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城灃
[摘? ?要]人們的生活之中總是少不了寒暄,有寒暄就自然少不了寒暄語。不僅中國有自己獨特的寒暄語,西方國家也同樣存在具有西方特色的寒暄語。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充分了解中西方寒暄語的差異及其影響,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西方寒暄語的類型豐富,差異多種多樣,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眾多,包括歷史淵源、價值觀念、民族特征、社會風俗等。這些原因造成了中西方寒暄語的差異,十分值得我們了解、注意。
[關(guān)鍵詞]中西方;寒暄語;差異;原因;特征
一、歷史淵源
中西方寒暄語之間的差異,與中西方之間的歷史淵源分不開,不同的歷史淵源造就了中西方寒暄語的不同。首先,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的歷史是離不開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展的,而中國的農(nóng)耕社會進化歷史則深深影響了中國寒暄語的特點。在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相對落后,人們最關(guān)心的是溫飽問題,因此,那句著名的“你吃了嗎?”就成了中國最具標志性的一句寒暄語。中國的農(nóng)耕社會注重的是集體合作,所以,像“你去哪兒???”、“忙什么呢?”這樣關(guān)心對方個人情況的寒暄語在中國也十分流行。
西方的歷史發(fā)展情況則不同于中國,相較于中國的農(nóng)耕社會進化歷史,西方的商品貿(mào)易社會進化歷史對西方寒暄語影響更大。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屬于海洋文明,人們出海進行貿(mào)易活動需要時刻關(guān)注天氣情況。因此,西方人見面寒暄時,最常寒暄的話題就是天氣,如“今天天氣怎么樣?”、“今天天氣真好”等。
二、價值觀念
在一定程度上,中西方之間價值觀念的不同也造成了中西方寒暄語間的差異,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中西方寒暄語的影響很大。
由于中國農(nóng)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影響,中國形成了非常強烈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中國的社會是群體社會,必然更加看重群體之間的依存關(guān)系。因此,中國人的寒暄所要表達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關(guān)心,這就必然要涉及許多隱私的話題,比如“你在哪兒上班?。俊?、“最近身體怎么樣啊?”、“最近工作怎么樣???”等等。
而西方在漫長的商品貿(mào)易社會中,則形成了較強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就價值觀念而言,西方社會較之中國社會更講究獨立。在西方社會中,即便寒暄的內(nèi)容涉及對方,也絕不會涉及隱私,而只是對對方的儀表進行簡單的恭維,如“你今天真漂亮”等等。這樣的寒暄語既表現(xiàn)了對對方的贊賞,又不會涉及對方的隱私。
三、民族特征
中西方不同的民族特征也是造成中西方寒暄語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中西方民族特征的不同,中西方寒暄語的使用習慣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中庸和諧的民族特征對中式寒暄語的影響是巨大的,中華民族十分注重和諧與中庸,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中華民族所追求的目標,追求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正是中華民族一個主要特征。人們通過禮貌性地寒暄來表達友善,維護民族內(nèi)部、民族之間和諧的關(guān)系。如“你家里幾口人?”、“你在哪里上班?”等等。
而西方民族較之中華民族則大為不同,西方民族講究分別與對抗,崇尚個性的發(fā)展,西方寒暄語也自然深受其個體性民族特征的影響,西方民族的個性十分的獨立、自由,其關(guān)注的話題也往往不關(guān)注其他人的個人情況,而只是單純地利用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題來打破沉默的局面,比如:“多好的天氣??!”或是“你今天真漂亮”等與個人隱私情況無關(guān)的話題。這無疑是受到了西方講究分別與對抗的個體性民族特征的影響。
四、社會風俗
中西方的社會風俗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西方寒暄語的差異,因為社會風俗習慣的不同,中西方寒暄語所使用的話題也不同。
中國的社會風俗是看中家庭的,中國注重“家庭”關(guān)系式的社會關(guān)系和社交風俗,家庭觀念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是極其重要的。由于中國人對家庭的看重,在進行寒暄時,人們總會涉及關(guān)于家庭的話題,比如“您父親今年高壽啦?”、“你家里幾口人呀?”等等。由于看中家庭的社會風俗的影響,中國人習慣于在寒暄時使用這一類的話題來尋找共同語言,人們也在寒暄中也習慣了這種“張家長,李家短”的模式。
西方的社會風俗是看重個體的,他們更加注重自由、個體式的社會關(guān)系和社交風俗。因此,在西方人進行寒暄時,人們通常會避免涉及對方家庭隱私的問題,而是在寒暄過程中談論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或者直接順著對方的話茬說,如果有人問:“我這件衣服怎么樣?”那么他們一定會說:“這件衣服真好看”。
由此可見,造成中西方寒暄語差異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些差異,以便更好地進行中西方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3]張巖.漢語寒暄語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4]李亞偉.從中西方寒暄語和招呼語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禮貌用語的教學[J] . 南京:文教資料,2010(7).
[5]陳亞斐.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的寒暄語翻譯[J].湖南:湖南學院學報,2008.
[6]王山珍. 英漢寒暄語對比與翻譯[J]. 湖南: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
[7]黃雪蓮.中英寒暄語及其差異對比研究[J].吉林:考試周刊,2015.
[8]郭華.“寒暄語”研究綜述[J].雞西:雞西大學學報,2007.
[9]楊理.寒暄語與關(guān)聯(lián)理論[J].河北: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0.
[10]曹湘洪.道歉 寒暄 禮貌 —— 漢語書信啟辭中道歉語形式與功能研究 [J].新疆: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7.
[11]徐曉霞. 談跨文化交際中寒暄語的語用失誤[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