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書寫文化淵遠流長,有關中國書寫文化的信息散落在歷代各種文獻中?!墩f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其中包含大量方域詞,即以地域范圍來界定的詞匯,這些方域詞不僅反映了詞匯的變遷,還反映了詞匯中隱含的地域文化、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文化流派的形成。文章以《說文解字》的方域詞“筆”來探求與此相關的文化。
【關 鍵 詞】《說文解字》;方域詞;筆;文化
【作者單位】馬婧賢,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從《說文解字》方域詞印證燕趙文化的延展性”(項目編號:HB14WX022)。
【中圖分類號】H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2.023
中國書寫文化淵遠流長,有關中國書寫文化的信息散落在歷代各種文獻中?!墩f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為許慎,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墩f文解字》中包含大量方域詞,即以地域范圍來界定的詞匯,既包括漢語詞匯也包括非漢語詞匯。這些方域詞不僅反映了詞匯的變遷,如方言與同源詞,還反映了詞匯中隱含的地域文化、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文化流派的形成。在《說文解字》中,相關詞條記錄了楚、吳、燕、秦各地的書寫工具名稱。本文試以《說文解字》的方域詞“筆”來探求與此相關的文化。
中國擁有5000多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這個歷史長河中,書寫工具的發(fā)展具有顯著的特點。最早的書寫工具是刀筆,用來在動物的甲骨上刻字,形成現(xiàn)在所說的甲骨文。之后的書寫工具是軟筆,用來在竹簡、布帛、紙張上書寫。軟筆最早使用兔毛制作,之后用羊、鼠、狼、鼬等毛制作,筆管主要以竹制成,其他材質(zhì)的筆管并不常見。《古今注》記載:“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薄恫┪镏尽酚涊d:“蒙恬造筆。”由此可以看出,毛筆是蒙恬創(chuàng)造的。秦統(tǒng)一六國后,軟筆皆稱為毛筆。
商代在龜甲和獸骨上刻字,主要用于占卜和記事。從戰(zhàn)國到魏晉,簡是主要的書寫承載工具。簡由竹子削成的竹片制成,用木頭削成的片叫作牘,之后二者皆稱為簡。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所制造的紙開始用于書寫,成為錦帛、簡牘的有力競爭者。由于造紙的原材料是樹皮、草、破漁網(wǎng)等廉價物,造紙的成本非常低,這使得紙被普通百姓廣泛使用。紙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發(fā)展帶動了造紙術不斷革新,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基本取代了帛、簡,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
方域詞,顧名思義就是指有地域范圍限制的詞匯,它包括漢語詞匯和非漢語詞匯?!墩f文解字》當中存在大量方域詞,不但明確標出了地域,并且記錄了同一個詞在不同地域的名稱,這樣便于比較不同區(qū)域的詞匯,以及蘊含的各種文化。
我國對古代書寫工具的研究甚少,但在《說文解字》方域詞的記錄中,卻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依據(jù)《說文解字》當中的方域詞來研究中國古代書寫工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說文解字》中記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從聿從竹?!蔽覀儑L試通過這句話當中的方域詞,對古代書寫工具進行探究。
1.楚地之聿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地把書寫工具統(tǒng)稱為“聿”?!绊病睘橄笮巫郑缡帜脮鴮懝ぞ咧?,但人們對筆尾部分有不同看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獸毛,是筆的本字,而“聿”最初的含義是握管撰寫,詞性為動詞?!对?·大雅· 文王》一文中記載:“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其中,“聿”為助詞,要用到句首或句中,意為循。如《后漢書· 傅毅傳》中記載:“聿,循也。”《漢書 ·揚雄傳上》記載:“武騎聿皇?!碑斨械摹绊病睘檩p快的意思,詞性為形容詞,后來引申為名詞,意為書寫工具。
