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洋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融媒時代“動新聞”的三種模式》一文認為“‘動新聞’是在3D虛擬技術驅動下,以三維圖片、動畫等方式呈現新聞的全新操作理念和信息產品。它以3D技術再現新聞發(fā)生的模擬場景為主線,并輔以現場照片、卡通形象動畫、旁白、音效和數據等元素,往往模擬的是新聞事件的全過程或其中關鍵場景,具有娛樂性、可視性和互動性等特點?!雹俚珜嶋H中的動新聞形式豐富,不僅包括3D動新聞,也包括二維動畫新聞、拍攝視頻、翻攝視頻以及混合形式等。筆者認為動新聞的核心是“動”和“虛擬”。
動新聞最早出現在臺灣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2009年11月中旬,《蘋果日報》開始使用動新聞,以3D動畫的形式模擬再現兇殺、暴力和色情等場景,不遺余力地渲染細節(jié)甚至歪曲事實的蘋果動新聞在推出不到十天就引起了二十多個臺灣民間團體的抗議。動新聞在大陸起步較晚,新京報網和新華網的動新聞最為成熟。新京報網2014年推出動新聞,其報道內容以社會新聞為主,同時輻射政治、軍事、科技及娛樂新聞等。新華網在2015年引入的動新聞旨在將枯燥的政治信息以有趣的動畫形式展示給受眾。但動新聞目前還未發(fā)展成熟。
動新聞不僅突破了紙媒的靜態(tài),也可將新聞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現給受眾,使原本枯燥的新聞變得生動,尤其是政治和科技新聞。比如新京報網的動新聞《美國在聯合國被打臉!動畫回顧特朗普“耶路撒冷決定”》用1分58秒將聯合國大會有關耶路撒冷的決定以及巴以之間長期以來圍繞耶路撒冷造成的矛盾以動畫形式呈現出來,兼具嚴肅性和可讀性。動新聞在解讀科技新聞上也有優(yōu)勢,比如新京報網的動新聞《長征火箭成功送三顆衛(wèi)星上天!3D科普“一箭多星”有多難》通過動畫、字幕和旁白直觀地為受眾解讀了有關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科普知識。
相比文字新聞,動新聞更適合碎片化時代。包含模擬人物、場景、音效以及解說詞等敘事要素的動新聞更有利于在短時間內為受眾梳理復雜的新聞事件。以新京報網的動新聞為例,大多數動新聞的時長為2—3分鐘,短小但包含了較大信息量。比如新京報網的動新聞《文在寅訪華最后一日去了重慶 動畫:為何此行被稱“尋根”》僅僅用1分48秒就為受眾梳理了從1919年朝鮮半島爆發(fā)三一運動到1995年中韓政府共同修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紀念館的有關韓國與中國重慶的歷史關系,以及韓國與中國在現代的經濟合作關系。
3D動新聞在《蘋果日報》一誕生就被貼上了“違反新聞倫理”的標簽,由于可以模擬再現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全過程,而且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動新聞在報道犯罪新聞時容易大肆渲染犯罪細節(jié)部分,在報道社會新聞時也容易走向低俗。筆者曾統計過新京報網在2016年7月1日到2016年8月31日這兩個月里發(fā)布的所有3D動新聞并對其做了分析,在194條3D動新聞中,有83條的題目中含有類似“性侵”、“偷情”、“砍”、“刺死”、“尸體”等類詞語,且所有有關犯罪的3D新聞都出現了血腥場面?,F在新京報網的動新聞也較常出現血腥場面。
學界針對動新聞是否違反了真實性這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動新聞在制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加入合理想象成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新聞真實是相對真實而不是絕對真實,“任何傳播手法都無法完全重現新聞事實本身,提高新聞的保真度和傳播效果需要的是媒體的自律,而不是棄用新技術?!雹诠P者認為,動新聞在報道客觀性較強的政治、軍事以及科技等新聞時一般不會違反新聞真實性,反而能夠將原本枯燥的新聞變得有趣。相反,動新聞在報道情感屬性較強的社會新聞時往往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而添加各種合理想象成分。此外,動新聞制作者由于缺乏新聞職業(yè)素養(yǎng),在制作時難以把握新聞真實性。
動新聞制作過程繁瑣且需要團隊合作完成,包括確定新聞選題、設計新聞動畫腳本、制作動新聞等。《蘋果日報》有動新聞制作團隊,而新京報網和新華網目前還沒有動新聞制作團隊,交由外包制作團隊完成。目前最快的是《蘋果日報》,3分鐘左右的短視頻也需要90分鐘。③此外,由于動畫技術水平有限,動新聞在制作方面比較粗糙,主要表現為人物肢體和表情僵硬以及人物形象單調。以新京報網3D動新聞為例,同一人物形象在不同的3D動新聞中有著不同的身份。
動新聞這一新聞敘事方式的優(yōu)劣勢決定了它并不適用于報道所有的新聞主題,傳統媒體應該在保證內容優(yōu)勢和權威性的基礎上將動新聞作為一種輔助報道手段,以彌補其政治和科技新聞枯燥難懂的缺點,而不是將其運用在大量報道社會新聞方面。
注釋:
① 李彪:融媒時代“動新聞”的三種模式,載《新聞記者》2016年11月總第395期,第62頁。
② 劉行芳,李笑林:真實性:“動新聞”存活的前提,載《視聽界》2011年5月,第46頁。
③ 李彪:融媒時代“動新聞”的三種模式,載《新聞記者》2016年11月總第395期,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