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qū)廣播電視臺,廣東 韶關 512100)
民生新聞即是報道普通群眾所關注的與其日常生活、生計都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要做到傾聽民聲,反映民生,讓新聞事件更具有生活氣息。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為了突出節(jié)目傳播效果,促進新聞的傳播,許多記者在采訪中經常會報道事件的陰暗面,引發(fā)人們對民生新聞中的記者素質的思考。
《南方都市報》的莊慎之先生曾經對民生新聞事件做了簡要的歸納,即要視角的平民化、受眾的本土化、題材的社會化,從家長里短、左鄰右舍乃至衣食住行來進行報道。
首先,是視角平民化特點。原因在于民生新聞本身是一種態(tài)度,需要貼近普通的群眾,從群眾的角度去看待新聞事件,以普通群眾喜愛的形式進行報道。相對于傳統(tǒng)新聞電視節(jié)目,民生新聞往往需要改變傳統(tǒng)高高在上地俯視報道方式,要求記者以群眾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因此在民生新聞中,視角的平民化是民生新聞最主要的特點之一。
其次,新聞題材的社會化。要多關注普通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態(tài),改變傳統(tǒng)新聞報道中脫離實際群眾的問題。例如許多民生新聞中都會對與群眾生活密切的事件進行報道,反映群眾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解決民生中出現的難題。同時也要以小見大,體現黨和政府對群眾的關注,加深民生新聞報道的意義。除此之外,新聞題材的社會化也要求民生新聞要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這也是民生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題材。因此立足群眾,關注民生是民生新聞的另一特點。
最后,是民生新聞受眾的本地化,眾多民生新聞都需要鎖定本土受眾,這也就讓題材和內容更加貼近群眾的生活,能引起受眾的關注與共鳴。而與普通新聞事件內容有較大的區(qū)別,也成為民生新聞的一大特點。
由于歷史原因,許多記者并不是新聞專業(yè)出身,綜合素養(yǎng)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導致民生新聞報道中出現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出現民生新聞事件中無法抓住新聞熱點,看不清報道思想,甚至出現內容編排混亂,出現錯別字的問題。其主要原因即是新聞媒體在市場化的影響下,新聞媒體數量增加,記者隊伍也不斷擴大,導致新聞媒體記者的素質良莠不齊。因此結合民生新聞的特點,來提升記者素養(yǎng)成為提升民生新聞質量的關鍵所在。具體來說可以從思想作風、職業(yè)道德、知識文化以及專業(yè)技術等方面進行培養(yǎng)。
首先,在思想作風方面,民生新聞反映人民生活,還要表達出積極健康的核心思想。因此在民生新聞報道中要重點突出記者的思想作風修養(yǎng),在新聞采訪中要能夠明確目的,充分認識民生新聞的社會意義。在新聞采訪中和撰稿中有效挖掘新聞事件中的深層意義,對民生新聞事件有獨立的見解,才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做好新聞報道工作。
其次,是職業(yè)道德的提升。所謂新聞職業(yè)道德是指記者在新聞采訪中所要遵守的道德準則與規(guī)范,尤其是民生新聞中既要實現對新聞事件的客觀報道,又要弘揚社會正能量。因此在報道中提升民生新聞記者的素養(yǎng)要在遵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的同時,尊重民生新聞的客觀事實,避免過度追求節(jié)目效果而弄虛作假。在新聞報道中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了解民生疾苦,報道真實反映民生的新聞事件。同時在工作中也要與新聞采訪對象建立良好的關系,不謀私利。在國家相關法律規(guī)范內開展新聞業(yè)務,抵制社會中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襲,堅決反對有償新聞,確保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第三,是知識文化方面的素養(yǎng)。知識文化方面的素養(yǎng)直接關系著對民生新聞事件的敏感度。博學多識能夠更加敏銳地發(fā)掘民生新聞中最有價值的新聞事件,進而在采訪和寫作中深入挖掘事件的意義。如果知識貧乏,那么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出現問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新聞工作中,如果新聞記者不能很好地掌握現代化信息傳播手段,也會造成工作中的困擾。因此在民生新聞報道中,對記者知識文化方面的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新聞工作者不斷完善自己,成為復合型的新聞記者。
民生新聞是反映人民群眾生活的重要渠道,也是人民群眾監(jiān)督政府、社會的一種途徑。所以新聞記者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真實反映民生事件和人民疾苦,為黨和人民提供更好的新聞節(jié)目,順應時代要求,推動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