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旻
摘 要: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編選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選本。其最初的編選動機是“備學者習肄”,因而名曰“舉要”,多選經(jīng)典作家的作品?!短扑卧娕e要》的選詩標準主要是:詩歌題材多樣,詩體豐富,推崇唐詩,偏愛大家,注重藝術手法,內容積極入世。此書的編選體例,包括詩體解讀、詩人小傳、注釋、集評等方面。它在詩學史上的意義:提供了一部合適的唐宋詩學習教材;建構了唐宋詩的經(jīng)典地位;為詩歌闡釋樹立了典范;對部分詩歌的理解更為準確。
關鍵詞: 高步瀛 《唐宋詩舉要》 選詩標準 體例探究
一、《唐宋詩舉要》的編選宗旨
該書編選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最初是高步瀛在大學授課期間所編纂的講稿。書名曰“舉要”,即舉其大要,陳其主旨大略。與該選本同時問世的《唐宋文舉要》,就在前言中明確提出其編選宗旨:“備學者習肄”[1]1,而《唐宋詩舉要》的編選宗旨亦是如此。
《唐宋詩舉要》為高步瀛心血之作,具有雙重使命。它既作為教材用于學科教育,同時又具備很強的學術價值,為該學科奠定夯實的基礎。將自編講義用作教材,相較傳統(tǒng)教科書而言,更具個性化與針對性,它不僅是高步瀛專業(yè)知識與學術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更承載了他教學過程中蘊含的學科教育信念與理想?!疤扑挝膶W”是當時開設的一門新課,高步瀛在教學時只能一邊授課一邊編寫講義,因此每教授完一個學程,他都可以結合講學效果對講義進行改動,在講義修訂過程中,該課程也由開設一步步走向成熟。因此,《唐宋詩舉要》在編寫過程中,高步瀛也是遵循由淺入深的準則,以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學科知識為目的,同時,他廣羅各家評論,精心注釋,費心收集、概述前人觀點,并有條理地為學生呈現(xiàn)出來。這一編排方式,既符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又是講義獨特的體例特點。
二、《唐宋詩舉要》的選詩標準
所謂選本,是指“按照一定選擇意圖和選擇標準,在一定范圍的作品中選擇部分作品編排而成的作品集”[2]1。關于《唐宋詩舉要》的選詩標準,本文從以下角度分論:
(一)大家為主,兼及名家。
祁欣先生曾說:“《唐宋詩舉要》只選大家名家,精注詳考,廣征博引?!盵3]138從選詩數(shù)量上看,名家大家的作品占絕對優(yōu)勢,入選詩歌前六位如下:杜甫148首,李白68首,蘇軾55首,王維52首,黃庭堅39首,陸游25首。此外,五言長律所錄十首詩全部來自杜甫,其他作家無一選錄。
對于唐宋時期的其他名家,高步瀛也有所涉獵,通過幾首代表性詩作反映創(chuàng)作情況,有助于開闊學生眼界,拓寬詩學思路。如提到嚴武,學生往往聯(lián)想到他是一介武夫,能征善戰(zhàn),而忽略他善于作詩的特點。實際上,他常與杜甫以詩歌唱和,全唐詩中選錄其六首作品,《唐人萬首絕句》《唐人絕句精華》《唐詩別裁集》均選錄其詩作,可見中唐時期的武將嚴武雖不以詩歌著稱,但他的作品確實具有一定的價值,因而高步瀛在《唐宋詩舉要》中選錄了嚴武的一首七言絕句《軍城早秋》[4]809。該詩從內容上看,展現(xiàn)嚴武大將風采;從藝術上看,全詩氣勢雄偉,落筆雄健,風格矯然,格調高昂,不愧為邊塞詩中的佳作。
(二)肯定宋詩,推崇唐詩。
唐宋詩之爭是清代詩壇非常突出的現(xiàn)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步瀛舍棄了眾多唐宋詩選本,積極參與清末民初詩學建構,這是值得后生學習與肯定的。高步瀛在選編時努力持有自己的見解,盡量弱化詩壇長期以來存有的尊唐貶宋偏見的影響,從上文數(shù)量比較看,選詩數(shù)量最多的六位作家三位來自唐代,三位來自宋代,可見其對宋詩的肯定。在點評時,高步瀛也通過獨立判斷與思考,給予宋詩客觀中肯的評價。
