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 青
1
位于東京的多摩靈園是日本第一座公園型的公共墓地,作家三島由紀夫、吉川英治、向田邦子、江戶川亂步都被葬在了這里。多摩靈園有一個特點,那便是野貓遍地。說是野貓,但這里的野貓卻與別處的大不一樣,它們用不著四處辛苦覓食,因為總會有人按時來給它們喂食。而在這些喂食者中,相當(dāng)一部分都是三島由紀夫的粉絲。因為三島由紀夫愛貓,生前曾被稱為“愛貓派作家”。他被葬在這里,終日有他喜愛的貓來陪伴,一定會十分開心的吧!不過讓三島由紀夫不開心的事兒想來也有,那便是在離多摩靈園并不很遠的地方,還有一座建在寺廟旁的靈園——禪林寺靈園,那里埋葬著三島由紀夫最看不起的一位作家——太宰治。生前,三島由紀夫曾說自己死也不想見他(太宰治)。事實上,三島由紀夫頭一次見到太宰治后就私下里對他人講:“太宰治氣弱,人也很討厭?!?/p>
說起來,在作家這一類人當(dāng)中,小心眼兒的委實不少,愛使“小性兒”的作家也比較多,即使用“文人相輕”這樣的誅心之論來形容三島由紀夫與太宰治的關(guān)系,其實也難免庸俗。我以為,個中緣由說復(fù)雜也簡單,那便在于二人實在是太像了,雖然貌似三島由紀夫比太宰治更“陽光”一些,但實則二人骨子里皆缺少勇氣,又都具有很強的表演欲。打從娘胎里來到這個世界上那天起,他們二人相似的性格與命運基本便被注定了。
三島由紀夫是筆名,其本名叫平岡公威。同樣,太宰治也是筆名,其本名叫津島修治。二人皆出身于“顯赫”人家,前者系東京的官僚貴族家庭,后者系地方的名流財閥大戶。三島由紀夫自小由貴族出身的祖母一手帶大,女性化性格突出,身體也比較貧弱;太宰治則是由其姑母和保姆共同帶大,一直到成年,都生活在女性環(huán)繞的環(huán)境之中,其天性敏感,身體同樣偏瘦弱。從目前能找到的資料來看,兩位作家在他們少年時期都是較為內(nèi)向、相對膽小、缺乏勇氣的那種孩子。
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風(fēng)格上,二人看似大相徑庭,實則殊途同歸。三島由紀夫的文字往往是在其唯美的表象下,普遍歸于一種破滅的凄楚;而太宰治則是日本“私小說”的旗手,他筆下的人物與故事都帶有一種幻滅感,像極了櫻花凋謝季節(jié)里在空中飄舞的櫻花瓣。即使三島由紀夫自己不承認,當(dāng)時也有評論家看出了這一有意思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三島由紀夫與太宰治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風(fēng)格上存在著某種內(nèi)在的一致性。三島由紀夫?qū)μ字蔚妮p蔑抑或說是有意無意的忽略,我想或許是一種類似于從鏡子中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的緣故吧。太宰治是日本戰(zhàn)后和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齊名的重要作家,但他顯然也不太喜歡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個中原因說起來可能會比較復(fù)雜。太宰治崇拜的作家有兩個,一個是芥川龍之介,一個是森鷗外。因為喜歡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不惜學(xué)著像他那樣去自殺;因為喜歡森鷗外,太宰治生前就給自己聯(lián)系好死后要下葬的墓園——禪林寺靈園,因為森鷗外也埋葬在了禪林寺靈園。
太宰治是日本文學(xué)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無論他的作品多么出名,都比不過他的死更為出名,因為他竟然自殺了五次,是日本死得最多的作家。太宰治的每一次自殺都是日本媒體報道的重點,也成為市民街談巷議的話題,這種不斷的“表演”,同時又不斷的被“關(guān)注”,無疑令三島由紀夫感到不爽。
