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一定意義上是一方水土的文化縮影。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fā)展史。在我看來,想要最快地了解一座城市,就應該從它的博物館開始。我們可以通過文物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俯瞰歷史風云,感知文化魅力。同時博物館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休閑場所,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可以享受一下城市難得的靜謐與幽雅。赤峰博物館就是這么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多功能現(xiàn)代化博物館。為更好地了解當?shù)匚幕诵谐喾宓牡诙?,就選擇了赤峰博物館。
不同的國家對中國的稱呼各不相同。以前,用英語稱中國為“瓷器”,阿拉伯語稱中國為“隋”,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赤峰就在契丹民族的統(tǒng)治范圍內,現(xiàn)在赤峰的巴林左旗就是當時的遼上京。兩百多年間,契丹民族給這塊富饒的土地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F(xiàn)在,他們雖然已經消逝在了民族融合的浪潮中,但在赤峰博物館內,我們依舊可以通過他們遺留下來的文物追尋到契丹先人的足跡。
位于錦山路和富河街交叉口的赤峰博物館離我所住的酒店不遠。步行來到博物館,眼前是一片現(xiàn)代仿古建筑群。藍色的琉璃瓦頂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博物館外是一條寬闊的中軸大道,大道的盡頭是一座重檐歇山頂?shù)默F(xiàn)代建筑,這便是赤峰博物館的主體。
進入展廳,迎面是巨型的彩繪墻壁。墻壁上雕刻著中華第一龍,大氣磅礴。抬頭是一幅藍色的星云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位于星圖四周。提到赤峰,許多人想到的第一個詞語就是“草原”,然而赤峰聞名中外的遠不止此這些。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沃土上,遠古先民早在—萬多年前就創(chuàng)造了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史前文明。那屹立的巍巍紅山是赤峰的根系,浩蕩的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是赤峰的血脈。故曾有詩云“日出紅山后,龍興潢水源?!甭劽谶兊募t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遼契丹文化、蒙元文化就誕生于赤峰潢水之濱。龍從這里騰空,鳳在這里展翅,玉在這里閃耀……燦爛的紅山文化曾經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一起,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走進一樓的“日出紅山”展廳,可以看到展廳門外一幅巨大的赤峰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圖,圖上不停閃爍的燈光顯示著星羅棋布的遺址群,讓人們對赤峰的遠古文明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大廳的正中是仿照紅山巖石的樣子壘砌出來的展區(qū)。在眾多遠古文物的襯托下,一股史前文化的濃厚氣息迎面撲來。踱步來到一處紅山先民生活生產的模擬場景前,看見遠古的先民坐在茅草搭建的屋子前燒火做飯,周圍有的在使用骨針縫補衣物,有的在燒制陶具,還有的在采摘樹上的水果。他們有著詳細的社會分工,也派生出等級森嚴的社會階層,而這一切預示著紅山先民已經遠遠地超越了氏族部落的文明,而走進了早期國家的雛形。散發(fā)著神秘光環(huán)的紅山文化,無可阻攔地成為史前社會最輝煌的文明。