對比高步瀛選錄唐宋詩數(shù)目,唐詩619首,宋詩197首,我們可以看出他在肯定宋詩的同時,對唐詩更為推崇。究其原因,一是從作者出身看,作為桐城派弟子,他繼承了學派推崇唐代文學的思想傳統(tǒng);二是從選文來源看,高步瀛選詩時主要參考了王士禎的《古詩選》《唐人萬首絕句選》和姚鼐的《今體詩抄》,因而在其選詩參考范圍中,唐詩在數(shù)量上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三是從選詩初衷看,高步瀛授課講學是為了挽救國學,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以他在選詩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滲透唐代文學復興的精神。
(三)積極入世,不避出世。
高步瀛潛心學術之余還心懷天下,是一位愛國志士,魯迅稱贊他“行不違其所學”[5]58。高步瀛在編選《唐宋詩舉要》時,本著挽救國學的初衷,因而積極入世的愛國之情也反映在編選的藝術標準里。他選錄數(shù)量最多的杜詩,大多表現(xiàn)民生疾苦,感慨身世凄涼。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高步瀛雖閉門不出,但仍心憂天下,曾作《丁亥雜詩》,足以表明先生心志。在《唐宋詩舉要》中,我們也能看出高步瀛選錄的不少具有出世思想的詩作,這可能是他逃避現(xiàn)實的內心寫照。蘇軾本屬豪放派詩人,詩作大多表現(xiàn)樂觀開朗、積極豪邁的心態(tài),不過高步瀛在選錄時偏向其消極低沉之作,如《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表現(xiàn)他擔心再次被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所以在這只潔身避禍的野雁身上留下自己的寄托。再如《寒食雨兩首》《魚蠻子》《石鼓歌》等詩作都很極具出世之感。高步瀛還選錄了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消極避世之作,帶有明顯的出世之心。
(四)文質兼美,偏于藝術。
高步瀛在選錄詩歌中,對于作品內容和作品形式都給予了重視。他不僅大量選錄愛國詩作,而且還進行了詳細的注釋與點評,在題解中詳細介紹歷史事件、戰(zhàn)亂背景,可見其將詩歌內容放在重要位置以及編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與藝術特色也是《唐宋詩舉要》關注的重點。高步瀛對于詩歌藝術性的重視比起內容要更勝一籌,這主要反映在對于詩作的選錄和點評用力頗深,涉及點細致,包含面豐富。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作品的選錄數(shù)量高居榜首,所選作品大多描寫自然山水、田園風光,表達內心情感,或閑適,或憂郁,或曠達,或無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鳥鳴澗》,陸游的《小雨極涼舟中熟睡至夕》《秋夜寄懷》等作品,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詩作點評方面,很多地方都側重對于詩歌藝術性的賞析。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邊塞詩佳作甚多,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高步瀛在點評時則跳過內容,單側重其藝術手法:“忽如六句奇才奇氣奇情逸發(fā),令人心神一快?!盵4]262再如選錄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游的《秋夜寄懷》,但是高步瀛對于作者的愛國情感沒有做進一步的闡述,而是僅從藝術角度評價其“淡雅有中唐氣味”[4]531,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作品的思想性。
三、《唐宋詩舉要》的體例
鄒云湖曾指出,“一部完整的中國古典文學選本大致由這么三個部分組成:選本的序跋部分、選本的入選作品部分、選本的批注和評點部分”[2]310?!短扑卧娕e要》的體例嚴謹,完全包含了以上三個組成部分,具體分為:詩體解讀、詩人小傳、注釋、集評等部分。每一部分都彰顯出一定的特色。
