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新
腸道菌群,是植在人體腸道內并長期與人體相互依存的細菌群,數(shù)量達100萬億之多,包括40多個菌屬,400~500種菌種,重量相當于人的肝臟,占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糞便的1/3到2/5。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的貢獻可不小。
1.幫助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yǎng)。包括蛋白質、糖、脂肪、鐵、鈣及維生素D,合成維生素B、C、K、煙酸和葉酸等,維持正常的腸道運動。
2.促進機體免疫。由雙歧桿菌、乳桿菌等組成的膜菌群,通過占位保護、產生細菌素、有機酸、過氧化氫等物質,阻擋或抑制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襲腸黏膜,起到了非特異性免疫效果。腸道菌群作為抗原,可刺激和促進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其功能的成熟,使機體獲得對許多致病菌及其毒素的抵抗能力,發(fā)揮了特異性免疫功效。
3.抑制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在菌群平衡的情況下,雙歧桿菌等有益菌能將亞硝酸胺降解為亞硝酸鹽與胺,起到抑癌作用。而大腸桿菌、梭狀芽胞桿菌、腸球菌、擬桿菌等能促使食物中的亞硝酸鹽與胺結合成具有較強致癌作用的亞硝酸胺。所以,腸道菌群是促癌還是抑癌,關鍵取決于哪些菌群占優(yōu)勢。健康狀態(tài)下抑癌的菌群占優(yōu)勢,所以發(fā)揮的是抑癌作用。
4.減少膽固醇的吸收。此外,在菌群平衡情況下,可降低血液中內毒素的濃度,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腸道內,各種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形成了一種生態(tài)平衡。但一旦機體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敏感腸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細菌乘機繁殖,就會引起菌群失調。
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的機體內部原因主要有:急慢性疾?。ㄈ缥杆崛狈ΠY、慢性腎炎、肝硬化等)、手術(如腸切除、吻合等)、應用免疫抑制劑、放化療等。外界影響主要有:外襲菌大量侵入和抗生素的使用。
抗菌藥物的使用是菌群失調的重要誘因之一,抗菌藥物在抑制或殺死致病菌的同時,也常同時損傷正常的腸道菌群,造成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調。特別要注意,長期口服廣譜抗生素更易引起菌群失調。
菌群失調的誘因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由幾個誘因同時作用引起。比如,同時存在中風、肺炎的基礎上,又大量使用抗生素,很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失調的治療需采取去除病因和給予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的綜合措施。
尋找并去除誘因:對于特異性病原如志賀菌引起的慢性菌痢,真菌引起的腸炎,艱難梭狀芽孢桿菌引起的假膜性腸炎等,需要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治療;如果有難以去除的誘因,如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劑,腫瘤病人放療等,應加強扶正治療。
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因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要在嚴密觀察下停用廣譜抗生素或改用窄譜的敏感抗生素。
改善病人全身狀況:全身情況的改善與腸道菌群的自身調整有著密切的關系,注意通過各種治療改善病人的全身狀況。
調整飲食:飲食應注意吃些新鮮易消化的食物,一次進食量不宜過多,保證足夠的維生素。對腐敗性腹瀉,可采用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蛋白飲食;對發(fā)酵性腹瀉應采用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服用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目的是提髙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菌的含量,恢復腸菌群的平衡。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又確有感染的患者,應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適應癥,作藥物敏感試驗,有針對性地選擇最敏感的窄譜抗生素治療,并盡量腸道外給藥,且用量不宜過大,療程不宜過長,應杜絕無理由地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老人、嬰幼兒及病后體弱者在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的同時,可以配合使用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和適量補充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