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濟忱
相聲藝術是要使人發(fā)笑的,使人發(fā)笑的獨特手段是組織、制造“包袱兒”,而組織、制造“包袱兒”必須認真遵循、熟練駕馭一條規(guī)律,這就是在《相聲大詞典》(薛寶琨主編)中作為“藝諺藝訣”專門做了闡述、釋義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詞典對這一條目的注釋包含了兩個義項:一“指有故事情節(jié)的相聲段子,其故事發(fā)展應遵循的準則”;二“指包袱的制造”。本文只針對其第二義項,與第一義項無關。對于這一點,相聲界的權威人士—— 無論相聲表演藝術家,還是相聲理論工作者,在他們的著述中,都毫無例外地、不約而同地予以肯定、告誡、提示、強調(diào)。諸如侯寶林的《侯寶林談相聲》,侯寶林等的《曲藝概論》《相聲溯源》,馬季的《相聲藝術漫談》,姜昆的《潛心研究 成果問世》(劉國器《笑料中的修辭學》代序言),薛寶琨的《笑的藝術》,王力葉的《相聲藝術與笑》,劉梓鈺的《相聲藝術的奧秘》,吳文科的《說唱義證》,汪景壽的《中國曲藝藝術論》,薛永年的《相聲基礎知識》,等等。在我看來,自有相聲以來,最精彩、最經(jīng)典、最膾炙人口、最經(jīng)久流傳的“包袱兒”,像大家耳熟能詳?shù)膹垑鄢肌顿\說話》之“沒賊,我棉襖哪去了”、馬三立《八十一層樓》之“我忘帶鑰匙了”、侯寶林《三棒鼓》之“要錢的追家來了”、蘇文茂《扔靴子》之“我為等那只(靴子),一宿沒睡”、馬季《打電話》之“你別來了,現(xiàn)在都八點半了”、姜昆《如此照相》之“我瞧那包子呢”等,大多得益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運用。毫不夸張地說,神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正是相聲藝術的制勝法寶。
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為什么可以致笑?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為什么可以致笑?因為它契合了一條重要的致笑規(guī)律:不協(xié)調(diào),即主觀判斷—— 意料,與客觀真相—— 意料之外的不協(xié)調(diào)。因為出乎“意料之外”,所以新奇;因為又在乎“情理之中”,所以巧妙;新奇+巧妙,所以聽者笑了。誠如相聲作家何遲所說:“笑料是各種各樣的矛盾失掉平衡,造成不協(xié)調(diào)而產(chǎn)生的”。(《何遲相聲創(chuàng)作集》第196頁)又誠如王力葉所說:“這些因素(相聲構成笑料的基本因素)中的核心是不協(xié)調(diào)”。(《相聲藝術與笑》第72頁)這就是說,無論相聲致笑的規(guī)律有多少條,組織“包袱兒”的手法有多少種,大多最終都是通過不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了“笑果”?!耙饬现?,情理之中”造成的主觀與客觀的不協(xié)調(diào)正是其中是最活躍的笑因子。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這是方清平節(jié)目中的一個“包袱兒”:
我拿著化驗單找大夫,大夫一看,直搖頭:“完了完了完了……”我一聽這話,腿都軟了:完了?什么就完了?媳婦、房子,都八成新呢,這就歸別人了?我太虧了!大夫還在那念呢:“完了完了完了……不戴眼鏡什么也看不見!”
這個“包袱兒”收到的“山崩地裂”的效果是怎么來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制造出來的。對于“完了完了完了……”觀眾的意料是“我”(方清平)身體出了問題,病情嚴重。而意料之外是大夫“不戴眼鏡什么也看不見”。情理之中呢?大夫視力不夠好,實在是太正常的事了。
《相聲大詞典》列舉的例子更加恰切:“如《家傳秘方》,寫一個止癢的偏方兒,在瘙癢者的強烈期待下,抖出‘撓撓的包袱。這個包袱觀眾根本想不到,而‘撓撓又確實能夠止癢,堪稱‘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的典范”(第88頁)。
無論是“不戴眼鏡什么也看不見”,還是“撓撓”,都是通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產(chǎn)生的反差太大的不協(xié)調(diào)—— 患者可能很嚴重的病情與醫(yī)生不夠好的視力,瘙癢者對偏方兒高深莫測的想象,神奇療效的期待與太過普通、發(fā)乎人體本能的“撓撓”—— 而實現(xiàn)的。
或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固然是很好的致笑途徑,可是,到哪里去尋找那么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節(jié)、橋段呢?
