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良
俗話說人老記遠不記近,但是商場里的人潮,夜晚的彩燈,以及商店門口擺的包禮物花紙再一次提醒步履匆匆的人們,戊戌狗年來了。我也不禁想起兒時過大年的那些往事, “過年”總還是覺得挺美氣挺樂呵的,這“美與樂”又主要源自吃穿玩。
先說這“吃”,因為有個“正月不起火”的民俗,所以一過小年母親就忙起來了。頭一宗就是蒸“老四樣”,老四樣即饅頭、包子、糖三角和豆包。因為我和姐姐愛吃豆包,所以母親做得更起勁。“泡、煮、濾、加、拌”工序頗為復(fù)雜。其中“濾”是篩子去掉紅豆皮,這樣的豆沙餡不僅看著好,吃起來也細膩可口。當(dāng)然如今為保存紅豆皮的養(yǎng)分,這一步一般都取消了。
再就是備菜肴“老五樣”,老五樣就是燉牛肉、燉雞、燉鴨、熬酥魚和炒醋肉胡蘿卜醬。其中后兩樣母親做起來更為精心,記得一次母親曾跟六嬸母扯起做酥魚的經(jīng)驗,說是“一要炸透,二要調(diào)料全,缺一不可,三要注意火候,先用旺火燒開再換微火慢熬?!薄D菚r冬天屋里生火,母親就放到封著的爐子上燉一宿,當(dāng)然半夜她會起來看看的。醋肉胡蘿卜醬可算是母親最拿手的特色菜了,回想其做法大致是三步:先炒好醋肉(即嫩嫩的牛肉切成小方塊,燉它8成熟時再用油炒,炒時加適量的醋和紅糖);再把切成小方丁的胡蘿卜加蔥姜蒜炒;炒到胡蘿卜8成爛時再把醋肉放進去一塊扒拉扒拉,就算大功告成了,這道菜我最喜歡,雖然如今春節(jié)能吃到更多的肉菜,可心里還老想著母親拿手的炒醋肉胡蘿卜醬。
其次是“穿”,即每次過年我和姐姐總能“換換新”,即穿新衣戴新帽蹬新鞋等等(衣服多是母親自制,鞋帽則是買的)。印象最深的是小學(xué)三年級寒假的那個春節(jié),父親給我買的一件小大衣和一雙新球鞋。大衣好像是羊毛氈的,顏色白白的,那黑白兩色的球鞋款式也很時髦,不過又不似如今的旅游鞋那樣花哨。
天津解放的第三天,我們從大姨家回到老宅子,眼看解放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快到了,我就纏著母親要腰鼓(當(dāng)時正興打腰鼓),可因為父親還在失業(yè)(解放前的1948年5月,父親被舊中國的海關(guān)裁下來),家里錢緊便沒有滿足我的要求,直到1950年春節(jié),父親有了新工作,才讓我如愿以償。
最后該說“玩”了,跟堂兄弟們一起扔鐵餅、放鞭炮、跳房子的小樂不說了,要說特高興的就是跟父親和老叔一起去中國大戲院看“大戲”(京劇)了,他倆愛看生凈戲和武戲,??吹挠小哆B環(huán)套》《失空斬》《鐵籠山》和《長坂坡》《漢津口》等等。我呢,最愛看花臉臉譜、武生的披掛扮相和那提槍拔刀殺氣騰騰的武打,而且回家就學(xué),又唱又演的成了小戲迷。
70個春秋匆匆過去,如今大時代與共和國的變化自不必說,連自身的角色定位也由一個調(diào)皮娃子變成了滿頭白發(fā)的“老爸與外公”,至于“年”的過法更是新舊參半勝過當(dāng)年。我則自當(dāng)與時俱進,在享受“年樂”接受“尊孝”的同時,盡量施愛于身邊的老伴與膝下的子孫們,以為促進家庭和美社會文明盡點責(zé)任做點努力。家里新的年味兒漸漸又濃起來了。看著每年孩子逛廟會,與鮮花爭妍的笑臉,與燈籠輝映的明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不禁感慨,這幾代人文化的差異大概就是這樣形成的吧。然而,不論如何,總有一些東西或濃或淡,縈繞在我們的血脈中,那就是年味兒,特屬于中國農(nóng)歷新年的味兒。
(責(zé)編:孫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