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加強人格權立法 保障人民美好生活

2018-03-18 17:09:23
關鍵詞:人格權民法民法典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初心,也是我們進入新時代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chǎn)權、人格權”,“人格權”一詞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這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黨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貫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既是對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不懈追求,也是實現(xiàn)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舉措。因此,當前的民法典編纂工作應當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指南,全面正確地理解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格權保護的精神,深刻領會十九大報告首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人格權保護的重要意義。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好我國民法典編纂的正確方向。

一、保護人格權是實現(xiàn)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保障

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人的地位是最高的。馬克思主義倡導人的解放,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jīng)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深刻分析我國經(jīng)濟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經(jīng)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發(fā)展,我國持續(xù)穩(wěn)定地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我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強國,人民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總體上實現(xiàn)了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廣大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必然日益增長,尤其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強烈。*張文顯:《法治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中國法學》2014年第4期,第10頁。在基本溫飽得到解決之后,人民群眾就會有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追求,就希望過上更有尊嚴、更體面的生活。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還尚未滿足時,對隱私等精神性人格權的訴求會相對較少,而當人的生存需要基本滿足之后,對文化和精神的需要將越來越強烈。*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成明編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52-61頁。馬斯洛把這種心理需要歸納為自尊需要。*馬斯洛:《動機與人格》,馬良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51-52頁。正因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民生部分提出了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并且特別強調了對人格權的保護。這實際上就是將人格權的保護作為保障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突出了人格權保護的重要價值。

人格權制度的基本價值就是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人格尊嚴是指每個人作為“人”所應有的社會地位,以及應受到的他人和社會的最基本尊重?!叭说淖饑勒侨祟悜獙崿F(xiàn)的目的,人權只不過是為了實現(xiàn)、保護人的尊嚴而想出來的一個手段而已”。*真田芳憲:《人的尊嚴與人權》,鮑榮振譯,《外國法譯評》1993年第2期,第79頁。人格尊嚴是各項具體人格權的價值基礎,具體人格權的規(guī)則設計應當以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為根本目的。例如,物質性人格權是為了維護自然人生理上的存在,精神性人格權則彰顯自然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美國學者惠特曼(Whitman)認為,整個歐洲的隱私概念都是奠基于人格尊嚴之上的,隱私既是人格尊嚴的具體展開,也是以維護人格尊嚴為目的的。*James Q. Whitman, “The Two Western Cultures of Privacy: Dignity versus Liberty,” Faculty Scholarship Series,p.649,http:∥digitalcommons.law.yale.edu/fss_papers/649.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個人私人生活安寧、私密空間、個人信息的自主決定等的保護日益強化,其背后實際上都彰顯了人格尊嚴的理念。人格尊嚴還是一般人格權的內容。我國《民法總則》第109條規(guī)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边@就需要借助人格尊嚴保護規(guī)則彌補既有具體人格權規(guī)則的不足。實踐中,許多損害公民人格尊嚴的行為,如就業(yè)歧視、性別歧視、性騷擾等,都難以通過現(xiàn)有的具體人格權予以保護,當出現(xiàn)這些新類型的案件時,首先要用是否侵害人格尊嚴作為評價標準,如果構成對個人人格尊嚴的侵害,則需要通過《民法總則》一般人格權的條款,實現(xiàn)對各項人格權益的兜底保護。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為人民謀幸福,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體面更有尊嚴,這就必須要強化人格權的保護。結合十九大報告的相關內容可以看出,保護人格權正是實現(xiàn)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保障。十九大報告提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而唯有保護公民的三項重要權利,才能使人民真正地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故此,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出保護人格權,這不僅僅只是提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其目的在于通過更好地保障私權來實現(xiàn)為人民謀幸福這一真切的內容。雖然人格權可以包括在人身權之中,但十九大報告將其單列出來,其意義就在于凸顯人格權的重要性,指出未來制度發(fā)展的方向,要通過立法、司法和執(zhí)法貫徹黨中央的這一指示精神。*其實黨的一些文件也采用過類似的做法,例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nóng)村改革加快推進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賦予農(nóng)民對承包地承包經(jīng)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保障農(nóng)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nóng)村宅基地制度,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wěn)妥推進農(nóng)民住房財產(chǎn)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nóng)民增加財產(chǎn)性收入渠道?!眹栏竦卣f,抵押也屬于擔保的一種,這兩個文件將抵押單獨提出,恰恰是為了特別強調農(nóng)民住房財產(chǎn)權抵押改革的必要性,指明了未來制度發(fā)展的方向。十九大報告通過后,新華時評曾指出:“人格權關乎每個人的尊嚴,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民事權利。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其與人身權、財產(chǎn)權并列,表明我國將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了新高度,是對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人格尊嚴等精神層面需求的積極回應?!?劉懷丕:《保護人格權彰顯人民至上執(zhí)政理念》,《新華每日電訊》2017年11月13日,第3版。正是因為保護人格權是實現(xiàn)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保障,所以保護人格權并不僅僅是編纂民法典的任務,也是立法機關、執(zhí)法機關、司法機關應盡的政治責任。