我一直覺得,三島由紀夫的死與太宰治或多或少是有一些內(nèi)在關(guān)系的。太宰治一次次的自殺未遂,三島由紀夫肯定都是十分關(guān)注的。他瞧不起太宰治,應(yīng)該首先是瞧不起太宰治的死法,因為無論是上吊還是投河,都不符合日本所謂傳統(tǒng)的男人自殺方式;再一個便是,太宰治的自殺,有三次是和喜歡他的女人一同赴死,也就是所謂的“情死”,這無疑屬于一種能夠獲得同情以及博得大眾眼球兒的死法。其中有一次,那個喜歡太宰治的姑娘真的死了,而“主謀”太宰治卻神奇地得救了。一直到最后一次,那個叫做山崎富榮的女子用自己和服上的紅色繩結(jié)將她和太宰治的手穿過對方的腋下系在了一起,然后相互緊緊抱住對方的頭,投入了東京西郊的玉川上水……
與太宰治相比,三島由紀夫的表演欲其實更強。他甚至還在自己30歲左右的時候出演過電影。他去健身房運動,會事先通知記者。他還把自己一身腱子肉的照片送給許多人。他切腹自殺時,先是煽動在場的自衛(wèi)隊隊員搞武裝政變,為此還發(fā)表了充滿狂妄思想的演說,卻不僅未能使自衛(wèi)隊員們揭竿而起,反而引得噓聲一片。于是他羞憤至極剖腹自殺,但未能成功,最后在同行者的幫助下費了一番工夫才算了結(jié),場面極慘。不少作家趕到現(xiàn)場,只有川端康成獲準(zhǔn)入內(nèi),卻沒有見到三島由紀夫的尸體。這些作家能夠第一時間趕來,有人說可能源于三島事先的通知。所以說,我不否認三島由紀夫到后來越來越強烈的軍國主義思想,但我覺得他骨子里還是個喜歡爭風(fēng)斗氣兒的文人,他無疑是要表現(xiàn)出比太宰治更有勇氣,但他卻將這一次所謂勇氣的展現(xiàn),變成了一場比太宰治要慘烈得多的表演。
莫言說的對:“我猜想三島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不能看到他死后的情景,他一定千百次地想象著他剖腹后舉世轟動的情景,想象著死后他的文學(xué)受到世界文壇關(guān)注的情景。他也許常常會被這些情景感動得熱淚盈眶,但熱淚盈罷,遺憾更加沉重。這是無法子兩全的事,要想實現(xiàn)這些目的,必須死,但死了后就無法看到這些情景?!蹦赃€說:“我猜想三島其實是一個內(nèi)心非常軟弱的人。他的剛毅的面孔、粗重的眉毛、冷峻的目光其實是他的假面。他軟弱性格的形成與他的童年生活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那么強大、那么跋扈的祖母的愛病態(tài)了這個敏感男孩的心靈?!?/p>
事實上,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分析,天性軟弱的人,尤其會在意他人對自己勇氣的評價,為此而不惜放大所謂的“勇氣”,以應(yīng)對原本無需去重視甚至根本子虛烏有的外部評價。因而這種“勇氣”往往是夸張的,是“為了怎樣而要怎樣”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按說也是自身表演欲的實現(xiàn),但對某些作家而言,實現(xiàn)過后其內(nèi)心會更加焦灼,所帶來的經(jīng)常是這樣兩種結(jié)果:要么睥睨一切,要么萬念俱灰。
2
在美國文壇,??思{始終與海明威不睦。說他們相互瞧不上倒也沒錯。
相比而言,??思{顯得對海明威更加挑剔,而海明威在公眾場合貌似輕松自信,對??思{的“冷言冷語”不屑一顧,實則在私下里常常會“出離憤怒”。