日出紅山展廳中最為耀眼的是一塊圓形玉器,它被評為中國出土年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龍型玉器,故稱之為中華第一龍。細觀這墨綠色的玉龍,發(fā)現(xiàn)有4種動物的特征:鹿眼、蛇身、豬鼻、馬鬃,蜷曲的身體剛勁有力,高高飄起的鬃毛給人強烈的動感。參觀展品時發(fā)現(xiàn),幾乎在所有玉器上都有不同性質的穿孔。這是因為在史前社會,人們還不能用科學的思維來解釋自己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只能把那些主宰世界的力量視為冥冥中上天的旨意,稀有而珍貴的天然玉石無疑是上天的恩賜,認為在玉石的身上蘊藏著神秘的通靈神性,那時候玉石是巫師使用的通天法器。在一個部落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比如戰(zhàn)爭、農耕等,往往只有祈求上天,得到上天的回應與指示。部落首領或者大巫師穿上縫滿紅山文化玉器的衣服作法,通過玉器與上天對話,一切都由上天決定。在那個還沒進入王權統(tǒng)治的時代,掌握神權的巫師也是后世帝王的前身,他們把生命與信仰傾注在每一件玉器之中。難怪在那個只有簡單工具的時代,人們會傾盡一生去雕刻一件玉器。
除了紅山文化外,興隆洼文化的代表文物——石雕人像也頗具傳統(tǒng)文化色彩。眼前的這尊石雕像是用灰色凝灰?guī)r質石雕刻而成的。光頭圓臉,以單陰刻線琢磨出雙眼,鼻子扁平,兩側有磨出的凹坑,嘴用凹槽來表現(xiàn),雙耳突起,脖下有一道凸起圓環(huán),代表項飾。裸體、露雙乳,雙手捧在隆起的腹上,孕婦狀,著力表現(xiàn)腹部以上。這種石像通常是在一個固定的地點進行祖先和生殖崇拜時才使用,以祈求部落的繁衍和氏族的壯大。
陶鳳杯是新石器時期趙寶溝文化的代表,整體造型為一鳳形,長冠,長喙,丹鳳眼,杯身長圓形,矮圈足。器壁上飾交叉的幾何線紋、細線紋,表示羽毛。這樣的造型與中華傳統(tǒng)的“鳳”頗為相似,已將鳳的特征完全顯現(xiàn),這在史前文物中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故,被譽為“中華第一鳳”,與紅山文化中的“中華第一龍”并稱為兩大國寶。
來到位于二樓的古韻青銅展廳,便從新石器時期跨入了青銅器時期。而赤峰的青銅文化以夏家店文化最具代表性。夏家店文化又分為上、下兩層文化。這兩種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因1960年中科院考古所在松山區(qū)王家店鄉(xiāng)夏家店村發(fā)掘而命名。依據地層學原理,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疊壓在一起,把堆積在下層的早期青銅文化命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有4200年-3600年,相當于中原的夏王朝時期;在上面鼎盛時期的青銅文化命名為“夏家店上層文化”,距今有3000年-2500年,相當于中原的西周和春秋時期。
展廳中的文物大多為青銅器,當然也有不少夏家店文化中精美的彩繪陶器和繁縟的紋飾,國家一級文物嵌貝彩繪陶鬲便是其中翹楚。泥質褐陶的材質顯得莊重典雅,整個陶鬲造型協(xié)調優(yōu)美、線條流暢。口沿上鑲嵌四個貝殼,貝殼間鑲嵌4個圓形蚌泡,顯得十分高貴。器壁用紅、白兩色繪制勾云形圖案,使得這件嵌貝彩繪陶鬲富有了古樸典雅的氣質。
秦權,1964年在赤峰市松山區(qū)三眼井鄉(xiāng)文中村秦代遺址出土。內蒙古專家組于2004年6月鑒定為一級文物。這件秦權呈饅頭形,為合范鑄造,字跡清晰可辨。權頂正中有弓形鈕,外側有凸起的范鑄痕。表面鑄有扇形陽鑄李斯小篆體,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鑄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便懳闹械男∽煮w筆力剛勁,結構整齊,是研究秦代書法的珍貴文物。
這是先人用來做什么的呢?通過導游介紹,方得知這是青銅祖柄勺,挹取酒具,屬夏家店上層文化范疇。此勺由勺頭和勺柄兩部分組成,勺頭呈圓底罐型,勺柄呈男性生殖器勃起狀,是先人賦于它特殊含義的祭祀專用器具。在較原始的游牧時代,隆重的祭祀是先民們祈求上蒼保佑部落人口興旺、畜牲繁殖的意愿。這件祖柄勺是東胡民族男性生殖崇拜的典型遺物。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先民,在列國爭霸中,憑借駿馬利劍,攻燕伐齊,稱雄北方數(shù)百年,創(chuàng)造了鮮明的、具有時代風格和赤峰地方特色的青銅文明。
