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昊
[摘要]文章借助于克魯格曼的技術差距國際貿易模型,對于不同技術水平的國家在制造業(yè)產品利益分配方面呈現出來的變化進行研究,深入分析我國和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在進行合作時于利益方面表現出來的動態(tài)改變。評析中國應如何避免其自身利益在國際制造業(yè)產品出口中遭受損失。
[關鍵詞]技術差距理論;制造業(yè);出口;亞太經合組織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8088
1傳統(tǒng)技術差距理論
技術差距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在1961年首次提出,該理論認為,新產品總是在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最早產生和進入世界市場。這個時候,盡管其他國家想要模仿新產品,但這些國家和先發(fā)國家在技術方面還存有較大差距,因此只有在經過一定時間之后才能完成模仿、實現替代。
2引入比較優(yōu)勢的技術差距國際貿易模型分析
基于傳統(tǒng)的技術差距理論,筆者將李嘉圖模型以一種新的方式引入,建立一個技術對貿易作用的模型,進行具體分析。
21建立假設
假設條件:
(1)只有一個生產要素勞動力,僅由要素稟賦和技術水平決定比較優(yōu)勢,a1(z)為在國家1生產產品(z)的單位勞動力需要量;
(2)根據技術能力狀況國家可以分為相應的等級;
(3)行業(yè)也能夠以等級來劃分。
由此派生出以下推斷:
(1)國家的等級狀況和工資狀況相聯系,國家等級的進步和工資率的提升成正比;
(2)任意國家生產出來的產品比低等級國家生產出來的產品水平更高,但是和高等級國家的產品相比水平較低。
22建立模型
221均衡狀態(tài)
任取兩個表現出相同科布-道格拉斯偏好的國家,存在通過指數(z)來反映的依據技術的密集程度排序的產品序列,那么國家1的生產優(yōu)勢可以通過以下公式來體現:
A(z)=a2(z)a1(z)
且A(z)隨時間上升。存在邊際產品(z′),其生產成本在兩國相同,那么相對工資與A′(z)兩者之間的關系是:
W=W1W2=A(z′)(1)
針對z
根據科布-道格拉斯偏好,用S表示花費在國家2產品上的收入份額,可得:
S=S(z′)
L1和L2分別代表兩個國家在供需平衡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下的勞動力,則有:
W1L1S(z′)=W2L2[1-S(z′)]
變形得:
W=W1W2=L2(1-S)L1S=L2[1-S(z′)]L1S(z′)(2)
合并式(1)、式(2),即可以得到圖1,橫坐標代表的是邊際產品指數,縱坐標代表的是相對工資;國際收支均衡要求國家2制造業(yè)產品因為技術水平提高所產生效應被國家1相對工資較低的優(yōu)勢抵消。
222技術差距擴大
在圖2中, 橫坐標為生產率優(yōu)勢的百分比, 縱坐標表示的則是相對工資的對數。OA代表的是原來的技術能力,OA′則代表國家1因為技術能力的進步所造成的生產率水平的進步,因為產品的技術密集程度與其生產率提升程度必然具有線性相關關系,所以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移動并非平行移動,新的斜線必然性如OA。
由此,先發(fā)國家1獲利,它的以其本國產品所表示的實際工資由于生產率的提高而上升,而以其他國家產品表示的實際工資又因相對工資的上升而上升。
對于國家2表面不利,但存在改善的傾向,該國用其本國的產品來表示的勞動力沒有改變,而國家1的產品價格以國家2的勞動力來表示時表現出下降, 因此國家2的實際工資以其他國家的產品表示時呈上升態(tài)勢。
因此,先發(fā)國家的技術進步擴大了兩國技術差距 ,但仍對后發(fā)國家有利 。
223技術差距縮小
如果國家2在技術層面上取得了較大突破,那么其全制造業(yè)生產效率和產品檔次會顯著提升,在圖3中表示為由OA移動到O′A′。與上面同理,這種改變可行,價格差別縮小但低于原邊際產品生產率提高的程度 ,因而國家2提高了其所生產的產品檔次,獲利。
出于更為具體的了解國家1實際收入的改變的目的,我們再引入一組產品來反映發(fā)達國家的工資狀況:(1)原本由國家1生產出口的產品未發(fā)生移動,表示的實際工資不變;(2)跨國產品由之前的國家1生產改為國家2生產,產品價格通過勞動力來表示下降,YZ到O′A′的實際距離體現了實際工資的提升部分;(3)一直交由國家2生產的產品,因為國家1相對工資的下降造成漲價,圖3中以XY的平行下移體現。
所以,當技術差距很小時,技術差距的進一步縮小會使得先發(fā)國家的利益受損。
3中國對亞太經合組織制造業(yè)產品出口現實情況分析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作為亞太地區(qū)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現有21個成員國,其中既有像美國、新加坡這樣高水平的發(fā)達國家,又有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之類的欠發(fā)達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與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家的國家間貿易合作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分別基于先發(fā)角度和后發(fā)角度的雙向技術差距。
通過之前的分析,筆者得出先發(fā)國家能夠借助于技術進步所取得的優(yōu)勢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并提升自身以及合作國雙方的貿易收入??墒呛蟀l(fā)國家在技術方面的不斷進步會造成技術差距的縮小,從而減少先發(fā)國家在貿易中獲利,從而不利于先發(fā)國家。
因此,為保持和推動中國對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制造業(yè)產品出口貿易的良好發(fā)展局面,中國必須與后發(fā)國家間保持一定的技術領先。對于諸如越南、菲律賓這類欠發(fā)達國家,中國可以對這些國家進行一定的資助和技術轉移,對雙方制造業(yè)產品貿易給予一定的刺激。但是由于這種技術差距所具有的潛在被追趕的可能性,伴隨著這些后發(fā)成員國的發(fā)展,中國利益必將被不斷壓縮,故而如果中國想要繼續(xù)保持在制造業(yè)產品出口方面的優(yōu)勢地位,就必須持續(xù)發(fā)展自身的技術水平,始終與后發(fā)國家之間保持一個良好穩(wěn)定的模仿時滯,從而實現中國制造業(yè)產品出口的又好又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的國際貿易新理論 [M].黃勝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 金澤虎國際貿易學 [M].2版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