(一)詩體解讀。
《唐宋詩舉要》作為教材,體現(xiàn)了按體編排的方式,全書共八卷,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長律、絕句等六大詩體。這樣的編排方式便于教學,也是對詩法教學傳統(tǒng)的繼承。高步瀛在每種詩體之前都進行了介紹,以此引出所選錄的詩歌。
1.探求詩體之源
詩至唐宋,已漸趨成熟,但高步瀛的介紹卻著筆于體裁的起源。如介紹五言律詩時,高步瀛說:“自休文論詩,倡言聲??;子山有作,音調益諧。逮至唐賢,遂成律體。[4]470”寥寥數(shù)語,說明律詩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沈約等講究聲律;再如介紹五言古詩時,高步瀛首句即:“五言古詩,當探源三百篇而取法漢魏?!盵4]1指出五言古詩的源頭是《詩經(jīng)》。
既然高步瀛重在追本溯源,為什么《唐宋詩舉要》中完全沒有提及我國古典詩歌起源的四言詩呢?其原因在于:四言詩發(fā)展到唐代,已經(jīng)逐步走向衰亡,不再是詩人常用的詩體,除了皇家祭祀等隆重場合外,其他較少使用。顯然,四言詩已退出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的范圍,不再適應當下的時代環(huán)境與審美需求,所以從“備學者習肄”的編選宗旨出發(fā),高步瀛省去了對四言詩體的編排。
2.展現(xiàn)詩體的發(fā)展流變
高步瀛在介紹詩體時并未局限于唐宋兩代,而是放眼整個文學發(fā)展歷史,追蹤其成熟過程,展現(xiàn)其發(fā)展流變,以歷史視角給后學解讀。如在介紹五言古詩時,高步瀛溯源至《詩經(jīng)》,肯定古詩十九首的價值。他認為寫作五言古詩應該學習漢魏時期,并介紹了幾位著名詩人的作品特點。隨著五言古詩的發(fā)展流變,梁陳時期日益綺麗,這種風格一直沿襲到唐初,但隨后發(fā)生了兩次轉變,一是陳子昂作《感遇》,再現(xiàn)建安風骨;二是李白、杜甫的出現(xiàn)使得詩風為之一振?!短扑卧娕e要》以分體編排的體例形式突出詩體學習的要求,通過對詩體的介紹勾勒出各體的簡明發(fā)展過程,展現(xiàn)了詩人在詩歌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意義,從而完整地展現(xiàn)該詩體的發(fā)展流變史。
3.總結詩體的特點
高步瀛向后學總結了不同體裁的特點,提醒后學應該使用不同的風格進行寫作。如介紹絕句這一體裁時,開頭第一句即“絕句當以神味為主”,雖然“其中神之遠近味之厚薄亦有不同,而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則一也”[4]750,在絕句這一體裁寫作中賦予“神味”的特點,將二者緊密聯(lián)系,并闡述具體緣由:“蓋絕句字數(shù)本既無多,意竭則神枯,語實則味短,惟含蓄不盡,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焉,斯為上乘矣?!盵4]750無論五絕還是七絕,字數(shù)均受限,給詩人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含義表達不到位則缺乏神韻,語言過于樸實則缺乏韻味,因此只有保持含蓄蘊藉,才能留下想象空間,可堪稱上乘之作。因而創(chuàng)作中,詩歌的“神味”便尤為重要,以此表現(xiàn)內容與情感,提升韻味,留下回味空間。
(二)詩人小傳。
高步瀛在介紹詩人時主要圍繞三部分內容:一是名、字、籍貫;二是仕途經(jīng)歷;三是對詩人詩作進行點評。
1.考證詩人籍貫
高步瀛開篇直引詩人的名和字,如“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人?!盵4]126而對于爭議之處,高步瀛便查閱各種典籍,力圖考證精確。在介紹韓愈時,高步瀛說:“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4]88看似簡單明了的語言背后,卻包含了大量的考據(jù)工作。僅書中所引用的資料就有:《左傳》《戰(zhàn)國策》《武昌宰韓君去思碑》《韓文公神道碑》《新唐書·韓愈傳》《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韓公行狀》《舊唐書·韓愈傳》《韓文考異》,這些資料上至先秦,下至唐宋,既有史書列表,又有碑文刻石,豐富廣博,考據(jù)翔實。其他凡是有爭議的地方,高步瀛均按照此方法進行考證,如陳子昂、杜甫、李白等,體現(xiàn)了他嚴謹踏實的考據(jù)功底。