20世紀50年代,我國考古人員在長沙的一座戰(zhàn)國墓中發(fā)掘出一支毛筆,筆桿是用竹子制作的,外形很像現(xiàn)在的毛筆,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古代毛筆的筆頭是夾在竹子頂部的竹片當中,而現(xiàn)代毛筆是用膠水粘連的。通過檢測,這只毛筆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戰(zhàn)國時期的產(chǎn)物。這支毛筆被認為是迄今發(fā)掘出的最早的實物毛筆,但考古界存在不同看法,因為在文字記載中,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使用毛筆?!恫┪镏尽诽岬剑P是舜發(fā)明的。在仰韶文化遺址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陶器上有一些圖案是用毛筆繪制的,這佐證了毛筆的存在。商代也有使用毛筆的證明。我國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竿毛筆,用竹子制作筆桿,在筆桿前頭打孔,將動物毛制作的筆頭插在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土了很多文物,也證明了這一點?!短锕菍W商史編》記載,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板有的文字是用毛筆寫的,“聿”字還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這些都證明了商代存在毛筆。郭沫若在其論著中也指出,商代不僅使用刀筆,還使用毛筆,這從商代文字中有“聿”字或有“聿”為偏旁的字可以證明。
2.吳之不律
《爾雅》中提到:“不律謂之筆 ?!惫弊⒔猓骸笆袢撕艄P為不律也 ?!边@反映了當時諸侯國之間方域詞語的差別,包括文字、語音和含義的差別。當時吳、蜀都稱筆為同一個詞——“不律”。章太炎提到:“律,從聿者,是筆的意思。筆是用竹子做的,由于它們的讀音非常相近,所以出現(xiàn)了‘不律一詞?!闭绿紫蚝笕岁U釋了“律”的意思就是筆。另外,從同源上看,越南筆的讀音是 [ but'],朝鮮筆的讀音是[p'ut'] ,日本筆的讀音是[fud] ,都是筆音的轉(zhuǎn)變。
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理論根據(jù)就是音韻變化的規(guī)律性和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語言符號與它的含義沒有必然關系,如果兩種語言之間有讀音和含義相近的語詞,而這兩種語言之間又沒有必然聯(lián)系,那么有三種可能性——一是詞源相同,二是語言接觸,三是巧合。音韻變化有其內(nèi)在規(guī)律,一種語言即使經(jīng)過長久發(fā)展,其原貌與變化仍有相同的地方。
同源詞是指親屬語言之間音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但不同語言之間不可能完全相同。大多數(shù)同源詞音義相近,但依然存在差異,同源詞之間經(jīng)常出現(xiàn)音韻變異和詞義變異的現(xiàn)象。
日韓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多中國人因為躲避戰(zhàn)亂,移民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很多朝鮮半島的人也移民到日本。這些移民記錄佐證了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和存在,漢字的地位及作用自不必說,書寫工具的讀音也能印證這一文化圈的存在。
3.燕地之弗
燕地當時的書寫工具統(tǒng)稱為“弗”?!案ァ睘橄笮巫?,意指以繩綁物,但業(yè)內(nèi)對繩上捆綁的東西存在爭議。有的說是繩子捆軍械,當休戰(zhàn)講;有的說像其形狀,“弗”本義就是矯枉?!墩f文解字》記載:“弗,矯也。”徐灝注解:“弗與弼音義同。凡弛弓,則以兩弓相背而縛之,以正枉戾,所謂矯也?!痹凇案ァ弊值囊炅x中,沒有一項與書寫工具有關,由此推斷“弗”字本義與書寫工具無關,很可能只是記音。燕地大概為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和遼寧西部,在當時的戰(zhàn)國版圖中,地處偏遠,經(jīng)濟、文化略落后于其他地區(qū)。當時燕地并無指代傳入燕的先進書寫工具(音為弼)的詞語,于是用同音且表示以繩綁物的“弗”字表示。所以,漢字“筆”的讀音來源及與各方域詞之間的關系值得探討。