青銅箭頭的種類繁多,其中三棱形箭頭居多。箭頭就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更有兇狠的倒刺,拔出來就會帶出一塊肉,還有放血的箭頭等等。
對契丹王朝與文化的初識,緣于小時候看的《天龍八部》,不得不說有時候影視劇的影響還是對我們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契丹作為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由鮮卑宇文部發(fā)展而來。起初游牧于赤峰市巴林左、右旗一帶的罕山地區(qū)。關于契丹的族源,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男子騎白馬沿老哈河而上,又有一年輕女子乘小車駕青牛順西拉沐淪河而下,兩人相遇于木葉山,后結為夫婦,生有八子。八子各領一部,這就是契丹初始的八個部落。隋唐時期,契丹族逐漸強盛起來。唐朝滅亡后,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契丹迭刺部首領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07年統(tǒng)一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大契丹國,公元936年改國號為大遼。從此草原上多了一個縱橫馳騁的民族。他們以堅韌的鑌鐵為族號,命名——契丹。他們在長河大漠的落日下縱馬放歌,昂揚率性地探尋著自己的前進之路,而耶律阿保機也成為了當時草原上最具雄才大略的可汗。
耶律阿保機為大遼時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水乳交融,和諧共生,同享著一片自由的天空。自信而包容,開明而進取,是契丹這個新興帝國真實的寫照。契丹文化是遼代文化的主體。契丹人建國不久,便在赤峰的巴林左旗建立遼上京,逐漸轉入定居生活,而遼國在建筑方面深受中原的影響。
在這些文物中,最能反映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陶瓷品種當屬雞冠壺了。雞冠壺因其壺體造型像公雞冠而得名,遼人稱其為皮囊壺、馬蹬壺、馬盂。契丹族四時畋獵,逐水草而居,盛水、酒、奶的容器最早是用皮囊。學會燒瓷后,燒制的壺體外形完全仿皮囊的樣子,大肚子,小口,包括皮囊上的皮條、皮扣的裝飾、皮線縫制的針腳,在雞冠壺上都仿制得惟妙惟肖。到了遼中晚期后,很多契丹人轉入定居生活,加之受中原器形的影響,雞冠壺的形制才慢慢發(fā)生了些改變,腹部收窄,壺體修長,更適于室內擺放。遼還燒制了很多適合北方游牧生活和頗具民族特色的陶瓷器具,如:葫蘆瓶、執(zhí)壺、長頸瓶、鳳首瓶等。
我最喜歡的是“遼三彩”。契丹民族在我國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們把這種陶瓷器稱之為“遼瓷”。它繼承了“唐三彩”的傳統(tǒng),故又稱之為“遼三彩”。遼三彩是遼代獨有品種,是遼朝在陶瓷燒制工藝上的一大創(chuàng)新。遼三彩從唐三彩發(fā)展而來,由黃、白、綠三彩組成,非常素雅、端莊,有的人稱其為草原色。遼三彩屬低溫釉陶器,彩釉極易脫落,常見的器形有盤、碟、壺、盒、硯及一些玩賞器。近年來在赤峰地區(qū)出土或征集的三彩鴛鴦壺、三彩摩羯壺、三彩龍紋執(zhí)壺等,構思巧妙、造型獨特、釉色鮮亮、古樸高雅,是遼三彩中的代表之作。遼三彩在遼中期以后大量燒制,多用作隨葬用品,實用器不太多。
展廳里的陶器數(shù)量最多,其次就是那精美的絲綢和金燦燦的黃金。印象里北方草原缺少絲綢,其實不然。遼代的紡織業(yè)已經具有了一定規(guī)模,且極富有民族特色。自宋遼澶淵之盟后,大宋每年都要向遼國進貢大量的絲綢和黃金以換取和平,同時也把南方現(xiàn)今的絲綢技術傳入了北方。養(yǎng)蠶技術傳入契丹后,開始在大凌河流域建立養(yǎng)蠶基地,紡織作坊主要集中在中京地區(qū),遼上京、東京、南京等大型城市。遼代織工能織各色錦、綾、羅、絹、紗、綢、緙絲等織品,近百種蠶絲織品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還要大量出口,或作為國事往來禮品。遼代紡織無疑在紡織品研究領域的道路上豎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