人格權法是最直接和最全面保護人的尊嚴的法律,人格權制度也是民法中最新和最富有時代氣息的領域。著名的史學家許倬云曾言:中國社會發(fā)展到今天,最需要的是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就要加強對人的尊嚴的保護,不能為了吃飽飯而不要尊嚴,而在能夠吃飽飯之后,更應當注重對尊嚴的保護。*許倬云:《現(xiàn)代文明的成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頁。中國夢也是個人尊嚴夢,是對人民有尊嚴生活的期許。因此,只有通過人格權的獨立成編來進一步全面規(guī)定和保護人格權,才能夠落實十九大精神,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保護人格權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

人民中心論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體現(xiàn)。人民中心論也是對人民主權學說的發(fā)展,人民主權原則最初是由盧梭提出的,后來被美國制憲主義者發(fā)展為民有、民治、民享的理論。*陳永鴻:《人民主權理論的演進及其啟示》,《武漢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第257-260頁。盧梭認為,人民不僅是而且應該永遠是事實上的主權者,為了維護人民的主權地位,盧梭要求:主權不可轉讓,不可分割,不可被代表。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曾經(jīng)成為法國大革命的重要理論依據(jù),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陳端洪:《人民主權的觀念結構 重讀盧梭〈社會契約論〉》,《中外法學》2007年第3期,第284-288頁。應當看到,人民中心論其實也包含了人民主權的思想,強調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歸屬于人民。但其與人民主權學說也存在差異,也就是說,人民主權學說強調一切權力歸屬于人民,每個人的幸??孔约旱呐?,國家只是提供安全保障。而人民中心論則不僅僅強調國家主權在民,而且強調國家治理以每個人的福祉最大化為根本目的,把人民的幸福作為執(zhí)政追求的目的。

強化人格權保護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舉措,其重要目的就在于使人民群眾有幸福感和獲得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一直缺乏尊重和保護個人人格尊嚴的傳統(tǒng)。儒家學說雖然提出了民本主義,但并未提出民權思想,忽視了對個體權利的保護。*夏勇:《民本與民權——中國權利話語的歷史基礎》,《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第8頁。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存在刑訊逼供、游街示眾等傳統(tǒng),*楊鴻雁:《中國古代恥辱刑考略》,《法學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7頁。這種思想至今仍然產(chǎn)生著影響,尚未徹底根除。1986年的《民法通則》首次專章規(guī)定各項民事權利,并用九個條款規(guī)定了人身權(主要是人格權),這是我國私權保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大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法治的進步。但因為《民法通則》立法年代較早,上述內容已不足以應對新時代保護人格權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認真總結《民法通則》與司法實踐對人格權保護的成功經(jīng)驗,進一步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群眾面臨解決溫飽的難題,圍繞人民群眾的這一需求,我們聚精會神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jīng)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進入新時代后,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內容日益廣泛,人民群眾對有尊嚴、有體面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強化人格權保護,正是回應人民群眾這一時代需求的體現(xiàn),*常修澤:《理論價值 時代價值 人類文明價值 “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三重價值》,《人民論壇》2017年第11期,第69頁。也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思想的重要舉措。