4.秦地之筆
秦謂之“筆”,在“聿”字上加竹字頭,可以看出制作書寫工具的材料。古代的筆,不管是用竹子還是用木頭制作,都能染墨成字?!冻o注》記載:“辛夷花初發(fā)如筆,北人呼為木筆?!?由此可判斷,最早的筆是沒有前面的獸毛的,而是在筆的發(fā)展過程中,漸漸步入毛筆的發(fā)展成熟過程?!肮P”是筆字的繁體字,筆是“筆”的簡化字。
在先秦時代,書籍記載中沒有“筆”這個字,但在殷商已經(jīng)有了“筆”字,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統(tǒng)一了“筆”的稱呼,但筆在秦代之前就有了。清代趙翼在其論著中指出,筆最初是由蒙恬制作的,通過改良,筆的功能更完善。秦代之后,“筆”字使用非常普遍,在《漢書》《論衡》《史記》等很多史書中都有“筆”字?!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小肮P則筆,削則削”的記載,《漢書·禮樂志》也記錄了“筆則筆,削則削”這句話,這里“筆”的詞性均為動詞。秦統(tǒng)一六國前史籍中,只有《莊子·外篇·田子方》出現(xiàn)過筆字:“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筆和墨,在外者半……”《莊子》中,中原一帶都用“聿”字,只有這一句用了一個筆字。所以,可以推斷,“筆”字和它所代表的書寫工具產(chǎn)生的時間是不同步的。很有可能,在秦統(tǒng)一之前,“筆”字不存在或者不流行,所以先秦大量史料文獻中“筆”字基本不可見。并且,“筆”字的造字方式結(jié)合了“聿”的象形和“竹”的意符偏旁,其實就是給發(fā)展成熟的“聿”字加上在秦代制筆多用的原材料“竹子”,由此可猜測秦代的“筆”字為后起字?!墩f文解字》的作者許慎在東漢年間就能清楚地以區(qū)域記錄詞語,并以時間為序記錄了“筆”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實屬不易,雖然作者在記錄時未想如此之多。
啟功先生曾對中國毛筆的發(fā)展做過總結(jié)——筆的第一個階段是從殷商到戰(zhàn)國,第二個階段是從秦到漢,第三個階段是從六朝到唐,第四個階段是宋元以后,后三個階段是毛筆逐步發(fā)展成熟的階段。第一階段由于制作毛筆可使用材料較少,造筆工藝十分簡單,且由于當時書寫條件的限制,后人對當時書寫的方式和筆的構(gòu)造很難確定,而《說文解字》的方域詞恰恰為此提供了可貴的資料。而且,《說文解字》還記錄了不同地域?qū)鴮懝ぞ叩牟煌蟹?。楚、吳、燕和秦是地域分明、文化各具特色的代表,這給基于不同地域文化來研究上古的書寫方式提供了珍貴的研究渠道。除了書寫方式研究,其他隱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地域特點、文化交融研究都可以通過《說文解字》中的方域詞尋求破解?!墩f文解字》方域詞中隱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業(yè)界學者應該重視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
|參考文獻|
[1]孟琢. 論《說文解字》的訓釋優(yōu)化[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1):95-101.
[2]儲蕾.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檔案化保護理論探析[J]. 山西檔案,2011 (2):46-48.
[3]朱樂川,董志翹.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學術價值初探[J]. 南京社會科學,2013(10):150-156.
[4]張道俊. 《說文解字注》“合韻”論析[J]. 語言研究,2013(2):15-19.
[5]裴瑞玲,王跟國. 靈丘方言中的第二人稱敬稱代詞及其文化信息[J]. 山西檔案,2013 (3):95-96.
[6]洪飏. 《說文解字》從“”之字研究[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2):117-122.
[7]倪懷慶. 略論《說文解字》中的反形字[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1-6.
[8]洪華,王霞. “檔案”詞源新探[J]. 山西檔案,2005(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