并不難找。如果你認真觀察生活,做一個有心的記錄者,就會發(fā)現(xiàn),“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并不少見,可以開出一個長長的單子——
一個愛開玩笑的人一本正經(jīng)指責一個懷了孕的女士:“你為什么帶孩子上班?違反紀律了!”
一個頑皮的孩子躲在門后,企圖嚇唬跟他一起玩的小朋友,結果把媽媽嚇了一跳。
一個醉鬼到別人家做客,喝醉后在主人家床上睡著了,到了半夜,主人提醒他說:“該走了?!弊砉碚f:“好,走吧,我不送了!”
一個80多歲的億萬富翁,與一位40多歲的美女結婚了,人們向富翁討教追女人的經(jīng)驗,富翁說:“沒什么,無非是在年齡上做點手腳?!薄班?,你說你才70來歲?”“不,我說我90多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都是可笑的。比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不但不可笑,還有點可怕。如上述例子所說,那個頑皮的孩子想嚇唬小朋友,結果把媽媽嚇了一跳,這里當然還有些童趣,可如果門開了進來的是一只大個的流浪狗,這就一點都不好玩了。因此,相聲需要的“意料之外”,應該是與人有益的,至少是無害的。而且還應依附在喜劇性的題材上,發(fā)生在具備喜劇情節(jié)的故事里。這樣,才能產(chǎn)生笑。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致笑,拆開來看,“意料之外”的意料,即觀眾的判斷,是實在的、確切的,而“情理之中”的情理,有時卻可以是虛設的、假定的,甚至是有一點牽強的。這是因為,觀眾在欣賞相聲的時候,總是懷有一點游戲、娛樂的心理,不會較真認死理兒,只要是可以自圓其說的“情理”,都是可以接受的,當然,也不會影響“包袱兒”的效果。比如《肉爛在鍋里》,說的是一個網(wǎng)吧黑心業(yè)主,罔顧國家規(guī)定,擅自接納18歲以下少兒,為遮人耳目,竟這樣強詞奪理:
甲:“……你多大了?”“伯伯我九歲?!?/p>
乙:說話還不利索呢。
甲:“九歲大涼天出來干嘛?走走走……”
乙:回家吧。
甲:(問另一個)“你多大了?”“伯伯我也九歲?!薄澳憔艢q……哎,那孩子別走,來來坐這兒,倆人不整十八嗎!”
乙:啊?倆算一個??!
(甄奇、韓照創(chuàng)作,楊議、楊少華演出)
這個“包袱兒”的劇場效果是沒說的,“意料之外”也沒說的,但如果我們稍稍較一較真,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情理”還是有點牽強:倆算一個,仨算一個可以嗎?四個五個呢?然而,這樣的問號,全被炸了鍋的笑聲淹沒了。
法國作家讓·諾安說得對極了:“在所有笑話中,完全出人意料之外的,才是最精彩的笑話?!保ā缎Φ臍v史》第33頁)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怎樣引人發(fā)笑的?
仔細品味此類“包袱兒”,引人發(fā)笑的奧秘在于觀眾的慣常思維與相聲演員(作者)的另類思維對比后產(chǎn)生的滑稽荒誕的效果及觀眾無可奈何的認可。先解釋一下所謂“另類思維”。這是筆者為說明問題、行文方便而杜撰的并不準確的概念,即相聲演員(作者)在明知觀眾按照慣常思維在想什么的前提下而故意避開慣常另尋思路的思維,當然也要盡量使其合理。還是舉例說明:
甲:我要問的啊,叫所答非所問。
乙:什么叫所答非所問???
甲:就是我問你什么話,你回答我的時候,別跟我的問話挨上。
乙:我還不明白,您給舉個例子好嗎?
甲:可以,比如說我問你“吃飯了沒有?”
乙:那我應該回答……
甲:你說:“我剛洗完腳。”
乙:問我吃飯了嗎,我說剛洗完腳,這全挨不上???
甲:挨不上就算對了。
乙:哦,挨不上倒算對?
甲:對。
乙:就是問東答西,天上一腳,地上一腳。
甲:就這意思。
乙:這叫胡說八道,這話問我多少句???
甲:問你五句。
乙:好,開始吧。
甲:你貴姓???
乙:我坐火車來的。
甲:叫什么名字?
乙:我肚子不疼。
甲:家在哪住???
乙:剛洗完澡。
甲:哎,幾句了?
乙:三句了。
甲:您看怎么樣啊,挨上了,甭問了,挨上了。
乙:不不不,什么就挨上了?
甲:我問你“幾句了”?
乙:三句嘛。
甲:這不挨上了嗎?
