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雯+魏堪才
摘 要:隨著新時代的來臨,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日益突顯,但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家校甚至還存在著分離的現象。社會節(jié)奏日益增快,導致家長并沒有太多的精力重視孩子的教育,沒有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家校共育的現狀,探索現狀出現的主要原因及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小學;家校共育現狀;措施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矩尤為重要,必須積極地將規(guī)矩應用到小學管理中,班級公約、學生守則等就是規(guī)矩的直接體現,同時應該重視家校共育管理,真正地做好學校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一、家校共育的現狀
如果沒有遵守規(guī)矩,孩子們往往會在課堂上說話、開小差,在課外活動中以自我為中心,甚至還會有說臟話等不良現象的發(fā)生,也不愿與人們進行交流,并且遇到事情喜歡選擇暴力手段解決,這主要是因為家長在家里過于寵溺孩子,成使其成為家里的小霸王,從而養(yǎng)成了諸多不良的習慣。在玩游戲時不僅不聽家長的話,甚至還會反目成仇,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作用,不僅會直接影響教學水平,甚至還會影響到庭幸福。
二、家校共育諸多問題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校共育形式單一,效果不佳
家校共育在古代就已有,三字經中就有提及:“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說明在古代我國就十分重視家校共育的效果。但是,目前家長和教師是相互獨立分開教育孩子的,并沒有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導致家校共育的效果較差,甚至還出現諸多弊端。
家校之間的聯系比較匱乏,并且內容十分狹隘。家校聯系的主要目的是真正地全面培養(yǎng)孩子,并且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質。由于陳舊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導致學校和家長一味追求成績和升學率,并沒有重視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導致孩子們的成長畸形發(fā)育,不利于孩子們的成長和健康。家校共育的形式比較單一,并沒有充分發(fā)揮網絡及通訊工具的作用和價值,導致效果并不顯著。
(二)家校共育缺乏長期性、連續(xù)性
教育學生必須要有耐心,家校共育本身具有長期性及連續(xù)性等諸多特點,如果沒有長期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就會導致前期的家校共育完全無用。由于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較快,進而導致家長們不能長期堅持。且教師和家長往往會針對具體事情進行批評教育,并沒有及時性和預見性,最終導致家校共育工作的效率較低。
(三)家校合作欠缺交流
我國目前學校往往會召開家長會,時間通常定在學期初和學期末,家長會并沒有進行創(chuàng)新,依然是教師作為主體,由教師向家長傳遞學校方面的信息,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雙向交流機會比較少,進而導致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信息交流受到阻礙,家長和教師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使開展家校共育合作時,家長不能及時將自身的想法和意見反饋給學校,最終無法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和作用。
(四)家校合作的內容單一
目前,家校合作關注的主要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的品德、興趣愛好及心理健康等諸多方面并沒有涉及。家長往往望子成龍,一味追求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和分數,在學習方面能積極地與學校合作,但在德育方面依然依照自身的經驗進行教育,并沒有重視學校給予的意見,最終導致孩子們嬌生慣養(yǎng)或者簡單粗暴,不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三、改善小學家校共育現狀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以孩子發(fā)展為本
要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必須要積極地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育活動,并且積極地結合教師的意見探討孩子教育問題。雖然目前還是應試教育,但是家校合作應該在升學為本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家校都是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進行教育,必須要結合孩子們的個性有針對性地開展家校共育工作,以避免孩子們產生抵觸和叛逆心理。家校合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家庭和學校教育期望的一致,必須要真正地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服務,堅持以孩子們的健康發(fā)展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家校合作在開展教育時必須要以孩子們的意愿為主要的合作基礎,以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的環(huán)境和條件,促進孩子們全面和諧發(fā)展,這才是家校共育的根本目的。所以,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家校共育理念,才能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科學、合理地開展交流和溝通,才能夠真正整合家校共育的力量,最終發(fā)揮出家校共育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所起到作用。
(二)建立家校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
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中,學校是唯一正確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輔助學校教育,家長必須要服從學校教育。所以,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家長與教師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教師成為了家校共育中的主體和施令者,家長的地位十分被動,家庭教育逐漸的成為學校教育的陪襯,并不能調動家庭教育的主動性。學校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教師對家庭教育具有指導的責任也是正確的。但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受到教育和鍛煉。家庭教育主要就是針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個別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比較頻繁,教育的針對性更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弊端,必須要充分發(fā)揮出雙方的優(yōu)勢,才是做好家校共育。家校共育過程中應該積極交流和溝通,才能夠真正形成合力,最終提高整個教育的效果。
(三)制定法規(guī)政策,建立評價機制
我國相關部門必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家長參與家校共育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進而使家校共育工作能夠實現合法性,各個政府和教育機構必須要結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規(guī),學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家校共育的實際政策,保證其能夠從制度上鼓勵和支持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在開展家校共育工作時,必須要做好評價工作,目前家校共育工作的主要問題就是連續(xù)性及隨意性較差的問題,導致家校共育工作并不能有效地開展,不能真正地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所以,各個教育主管部門必須要對學校、家長參與情況進行嚴格的考核,督促學校及教師能夠真正地落實家校共育工作,比如家長委員會的建立和運行,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對家校共育工作的理念以及家長的參與度和反饋等諸多內容,必須要將家校共育工作的效果與教師的評價和獎懲有機結合。
(四)豐富家校合作內容
國外發(fā)達國家十分重視家校共育工作,主要根據家長參與的層次將家校共育工作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低層次的參與,比如訪問學校、參加家長會及學生作業(yè)展覽等活動;第二類屬于高層次參與,其主要包括經常性的家訪、幫助制作教具及為學校募集基金等諸多內容;第三類就是正式組織上的參與,比如家長咨詢委員會等,能夠直接參與學校的日常決策和管理等工作。我國在開展家校共育工作時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基本合作,比如教師的家訪及電訪等,大部分學校都是以家長學校為主要載體開展家長培訓工作,最終達到引導家庭教育的目的,其本身屬于低層次的參與。但這種低層次的參與并不利于學校提高家校共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學校必須要積極地組織更深層次的家校共育工作,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日?;顒?,科學、合理地利用家長資源,讓有能力的家長為學校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務,逐步向深層次家校共育發(fā)展。
(五)創(chuàng)設和諧的家校合作氛圍
學校領導和教師必須要尊重家長,并且積極創(chuàng)造平等和諧的家校共育氛圍,將熱情落實到實際活動中,促使家長邁入學校大門時就能夠感受到親切和真誠。全體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家校共育的理念,將傳統(tǒng)的主體地位逐步轉變?yōu)槠降鹊匚?,真正開展家校共育工作,實現平等的交流。必須要保證自身的積極性和熱情,將家長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伙伴。必須要付出實際行動,能夠真心實意地讓家長進入學校和班級參與各項教育活動,促使家長真正融入家校共育工作中。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不斷的改革,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對于培養(yǎng)綜合型優(yōu)秀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代教育不應該僅僅重視學生們的成績,還必須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養(yǎng)工作,最終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為我國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人才,有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黃俊源,肖霞.家校合作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新課程學習,2010(1).
[2]陳琳,謝培.小學一年級”家校合作”問題及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08(5).
[3]周雪蓮,陽德華.中小學家校合作的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參考,2007(8).
[4]陸春華.影響小學家校合作主要因素及應對策略[D].蘇州:蘇州大學,2010.
[5]楊敏.淺談如何構建有效的家校共育[J].軟件電子版,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