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珂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據《趙氏族譜》記載,“千角燈”由東莞趙氏家人在元朝初期開始扎制,為趙家獨有,做工考究,每十年制作一盞新燈,耗時十個月之久,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扎制的新燈于正月懸掛于莞城趙氏宗祠,以供觀賞。東莞方言“千角燈”和“千個丁”發(fā)音相同,所以每年春節(jié),百姓觀看“千角燈”祈求百子千孫,成了莞城一大風俗。
“千角燈”源自宋代八角宮燈,有一千個角,一千盞燈,造型氣派,燈身所掛24條燈帶是宋高宗之女——趙玉女親手所繡,繡有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飽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意蘊。同時,其集繪畫、剪紙、刺繡等藝術形式于一體,凝聚了歷代扎燈人的智慧。[1]但由于傳承方式有限,加上受現(xiàn)代生活方式沖擊及經濟效益日漸下降,“千角燈”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僅存館藏的三盞,讓人惋惜。
傳承是一個民族文化世代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于傳承其精湛的手工技藝,更在于蘊含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內涵。“千角燈”作為手工藝類產品,傳承的關鍵在于手藝人。但是,隨著“千角燈”代表性傳承人——張金培的離世,目前僅剩已72歲高齡的張樹祺,“中華第一燈”的制作神技面臨失傳危機。
民間文化遺產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載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積淀而成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寄托的情感,傳承和發(fā)展民間文化意義重大,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國家、當地政府、社會應合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搶救、挖掘、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東莞市政府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fā)展”為工作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明確責任,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則,并于2004年組織專家成立“千角燈”研究小組,專項撥款,組織老藝人搶救保護“千角燈”。經過老藝人們的設計改良與制作,2005年“千角燈”獲得“山花獎”金獎,獲得“中華第一燈”美稱。2006年,“千角燈”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千角燈”手藝薪火相傳,東莞市文化部門舉辦“千角燈扎作培訓班”,培養(yǎng)繼承人,吸引有志之士前來學習。自2016年起,東莞市文化館“非遺墟市”作為打通非遺產品回歸市民生活“最后一公里”,激發(fā)市民自覺參與“非遺”保護的創(chuàng)新舉措,每周六定期開市,吸引了無數市民前來參與。此外,政府還開展了非遺文化“進社區(qū)、進校園”、城市專場、片區(qū)專場和節(jié)日專場等主題活動,使“千角燈”成為了省內外非遺保護的知名品牌。另外,相關文化部門對“千角燈”的手工藝制作程序進行歸類、整理、錄像、存檔,為其傳承提供了系統(tǒng)的資料。
據了解,目前東莞市“千角燈”僅存三盞,分別保留在莞城文化周末劇場、東莞市人民公園博物圖書館和東莞市工人文化館,數量上的稀缺說明千角燈的傳承很難由民間或市場來推動。同時,隨著“千角燈”代表性傳承人——張金培的離世,制作技藝傳承人目前僅剩已72歲高齡的張樹祺,從事“千角燈”制作的技師缺乏,“千角燈”傳承面臨后繼乏人的危境。
“千角燈”的東莞方言因為發(fā)音與“千個丁”相同,所以在古代被認為有百子千孫的吉祥意蘊。[2]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居民生活習慣、生育觀念的改變,現(xiàn)代文化無形的沖擊導致受眾群體弱化了對“千角燈”內涵的認同。
隨機對100位東莞市民對“千角燈”的了解程度及內涵認同進行調研得知,有79.69%的人認為“千角燈”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場合較少,其內涵在當代意義不大;聽說過“千角燈”但不了解的占30.69%,沒聽說過的占50.49%。這說明,不了解和需求、觀念認同弱化也是“千角燈”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一個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精神文化,是一個地區(qū)關于當地歷史文化的記憶和標識?!扒Ы菬簟膘n麗的工藝形態(tài)和豐厚的文化意蘊,蘊含著巨大的旅游價值。[3]但由于其體型龐大、工藝繁雜,很難形成產業(yè)化,融入當地旅游市場,為手藝人帶來經濟效益,所以人們對它的關注度逐漸降低。
“千角燈”燈體表面由200多個大小不一的立體多邊形組成,構造復雜,寬達5.5米,高有6.5米,有一千個角,燈有一千盞,制作一盞需要耗時八個月。高成本、體積大、制作周期長限制了“千角燈”的傳承與保護發(fā)展。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保護好他們是保護好非遺的關鍵與根本。目前,我國手工技藝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傳承人數量少,且年老者居多。因此,政府應在加強保護傳承人的同時,更加注重對新生力量的培養(yǎng)。東莞市政府雖然在近年也通過開辦“傳習所”“培訓班”等途徑吸納感興趣的人拜師學藝。但“千角燈”制作工藝繁雜,選拔傳承新人時也要注意吸納有一定專業(yè)背景的人才,通過成立“千角燈”工作室,以名師帶高徒,徒弟帶新人的“傳幫帶”方式培養(yǎng)人才。