乙:哦,這“幾句了”也算一句?。?/p>
(引自蘇文茂、馬志存《答非所問》)
按照觀眾(包括相聲演員乙)的慣常思維,“幾句了”不應算作前面約定的關于“答非所問”的五句考題之一,這應是為了明確考試進程的一句問話,可甲就偏偏把它當作了五句考題之一。這是多么另類的思維!可你不得不承認另類思維也是一種思維,而且合情合理。觀眾在大呼上當又無可奈何的境地中笑了,且笑得很開心。這就是靠另類思維營造出來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實,說來說去,又回歸了一條常識:“理不歪,笑不來”。通俗一點說,所謂“另類思維”,就是講歪理。但講歪理不是不講理,更不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只是在講理的過程中,打一點擦邊球,摻雜一點小狡黠,施展一點小技巧,以期造成種種不平衡、不協(xié)調(diào)。
由于慣常思維,還衍生出一條規(guī)律,就是按照慣常思維的導引,人們往往為所思考的問題預設一個前提,突破了這個前提就形成了“意料之外”,產(chǎn)生了笑。比如這則網(wǎng)絡段子:
教授與農(nóng)民在火車上相對而坐,無聊之際,教授說:“我出一道題,你若不知,給我5元。如果你出一道題,我若不知,我給你500元,如何?”農(nóng)民同意。教授問:“月亮距地球多遠?”農(nóng)民一言不發(fā),遞給教授5元。農(nóng)民問:“上山三條腿,下山四條腿,是什么動物?”教授苦思無解,無奈給農(nóng)民500元。農(nóng)民接過錢準備睡覺,教授追問,上山三條腿,下山四條腿究竟是什么動物?農(nóng)民一言不發(fā)遞給教授5元錢,然后睡覺了。
笑話的妙處在于讀者無端地自己預設了一個前提:提問者應該是知道答案的。而作者偏偏突破了這個慣常思維,讓聰明的農(nóng)民無需準備答案,隨便編造什么問題都可以,反正自己不知道答案也僅僅損失5元錢,而教師不知道答案得付500元,最后的結果總是合算的。于是,教授被戲弄了,讀者笑了。
這種利用觀眾可能預設前提制造“意料之外”,用在相聲里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類似智力競賽的節(jié)目)
甲:請聽題:說用鐵鍋炒豆,里頭有紅豆、綠豆。炒啊炒,炒熟了往外一倒,紅豆,綠豆,清清楚楚。你說這是怎么回事?
乙:不可能。你這個問題沒答案。
甲:有答案。
乙:怎么回事?
甲:一共就炒倆豆,一個紅豆,一個綠豆。
乙:就倆豆啊?
(根據(jù)網(wǎng)絡相聲視頻記憶復述)
你看,觀眾(包括演員乙)自己預設的前提(提問者一定是把很多紅豆、綠豆放在一起炒)就這么想當然,提問者實際的設計(一共就炒倆豆)就這么刁鉆。這是思維邏輯的一次有趣的邂逅,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致笑的又一次勝利。
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致笑有一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這就是在“包袱兒”已醞釀成熟最后抖開的瞬間,一定要展現(xiàn)一點突然性,即猝不及防,干凈利落,切忌欲言又止,拖泥帶水。像“不戴眼鏡什么也看不見”“撓撓”“倆人不整十八嘛”等,一定是脫口而出,拖沓一點,或多一個字都會影響效果。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突然,才出乎意料,才新奇,才引人發(fā)笑。如果慢慢吞吞,都快漏了底了,觀眾還怎么笑?生活中,人們也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每遇酒宴飯局,朋友小聚,都希望有那么一個段子高手、笑話專家給大家來段小笑話,活躍一下氣氛。真正的高手都明白,他必須借一個話題,或找一個由頭,似乎在不經(jīng)意間進行他的“單口”表演,這樣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如果先弄一個人“報幕”,“現(xiàn)在請某某給大家講一個笑話……”然后大家正襟危坐,畢恭畢敬,并且準備好笑容,這個笑話就太難講好了。所謂“我本無心說笑話,誰知笑話逼人來”的境界,就在于笑話來得突然,聽者完全沒有準備。舞臺上的相聲,前面必先有一段“墊話”,作用之一便是借以營造一種輕松的氣氛,旨在進入主題之前,演員以輕松的心態(tài)、輕松的口氣與觀眾“聊天”,在觀眾暫時忘了“這是相聲,你在逗我”的一瞬間,突然把“頂門包袱兒”抖響!