??思{詬病海明威最多的,恰恰是海明威看起來最不缺乏的“勇氣”。1947年,??思{被媒體要求評價當(dāng)代美國作家,他堅決拒絕了;但當(dāng)記者提到海明威的時候,他卻冒出來一句“在創(chuàng)作上他缺乏勇氣”。這句話令海明威大發(fā)雷霆。這或許令人費解,因為在多數(shù)人看來,往往以硬漢面目示人的海明威,就像他《老人與?!分械闹魅斯粯?,與外界較量的恰恰就是其超凡的勇氣。實際上,??思{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海明威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天地比較狹窄,而他自己卻沒有勇氣去擺脫。但海明威不管這些,而是孩子氣地讓一位他與福克納共同的將軍朋友來為他的“勇氣”正名。那個將軍朋友煞費苦心地寫了三頁紙的信給??思{,來證明海明威在戰(zhàn)場上是多么多么的英勇無畏。??思{似乎并不買賬。據(jù)目前所知,二人只有過一次通信,信的內(nèi)容卻不得而知。有一回,多事兒的《紐約時報書評》的編輯把??思{寫給他們的一封信轉(zhuǎn)到了海明威的手中。??思{在那封信中說:“海明威說過作家應(yīng)該抱成團,就像醫(yī)生、律師和狼一樣。我覺得在這句話里,機智、幽默的成分多于真理或必須,至少對海明威來說是如此,因為需要勉強抱團否則就會消失的那種作家,就像待在狼群里才能是狼、單獨活動時便僅僅是一條狗?!备?思{在這封信里,實際上還是涉及到了作家的“勇氣”問題,他仿佛是在說,有些作家(大約就包括海明威)只能靠所謂的“組織”,因為他們自己難以獨當(dāng)一面。海明威顯然被激怒了,他對這封信的回擊是:“只要我活著一天,??思{就得喝了酒才能為得到諾貝爾獎而高興?!?/p>
拋開作家之間的所謂“相輕”,單就勇氣而言,海明威應(yīng)該占先,不僅僅是因為體魄,還在于他對外部事務(wù)的參與程度。而說到表演欲,海明威顯然也更強——從西班牙到米蘭,從巴黎到古巴,海明威留下了太多的故事、逸聞、情債和影像。相比而言,??思{則很少照相,他的故事雖說也算豐富,可與海明威相比,就乏善可陳了。
??思{沒有建立過自己的文學(xué)主張,他好像根本也沒想過這事兒;對評論家,他也從不買賬。人們不清楚他想什么,他本人既不解釋也不提供情況,甚至對于人們在文章中對他的訛傳也從不更正。有不少人說他是“鄉(xiāng)巴佬”,他不在意;他的姓氏被媒體搞錯了,他也不更正,說:“怎么拼寫都行?!彼皇锹耦^寫自己的作品,對已出版的小說關(guān)注很少,有的書他甚至自己都沒留下一本。他說:“想當(dāng)作家的人才看評論文章,想寫好作品的人可實在沒有時間去拜讀?!彼踔敛怀姓J自己讀過同時代其他美國作家的作品,只是在1955年的時候,他受邀在日本長野縣演講,之后被日本記者不斷追問,他才承認,自己讀過一些同時代作家的作品。
海明威與??思{無疑代表了兩種作家的類型,卻又各自體現(xiàn)了不一樣的勇氣。??思{對海明威的赫赫戰(zhàn)功 “不當(dāng)回事兒”其實也是事出有因,因為他本人也不是個膽小鬼。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福克納就報名參加美國陸軍,但因為“瘦小”、體重不夠,未被接受。隨后,他又報名參加加拿大軍隊的體檢,并獲通過,成為了加拿大皇家空軍的一名飛行員,參加了“一戰(zhàn)”,其后以中尉軍銜退伍,并被加拿大皇家空軍授予二等榮譽勛章。
事實上,??思{幾乎沒有“表揚”過任何一位同時代的美國作家,包括他后來所代表的美國南方作家中的那些重要作家。比較例外的是對以長篇小說《天使,望家鄉(xiāng)》成名的托馬斯·沃爾夫,??思{說:“我認為我們都失敗了,誰也沒有達到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巴爾扎克、薩克雷的水平,但沃爾夫失敗得最光輝,因為他具有最大的勇氣:敢于冒犯低劣趣味、笨拙、乏味、沉悶等錯誤的危險。”
有人認為,??思{這樣說,也難說不是一種“表演”,因為他始終刻意表現(xiàn)出對他人作品從不關(guān)注,以凸顯自身的高傲。當(dāng)然這需要一種勇氣,一種不在意任何人誤解和外界攻擊的勇氣。但作為一位有世界聲譽的大作家,??思{似乎具有這種“特權(quán)”——睥睨文壇的特權(quán):至少對同時代的美國作家,我就是誰也瞧不上,我就是這么拽,愛咋咋地!