因此在民法典編纂中,只有加強對人格權的保護,明確規(guī)定個人具體享有哪些人格權,確定這些權利的具體內容和邊界,*王葉剛:《人格權確權與人格權法獨立成編——以個人信息權為例》,《東方法學》2017年第6期,第107頁。并在權利遭受侵害的情形下給予相應的保護等等,才能充分地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新時代執(zhí)政為民的具體體現(xiàn)。

三、保護人格權是切實保障老百姓民生的體現(xiàn)

誠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對三項權利的保護并不在立法部分提出的要求之中,而是在民生部分作出的宣告。但這恰好反映了十九大報告將三項權利的保護置于人們的美好生活重要內容之中。什么是民生?最大的民生就是老百姓的權利,如果連老百姓的權利都得不到保護,就根本不能實現(xiàn)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進入新時代以后,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變化,這也決定了民生內容的變化。也就是說,民生的內容不再僅僅是“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等物質層面的要求,還應當在精神層面有更多的體現(xiàn)。十九大報告將人民的三項權利保護寫入民生部分,表明最大的民生就是人民的這三項權利,也再次說明保護三項權利是保障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這三項權利得到保障才能真正實現(xiàn)美好生活,切實保障好民生。十九大報告莊嚴宣布:“中國共產(chǎn)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本S護這三項權利既是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需要,表現(xiàn)了黨對人民權利的尊重,也表明它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

應當看到,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對人格權的保護確實非常重要,也正是因為實踐中網(wǎng)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對公民三大權利侵犯較為嚴重,故此,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chǎn)權、人格權”。那么,能否從字面上理解保護人民三項權利只是為了加快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呢?或者認為,人格權主要是公法保護的問題?顯然不能做此種狹隘的理解。因為這種看法未能從人民中心論的角度全面把握十九大報告保護人民三項權利的精神實質。從十九大報告的精神實質來看,保護公民的三大權利絕不僅僅是為了社會防控體系的建設,否則就顛倒了包容關系,也不符合該表述的字面含義。從該句的文義本身來看,“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與“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都是為了“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chǎn)權、人格權”,前面兩者只是保護三項權利的舉措,應當服務于三項權利的保護,而保護三項權利所涵蓋的范圍顯然更廣。換言之,十九大報告強調對三項權利的保護包括對人格權的保護,目的絕不只是為了“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眾所周知,保護財產(chǎn)權利當前特別需要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chǎn)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chǎn)權的意見》,通過加強各種所有制經(jīng)濟產(chǎn)權保護、完善平等保護產(chǎn)權的法律制度、妥善處理歷史形成的產(chǎn)權案件、嚴格規(guī)范涉案財產(chǎn)處置的法律程序、審慎把握處理產(chǎn)權和經(jīng)濟糾紛的司法政策、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完善財產(chǎn)征收征用制度、加大知識產(chǎn)權保護力度、健全增加城鄉(xiāng)居民財產(chǎn)性收入的各項制度、營造全社會重視和支持產(chǎn)權保護的良好環(huán)境等方面來保障人民的合法財產(chǎn)權益。同樣,保護人格權也非單純地通過“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就可以實現(xiàn),而是需要多個法律部門的綜合配套以及立法、執(zhí)法與司法等給予全方位的保護。在實踐中,一些公權力機關工作人員侵犯人民群眾人格權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如最近發(fā)生的“鄭州城管撤梯案”就表明,保護人格權必須嚴格規(guī)范公權的行使。然而,保護人格權首先必須要在民法中確認其為基本的民事權利,全面實現(xiàn)人格尊嚴的價值,從而為公法的保護提供權利基礎。尤其應當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還存在大量的民事主體侵害他人人格權的行為。例如,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網(wǎng)絡謠言、人肉搜索、網(wǎng)絡暴力、信息泄露等各種新形態(tài)的侵權行為,更是凸顯了在私法領域加強對人格權保護的重要意義。*張新寶:《從隱私到個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論與制度安排》,《中國法學》2015年第3期,第43-45頁。從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侵害人格權的裁判文書可知,絕大多數(shù)案件都是民事主體侵害他人人格權,而違法犯罪活動侵害人格權的案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按照十九大的精神,應該在民法典中全面確認和保護人格權,并形成私法和公法保護人格權的有機結合。

