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qū)鼎山鎮(zhèn)中心小學校 何愛民
時光荏苒,伴隨改革的春風,在教壇的25個春秋里,我始終勤勤懇懇,精心耕耘,深入學習教育教學理念,投身于教研教改之中,課前、課中、課后常常反思,堅持寫教學隨筆,不斷總結,不斷提升專業(yè)水平,以改促成長,逐步形成了“追隨詩風、生活浸潤”的課堂風格。
1.《寫信歌》:題目首行寫正中,稱呼頂格加冒號。正文提行空兩格,先是問候再說事。一事一段有序議,表情達意分主次。文末便是祝福語,美好心愿露真情。署名日期右下角,先后順序別忘卻。
2.《課間十分鐘》:下課鈴,丁零零,一收二撿三準備;喝喝水,上廁所,眺望遠方腦放松;開開心心做游戲,安全牢牢記心中。
3.《上學歌》:出必告,反必面。過馬路,左右瞧,慢步靠右不亂跑。高高興興上學去,平平安安回家中。
4.《鄉(xiāng)下人家》:屋前搭瓜架,場地種鮮花,屋后竹筍冒,院里雞覓食,小河鴨嬉戲,門前餐和諧,紡織歌催眠,甜蜜入夢鄉(xiāng)。獨特迷人鄉(xiāng)下景,自在生活樂淘淘。
5.《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歌》(新編童謠):臘七臘八入春節(jié),年貨準備不停歇。正月初一是元日,不剩飯菜講節(jié)約。正月十五鬧元宵,觀燈逛廟樂逍遙。四月四五六清明,踏青掃墓祭英烈。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七月初七鵲橋會,家家乞巧望秋月。八月十五慶中秋,歡天喜地大團圓。九九重陽又登高,敬老愛親孝為先。年末守歲除夕夜,辭舊迎新合家歡。傳統(tǒng)節(jié)日記心間,文明勤儉揚美言。
2015年我擔任了小學四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上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的內容是“我看到了什么”,其中有三幅圖畫:主要是訓練學生學會運用從這一單元中學到的一些觀察方法來練習說話。在教學時,我主要抓住第一幅圖畫進行引導。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起初學生只能談到這幅圖是一棵只有枝干的大樹。有一部分人發(fā)現(xiàn)了樹中的人頭像。有的同學說是四個,有的同學說有六個,還有的發(fā)現(xiàn)了八個頭像。讓學生再仔細觀察,看看到底有多少個人頭像。最后還是能從中找出隱藏的十個人頭像。除此之外,學生只能說出有的是男人的頭像,有的是女人的頭像。見此情形,我們便引導學生抓住人物頭像的表情、長相、服飾、姿態(tài)等方面去觀察。由這些你又想到了些什么?然后再有序地說出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交流之后,鼓勵學生以“奇特的大樹”為題,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寫出來。學生的習作內容豐富,很新穎,讓我們有了一次全新的體驗。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想象力,又將說寫結合起來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國語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教學方式、方法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它必須同價值定位、教學內容、學生年齡特點、教師個性與教學設施條件相適應。新課程從自己的目標定位出發(fā),強調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鼓勵獨立思考、主動學習、合作交往與動手實踐。文科教學更多地強調討論、辯論、實踐體驗、對話、角色扮演;每一種教學方式及其理念,都需要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者認真思索,在實踐中細化其實施環(huán)節(jié)、步驟、變通方式。簡單的一幅畫,隨意的一篇課文,只要我們去深究它,借助內容引發(fā)開去,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在上小學三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的“我們的校園”這一主題時,僅在教室內教學生如何繪制校園平面圖,學生很難將空間建構在腦海中。不如將學生帶到校園,選取一個中心場所,確定方位,弄清各個方位的不同場所,作好標記,創(chuàng)設圖例,然后再繪制校園平面圖。這樣讓課堂走出教室,抽象的空間物體形象輕松地置于學生腦海中,繪制校園平面圖就容易多了。隨后,我設計了一堂習作課,抓住學生親身經(jīng)歷,讓孩子們以“我眼中的校園”為主題,將活動的過程以習作的形式再現(xiàn)出來。這樣的開放課堂,既有機地整合了學科,又讓孩子們在生活的浸潤中樂學體驗。
在教學《孔子拜師》這一課時,我先從孔子的言行入手,將重點放在體會孔子的品行上。上完了課,我覺得以下兩點做得比較好:
本堂課中,對于詞語的處理,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動的語境,以“角色互換” 的方式讓學生完全走進孔子的內心,讓學生成為孔子,與他們對話,說說當時自己在路途中是碰到什么困難,是怎么做的。
孔子這一路,在風里吃飯,露天睡覺,旅途生活多艱苦?。∵@就是——風餐露宿。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趕路,這就是——日夜兼程。
這樣的教學,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xiàn)的是一種生活場景。對于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就水到渠成了。至此,兩個本來平凡普通的詞匯因學生的想象移情、角色體驗和教師的巧妙點撥而變得充滿生命活力,詞語成了可以觸摸的有溫度和質感的生命體。
課開始,我就以課后孔子的名言導入,課末又以孔子名言結課。
老師,第一次給大家來上課,帶來了一份見面禮——四句名人名言,誰愿意來讀一讀你知道這是誰說的嗎?
孔子每天跟著老子學習。當他學到了新的知識,他一定會覺得很開心,所以他才會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呢他會怎么做(他知道,在學習上應堅持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裝懂。)所以孔子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前后呼應,渾然一體,學生整節(jié)課均浸潤在孔子深厚的思想文化氛圍中。閱讀,不再只是單純的課文言語的分析講解,還被深深根植于祖國文化背景的宏大時空之中。這樣的閱讀,便是潤澤的閱讀;這樣的課堂,才是富有生命的課堂。
語文教學改革衍生出許多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更要站在改革的角度,從傳統(tǒng)教學的套路中走出來,學會變革、求新。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教學改革的弄潮兒,讓改革之樹在我手中發(fā)芽、成長、開花、結果。改革開放四十載,從教二十五春秋,勤耕深研育桃李,五彩教壇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