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丹 郭子卿 任明剛 朱 璞 周 秦
(浙江省金華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金華 321000)
浙中地區(qū)的武義、永康等地普遍種植生姜,以收獲嫩姜為主。生姜早春軟化栽培是在正常栽培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栽培密度、地膜小棚雙膜覆蓋、深度培土和遮陽灑水降溫等措施,促進生姜軟化,軟化栽培的嫩姜口感脆嫩無渣、清香味美,市場售價高,每667 m2純收入萬元以上,種植效益顯著,現(xiàn)將其主要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生姜不耐寒冷,要求地溫穩(wěn)定在10℃以上,適宜生長的時間應達到90~130 d,尤其在發(fā)棵期以后,生姜根莖開始旺盛生長,應保證一定天數(shù)的最適溫度才可獲得較高的產(chǎn)量。早春種植生姜,大棚內需用鍍鋅管搭建1個內拱棚,并覆蓋薄膜。生姜播種澆定根水后,覆蓋地膜。待幼苗長有3片真葉后,視氣溫回升情況及時掀除地膜,防止高溫傷苗。生姜根系比較弱,抗旱能力差,在軟化栽培期間必須進行遮陽,并保證充足的水分,土壤濕度宜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棚內需安裝噴水管,白天溫度過高時噴水降溫。
大棚栽培嫩姜生長期較短,宜選擇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疏松透氣的中性或弱酸性土壤種植,土質以沙壤土或黏壤土為宜,前作不宜為姜、煙草、茄科蔬菜等作物,最好與水稻、豆科作物等實行3~4年輪作,避免連作。連作地塊必須進行高溫悶棚處理。在大棚休閑期(6~8月)翻耕土壤,灌水淹田,然后覆蓋地膜,閉棚15 d,晴天棚內土表0~5 cm溫度可達50~80℃,可殺滅紅蜘蛛、粉虱(特別是白粉虱)、蚜蟲、潛蠅(美洲斑潛蠅)、地下害蟲(小地老虎、螻蛄、根結線蟲等)及蟲卵,同時也可殺滅雜草種子,減輕雜草危害。高溫悶鵬還可降低土壤中的氧化還原電位,破壞好氧真菌、細菌、病毒的生存環(huán)境,預防土傳病害。高溫悶棚后,每667 m2大棚均勻撒施石灰氮40~50 kg,翻耕土壤并噴水,覆蓋地膜后繼續(xù)閉棚15 d,最后撒施有益菌生物肥。土壤消毒處理后,排干田水進行曬田,隨后耕翻施肥。
應選擇產(chǎn)量高、商品性好、姜絲少、肉質細膩脆爽、辛辣味較淡的密苗型生姜品種,要求姜塊大且以單片為主、奶頭肥胖,如山東萊蕪的山農1號、萊陽的魯中大姜等品種。挑選色澤鮮艷、皮色光亮、質地硬實、無病蟲害的姜塊作種。將種姜用清水洗凈,平鋪在日光下曬1 d,傍晚收入室內后堆放3~4 d,然后進行第2次曬姜,如此反復曬姜3~4次,以蒸發(fā)姜塊中水分,提高塊內溫度,促進養(yǎng)分分解轉化,使姜芽萌動。種姜晾曬過程中可噴灑20%噻菌酮300倍液或其他廣譜殺菌劑進行消毒。最后1次曬姜的中午,將姜塊移入催芽室內催芽。于上年12月底或1月初,在催芽房(密閉的室內或避光密封性好的大棚內)搭臺架,架高50~60 cm,周圍墻壁先固定1層毛竹片外加1層塑料薄膜,薄膜外掛1層毛毯,起保溫保濕作用,同時可防止臺架周邊的生姜因濕度過大而霉變、腐爛或出芽不齊。催芽房臺架上鋪1層毛毯,然后鋪放袋裝姜種(每袋45 kg左右),堆放高度以150~160 cm為宜,最上面覆蓋1層毛毯,密封避光。催芽房內溫度保持15℃左右,催芽的前1周加溫升至22~28℃(最低溫度不可低于22℃),濕度保持75%~80%,催芽12~15 d。生姜破胞露芽時熏煙殺菌1次。22 d后姜出芽,溫度可降至20℃以下,并逐步降至常溫,以減少生姜的養(yǎng)分消耗,促發(fā)壯芽(芽頭圓胖如花生米狀),芽長0.5~1 cm時,即可播種。
播種前精選姜種,剔除霉變、腐爛、干癟的病弱姜塊,以50~80 g有1~2個壯芽的姜塊為好。1月底2月初、地溫穩(wěn)定在15℃以上時播種。用開溝機開種植溝,溝深20 cm、寬15~20 cm,種植行距40 cm、株距5~7 cm。將姜種水平斜放在溝內,芽頭朝上且朝一個方向。東西行向,姜芽一致向南;南北行向,姜芽一致向西。排好種姜后撒施少量地蟲殺星,再蓋土厚10 cm。
