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命 楊瑞林 鄭波
隨著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戰(zhàn)略性調整,豌豆生產已成為呈貢區(qū)農業(yè)增效的亮點,進一步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新空間。呈貢區(qū)位于滇池東岸,目前已是昆明的主城區(qū)。區(qū)境內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年平均氣溫14.7℃,年降雨量800 mm左右,周年適宜豌豆種植生產,以山區(qū)為主。夏季高溫多雨,以露地栽培為主;冬季因近年暖冬氣候明顯,以大棚保護地栽培為主,棚內小氣候溫暖濕潤,病蟲害發(fā)生呈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呈貢區(qū)(含托管區(qū)域)甜脆豌豆種植面積 486.7 hm2,產量 710 萬 kg;荷蘭豆 14 hm2,產量13.2萬 kg,平均價格8.3元/kg,價格 5~40元/kg。但多數農民對豌豆病蟲害發(fā)生及為害認識不清,防治盲目,效果較差,難以使效益最大化。
為更好地保證豌豆品質和產量,提高農民的防治技術水平,根據近年來田間預測預報調查結果,主要對豌豆在生產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fā)生為害特點及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闡述,并結合種植技術提出科學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技術措施。
鮮食豌豆包括甜脆豌豆和荷蘭豆2種。
豌豆是喜涼怕熱的半耐寒性蔬菜,最適生長溫度為16~20℃。開花結莢期不耐霜凍和高溫,對土壤適應性較廣,但以疏松、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為好。在生長中要求增施一定量的磷、鉀肥。種植地要求水、土、氣無污染,排灌方便,酸堿度適中,pH值5.5~6.5。
在呈貢,豌豆以鮮食為主,從播種期到開花期50~60天,一般開花后15天左右嫩莢伸長停止,莢呈半鼓狀,色澤鮮粉綠時應及時采收。如管理措施得當,收獲期可長達2~3個月。
①甜脆豌豆分為軟莢和硬莢。軟莢種有:奇珍 323、奇珍 76、臺中 13 號、合歡 66、美綠、珍密、爽密等,以下為推薦品種。
a.奇珍76。生長勢強,抗病性好,果莢嫩綠、充實、味甜,株高200 cm以上,單株結莢26~30個,667 m2產量1 200 kg左右。
b.臺中13號。早熟,長勢好,株高200 cm左右,白花,結莢節(jié)位低,嫩莢較大,外形肥圓,翠綠稍彎曲,播種到采收65天左右。
c.爽密。生長旺盛,抗性好,株高200 cm左右,白花,結莢節(jié)位低,1花穗結1~2莢,莢嫩綠色,肥大,有光澤,播種到初收獲約50天。
硬莢種有:翠珠、新西蘭、中豌六號、中豌四號等。
②荷蘭豆a.改良食莢大菜豌。早熟,適應性廣,矮莖,株高80 cm左右,白花,大莢,莢翠綠色,肉厚, 莢長 14~17 cm, 寬 3.0~3.5 cm,667 m2產量600~700 kg。
b.臺中11號(小莢豆)。生長勢強,抗病性好,株高200 cm以上,單株結莢30個以上,小莢莢長8.5 cm左右,寬1.5 cm左右,粉白花。
豌豆不要與豆科作物連作,種植地要深翻施肥,理墑播種,整地時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3 000 kg、普鈣 50 kg、硫酸鉀 15~20 kg,或復合肥50 kg,有機肥全田翻施,化學肥料可溝施或塘施。理墑按 1.0~1.1 m 開墑,墑寬 45~50 cm,溝寬 50~60 cm,種單行,株距8~10 cm,每塘點種1粒;或1.4~1.5 m開墑,墑寬 50~60 cm,溝寬 80~90 cm,每墑種雙行,株距25~30 cm,每塘點2~3粒。采用地膜覆蓋栽培。 硬莢甜脆豌豆可塘播,株行距(25~30)cm×50 cm,每塘播 3~4粒種子,每 667 m2用種 3~4 kg。
①肥水管理豌豆苗期較耐旱,需水量少,若氣候干燥,可澆水1~2次,進入開花結莢期,需水量增加,不可缺水,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若遇大雨要及時排澇,以防爛根。苗期施肥視苗長勢而定,若苗弱可結合澆水追施速效氮肥,667 m2施尿素15~20 kg,進入開花結莢期需肥量增加,此期視生長情況追施肥料1~2次,一般追施尿素20~30 kg,或者復合肥10 kg,同時可葉面噴施盛之豐、磷酸二氫鉀、云大120、豆莢寶、綠芬威等。