3
比起美國人的狂野,英國人會內(nèi)斂一些,但總有特例。比如說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喬治·奧威爾絕對算是這些年來在中國大陸最有影響力的外國作家之一,據(jù)說他的《1984》和《動物莊園》改變了許多中國普通讀者對外部世界的看法。
畢業(yè)于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xué)的喬治·奧威爾,沒有像他的同學(xué)一樣去劍橋或者牛津繼續(xù)深造,而是跑到了當(dāng)時的英國殖民地緬甸去當(dāng)警察,后來還在緬甸做過下層仆役;這對于一個有文化的白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但對于有志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奧威爾來說,這卻是他選擇“不走尋常路”的開始。這種選擇當(dāng)然需要勇氣,同時也是他強烈表演欲的某種外在表現(xiàn)?;氐接兴哪甑臅r間奧威爾都是居無定所、到處流浪。這時候他雖然已在寫作,卻從不以作家的面目出現(xiàn);他做過書店店員和碼頭工人,最喜歡做的是把自己裝扮成一個流浪漢,有時候就睡在公園或火車站的長椅上。這顯然是一個長著“反骨”的人,他不怕以這種面目去面對那些衣著光鮮的同學(xué),他似乎刻意要將自己與主流社會相悖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且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奧威爾去巴黎,第一天就在最廉價的風(fēng)月場所被人偷走了錢包——那里有他所有的錢。他跑到一家小餐館里當(dāng)了洗碗工,一周工作6天,一天工作13個小時。當(dāng)他終于在文壇嶄露頭角時,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了,他第一時間奔赴西班牙去參戰(zhàn),比大洋彼岸的海明威還要決絕。
奧威爾來到西班牙的巴塞羅那。當(dāng)幾乎所有志愿參戰(zhàn)的外國知識分子都加入了由西班牙共產(chǎn)黨所領(lǐng)導(dǎo)的國際縱隊時,奧威爾卻陰差陽錯地加入了西班牙馬克思主義統(tǒng)一工人黨所領(lǐng)導(dǎo)的武裝力量;這個統(tǒng)一工人黨是一個激進的左翼小黨派。奧威爾被派往前線作戰(zhàn)。在前線,奧威爾被稱為最勇敢的戰(zhàn)士。他簡直就是個不要命的瘋子,總是端著機關(guān)槍,高聲叫嚷著沖在隊伍的最前面,敵人在他的面前一個個倒下,他也不幸身負重傷——一顆子彈射中了他的喉嚨,差點讓他送命。不能說奧威爾在西班牙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非凡勇氣是“表演”出來的,這個時候,作家的身份與他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他就是一名真正的戰(zhàn)士。就像他后來所說的,他向前沖的時候什么都沒想過,就是想“勇猛,再勇猛些”!
