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相茹 編輯 | 任紅
滔滔黃河,從內蒙河口鎮(zhèn)南流至陜西潼關,折向東流,過了河南三門峽就在兩山峽谷中激蕩奔流,向下直到垣曲這一段,水急浪高,兩岸山勢雄偉稱為“大山河”;過了垣曲,水勢稍緩,但流經(jīng)新安縣,過八里胡同,也頗驚險,這一段稱之為“小山河”。直到流過孟津縣鐵謝鎮(zhèn)后,黃河進入下游,水流平緩,被稱為“坡河”。
小浪底位于鐵謝上游25公里處,是山河和坡河的過渡地段。
小浪底作為村名,早在乾隆年間版的《孟津縣志》上就有了記載,不過當時是叫作小狼底,由此推斷其得名時間甚為久遠。當?shù)卮迕耜P于小浪底名字的由來也有多種不同的的說法,歸納起來有三種:其一說是由大禹賜名,以表彰當?shù)卮迕駷橹嗡龀龅呢暙I;其二是由早年在此居住的郎姓居民而得名;其三說是因黃河的變遷而得名。
經(jīng)過長時間的調查訪問當?shù)馗鞣饺耸浚鸭甲C地方史志,認為前兩種說法僅為民間的傳說,無可靠史料文字證明,加之現(xiàn)今小浪底村民及附近村子中無一郎姓居民,故而前兩種說法是民間的美麗故事罷了。后一種說法經(jīng)過考證后認為比較可靠。
在現(xiàn)在的小浪底村民中流傳著一個“夜失丹陽”的傳說。
據(jù)說黃河原本不流經(jīng)小浪底,那時的小浪底和今天的黃河北岸的蓼塢村(隸屬濟源市,位于小浪底下游1.5公里處)相連,叫作丹陽城。據(jù)今日小浪底村各自然村的村名地名及鄰村村名來推斷,丹陽城還不是一個小城鎮(zhèn),而是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城鎮(zhèn)。比如小浪底有個自然村叫做下街,下街村下方有塊地叫做鐵匠爐,南部有個鄰村叫做寺院坡,由此推測當年的丹陽城有下街就可能有上街甚至有東街西街等,而且店鋪林立,尤其是寺院的封地已經(jīng)到了數(shù)里之外,可以想象出當年寺院的規(guī)模有多大。
當然這僅僅為猜測,沒有史料記載的支持。不過據(jù)老輩人講,在清末民初,小浪底村東坑自然村外挖掘出土了一塊兒年代久遠的石碑,上面有小浪底村史和村民集資建廟的詳細記錄??上У氖怯袗喊詾榱税哉即逯泄?,就將石碑偷偷運出掩埋而后不知所終,關于小浪底村的歷史記載也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但是,大禹治水并賜名的故事一直在村民中口口相傳。
上古時期,黃河洪澇頻繁,大禹臨危受命,治理黃河水患。大禹風里來雨里去,一心撲在治水上,三過家門而不入,嘔心瀝血日夜操勞。當他劈開三門疏通河道時,發(fā)現(xiàn)只有取直河道才能以最小的工程難度收獲最大的治理功效,而主河道必須從丹陽城穿城而過,也就是說安居樂業(yè)的丹陽人民將要失去家園。愛民如子的大禹彷徨了,他日思夜想難以做出決斷。丹陽人民得知大禹的困惑后,主動與大禹商議,愿意放棄家園。大禹深受感動,立即帶領千軍萬馬幫助丹陽人民搬遷家園,并以最短的時間劈山鑿道。一夜之間,滾滾而來的黃河水將丹陽城分為兩半,其南岸只剩下一小片,就成了后來的小浪底,但北岸僅有蓼塢村疑似丹陽城的殘余部分,其他村子從地勢和名稱來看,似乎和丹陽城關聯(lián)不大,或許大部丹陽城都被黃河沖走了也未可知。黃河被治服了,它再也沒有往日的威風了。
小浪底水利工程調水調沙 攝影/張曉理
大禹就賜給丹陽留存的這塊地方一個新名字——小浪底。意思是大浪到頭,小浪入底,波平浪靜。
自古以來,黃河船工,到了黃河小浪底河段,先是小心翼翼地穿過上端水流湍急、沙石暗礁眾多的疙瘩磧,然后屏聲靜氣地穿過東端最后一個水深流急漩渦眾多的峽谷豬娃崖,這才敢長長地出一口氣,因為大浪過了,小浪也到底啦。小浪底豬娃崖是黃河上最后一個兩山對峙的峽谷,過此之后,兩岸崖灘互現(xiàn),河床較寬,水流平緩,過了平闊的馬糞灘、王莊灘,鐵謝已經(jīng)在望,黃河進入風平浪靜、水深流緩的下游階段。
由此可見,小浪底之名固然同黃河的變遷有關,但實出于黃河船工之口,具有黃河船標的性質,同時這個名字還蘊含著歷代黃河船工的憂喜苦樂,更彰顯出勞動人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而那些鄉(xiāng)間流傳的美麗傳說,除了給詩意小浪底增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外,更多的是對治水先賢的永遠紀念和對人性美的稱贊。郎姓人家的傳說比較虛幻,這里就不詳細敘述了。
小浪底水利工程調沙時的恢弘景觀 攝影/張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