保護人格權是各個法律部門所需要承擔的重要任務,絕非僅公法保護能夠完成,應當看到,人格權也是我國憲法所確認的基本價值。我國《憲法》第38條也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钡稇椃ā繁Wo人格尊嚴的價值必須要實際轉化為民法的人格權制度,才能對人格權進行全面的保障。因為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其對人格尊嚴保障的宣示只是一種價值宣示和原則保護,無法形成裁判規(guī)范。尤其是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法官裁判民事案件不能直接援引憲法規(guī)定作為裁判依據(jù)。因此,憲法中關于人格權保護的相關規(guī)則不能完全替代民法的人格權制度,相反,這些規(guī)定必須要通過民法的確認和保護才能具體落實。這也說明,僅僅通過公法是不能完全實現(xiàn)對人格權的保護,而需要公法與私法的協(xié)力,多管齊下、綜合配套。在憲法的指引下,各個法律部門在保護人格權方面具有其獨特的方法與功能,不能狹隘地認為,通過某一部門法即可獨立地實現(xiàn)保護公民人格權這一重要歷史使命。例如,刑法重在通過打擊犯罪來保障公民人格權,行政法重在通過規(guī)范、制約公權力來保障公民的人格權,而民法則通過規(guī)范平等主體行為的方式,保護個人的人格權。從民法角度而言,在民法典中規(guī)定獨立成編的人格權法,系統(tǒng)整合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范,總結司法實踐的有益經(jīng)驗,*黃忠:《人格權法獨立成編的體系效應之辨識》,《現(xiàn)代法學》2013年第1期,第55頁。針對實踐中侵犯人格權的行為設置必要的規(guī)范,并為個人正當行使人格權提供必要的指引,這樣才能全面落實十九大報告保護人格權的精神。

四、保護人格權是新時代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具體體現(xiàn)

科技的發(fā)展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福祉,然而也有其副作用,就是對每個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帶來了威脅,科技的爆炸已經(jīng)使得人類無處藏身。*A. Michael Froomkin, “Cyberspace and Privacy: A New Legal Paradigm? The Death of Privacy?” Stanford Law Review, Vol.52, 2000,p.1461.因此在開發(fā)和利用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時,如何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也是各國法律普遍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謝遠揚:《信息論視角下個人信息的價值——兼對隱私權保護模式的檢討》,《清華法學》2015年第3期,第95頁。實踐中,現(xiàn)代科技(如網(wǎng)絡、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所帶來的侵犯公民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個人信息等的侵權層出不窮,社會層面的性騷擾尤其是利用從屬關系進行的性騷擾事件時有發(fā)生。網(wǎng)絡空間“侵權易、維權難”的問題非常嚴重,亟須在民法典中加強人格權立法,提升高科技、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格權的保護水平。另外,我國正從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轉變,這一轉變過程實際上也是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的變化,這種轉變可從多個側面和角度予以描述,包括網(wǎng)絡社會、科技社會、傳媒社會、消費社會、風險社會、商業(yè)社會等,這些使得不能僅對人格權進行消極保護,人格權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需要在法律上予以規(guī)范。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就是要解決新時代人民群眾所迫切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就是要解決新時代社會治理中的新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出相應的對策。因此,強化人格權保護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具體體現(xiàn)。

加強人格權保護也是回應審判實踐的需要。自1986年《民法通則》確立人身權制度以來,有關人格權的案件每年都在快速增長,其中大量涉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僅以“名譽”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就可以搜到124400份民事裁判文書。這些案件雖然標的不大,但因涉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社會關注度很高,處理不好就會引發(fā)社會的重大反響,近年來發(fā)生的“狼牙山五壯士案”“邱少云案”等均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我國現(xiàn)行立法只是簡單列舉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人格權,而沒有具體規(guī)定各項人格權的內涵、效力等,導致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了不少“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公正。為此,必須在法律上確立人格權保護的具體規(guī)則,為法官解決日益增長的人格權糾紛提供明確的裁判依據(jù)。同時,也能夠使憲法所確立的尊重和保障人權、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等原則轉化為民法上的人格權制度,實現(xiàn)對人格權的全面保護。