但是高步瀛并非僅僅將考據(jù)內容簡單堆砌,而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比較真?zhèn)?,找出證據(jù)證實自己所得出的結論。以韓愈為例,通過比較得出“南陽”不是“修武”之結論;再大膽用“斷無此理”來否定朱熹的推斷,而根據(jù)韓愈自己在文中署名“昌黎韓愈”以及生活在同時期李翱“云昌黎人”,推斷出《舊唐書韓愈傳》的判斷是正確的。盡管現(xiàn)在對于韓愈的籍貫存在異議,但是我們不能否定高步瀛在考據(jù)時所付出的努力。
2.記敘游宦經(jīng)歷
作家的仕途經(jīng)歷往往對其創(chuàng)作產生較大影響,高步瀛對于每位詩人的游學、仕途都進行了或簡要或詳細的記敘,如陳子昂的官宦生涯:
光宅年間,詣闕上書,武后奇其才,拜麟臺正字命,遷右拾遺。圣歷初,解官歸,會父喪,廬冢次,縣令段簡聞其富,詐誣子昂系獄中,以憂憤卒。[4]1
短短一段文字將陳子昂的生平生動展現(xiàn)出來,他因上書朝廷被武后賞識,提拔麟臺正字,開始了短暫且坎坷的官宦生涯。圣歷初年,因父親年老辭官回去照顧,但父親還是去世了,按照傳統(tǒng)他堅持在家守孝??h令聽說他很富有,便誣陷栽贓,以致被捕入獄,在獄中陳子昂郁郁寡歡,于憂憤中離開人世。文字簡潔,但整個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以“春秋筆法”展開記敘,情節(jié)生動,人物形象豐滿。
3.點評作品風格
在介紹了籍貫、生平、仕宦經(jīng)歷后,高步瀛將筆墨集中于展現(xiàn)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上。介紹作品風格,基本以引用前人評論為主,綜合列舉幾家觀點,以便后學取各家之評論,從多層面了解詩人詩作。如評價蘇軾的詩歌特點時,高步瀛引用四家的評論,從不同角度對蘇軾詩進行點評:敖陶孫和劉克莊著眼氣勢,認為其詩千變萬化,大氣雄渾;方東樹將蘇軾的七言歌行與李杜韓并稱,認為其作氣勢磅礴,而五言詩作普通平凡,并不出彩;吳闿生從思想評論,認為蘇軾在說理中展現(xiàn)才識。
(三)注釋與集評。
高步瀛以集注的方式,選擇性地征引典籍和各家論說。他不局限于文學評論類著作,而是博覽各類書籍,尤其在歷史事實、地理風俗、政治風氣等方面都進行了細致認真的考據(jù),展現(xiàn)了其深厚的考據(jù)功底。
1.注釋內容廣博詳實
字詞注釋詳細。高步瀛在注釋時,不僅從宏觀上點評詩歌的文學價值,而且在細節(jié)上也費盡心血,對于字詞的注釋極其詳細。對于詩歌中出現(xiàn)的生僻字詞,高步瀛通過引用《爾雅》《說文解字》《廣韻》等資料,進行注音和釋義,以便于后學正音。
多層面收集材料。他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綜合各家之說;不局限于儒家經(jīng)典,而是汲取民謠傳說。對于同一個詞語的注釋雖多,但是卻有條不紊,通常按照一定歷史時間順序編排,以期形成整體印象。如杜甫《哀王孫》:“長安城頭頭白鳥”,作者對“頭白鳥”進行了詳細的注釋,從西晉的《續(xù)漢書·五行志》到唐代徐堅的《初學記·鳥部》,從唐代李延壽的《南史·賊臣侯景傳》到明代楊慎的《升菴詩話》再到清代沈濂的《懷小篇》,按時代順序呈現(xiàn)。其中還錄入京都童謠:“城上鳥,尾畢逋”[4]212,可見作者眼界之寬,收集材料之豐富。
所列文獻可信度高。我們從注釋中可以看出唐宋代的文獻資料所占比重十分大,而且大多優(yōu)先排列,如注釋唐詩首選《新唐書》《舊唐書》等,注釋宋詩則首選《資治通鑒》《宋史》等,史書的真實性相對高,且這種由近及遠的注釋方式使得對作品的解釋更具說服力。此外,高步瀛還注重引用墓志銘來作注,因為墓志銘大多是主人同時代的友人所作,對墓主生平事跡較為熟悉,可信度較高。
2.集評征引各家之言
該選本采用集評的方式,既有高步瀛自己的見解,又綜合各家所評,或散見于詩句行間,或集中于詩歌末尾,這些評語集中反映了高步瀛的詩學觀。