②插架硬莢甜脆豌豆可不搭架,而其他品種當幼苗長到30 cm左右高時要及時插架。架高要保證2 m以上,架材選用竹竿或木桿,每隔2~3 m插2根,插成“人”字形,叉口上捆一橫桿,然后拉線引蔓,使蔓向上攀緣生長,保持行間通風透光,方便管理,但架要插實,生長期間不能倒架。
①為害部位及癥狀主要為害葉、莖蔓和豆莢,多始于葉片,葉面染病初期出現白粉狀淡黃色小斑,后擴大呈不規(guī)則形粉斑,互相連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蓋(圖1),葉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塊。病情擴展后波及全葉,到葉片迅速枯黃枯死,莖、莢染病也出現小粉斑,嚴重時致莖部枯黃,嫩莖干縮。
②病原Erysiphe pisiDC.,稱豌豆白粉菌,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
③發(fā)病規(guī)律夏季高溫多雨潮濕的環(huán)境極易發(fā)生流行,有時天氣干旱,該病仍可嚴重發(fā)生。該病可通過豌豆莢侵染種子,是一種少見的種子帶菌傳播的白粉病,可借氣流和雨水濺射傳播,可多次重復侵染,無明顯越冬期。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間輾轉傳播為害,除侵染豌豆外,還可侵害豆科其他作物、茄科、葫蘆科等多種作物,是為害豌豆的主要病害之一。
①為害部位及癥狀是豌豆上常發(fā)病害,生產上與黑斑病、褐紋病混合發(fā)生。主要為害葉、莖、莢。葉片染病產生圓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 (圖2),病斑邊緣明顯,濕度大時呈污黃色或灰褐色,嚴重時致葉片枯黃枯死,極大地影響豌豆的產量和品質,該病以生育中期發(fā)生較重,苗期次之。
②病原Ascochyta pisiLibert,稱豌豆殼二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③發(fā)病規(guī)律田間15~20℃及多雨潮濕環(huán)境易發(fā)病,分生孢子借雨水傳播進行再侵染,除為害豌豆外,還可侵染蠶豆和菜豆。
①為害部位及癥狀主要為害葉、莖及莢。葉片染病呈不規(guī)則的淡紫色小點,高溫高濕條件下,病斑迅速擴展,布滿整個葉片,后病葉變黃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規(guī)則輪紋斑(圖3),中央壞死處產生黑色小點。葉柄及莖染病不形成輪紋,后病斑中央凹陷。病菌可從莢果侵入種子內部。
②病原Mycosphaerella pinodes,稱豌豆小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③發(fā)病規(guī)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種子上越冬,翌年播種帶病的種子,出苗后即染病。生育中期病害發(fā)生最重,苗期次之。播種過早或遭受低溫冷害襲擊、菜地土壤黏重、濕度過大、氮肥過多或植株生長過旺易發(fā)病。
①為害部位及癥狀又稱豌豆基腐病,主要發(fā)生在幼苗期。種子染病引起爛種,幼苗莖基部或根頸部變?yōu)楹稚良t褐色橢圓形或長條形病斑,后病部逐漸凹陷收縮或龜裂,致幼苗生長緩慢,折斷倒伏,并枯死,濕度大時長出淺褐色蛛絲狀霉層。
②病原Rhizoctonia solaniKuhn,稱立枯絲核菌AG-4菌融合群,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③發(fā)病規(guī)律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菌絲能直接侵入寄主,通過水流、農具傳播。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溫濕度過高或反季節(jié)栽培極易誘發(fā)病害,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該病除為害豆類外,還可侵染瓜類、茄果類、白菜、油菜、甘藍等作物。
①為害部位及癥狀主要發(fā)生在豌豆生長后期,主要為害葉片和莖部。葉片染病初期在葉面或葉背產生細小圓形赤褐色腫斑,破裂后散出暗褐色粉末,后期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縱裂后露出黑色粉狀物。莖部染病后癥狀與葉片相似。
②病原Uromyces pisi(Pers) Schrot.,稱豌豆單胞銹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③發(fā)病規(guī)律病原是轉主寄生菌。以夏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氣流傳播,并完成侵染循環(huán)。一般在春、夏季節(jié)發(fā)病較重。低洼積水、土質黏重、生長茂密、通風較差的田塊或反季節(jié)栽培時發(fā)病較重。除為害豌豆外,還可侵染其他豆類。
