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利,孫強,劉晗,于曉光,蘇云,丁海祥,谷元杰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骨五科,遼寧 大連 116001)
鈣化性腱膜纖維瘤(calcifying aponeurotic fibroma,CAF)因多見于16歲以下青少年及嬰幼兒,故又稱為幼年(兒)性腱膜纖維瘤,且略多見于男性,而本次發(fā)病于老年女性患者,極為罕見,現(xiàn)報告如下。
77歲女性患者,2015年無意間發(fā)現(xiàn)左足跟外側一包塊,因未影響日常生活無就診,后包塊逐漸增大,且出現(xiàn)疼痛不適癥狀。2017年7月14日于外院就診未果,遂于2017年7有21日來我院就診。門診醫(yī)師查體后以“左足腫物(性質待查)”收入院,患病以來飲食及睡眠良好,二便如常,無進行性體重下降;既往體健,否認外傷病史。專科查體:左足跟外側可見一類圓形包塊,直徑約4.0 cm,表面皮膚完好無破潰,周圍皮膚不紅,皮溫不高,包塊質地韌,邊界尚清,活動度可,輕壓痛,左踝及各足趾活動正常,末梢血運感覺正常。輔助檢查:左足正斜位X線片示左足跟外側軟組織內團塊狀密度增高影,左足諸骨未見明顯異常(見圖1)。初步診斷:左足腫物(性質待查)。入院后行常規(guī)血生化檢查均正常,其中血尿酸266 μmol/L,胸片心電圖正常。2017年7月26日于聯(lián)合阻滯麻醉下行“左足腫物切除術+術后病理檢查”。術中所見:腫塊位于皮下組織,與腱膜組織及周圍組織有輕度黏連,未及骨質層面;腫塊呈類球形,直徑約3.0 cm,灰白色,質韌,有完整包膜(見圖2);縱形剖開腫塊見大體呈分葉狀,乳白色內容物為牙膏狀(見圖3)。術后病理檢查報告提示:左足鈣化性腱膜纖維瘤(見圖4)。術后切口加壓包扎,常規(guī)換藥預防感染,術后2周切口愈合良好拆線處理。
鈣化性腱膜纖維瘤(calcifying aponeurotic fibroma,CAF)非常罕見,目前國內外報告病例數(shù)較少,病變多為孤立性包塊,多發(fā)于手及腕部,少數(shù)見于前臂、大腿、腘窩、踝部、足跖等部位,病變多位于深筋膜及骨旁組織。包塊早期生長較快,后期鈣化后生長極為緩慢,最大直徑一般不超過3 cm,臨床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微不適感;未發(fā)現(xiàn)家族或種族聚集性。CAF術前明確診斷較為困難,常需術后病理檢查以確定病變性質。在顯微鏡下可見,典型病變由成束的梭形細胞組成,病變內含有軟骨樣小島,中央常伴有鈣化,周圍??梢姀浡蜾鰷u狀排列的圓形幼稚性細胞,形成巨大菊形團樣結構,多數(shù)病例中尚可見破骨細胞樣多核巨細胞[1]。臨床中需與鈣化性纖維性腫瘤、皮下鈣化結節(jié)、軟組織軟骨瘤等鑒別。
*本文通訊作者:孫強
董新利,孫強,劉晗,等.老年女性左足鈣化性腱膜纖維瘤1例報告[J].實用骨科雜志,2018,24(2):189-190.
圖1 術前X線片示軟組織內可見團狀高密度影
圖2 取出的腫塊呈類球形,灰白色 圖3 剖開腫塊可見牙膏狀內容物
圖4 病理提示左足鈣化性腱膜纖維瘤
外科手術切除為治療CAF的主要手段。術中應爭取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因腫塊較大,切除后易形成空腔,故需放置引流條及加壓包扎以防形成血腫等。但有50%患者于術后1個月~7年內復發(fā),且年齡越小復發(fā)率越高。也有文獻[2]認為在診斷后1~9年(平均3年)之內可能多次復發(fā),但均未見惡變及轉移。復發(fā)后可再次手術治療。
[1]王宏量,劉玉波.鈣化性纖維性腫瘤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2):337-339.
[2]高立波,陸佳俊,吳一雄,等.左膝非典型鈣化性腱膜纖維瘤1例報告[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9):85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