廣泛征引大家評論。據(jù)統(tǒng)計有五十四位論家,共收錄兩千條左右評論。高步瀛在詩學思想方面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桐城派主張,因而其中選錄最多的評論來自桐城派的吳闿生和方東樹。但是,高步瀛并未囿于門戶,而是博采眾家之長,從中汲取精華。這里列出前五位評論家的評論數(shù):吳闿生516條,方東樹202條,楊倫119條,紀昀100條,仇兆鰲85條。可見他對于其他名家評論也大量汲取。
評論內容廣泛豐富。或分析詩歌結構,或概括詩歌內容,或點評藝術特色。以柳宗元《初秋夜坐贈吳武陵》為例,有對內容的概括:“以上秋夜憶武陵”;有對意境的渲染:“文章神境”;有揭示作品深層含義:“起二局暗藏風字”。再如,吳闿生在評論時偏重于詩歌“起承轉合”的結構特色,在李白《贈何七判官昌浩》中評論:“宕筆使局勢開拓”“轉”“再轉”“起接超忽不平,一片奇氣,其志意英邁,乃太白本色”[4]31,從結構入手,結構的一轉再轉反映出詩歌的豪邁之氣,彰顯李白本色。
四、《唐宋詩舉要》的詩學史意義
《唐宋詩舉要》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問世以來,受到讀者的推崇與喜愛,影響了一批批學者,具有深遠的詩學史意義。
首先,提供了一部合適的唐宋詩學習教材?!短扑卧娕e要》最初是高步瀛在大學授課期間所編纂的講稿,其意義離不開“教育”二字。該選本的選錄思想有利于學生拓寬眼界,博采眾長。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唐宋詩舉要》更是古代文學專業(yè)的必讀書目,甚至在研究生教學中作為教材使用。
其次,建構了唐宋詩的經(jīng)典地位。優(yōu)秀的詩歌選本是促進詩歌傳播的重要載體。高步瀛大浪淘沙,從浩如煙海的唐宋詩中擇優(yōu)編輯成書,為普通讀者了解唐宋詩歌提供了明確的導向。正如袁枚所說:“選詩如用人才,門戶需寬,采取需嚴。”[6]222高步瀛憑借其高超的選錄眼光與嚴格的選錄標準,所選錄的詩歌在今天大多成為口耳相傳的經(jīng)典名篇。
復次,為詩歌闡釋樹立了典范。集注、集評是該書的一大亮點,高步瀛選擇性地征引了各種典籍和各家論說,他不局限于文學評論類著作,而是博覽各類書籍,在歷史事實、地理風俗、政治風氣等方面都進行了細致認真的考據(jù),體現(xiàn)了深厚的考據(jù)功底。從注釋看,高步瀛引經(jīng)據(jù)典,嚴謹細致,為后學掃除障礙,可見一位教育者的用心良苦;從集評看,他精心采集前代著名學者的點評,從詩歌結構、內容、意境等方面深入剖析,使后學能夠博采眾長,開拓視野。
最后,對部分詩歌的理解更為準確。唐宋詩自誕生起,就被各家解讀,見仁見智,難免會出現(xiàn)思想碰撞之處。高步瀛在廣泛征集各家評點之時,也會闡述自己對于詩歌的理解,提出創(chuàng)新性見解。據(jù)統(tǒng)計,《唐宋詩舉要》共引用54位評論家的1987條評論,其中高步瀛自己的評論392條。[7]高步瀛不僅擅長概括分析作品的內容,而且積極主動點評詩歌的寫作特點、藝術表現(xiàn)手法,他的部分解讀為現(xiàn)代人所接受。如蘇軾《寒食雨二首》,高步瀛點評其一:“詞味清腴”,其二:“結語雙關寓意”。[4]129這兩處評點為現(xiàn)代學者所認可,認為解讀到位準確,這兩首詩最能表現(xiàn)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真實、沉痛的情感。
參考文獻:
[1]高步瀛.唐宋文舉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鄒云湖.中國選本批評[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3]祁欣.簡讀近幾年出版的唐詩選本[J].文學評論,1983(2).
[4]高步瀛.唐宋詩舉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趙成杰.高步瀛交游新證[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2).
[6]袁枚.隨園詩話(卷七)[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7]馬佳佳.唐宋詩舉要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