然而,就在奧威爾被送往巴塞羅那的醫(yī)院治療期間,西班牙共產(chǎn)黨開始清洗統(tǒng)一工人黨,其成員被有組織地捕殺。奧威爾由于傷病住院才躲過一劫。出院后,他開始東躲西藏,最后在英國駐西班牙大使館的幫助下逃離西班牙。這些經(jīng)歷對奧威爾的觸動極大,從此他開始專心寫作。他的寫作站在中立立場,這使他在“左翼”和“右翼”兩邊都不討好,同時也使得他的成名無限滯后——原本他可以很快成名的,卻經(jīng)過幾十年的沉淀才終于被人們所接受。我以為,奧威爾與其說是一個作家,不如說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忠實記錄者,只是他給他的“記錄”賦予了更多的文學(xué)性。
就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的前一年,在與西班牙接壤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一個叫費爾南多·佩索阿的人去世了。他是一個普通公司里的普通職員,像卡夫卡一樣,貌似過著朝九晚五的庸常生活,但他的文學(xué)成就被發(fā)現(xiàn)時,至少比卡夫卡晚了30年。他對里斯本這座本來就不大的城市的了解,主要就是他上班和下班的那條路,他所熟悉的地標(biāo)也只是里斯本老城的那幾家書店。然而,每當(dāng)夜幕降臨,就像歌手趙傳所唱的一樣:“每一個晚上,在夢的曠野,我是驕傲的巨人。”正所謂白天黯淡,夜晚不朽。
在葡萄牙語中,佩索阿是“面具”的意思。佩索阿的確是戴著面具的文人,他一生用過70多個筆名——其實也不能叫筆名,說是假名似乎更為確切,因為這些作品的立意、思想、風(fēng)格都大相徑庭。如果不知道這些作品的出處,誰也想不到它們會出自同一個人之手。佩索阿秘密地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幾十張迥異的“面具”,他們各有不同的外型、個性、生平、思想和政治、美學(xué)及宗教立場,相互之間有書信來往,互相品評、翻譯彼此的作品,有的甚至還有親屬關(guān)系或合作寫作,共同組成了一個輝煌的交響樂團,各有其獨特的聲音,合起來又能演奏出豐富的樂章,佩索阿既是譜曲者又是樂團的指揮。問題是,他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做的意義又何在?理解佩索阿是很困難的,閱讀佩索阿也是很困難的,因為他似乎并不想讓他人理解或者讀懂,盡管生前他并不拒絕給報刊投稿。
佩索阿從17歲直到他去世的30年里,幾乎沒有離開過里斯本一步。他每日都像個安心在公司終老的上班族一樣按時上下班,晚上則呆在家里面寫作、酗酒,直到他病逝。他沒有行萬里路的經(jīng)歷,沒有打過仗,沒有結(jié)婚,沒有孩子,沒有杰克·倫敦那樣的滄??部?,更沒有奧威爾的勇猛無畏,他甚至都沒有離開過里斯本老城。他一生只愛過一個人,就是公司里的打字員奧菲莉婭·凱洛茲。他們之間的戀情主要都是通過書信來傳遞,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卡夫卡和他的書信情侶米倫娜。
有人說,與卡夫卡相比,佩索阿的世界更接近于無垠??ǚ蚩Y(jié)在自己的作品深處,像一尊雕塑,佩索阿則消失在自己的作品中。卡夫卡在廢墟中成就了自己,佩索阿則在內(nèi)心中成就了自己。佩索阿與卡夫卡另一個不同之處在于,他有一種不可阻擋的溫柔氣質(zhì)。美國文學(xué)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中說他是“令人驚奇的葡萄牙語詩人”,他“在幻想創(chuàng)作上超過了博爾赫斯的所有作品”。俄國文學(xué)評論家羅曼·雅各布森說,佩索阿應(yīng)當(dāng)與20世紀的那些大藝術(shù)家——斯特拉文斯基、畢加索、喬伊斯、布拉克、赫列布尼科夫、勒·高爾比耶——相提并論,因為他“集這些藝術(shù)家的特點于一身”。