①為害部位及癥狀幼苗至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以開花期染病多,主要為害根部或根莖部。病株下部葉片先發(fā)黃,逐漸向中上部發(fā)展,致全株變黃枯萎。主、側根最初淡褐色后變黑色,縱剖根部,維管束變褐或土紅色,根瘤和根毛明顯減少,輕則造成植株矮化、莖細、葉小或葉色淡綠,個別分枝呈萎蔫或枯萎狀,輕病株雖可開花結莢,但莢數大減或籽粒秕瘦;發(fā)病重的莖基部縊縮或凹陷變褐,呈細腰狀,病部皮層腐爛,開花后大量枯死,顆粒無收,致全田一片枯黃(圖4),是豌豆栽培區(qū)普遍發(fā)生的重要病害之一。
②病原Fusarium solani(Mattius)f.sp.pisi(Jones) Snyder et Hensen,豌豆腐皮鐮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③發(fā)病規(guī)律病原為土壤棲居菌,可由土壤、病殘體和種子傳播蔓延,由根部侵入。連作、干旱后降雨過多排水不暢可加重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
①為害部位及癥狀豌豆植株染病后,植株矮縮,新抽出的頂葉黃化、變小,質脆,葉腋抽出多個不定芽,呈叢枝現象。早期感病不結莢,重者植株枯死。
②病原Pea yellow-top virus,簡稱 PTV,豌豆黃頂病毒。
③發(fā)病規(guī)律病毒在活體寄主上越冬,借豆蚜傳染。蚜蟲在病株上吸食最短3 h,通過口針把病毒傳給健株,病毒在蚜蟲體內的潛育時間(含蚜蟲吸毒時間)最少8~12 h,帶毒蚜蟲在健株上取食時間最少達15 min才可傳毒,自此可傳毒5~9天,病毒在豌豆植株內潛育期為5~20天。病毒不經卵傳毒,子代不傳毒。潛育期長短與溫度關系密切,氣溫高,潛育期短,氣溫低,潛育期長。在毒源存在的條件下,利于蚜蟲繁殖活動的季節(jié)或生態(tài)環(huán)境利于發(fā)病。
①形態(tài)特征主要為害豌豆、豇豆、蠶豆等豆科作物,蚜蟲體小,分有翅蚜和無翅蚜2種類型,體色有綠色或黑色,刺吸式口器,腹部末端有尾片和一對腹管。
②發(fā)生為害特點及規(guī)律一年四季均發(fā)生為害,高溫干旱條件下繁殖快,以春季為害較重。群集寄主嫩葉背、嫩莖、嫩尖及花球部刺吸汁液,被吸食部位形成褪色斑點,造成葉片卷縮、變形,嚴重時植株萎蔫枯死。蚜蟲是病毒的傳播媒介,常造成豌豆病毒病的發(fā)生。
①形態(tài)特征1994年隨花卉進入云南昆明,是危險性特大的檢疫對象,現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為害豌豆、蠶豆、西芹、生菜、菠菜、油菜、馬鈴薯、菊花、香石竹等多種作物,形態(tài)特征與美洲斑潛蠅相似,成蟲灰黑色,體型較小,幼蟲體白色,后氣門突具6~9個氣孔,體段白色透明。
②發(fā)生為害特點及規(guī)律一年四季均為害,世代重疊,每年發(fā)生11~12代,每年 3~4月和10~11月是為害高峰,發(fā)生為害適溫22℃左右。主要以幼蟲為害。成蟲用產卵器把卵產在葉中,取食后葉片上形成許多白色的小斑點。卵孵化后的幼蟲在葉片上、下表皮之間潛食葉肉,嗜食中肋、中脈,食葉成透明空斑,沿葉脈形成潛道(圖5),還取食葉片下層的海綿組織,潛道(隧道)不完整,兩側有排列不整齊的黑色糞便,多個潛道連接形成大片褐腐區(qū),常造成幼苗或植株枯死,為害破壞性極大。
①形態(tài)特征為害豌豆的薊馬種類主要有西花薊馬(主要為害種,體色淡黃色至褐色)、花薊馬、煙薊馬、黃薊馬、端大薊馬、橫紋薊馬等,成蟲體小狹長,體長1.0~1.8 mm,屬小型昆蟲,具有隱蔽性。
②發(fā)生為害特點及規(guī)律成蟲在葉、花和果實的薄皮組織中產卵,成蟲、若蟲群集在豌豆嫩梢、嫩葉、花和果實上為害,以銼吸式口器穿刺、銼傷這些組織,吸食汁液,被害處有齒痕或白色斑點,嚴重影響豌豆產品品質。幼嫩心葉受害后,葉片變細長,皺縮不開,形成“兔耳狀”。受害輕的影響生長、開花和受精,重的植株生長停滯,矮小黃弱。花受害后,花朵不孕或不結實。
①形態(tài)特征主要為害豌豆、豇豆、蠶豆、辣椒、番茄、玉米、煙草等多種作物,主要以幼蟲為害。幾種蟲害?;旌习l(fā)生。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圖6)、銀紋夜蛾及煙青蟲老熟幼蟲體長分別為22、38~50、30、30~40 mm。
②發(fā)生為害特點及規(guī)律幼蟲食葉為主,并咬食嫩莖、葉柄、花蕾及豆莢,大發(fā)生時常把葉片和嫩莖吃光,造成嚴重損失。高溫高濕及干旱季節(jié)極易發(fā)生,成蟲對黑光燈趨性強,幼蟲有假死性,老齡幼蟲有成群遷移、轉移為害的習性。
