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南
被奉為日本煎茶道始祖的“賣茶翁”高游外(1675—1763),原名柴山元昭,肥前國(今佐賀縣)人。11歲入當?shù)攸S檗宗寺院龍津寺學禪,經過40多年的禪僧歷練,57歲時放棄了接任龍津寺住持的機會,來到京都,以賣茶為生,人稱“賣茶翁”。68歲時還俗,改名為“高游外”。賣茶翁詩偈集《賣茶翁偈語》(1763)中有一首題為《試越溪新茶》的漢詩,詠茶說禪,堪稱日本茶禪詩的佳作。
據(jù)Normam A. Wadlle著《賣茶翁的生涯》所載漢詩《試越溪新茶》墨跡可知,該詩署名為“賣茶翁元昭”,這是賣茶翁到京都后較早時期使用的名號,因此人們推定該詩大約作于賣茶翁60歲左右,即1735年前后。全詩抄錄如下——
試越溪新茶
故人奚自仙芽贈, 道是越溪第一春。 開封色香浮滿座, 旗槍極品可為珍。
汲來鴨綠河源水, 瓦鼎老湯好嘗新。 一啜方知奇絕味, 口甘氣潔爽精神。
莊周何暇化蝴蝶, 胸宇灑然域外人。 笑我枯腸無只字, 別傳妙旨自天真。
由來久貧忍饑渴, 收得厚頒潤吻唇。 以酪為奴甘露液, 清風兩腋最超倫。
盧公七碗不消吃, 趙老一甌宜接賓。 誰是個中知味者, 知音本自絕疏親。
酒偏養(yǎng)氣功如勇, 茶只清心德似仁。 縱使勇功施四海, 爭如仁德保黎民。
越溪最勝色香味, 只此色香名六塵。 即此六塵了真味, 色聲香味凈法身。
詩中首先描繪了收到昔日故友饋贈的越溪春茶,急忙打來鴨河之水,用瓦鼎煮水沏茶的情景。鴨河,今作“鴨川”,是京都市內的一條河流,兩岸綠樹成蔭,是賣茶翁賣茶的去處。2013年,為紀念賣茶翁250周年忌辰,全日本煎茶道聯(lián)盟在鴨川的北大路橋堍建立了一塊賣茶翁詩碑,鐫刻其作《游鴨河煮茶》全文,以彰顯賣茶翁的茶禪精神。
詩中對“奇絕”的越溪茶贊不絕口,認為越溪茶是茶中極品,色、香、味首屈一指,堪稱茶中 “最勝”。“旗槍極品可為珍”一句告訴我們,詩中的“越溪茶”是我國明代開始流行起來的“瀹出茶”,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沖泡茶,應該不是日本所產。因為在1738年,日本宇治的制茶家永谷宗圓才研發(fā)了摘取“一芯二葉”的蒸青綠茶(日本茶界稱之為“青制煎茶”),可以用茶壺沖泡而飲;在此之前,日本生產的散茶都是將茶葉放在茶釜等器具里煮開以后才能飲用的“煮出茶”。而賣茶翁在“寬保壬戌”年(1742)孟夏拜訪了永谷宗圓,才在宗圓家“初試美麗清香之極品”。也就是說,賣茶翁直到1742年才第一次喝到可以“不以火煮”,“入茶于碗,瀉熟燙而吃”的日本制“旗槍”茶。可見,作于1735年前后的《試越溪新茶》所贊美的“越溪茶”不可能是日本所產。
在極口稱贊了越溪茶的色、香、味之后,賣茶翁模仿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稱《七碗茶歌》的手法,抒發(fā)了飲茶后的感受。“一啜方知奇絕味,口甘氣潔爽精神”,越溪新茶美妙的口感,令人口中回甘,神清氣爽。于是乎浮想聯(lián)翩——莊周化蝶、茶為酪奴、七碗茶詩、趙州吃茶、茶酒之爭——中國茶禪文化的典故信手拈來,反映了賣茶翁對中國茶禪文化的精深造詣。
作為黃檗宗禪僧,賣茶翁對中國“瀹出茶”有過多次的體驗。我們知道,中國的“散茶瀹飲法”是隱元隆琦禪師1654年東渡時傳入日本的。1688年,賣茶翁13歲時,曾隨師父化霖禪師赴京都宇治萬福寺參見過第四代住持獨湛禪師,想必在寺內是喝過“不以火煮”的中國茶的。他自己也在《梅山種茶譜略》中回憶說:“予僮僧時,侍師至長崎。唐僧某公,接待甚厚,勸武夷茶”,可見,賣茶翁年少時曾在長崎品嘗過中國的武夷茶。另據(jù)福山朝丸《賣茶翁年譜》記載,元昭33歲時,“偶至長崎,觀清人煮茶,學有所得”。中國“瀹出茶”給青年禪僧留下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深刻的。也許是“越溪茶”美妙絕倫的色、香、味喚起了他年輕時品嘗中國茶的記憶,賣茶翁才如此頻頻用典,以抒發(fā)自己的中國文化情結的。