佩索阿早年喪父。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喪父這一點,往往對一個好的作家、思想家非常重要,它甚至是他們成為思想者的先決條件。對他們而言,思想往往就產(chǎn)生于父親缺失的背景下抑或緊張的父子關(guān)系中??ǚ蚩ê涂藸杽P戈爾雖然沒有早年喪父,但他們都是為了擺脫父親的強大陰影而開始寫作的。佩索阿同樣如此,他不光早年喪父,同時他還要擺脫身為官僚資產(chǎn)者的繼父所給他帶來的強大陰影。為此,他甫一成年便拒絕了家里為他設(shè)定好的眾多條道路,而選擇了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小職員。佩索阿的勇氣在于,在一個追名逐利只爭朝夕的時代,他卻勇于“沒有自己”——他的70多個假名已經(jīng)注定了他很難“出來”,因為沒有人知道哪個才是真正的他。佩索阿的勇氣還在于,他勇于向內(nèi)心去無限拓展挖掘。當(dāng)“生活是文學(xué)的真正源泉”這一理論被廣為接受的時候,他卻誓要與自己的內(nèi)心糾纏到底。不可否認,佩索阿又是一個表演欲極強的文人,因為他的那些用假名所成就的大相徑庭的眾多作品,往往都是在相互交集,相互鼓掌,相互爭論乃至于相互膜拜。佩索阿的內(nèi)心世界實在是太過豐富,他完全用不著表演給他人看,他只要表演給自己看就行了,只要表演給自己內(nèi)心那無數(shù)個不同的文人看就OK了。
雖然佩索阿生前從未期待,但在1985年10月15日,為紀念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佩索阿逝世50周年,葡萄牙政府舉行了盛大的遷葬儀式,將他的遺骨從公墓移至里斯本熱羅尼莫大教堂的圣殿,供人瞻仰。這里也安放著被稱為“葡萄牙文化圣者”的16世紀大詩人卡蒙斯的靈柩。
4
赫塔·米勒1953年生于羅馬尼亞西部蒂米什瓦拉的一個德裔家庭。1987年,她與丈夫——同為小說家的理查德·瓦格納一起移居德國。雖然她已在1982年出版了經(jīng)過出版管理部門刪改的小說集《低地》,但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真正開始,并不在羅馬尼亞,而是在德國。她以流亡者的身份,在德國用德語寫作羅馬尼亞的故事;這成為其寫作的重要特征。她在公開場合從未說過自己是羅馬尼亞人,她也不說自己是德國人,而是說自己是巴納特人。巴納特人是人們對生活于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交界處的德語居民的稱呼,他們像是一群沒有國家的人。這種姿態(tài)讓她“兩頭不討好”。羅馬尼亞對她示好,她不領(lǐng)情;德國給了她安逸的生活和優(yōu)越的寫作條件,她卻不肯按德國的需要寫一個字,并很少與德國主流文壇接觸。她時刻都在以一種神經(jīng)質(zhì)的敏感提醒著外界:我是一個沒有家國的人!我是一個流亡文人!這真的需要一種勇氣。
赫塔·米勒在斯德哥爾摩的獲獎演講,是關(guān)于手絹與她的故事——演講的時候,她的手里就攥著一條手絹。顯然,米勒對自己作為一個異鄉(xiāng)人、邊緣人的身份是敏感的。事實上,如果她放大她的德裔身份,她的境遇會更好。當(dāng)年在羅馬尼亞,因為拒絕給有關(guān)部門當(dāng)線人,她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饑一頓飽一頓的,而且會不定期地被綁架提審,甚至毆打,她的身上現(xiàn)在還留有傷痕。她用手絹來擦拭傷口。她不斷訴說著處于極權(quán)、壓迫、恐懼中的生活經(jīng)歷。她的主題一直沒有改變,致使德國人認為,盡管她身處德國,盡管她是德國人的后裔并且在用德語寫作,她仍然是一個羅馬尼亞人。沒錯,對赫塔·米勒來說,寫作就是對抗遺忘的最重要的方式,她上街一定要帶手絹,她用手絹來遮掩自己對于西方社會的種種不適。不能說赫塔·米勒的 “手絹”沒有表演性,但它并不讓人反感。這種表演更多的是出于作家的本能,并且對他人沒有傷害。