國家和社會治理模式是否成功,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是否能夠給社會成員帶來福祉。我們在檢驗國家和社會治理模式是否成功、是否符合中國的實際時,關鍵要看它是否滿足了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需要。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體現(xiàn)就是在治理目標上追求以人為本,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最終目的是增進人民的福祉。*姜明安主編:《法治國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20頁?,F(xiàn)代化的過程是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過程,這就必然要求法律進一步尊重人的主體性,始終強化對人的終極關懷,其重要標志之一是對個人人格權益的充分確認和保障。

結語:以十九大報告為依據(jù) 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

在今天的中國,強化人格權保護不僅是民法學界也是整個法學界絕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即使不贊成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學者,也不否認強化人格權保護的重要性,這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護人格權的精神是相一致的,是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在編纂民法典過程中,我們要廣泛凝聚共識,進一步落實十九大報告的精神,加強人格權保護。

人格權制度的勃興乃是現(xiàn)代民法的產(chǎn)物。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使人們深感人權被侵害的切膚之痛,因此,在戰(zhàn)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人權運動獲得了蓬勃發(fā)展,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人格權制度的迅速發(fā)展。人格權的發(fā)展也是民法發(fā)展的最新趨勢。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我國《民法總則》進一步強化了對人格權的保護,該法雖然僅有四個條文涉及人格權保護(第109、110、111、185條),但是其將人格權規(guī)定在各項民事權利之首,凸顯了人格權保護的重要意義;同時,該法第109條確立了一般人格權,既為人格權的兜底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也宣示了人格權保護的價值。由于《民法總則》只是籠統(tǒng)地規(guī)定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人格權,而沒有對各項權利的內容、效力、行使規(guī)則等作出細化規(guī)定,因此有必要通過獨立的人格權編加以規(guī)定。尤其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無法完全解決人格權保護問題,因為侵權責任法主要是救濟法,只能規(guī)定人格權遭受侵害后的法律責任,而不具有從正面規(guī)定各項具體人格權內容的功能,也無法具體規(guī)定各項人格權的具體內容。人格權獨立成編之后,與侵權責任編相輔相成,相互配套,共同發(fā)揮充分保護人格權的作用。

此外,還必須要說明的是,人格權獨立成編是中國民法適應新時代的產(chǎn)物,是對《民法通則》施行三十余年經(jīng)驗的總結,屬于中國民法的首創(chuàng)。眾所周知,2002年民法典草案在總結《民法通則》的經(jīng)驗的基礎上早己將人格權法獨立成編,該草案已經(jīng)過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此次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就是對2002年草案所采取的體例的延續(xù)。黨的十九大報告單獨規(guī)定人格權是實現(xiàn)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舉措,因此唯有使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才能更好地落實十九大報告的精神,*江平:《人格權立法與民法典編纂體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第1-2頁。加強對人格權的保護。我國民法典編纂者應當根據(jù)十九大報告的精神,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立足于解決中國現(xiàn)實問題,制定面向21世紀的民法典,要從跟跑者、并跑者變?yōu)轭I跑者,為解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人格權保護問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如此,才能使我國民法典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法典之林。

猜你喜歡
人格權民法民法典
無信不立 無誠不久——民法典中關于合同的那些規(guī)定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52
用法律維護人格權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14
民法典誕生
云南畫報(2021年1期)2021-06-11 06:04:56
民法典來了
中國民法典,誕生!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6
《民法總則》第171條第3款評釋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24
論習慣作為民法法源——對《民法總則》第10條的反思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3:42
民法總則立法的若干問題
論被遺忘權的法律保護——兼談被遺忘權在人格權譜系中的地位
學習與探索(2016年4期)2016-08-21 12:36:50
新聞自由與人格權的沖突解讀
新聞傳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山西省| 连云港市| 固原市| 清徐县| 富民县| 江源县| 西昌市| 四平市| 阜康市| 江都市| 保康县| 横山县| 翼城县| 云霄县| 大新县| 丽江市| 镇原县| 延川县| 景谷| 丹凤县| 武功县| 旬邑县| 正阳县| 施甸县| 道孚县| 永川市| 灯塔市| 体育| 乐清市| 阿瓦提县| 玉屏| 民权县| 塔城市| 桐庐县| 巫山县| 岳普湖县| 静安区| 夏津县| 城口县| 确山县|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