生姜耐肥,全生育期需鉀量較高,氮磷鉀比例應為3∶1∶4。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3 000~5 000 kg(雞糞生物有機肥3 000 kg或牛糞生物有機肥5 000 kg)作基肥,栽前10 d每667 m2施尿素20 kg、硫酸鋅2 kg、硼砂1 kg、磷酸銨30 kg、硫酸鉀25 kg;生姜幼苗期需肥量較少,姜苗發(fā)出3根側枝時在行間667 m2撒施含硫復合肥(19∶5∶21)3~5 kg作提苗肥,覆土后噴水;生姜發(fā)棵期,在距姜苗15 cm處667 m2開溝施尿素15~20 kg、硫酸鉀20~25 kg,培土后噴水;之后每20~30 d追肥1次,每次每667 m2施尿素5 kg、硫酸鉀7~8 kg。每次追肥后進行培土,培土厚度以不埋生姜苗第1片葉尖為度,防止植株倒伏,促進姜根軟化。結合中耕除草,每發(fā)一批側枝就追肥1次并削埂培土,直到埂變成溝為止。
早春氣溫較低,生姜播種后至出苗前應閉棚保溫。3月份以后,隨著氣溫升高,棚內溫度高于40℃時,揭開大棚兩頭薄膜進行通風降溫,保持棚內溫度不高于35℃,如大棚溫度高于50℃時需及時噴水降溫。4月上中旬,日間平均土溫達到15℃時,揭除大棚內膜;日間平均土溫達到20℃時,白天大棚兩側適當通風降溫,保持白天棚溫25~30℃、夜間18~20℃。應避免大棚土溫升高、濕度降低而造成生姜回縮和土傳病害的發(fā)生。
該病是由青枯假單孢桿菌引起的危害根及根莖部的細菌性病害,也叫腐敗病、腐爛病,主要發(fā)生在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fā)生在葉莖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的上半部發(fā)病。姜瘟病的發(fā)生與種植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前茬為茄子、土豆、辣椒、番茄等作物時,姜瘟病發(fā)生的可能性大,發(fā)生過青枯病的田塊不宜種植生姜。發(fā)病初期可用廣譜性殺菌劑20%噻菌酮懸浮劑300~500倍液防治,每7~10 d灌根1次或連續(xù)噴霧3~5次,也可用50%滅菌威800倍液加50%消菌靈1 200倍液噴霧防治;及時清除病株,病株周圍土壤灌5%硫酸銅溶液殺菌。
該病屬真菌性病害,也叫爛脖子病,病原為腐霉菌屬。發(fā)病初期,莖基部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水漬狀斑,病斑逐漸擴大,葉片發(fā)黃,發(fā)病后期病斑環(huán)繞莖基部1周,導致莖基部組織逐漸腐爛,呈水浸狀倒伏,維管束褐變,散發(fā)臭味。發(fā)病初期可用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在發(fā)病部位灌根殺菌,每株灌100~250 mL,7 d灌1次,連灌3~4次。根莖基部和地面接觸的部位為姜莖基腐病最早發(fā)生的部位,應重點灌藥防治,葉面噴藥沒有任何效果。
姜卷葉病俗稱姜挽辮子,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發(fā)病,以苗期受害最重。開始發(fā)病時葉片卷起,之后慢慢變黃,心葉不能正常展開,病株生長遲緩矮化。病原MRDV是一種具雙層衣殼的雙鏈RNA球形病毒,通過灰飛虱傳播。按照控制毒源、減少蟲源、避開蟲害的防治方針,農田周圍噴灑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或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防治灰飛虱,每隔5 d噴1次,連噴2~3次,以防灰飛虱飛入姜田傳病。
姜癩皮病是姜田普遍發(fā)生的一種線蟲病害,多發(fā)生在地下莖塊上,自生姜三股杈期開始危害姜塊表皮內肉質及根系,使肉質根變粗、變短,根部產(chǎn)生瘤狀物并有裂紋根斑,然后從根尖向上腐爛,再感染母姜和子姜?;咳静『蟪霈F(xiàn)突起瘤狀物并顯裂紋狀,阻礙養(yǎng)分吸收和姜塊膨大,地上部莖、葉萎縮,葉片出現(xiàn)黃色斑點。播種前進行高溫悶棚或每667 m2用10%噻唑磷顆粒劑1.5 kg摻細土30 kg撒在種植溝內防治,也可在培土前用1.8%阿維菌素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
姜螟是危害生姜的主要害蟲,食性雜,以幼蟲咬食嫩莖鉆到莖中持續(xù)危害。生姜植株被姜螟咬食后,莖稈空心,水分及養(yǎng)分運輸受阻,造成姜苗上部葉片枯黃凋萎,莖稈易折斷。可選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2.5%吡蟲啉1 000倍液等葉面噴施防治。
生姜軟化栽培一般在4~6月收獲(不收母姜),嫩姜每667 m2產(chǎn)量2 000~4 000 kg。軟化嫩姜肥嫩質脆,皮包節(jié)稀,適合鮮食菜用,不可留種和長期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