①形態(tài)特征老熟幼蟲體長37~47 mm,灰黑色,體表布滿大小不等的顆粒,具2條深褐色縱帶。
②發(fā)生為害特點及規(guī)律幼蟲為害,將幼苗近地面的莖部咬斷,造成植株死亡,缺苗斷壟,并毀種。一年四季均可為害。成蟲對黑光燈和糖醋液趨性較強,產卵于矮小雜草上。幼蟲3齡前為害不大,3齡后白天潛伏在表土中,夜間出來為害。老熟幼蟲有假死習性,受驚縮成環(huán)形,喜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低洼內澇、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區(qū),以及土質疏松、砂性土壤、黏土壤的地塊適于小地老虎發(fā)生。
①農業(yè)防治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實行非豆科作物輪作,破壞病菌侵染優(yōu)勢,避免連作;播種無病種子,溫湯浸種或藥劑拌種,用種子質量0.2%~0.3%的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或者用種子量0.2%的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拌種;合理密植,清溝排漬,增強植株間通透性,并及時除田間雜草;科學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發(fā)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后用藥(特別是土傳病害立枯病、根腐病,應及時灌根);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枯枝病葉進行焚燒深埋處理。
②藥劑防治目前,在防治豌豆病蟲害過程中,化學農藥仍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因此提倡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是保障豌豆產品質量安全的必要手段。根據防治對象不同,選擇不同的農藥種類和劑型。在病蟲害發(fā)生初期,適時科學、合理使用,既能控制病蟲為害,又能減少環(huán)境污染,選用高效、對路的農藥以及采取正確的施藥方法,是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關鍵。
a.豌豆白粉病。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30%特富靈(氟菌唑)可濕性粉劑1 200~1 4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 2 500~3 000倍液、75%十三嗎啉乳油6 000~8 0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乳油4 000~6 000倍液、25%烯唑醇乳油1 500倍液或50%翠貝(醚菌酯)干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交替防治,噴霧7~10天1次,防治2~3次。
b.豌豆褐斑病和褐紋病。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大生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0%世高(苯醚甲環(huán)唑)可分散粒劑3 000倍液、40%福星乳油4 000倍液、40%信生(腈菌唑)乳油6 000倍液交替噴霧,7~10天一次,防治2~3次。
c.豌豆立枯病和根腐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30%噁霉靈水劑 1 000倍液或25.9%抗枯靈水劑500~600倍液灌根,防治1~2次。
d.豌豆銹病。用30%特富靈(氟菌唑)可濕性粉劑1 200~1 400倍液、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 200倍液、43%好力克(戊唑醇)懸浮劑 5 000~6 000倍液、25%敵力脫(丙環(huán)唑)乳油1 400~1 6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 000~6 000倍液交替噴霧,7~10天一次,防治2~3次。
e.豌豆黃頂病。預防為主,防好蚜蟲。發(fā)病初期交替噴灑葉面肥1.8%愛多收 (主要成分為鄰硝基苯酚鈉、對硝基苯酚鈉和5-硝基鄰甲氧基苯酚鈉)可濕性粉劑6 000倍液+2%施特靈(氨基寡糖素)水劑1 000~1 500倍液、1%寧南霉素水劑400~600倍液、20%病毒速殺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等抗病毒藥劑,隔10天1次,連續(xù)防治3~4次。