很多人認為,赫塔·米勒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更多的是因為文學(xué)外的某些因素,其實不然。她的作品文學(xué)性很高,語言是簡潔的,節(jié)奏是詩意的。她的許多作品都用簡短的陳述句開頭。米勒清楚,文學(xué)如果不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那么,這樣的文學(xué)就是速朽的文學(xué)。她的作品肯定不是那種為政治而寫作的文學(xué);她的作品,是為人生和人性而寫作的文學(xué)。作為曾經(jīng)是羅馬尼亞的說德語的少數(shù)族裔作家,她自然會描繪她眼中的羅馬尼亞人和她自己。她善于從很小的切口進入,用詩一樣急迫和有些晦澀的語言,將人存在于特定年代、特定環(huán)境的處境揭示出來。同時,她一直在對自我進行診斷,而這種診斷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赫塔·米勒幾乎完全用記憶構(gòu)筑了她的全部文學(xué)作品。記憶是嵌在她生命中的一根刺,只要這根刺還留在她的身體里,她就一定會感到某種疼痛、某種喚醒。她曾經(jīng)說過,她是因為害怕才寫作的,是寫作給了她勇氣。事實上不單是寫作,赫塔·米勒的勇氣更在于她的獨立,她的堅持,她的孤傲。她對羅馬尼亞的記憶決定了她的取舍,這可以理解,但她對德國以及西方政治與主流文學(xué)的不合作同樣引人矚目,因為這同樣需要很大的勇氣。
奧斯維辛之后,作家該怎么寫作,為什么寫作,為誰而寫作?對于文學(xué)而言,我又能做些什么?凱爾泰斯從一開始寫作就這樣捫心自問。那時他剛剛 30出頭,從那以后他就抱著這一連串疑問抒寫了半個多世紀。凱爾泰斯每構(gòu)思一部作品都會想到他曾經(jīng)被關(guān)押其中的奧斯維辛,他無疑已經(jīng)成為了“奧斯維辛的代言人”。
凱爾泰斯一輩子有三次離開匈牙利的機會,但是他都放棄了。說起來這似乎沒有什么,但實際上只有親歷者才知道,對于凱爾泰斯這樣的作家而言,這樣的決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第一次是凱爾泰斯被美軍從集中營里營救出來的時候。因為他年齡小,美軍打算安排他去美國,但他拒絕了。第二次是1956年蘇軍出兵匈牙利之后,大批匈牙利的知識分子流亡西方,凱爾泰斯本可以選擇去法國、德國以及以色列,但他選擇了留下;這是一個年輕作家做出的有勇氣的選擇,他要留下來親歷接下來的生活,他要成為一個“在場者”,一個記錄者。第三次是在1989年匈牙利政府更迭以后,他本可以再次移居西方或去以色列,但他還是沒走,即使留在匈牙利被匈牙利同胞視為“猶太作家”,被極右分子罵為“反匈牙利者”,他也堅決不走,再次選擇了以“在場的流亡”方式繼續(xù)觀察他所熟悉的這片土地。他堅持認為“二戰(zhàn)”雖然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人類只是在戰(zhàn)爭的廢墟上建立起了一個和平的廢墟”,他要描摹這些和平的廢墟。我以為,凱爾泰斯是作家中少有的表演欲不強的人,他說過,奧斯維辛之后,活下來的他,身上剩下的只有勇氣——當(dāng)然,還有使命。
我們一直都在說,作家的成功與否只在于作品水平的高低。這話當(dāng)然沒錯,但我一直偏執(zhí)地認為,一個作家的行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同樣是他能否立足于文學(xué)世界的重要一部分。蘇珊·桑塔格的兒子曾說,他的母親當(dāng)?shù)弥砘及┌Y的時候,也很害怕,也經(jīng)常會不堅強。我覺得這是正常的反應(yīng),因為我們不能將一個作家的勇氣與作為人的本能的恐懼混為一談。
當(dāng)下的中國文壇,吃文學(xué)這碗飯的人中,能夠以“勇氣”二字謂之的人并不多,無論是讓他們像海明威還是佩索阿那樣,似乎都不可能。倒是表演欲強的人車載斗量——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都像極了網(wǎng)民所謂的“戲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