居住在地球那一邊,且已離世100多年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大概沒有見過中國的相聲,但他對笑的闡釋很精到,也幫我們認識了相聲,認識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甚至認識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突然”。他說:“笑不過是因為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在他所聯(lián)想的實際事物與某一概念之間缺乏一致性而導致的現(xiàn)象,笑恰恰是這種鮮明對比的表現(xiàn)”。(《笑的歷史》第43頁)
三、使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致笑,還應輔以哪些具體技巧?
有了比較好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節(jié)設計以后,到了“施工”階段,還需要一些具體的技巧,才能圓滿完成一個“包袱兒”。這些技巧主要有:
1.鋪。即鋪墊。鋪墊的目的是誘導觀眾按照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具體地說,就是按照作者需要的結果去判斷、去“意料”。比如,“不戴眼鏡什么也看不見”那個“包袱兒”,作者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希望觀眾“意料”“我”可能病了,并且情況很嚴重,這樣才能形成最后的“意料之外”。為了這種誘導,鋪墊早就開始了:先說“現(xiàn)在身體不行了”,然后說“找了一家長壽醫(yī)療站”……至于后面的“我一聽這話,腿都軟了”“媳婦、房子,都八成新呢,這就歸別人了?我太虧了”等,都是鋪墊。只有鋪墊得如此“瓷實”,觀眾的“意料”才能得到強化,最后的“意料之外”才能來勢兇猛,“包袱兒”的效果才能“山崩地裂”!
2.支。這是相聲表演常用的技巧,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類“包袱兒”必要的手段。它是在經(jīng)過了鋪墊之后,在“包袱兒”即將抖開之前,再一次把觀眾的思維引向最終結果的相反方向,再一次強化觀眾的“意料”,以期與“意料之外”形成強烈反差?!爸А币话阌膳踹绲耐瓿?。比如《夜行記》的“底”:
甲:……對面兒又來個警察。
乙:你趕快下來吧。
甲:下來?我趁他沒瞧見,抹回頭來一拐彎兒,“滋溜”一下子,這回他再想找我都找不著了。
乙:你到家了?
甲:掉溝里啦!
(《侯寶林相聲選》第57頁)
這句“你到家了”即是“支”。按照情節(jié)的發(fā)展,特別是侯寶林先生表演此處時輕松得意的口氣,觀眾可能會判斷“我”到家了,此時乙順勢來一句“你到家了”,把觀眾的“意料”徹底“支”到了事情結局的反面。
使用“支”的技巧,還有一個小竅門不應忽略,即“乙”的這句“支”與緊接著后面“甲”的那句話(通常即是“抖包袱”的“抖”了),最好是字數(shù)相當(“你到家了”“掉溝里啦”即是)或合轍押韻,這是為了對比鮮明,敘述流利,“包袱兒”抖開脆快。
3.翻。即演員常說的“翻包袱兒”。在“包袱兒”已經(jīng)抖響了(觀眾笑了),觀眾對“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的對立統(tǒng)一表示極大興趣之后,按照觀眾的思路把這個“包袱兒”再翻一下,實際上是推波助瀾,再一次攪動笑海。比如,“不戴眼鏡什么也看不見”那個“包袱兒”,就在這句話之后,那句“你說這行業(yè)能大喘氣嗎”即是。“翻”通常也是由捧哏的完成,因為方清平的這段是“單口”,所以只能由他自己“翻”了。
還有一種情況,“包袱兒”抖得比較含蓄,或者說“意料之外”來得過于“突然”,觀眾還不能馬上發(fā)笑,還需要反應兩秒鐘,這時的“翻”就顯得更為重要。
4.縫。類似于補充說明。如前所述,“情理之中”的“情理”,有時不一定讓人完全信服,這就需要“縫”一下,使其趨于合理。比如侯寶林、郭啟儒合說的《歪批三國》,其中一個“包袱兒”說,《侯批三國》(侯寶林批的《三國》)最貴,捧哏的猜其售價,猜了幾次(從一百到五百)都不對,猜少了,最后逗哏的說“你花五千塊也沒地方買去”,捧哏的問“怎么這么貴呀?”逗哏的說“沒出版”。這個“包袱兒”“響”了之后,是這樣“縫”的:
乙:沒出版你說它干什么?
甲:珍貴就在這一點。
乙:還珍貴呢?
甲:不能輕易拿出來,還在修。
(根據(jù)侯寶林、郭啟儒合說《歪批三國》錄音整理)
拉拉雜雜說了這么多,這是我至少思考了10年的一個題目。不管文章寫得怎么樣,問題說明白了沒有,我只想告訴相聲作者、演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相聲致笑的重要規(guī)律、法則、途徑、手段,是眾多相聲從業(yè)者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實踐屢試不爽的一則藝諺,它是制勝法寶,而且是神奇的,上乘的“包袱兒”大多與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