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時,人們經常會出現咽喉腫痛、耳鳴、目赤、牙齦腫痛、口腔潰瘍、便秘、尿赤等“上火”癥狀。除了氣候干燥之外,“上火”也與飲食偏于溫補、情緒波動、勞累過度、消化不良等因素密切相關?!吧匣稹北憩F雖相似,但治療卻大不相同,需分清虛實,辨明臟腑,靈活用藥。
秋冬“上火”慎“清火”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中醫(yī)預防保健科主任醫(yī)師方泓
慎用“瀉火藥”
按臟腑開竅,中醫(yī)將目赤腫痛、眼屎分泌增多、脾氣急躁稱為“肝火”;鼻干、氣喘、咽痛、干咳、痰黃黏稠等稱為“肺火”;口舌生瘡、心煩夢多、小便黃、尿痛、口渴等稱為“心火”;牙齦腫痛、口干、胃脘灼痛、吞酸嘈雜、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稱為“胃火”。
一般來說,癥狀重、來勢猛的屬于實火;癥狀輕,時間長且反復發(fā)作的多為虛火。胃腸、心、肝膽多屬實火,治宜清泄,常用菊花、黃連、黃芩、梔子等;肺腎陰虛,癥見潮熱盜汗、口干不欲飲,多屬于虛火,治以養(yǎng)陰為主,配合瀉虛熱,可服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秋季“上火”的治療有補虛、瀉實、清熱、溫陽,更有“引火歸元”之法。切忌見火治火,一味清熱瀉火或養(yǎng)陰降火,需要辨證求因,靈活用藥。如體質素虛,臟腑本寒,或因氣虛、血虛而引起的虛熱“上火”,應慎用清火、瀉火藥。即使證屬實火,但因瀉火藥多苦寒性燥,易傷陰液,也不宜久用。
兩類人群易“上火”
按照中醫(yī)體質學說,陰虛質與濕熱質人群更易“上火”。陰虛質是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以陰虛內熱為主要特征的體質,多表現為形體瘦長,手足心熱,平素容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燥,舌紅少津少苔,性格急躁,外向好動,不耐熱。
濕熱質人群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征,表現為油脂分泌旺盛,面部、鼻部或頭發(fā)油膩,易生痤瘡,口苦或口中有異味,皮膚易瘙癢,大便黏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苔黃膩。
中醫(yī)認為,人體健康與自然六氣密切相關,體質易感性決定了陰虛和濕熱體質人群更易為燥邪所傷,損傷津液,需特別注意顧護陰精,潤養(yǎng)五臟。
飲食調理防“上火”
秋冬季節(jié)應避免食用辛辣燒烤之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和酒等。許多水果,如蘋果、梨、葡萄等可預防燥邪侵犯,可以適量食用。橘子性溫,入肺經,多吃易出現咽喉疼痛、牙齦腫痛等癥狀,陰虛或濕熱體質者應少吃。
針對各臟腑虛實之火,也有相應的藥食兩用之品,可隨證酌選。如心陰不足可選百合、麥冬、棗仁、粳米等滋陰養(yǎng)心;心火旺宜選用蓮子心清心瀉火。肺陰不足可選麥冬、百合、鴨肉等養(yǎng)陰潤肺;肺火旺宜選用金銀花、板藍根等清肺瀉火。胃陰不足可選用豆?jié){、雞肉、粳米等;胃火旺宜選用綠豆、蘿卜汁等瀉胃清火。肝陰不足可適量食用枸杞、豬肝等;肝火旺宜選用菊花清肝瀉火。
改善“上火”小驗方
1.鼻腔干燥系燥熱病邪犯肺,致肺陰不足,可用復方薄荷滴鼻液,1日3次。
2.咽喉干燥,聲音嘶啞肺燥津傷所致,取烏梅、橄欖各3~5枚,加水煮開后當茶飲,可生津利咽。
3.眼干取決明子30克,玄參20克,麥冬20克,生地15克,水煎20分鐘,取藥液50毫升,待水溫降至40℃時,用藥液浸濕小毛巾,敷在眼部,每日2次,每次15分鐘。
4.口干壓揉承漿穴(位于下唇凹陷處),用示(食)指指腹用力壓揉,口腔內會涌出分泌液,不僅可以緩解口干,還可以延緩衰老,使老人面色紅潤。endprint
大眾醫(yī)學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