①農業(yè)防治因地制宜選用抗蟲品種;合理布局,實行輪作,適當疏植,增加田間通透性;冬季翻挖、曬地,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受害葉片,減少蟲源,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作物殘體集中焚燒深埋;發(fā)現中心蟲株(蚜蟲),及時拔除;夜蛾科的害蟲可人工捕殺幼蟲。
②物理防治田間設置黑光燈誘殺夜蛾類和小地老虎成蟲;針對南美斑潛蠅成蟲趨黃性,采用黃卡滅蠅紙誘殺成蟲,一般設置15個點/667 m2,每點一卡,7~10天更換一次;科學合理保護斑潛蠅天敵姬小蜂、潛蠅繭蜂、反顎繭蜂,這3種寄生蜂對斑潛蠅寄生率較高,可抑制卵及幼蟲孵化為害;對作物苗期發(fā)生薊馬的田塊,用黃或藍的粘蟲紙誘蟲,每667 m2用30~50張,粘蟲紙與植株生長點等高為宜;合理保護薊馬天敵小花蝽。
③藥劑防治a.豆蚜。發(fā)生初期及時用藥,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20%莫比朗(啶蟲脒)可溶性粉劑2 000倍液或1.2%苦參堿·煙堿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交替使用。
b.南美斑潛蠅。科學用藥,一般在受害作物葉片有幼蟲3~5頭時,蟲道很小時 (即幼蟲2齡前)用藥,防治效果較佳,用98%殺螟丹原粉1 5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2 500~3 000倍液、50%滅蠅胺可溶性粉劑5 000倍液等交替噴霧防治,重防苗期。
c.薊馬。關鍵掌握防治時期,一般發(fā)生初期用0.3%印楝素乳油400~600倍液、0.1%苦參堿懸浮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前作重發(fā)生地使用辛硫磷、敵敵畏處理土壤并覆膜2天;還可用2.5%多殺霉素懸浮劑1 000倍液、10%吡蟲啉可溶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氟蟲腈乳油1 000~1 500倍液、18%殺蟲雙水劑200倍液、40%樂果乳油1 200倍液等交替噴霧防治,成苗期至初花期為最佳施藥時期;也可用25%殺蟲雙水劑500 mL配制20 kg毒土,在苗期和初花期撒于根際周圍土表防治落地若蟲。
d.夜蛾科的甜菜夜蛾、斜紋夜蛾、銀紋夜蛾及煙草蟲:科學用藥掌握在幼蟲3齡前,24%甲氧蟲酰肼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5%啶蟲隆乳油800~1 600倍液、5%氟蟲脲乳油1 600~2 000倍液、10%蟲螨腈懸浮劑900~1 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 倍液、15%茚蟲威懸浮劑 3 500~5 000倍液、5%虱螨脲乳油1 100~1 500倍液交替使用。新藥劑與常規(guī)藥劑適當輪用,抓住幼蟲低齡期用藥。幼蟲進入3齡后或蟲口密度高時,應使用除盡或改進型的菊酯類藥劑。防治時間選在傍晚,效果好,每10天一次。
e.小地老虎。毒餌誘殺幼蟲,一般使用麥麩等炒香餌料4~5 kg/667 m2+90%敵百蟲30倍液150 mL+適量水拌勻,于傍晚撒于田間地面上。針對小地老虎1~3齡的為害習性,用90%敵百蟲原粉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在發(fā)生初期噴濕作物根基部周圍土表,傍晚施藥更佳。
最后要注意: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減少病蟲的抗藥性,可取得較好效果。不同類型農藥應交替使用,一季作物中同一類藥劑藥劑使用不得超過3次。應使用安全、高效、低毒的農藥和生物農藥,杜絕豌豆產品農藥殘留超標。
參與文獻
[1]呂佩珂.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續(xù)集.2版[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0.
[2]侯明生,黃俊斌.農業(yè)植物病理學[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
[3]華南農學院主編.農業(yè)昆蟲學[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1.
[4]高希武,郭艷春,王恒亮,等.新編實用農藥手冊[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