,還是后期的制作,都應該保障真實性。記著在采訪和寫作時要更加的客觀。同時編輯人員在審閱稿件的時候,要把握新聞真實的最后一道關口,為群眾傳達最真實的新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公民視頻新聞傳播是一種普遍現象,也是一種必然現象。傳統新聞從業(yè)者需要主動擁抱這一趨勢,善用社交媒體獲取新聞信息,與公民記者合作,搭建參與式社區(qū),并重點加強新聞評論能力。此外,傳統新聞從業(yè)者更要主動承擔把關人角色,守好新聞的底線,改善公民記者新聞制作的弱點,保障新聞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