擴大文化遺產的傳承范圍,吸引學生、社區(qū)民眾的參與,開拓更多市場,利用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宣傳文化遺產。結合現(xiàn)代設計理念,將“千角燈”設計成小型工藝品或旅游紀念品,進行工業(yè)化生產,也可以開發(fā)多種旅行產品形式,比如,千角燈賀卡、首飾、包裝等。這樣能保護千角燈工藝,使之符合現(xiàn)代大眾審美要求,獲得新的市場。在旅游開發(fā)方面,政府要適當引導、適度開發(fā),將文化遺產的形式和價值合理有效地融入本土旅游市場,為“千角燈”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一切有利的條件。[4]
另外,利用民俗節(jié)慶,舉辦“千角燈”相關主題慶典,也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在保留“千角燈”原有形式和內涵的基礎上開發(fā)文創(chuàng)衍生品,讓其文化內涵成為其衍生品的核心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所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民間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需要政府的主導干預。[5]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以及可持續(xù)的傳承保護和開發(fā)規(guī)劃,建設“千角燈”工作室或博物館,弘揚傳統(tǒng)技藝,為保護與傳承“千角燈”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還應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依據,提高社會大眾的保護意識。
組織非遺文化傳承人和文化宣傳人員進入中小學和高校開展講座、宣傳,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納入教育體系,可以加深青少年對民族文化遺產和本土特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提升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目前,雖然大中小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東莞市高校的寒暑假“社會實踐”和“三下鄉(xiāng)調研活動”也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調研,東莞市也推出了“莞香傳情港澳臺青少年成長營”活動等,吸引了海內外青年關注傳統(tǒng)文化遺產。但是,“非遺進校園”活動并不能滿足青少年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文化遺產的欣賞與保護教育并未納入教育體系,青少年還缺乏對民族文化遺產和本土特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就千角燈的保護而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可以組織“千角燈”手藝人和宣傳文化人員進入中小學和高校進行“千角燈”專題宣傳講解,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適當引入文化遺產保護內容,吸引高校學生加入“傳習所”和工作室,利用專業(yè)知識理論,找到保護、發(fā)展“千角燈”更好的路徑,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
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不管是制作理念還是手工技法都面臨著創(chuàng)意不足、技藝保守落后、審美不符合現(xiàn)代要求,實用性和時代脫節(jié)等問題。“千角燈”的制作材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需要不斷改進,如主體骨架可由竹子改為鐵線扎制,原來的千盞油燈改為LED防油燈等,達到環(huán)保又安全的效果。“千角燈”的繼承和發(fā)揚,需要與企業(yè)相結合,借助企業(yè)的技術和設計理念,走產業(yè)化開發(fā)的道路形成“千角燈”品牌文化,帶動當地就業(yè),使文化經濟形成產業(yè)鏈,為手藝人、企業(yè)、社會帶來經濟效益。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飽含民族精神與文化價值,政府必須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決其保護和傳承中面臨的問題,保護傳承手藝人,吸納新鮮血液加入傳承隊伍;利用新媒體開拓宣傳新平臺、新形式,提高“千角燈”的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度;與企業(yè)、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形成校企研發(fā)、產業(yè)投資一體化鏈條,促進當地就業(yè)[6];調動全社會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使“千角燈”在社會變革的洪流中,有更多“需求”的機緣,成為東莞市建成“國家文化名城”的一張絢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