契丹人自從開始建筑房屋后,便逐漸放棄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騎馬依然是契丹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展示窗內精致的馬鞍不難看出,契丹人十分重視馬的硬件設施。如今在赤峰本地還有許多馬鞍收藏者。這些馬鞍在當時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個好的馬鞍甚至要用成群的牛羊才能換取。馬鞍大多用金、銀、銅為材料制作,用銅鈴裝飾。契丹的馬鞍和宋朝的端硯、蜀錦、定瓷同稱“天下第一”,產品遠銷到中原和西亞地區(qū)。遼朝皇帝還經常將精致的馬鞍作為禮品送給宋朝的皇帝。
最后,我們來到展示赤峰地區(qū)金、元至清代時期的文物及民族風情的黃金長河展廳。在這里仿佛看到了干百年前蒙古民族熱愛生活、創(chuàng)造財富、積淀文化、向往未來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慣;仿佛又聽到了塞外鐵馬嘶鳴、弓箭呼嘯的熱血戰(zhàn)場。
契丹滅亡后,北方進入了蒙古族統(tǒng)治的時期。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創(chuàng)立了蒙古汗國。其孫子忽必烈在繼位后,繼續(xù)南下經略中原創(chuàng)立了元朝。這八百年間,蒙古族一直是中國北部邊陲草原的主人。黃金長河展廳主要講述的是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特點,又廣泛融入了中原農耕文化,吸納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除了騎馬射箭,蒙古人最大的愛好便是下象棋。蒙古的象棋與我們常用的有些出入。蒙語稱這種象棋為“沙塔拉”,這是阿拉伯“沙特拉茲”轉音。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與國際象棋相同,但是蒙古象棋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馬無別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將死對方的官長;官長和車之間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時,先動官長向車走兩格,然后讓車從官長上面跳過去;馬或駝不能直接做殺;一般不允許吃光對方,要給對方留一子。
到了清朝,皇帝為了鞏固統(tǒng)治,便拉攏蒙古貴族,實行滿蒙聯(lián)姻政策?!叭岭m稱遠,姻盟向最親。”展廳里這件金絲鑲嵌的鳳凰服飾讓我想起了《康熙王朝》里的藍琪兒。后來得知,這件鳳凰服飾就是當時康熙給女兒藍琪兒的賜品。—針—線之間都凝聚著被聯(lián)姻公主承載的使命與希望,書寫著一曲曲或喜或悲的歷史佳話……在清朝統(tǒng)治的兩百多年間,滿清皇室先后有二十幾位后妃出自蒙古,清室有四十幾位公主嫁給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在下嫁到赤峰的清公主中,身份地位最為高貴的要屬固倫淑惠長公主。淑慧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極五女,順頁治帝的親姐姐,康熙帝的姑姑,順治五年17歲的她下嫁巴林部長輔國公色布騰。在赤峰博物館內有—件非常重要的文物——紅漆楠木骨灰罐,就是這位公主下葬時所使用的。這件骨灰罐系整塊楠木挖旋而成。罐體通施紅漆,從肩部至罐體下腹部以金粉環(huán)行手書藏文超度經。出土時,罐內仍可見到下葬時留下的服飾殘片,此件文物非常珍貴,乃鎮(zhèn)館之寶之一。
拂去歷史的灰塵,我們看到了赤峰先人的聰明和智慧。幾干年前他們團土造物,至今他們的絲紡織品繡像依舊傳神奪目,色澤鮮艷。還有那些清朝公主背負著皇帝的重托,遠嫁內蒙古茫茫沙漠大草原,傳遞先進思想,書寫了一篇篇滿蒙聯(lián)姻的古老佳話。懷著對赤峰先人的敬仰,在為蒙古族人輝煌文明贊美的同時,更為先祖?zhèn)兘o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文明做出的不朽貢獻,給世人留下的大量豐富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而感慨萬千。
TIPS
·地址:赤峰市松山區(qū)富河街。
·門票:無門票。
·開放日期:周一閉館,周二至周日的9:00-11:30、14:30-17:00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