詩中典故源于《七碗茶歌》者尤多?!靶ξ铱菽c無只字”“收得厚頒潤吻唇”“清風兩腋最超倫”“盧公七碗不消吃”分別化用《七碗茶歌》中“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一碗喉吻潤”“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等詩句。陸羽和盧仝,是賣茶翁最為敬重的中國茶人,他曾說:“夫茶自神農以來,其來尚也。至于唐,陸羽著經,盧仝作歌,茶事布于海內。爾來風騷之士,或賦詩造譜,無不賞茶?!闭J為文人墨客之所以愛茶有加,甚至“賦詩造譜”謳歌飲茶,均是因為有了陸羽《茶經》和盧仝《茶歌》的緣故。他把盧、陸茶風看作文人清風茶的源頭,自稱“盧仝正流”,認為自己才是盧仝清風茶的正統(tǒng)繼承者。現(xiàn)存賣茶翁詩偈中可找到許多跟盧仝和 《七碗茶歌》相關的詩句。
《試越溪新茶》詩中完全沒有涉及日本禪茶文化的典故,這也從一個側面為“越溪茶”并非日本所產的觀點提供了依據(jù)。
賣茶翁在詩中提出了一個疑問——“誰是個中知味者”?所謂“茶味”,有物質和精神兩種屬性。其物質屬性毋庸贅言。精神方面,小而言之,可靜心斂情,修身養(yǎng)性;大而言之,“茶只清新德似仁”,可保黎民平安,社會和諧。在茶酒之于人類利弊的問題上,賣茶翁旗幟鮮明,公然為茶站隊:“縱使功勇施四海,爭如仁德保黎民”,這與作為禪僧的賣茶翁的立場、價值觀是一致的。
這個疑問還給當時的日本茶禪界敲響了警鐘,其潛臺詞是對當時日本茶禪界無人真正懂得“茶味”的慨嘆。我們知道,千利休以后,日本茶道逐漸陷入了追求刻板程式和攀比名貴茶器的泥潭。賣茶翁曾指出:“今時游蕩之僧,漫效茶事而逐世塵,以見古人,霄壤之隔也”,認為那些為追逐世俗名利而濫行茶事的“游蕩之僧”跟“古人”是有天壤之別的,“游蕩之僧”們只追求物質的“茶味”,不理解精神的“茶味”,不是真正懂“茶味”的人。
那么,真正的“茶味”是什么呢?武野紹鷗詩曰:“料知茶味同禪味”,對于修禪習茶者而言,茶味即禪味,茶禪同一味,禪味才是真正的茶味。在賣茶翁心目中,只有陸羽、盧仝和趙州才是真正“ 懂茶德“”知茶味”的古人。這一共識早在室町時代初期就已形成?!顿u茶口占十二首之三》的“頻喚吃茶效趙州”句,表達了賣茶翁力求參透趙州吃茶禪意的決心。為糾正茶禪界頹廢而奢靡的不良之風,他積極提倡陸羽的精行儉德、盧仝的七碗清風、趙州的吃茶禪味,力圖重振盧、陸茶風,回歸茶禪精神。他在京都建“通仙”茶亭,掛“清風”茶旗,肩挑“仙窠”茶擔,游走大街小巷,隨處鬻茶說禪,教化民眾。他不羨富貴,不圖安逸,身體力行,終生求道的高風亮節(jié)至今受人敬仰?,F(xiàn)在,除1月、5月、8月和11月以外,其他月份的16日均有煎茶道流派在萬福寺境內的賣茶堂舉行祭奠賣茶翁的活動。
最后,《試越溪新茶》詩再次夸贊:“越溪最勝色香味”,指出越溪茶在物質屬性上的優(yōu)勢。然后便借題發(fā)揮,“只此色香名六塵”句把茶物質上的色香味和佛教的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聯(lián)系起來;“即此六塵了真味”句表達了希望人們通過“六塵”感官了解茶的“真味”,達到“耳根透徹大圓通”的禪悟?!吧曄阄秲舴ㄉ怼眲t強調茶的修為功能,茶能洗凈人心的塵埃。
賣茶翁“從來孤貧,無地無錐”,過著“賣茶聊博飯”“饑飽任天然”的貧苦生活,卻常?!翱皣@時人論色香”,對過于追求物質享受的世風心懷憂慮,希望“一啜為君洗心腑”。賣茶翁一生沒有催人淚下的事跡,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卻有著“要遣人醒塵世眠”“洗盡人間胸里?!钡膫ゴ蟊ж?,他是“茶禪一味”的終生踐行者,也是社會民眾的教化者。今天,我們重讀賣茶翁《試越溪新茶》,理解其詠茶說禪用意和茶禪人生,弘揚茶禪文化,為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fā)揮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