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雯
第一次上婆婆家吃飯,我被考的不是廚藝,而是會不會吃。那時(shí),婆婆端上一條剛蒸好的鱖魚,香味四溢。我正等著長輩們先動筷子。誰知,婆婆笑著對我說:“來,你先吃,看你先吃魚身上的哪個(gè)部分?!蔽彝妻o不過,只得小心地伸出筷子,夾了點(diǎn)魚肚皮上的肉到碗里。婆婆笑瞇了眼,夾了塊魚鰓下的肉給我,說:“給,這塊肉好吃?!?/p>
后來,我才知道,那塊魚肉叫“月牙肉”,在魚鰓下側(cè),骨縫之間。月牙肉滑嫩而無腥氣,是魚全身最好吃的地方,在公認(rèn)的四大美味——走獸蹄上筋、飛禽掌中寶、游魚月牙肉、甲魚裙邊料中,位列第三。
會吃的人大多能辨百味。據(jù)《晉書》記載:會稽王司馬道子為苻朗設(shè)盛宴,吃完后,問他味道如何。苻朗回答說:“都好,惟鹽味小生耳?!焙髞韱枏N子,果然如他所說,鹽味略生。他吃鵝肉,甚至能知道這塊鵝肉原來長的是白羽毛還是黑羽毛。人們不信,記而試之,竟無毫厘之差。成語“苻朗皁白”,說的就是這個(gè)故事。
這等“刁鉆”的舌頭可不是人人都有。清代美食家袁枚就很接地氣,他愛吃會吃,尤其喜歡吃豆腐。杭州有位名士請他吃飯,酒席上有道菜,名為“芙蓉豆腐”,是用豆腐與芙蓉花共同烹制而成。豆腐清白如雪,嫩如凝脂,芙蓉花艷似云霞,兩者相配,味道極為鮮美。袁枚驚嘆不已,急忙請教做法。主人笑道:“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你若肯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訴你。”袁枚居然真向豆腐三鞠躬,遂得償所愿。難怪,他在著作《隨園食單》中能記錄326種菜肴和點(diǎn)心,甚至對上菜之法都有論述,認(rèn)為應(yīng)“鹽者宜先,淡者宜后;濃者宜先,薄者宜后;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后”。細(xì)想想,現(xiàn)代酒席的上菜順序,不就大多遵守這個(gè)規(guī)則嗎?
如今的人們,口味愈發(fā)刁鉆。有愛吃八寶飯中間那點(diǎn)豆沙餡、蓮蓉餡月餅表面那層餅皮的,有愛喝涼拌西紅柿的糖水、糖醋排骨的醋汁的,有愛吃剛炸好還沾著細(xì)鹽、有著酥脆外皮的薯?xiàng)l的,也有愛吃甜筒冰激凌那最后一口的……但無論愛吃什么,都是熱熱鬧鬧愛生活的人品嘗到的甜蜜滋味。
“吃貨”當(dāng)?shù)?,春色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