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佩紅
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而誦讀則是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教師在引導初中生學習詩詞時要引導學生學習誦讀,促使學生全面提高誦讀能力,在誦讀的過程中通過想象、對比、歸納等方法體會古詩詞的內在神韻,達到更好的誦讀效果。
一、想象,延伸意象
想象讀是一種很好的誦讀方式,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詩歌所展現(xiàn)的畫面,將抽象的文字轉換成具象的圖片,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代入到詩文中,體會到詩歌的主題和中心。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歌展現(xiàn)了作者所居住的茅屋被秋風吹垮后全家人遭到雨淋的悲慘情景。這首詩歌的情緒有相當多的變化,一開始時描述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因此顯得情緒較為壓抑。但是到了后半部分改成了憂國憂民,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一下子給人以情緒高昂的感覺。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想象,體會詩歌所展現(xiàn)的場景,感受作者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這能讓學生在誦讀時感覺到和作者在進行情感交流。在讀到最后一段時,要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在遭受不幸時,作者如何推己及人,聯(lián)想到天下人的遭遇。在引導學生誦讀這首詩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讀出這種情感變化,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特點。此外,這首詩歌雖然是七言古詩,但是在最后幾句字數有變化,在引導學生誦讀時教師也應該讓學生讀出這種感覺。
學者唐娟研究“如何在誦讀視角下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提出,在引導學生閱讀詩詞時,教師可以將誦讀作為主線,先讓學生在示范讀、自由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韻腳,體會詩歌的節(jié)律。而后則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自主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想象感知詩歌,更好地理解詩歌。
二、對比,體會情感
初中生的認知能力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其邏輯思維能力也有所提高,鑒于這一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嘗試在誦讀的過程中進行對比。由于不同的詩歌即使主題相同,所展現(xiàn)的情感也會有所差異,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體會詩歌的情感表達,令學生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
《水調歌頭》和《十五夜望月》這兩首詩歌都以“月亮”為主題,教師在教授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對比,感受詩歌中的情感變化。學生在誦讀時發(fā)現(xiàn),《十五夜望月》體現(xiàn)的是在月圓之夜對家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表現(xiàn)出的是委婉哀怨的情懷,訴說的是離愁別緒。但是《水調歌頭》在情感方面就有所不同,這首詞中展現(xiàn)了作者蘇軾在月圓之夜思念兄弟的情懷,這使得這首詩歌更具有哲學思辨的韻味。因此在誦讀時要將這些體現(xiàn)在其中,在讀《十五夜望月》時要讀得思深情長,給人哀婉的感覺,這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文中綿綿的情絲。但是在讀《水調歌頭》時,讀到對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時則要將音調變得更加高亢,這樣能體現(xiàn)出激烈的情感波動。在這樣的對比誦讀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誦讀技巧,更明白了即使是相同的主題,不同的作者在撰寫時也會寫出不同的韻味,在誦讀時要細細品味其中區(qū)別。
在這樣的詩詞誦讀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多重誦讀,如一組學生誦讀,另一組傾聽比較,然后再換過來,一組傾聽而另一組誦讀。
在傾聽、誦讀、思考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對比詩歌,感受詩歌中情感的差異性。
三、歸納,學會整合
歸納能力的提高體現(xiàn)了初中生邏輯能力的提高,歸納能力必須建立在大量閱讀詩歌的基礎上。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圍繞課本所學詩歌的主題進行拓展誦讀,可以組織學生召開誦讀大會,每一名學生誦讀一首同主題的詩歌,然后讓學生針對這些詩歌進行整合,分析這些詩歌的共同特點。
《登高》和《春望》這兩首詩歌描寫的內容雖然不同,但是都展現(xiàn)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在引導學生誦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體現(xiàn)出悲愴的情懷,這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作者報國無門的悲哀情緒。
如《登高》體現(xiàn)的是作者在老病纏身之時聯(lián)想到自己還未建功立業(yè),因此而留有遺憾;而《春望》則體現(xiàn)了作者在觀望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后所發(fā)表的感慨,從中能更好地看出作者的愛國情懷。在古詩詞中有很多類似的詩歌,這些詩歌都或多或少地展現(xiàn)出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拓展誦讀,并嘗試總結哪些詩歌展現(xiàn)出了這樣的情懷。學生發(fā)現(xiàn)有不少詩歌都體現(xiàn)出這樣的情感,有的抒發(fā)的是黍離之痛,表達的是作者在國家殘破后對江山社稷的思考,往往能展現(xiàn)出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此外,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有不少邊疆詩也體現(xiàn)了愛國情懷,但是和《春望》不同的是,這些詩歌往往并不帶有悲愴之情,而是體現(xiàn)出想要保家衛(wèi)國的壯烈情懷。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教師要促使學生在讀中思,通過想象、對比和歸納等各種思維方式對詩歌進行加工和再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高誦讀能力,也能實實在在地提高詩詞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曹埠鎮(zhèn)初級中學(226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