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汽車職業(yè)技術學校 黃學成
新一輪學生跟崗實習又開始了。筆者任教的是幼教就業(yè)班而非升學班(16.6班和16.7班),這些學生在今年十二月就將去幼兒園參與頂崗實習了。本次實習安排側重于教學實習。
這兩個班學生在學校附近的三所幼兒園實習一周回來后,筆者讓學生談談自己實習收獲與不足,現(xiàn)將實習生的感悟梳理于下:
生1談到她所在實習班那位有經驗的班主任很有親和力,值得學習。而生2談到她所在班老師是兩面人,早上當著家長時對幼兒很熱情,很有親和力,而家長不在時對幼兒“兇巴巴”的,肢體動作給人感覺很不喜歡幼兒——親和力是第一生產力。在幼兒園,老師如果缺乏真愛,沒有親和力,就是不具備幼兒教育者的基本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精神。師德,是《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核心要義之首位。
(1)我眼里的“她”
生3談到她實習班的老師組織能力較差,有一天,整個下午都是帶著孩子在戶外玩“丟手絹”游戲,當孩子有倦意時不知換一個游戲。 生4談到有的老師,為圖省事,給孩子放光碟看動畫片。不同年齡段孩子看碟片時間有嚴格規(guī)定,大班的最長才30分鐘,而這位老師給小班孩子看了很久——實習生是沒有資格評價實習單位的老師,但在筆者的課堂上,老師給學生機會自由交談,就覺得幼兒園里的老師還不如我??梢?,學生已形成了初步的課堂評價觀。游戲化、趣味化、整合性、生活化,這是我們在平時課堂經常強調的幼兒園課程的特點。
(2)別人眼里的“我”
生5說,她在幼兒園每天都做保育這條線的工作,很多事,很累。生6談到她在組織《什么動物鼻子長》的談話活動和韻律活動時,由于不熟悉教案思路和對兒童歌曲《什么動物鼻子長》的彈奏不連貫,造成低效課堂的尷尬,幼兒互動差。
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未來是服務于幼兒和家長的,要體現(xiàn)“123456”的辦學特色。其中“1”就是吃苦精神,放在首位。“2”指的是保育能力和教育能力?!?”指的是三觀(世界觀、教育觀、幼兒觀)正確。“4”“5”則指向于教學方式,校企聯(lián)動,學做合一等?!?”指的是專業(yè)技能,如說、唱、跳、彈、畫、做(含做手工、制作課件)等。
(3)沒有融入感
生7談到一周五天的實習時間在班上不知道到底該干啥,很尷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沒有一個合適的角色。雖然是實習生,但該班級老師不讓實習生插手做什么,怕家長有意見。
(4)遇到幼兒哭鬧不知所措
生8談到她實習的是托小班,有個別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生活,有非常突出的分離焦慮情緒,孩子嘴里不停地說“我想媽媽了,我想媽媽了……”作為實習生,看到這樣的情況,不知該如何介入,不知該怎樣與幼兒互動表達,去幫助關愛這些孩子。
“生本”,相對于“師本”“考本”“本本”而存在。傳統(tǒng)教育教師累、學生苦、效果差。生本教育提倡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能學好。生本課堂就是好(念三聲)學的課堂。生本提倡“先學后教”“先會(領會)后教”。
筆者在教學中以“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師師傅一體化”“學生員工一體化”“學校企業(yè)一體化”的思想為指導,在課堂中踐行生本理念。
職業(yè)教育的特點是職業(yè)性和實踐性。在我們的課堂中,有的老師花了很多精力,做了不少無用功,非常忠實于教材(本本),為學生分析那些不派用場的案例,講解過時的知識或過難的知識,對學生的評價也僅限于平時過程考核占40%,期末卷面考試占60%,評價很單一。
生本教育,要求我們打破傳統(tǒng)思維模式,既要教書(課本),更要育人(企業(yè)行業(yè)最需要的人),合理開發(fā)和二度處理教學資源,內容要追隨幼兒園實際需求。淡化理論,理實一體化教學,注重實踐實訓,注重過程評價。
筆者在《幼兒園教師課件制作》的課程教學中,將班級40多人分為三個大組,虛擬為三家幼兒園,讓學生自己為幼兒園取名。在各自所在的“幼兒園”,組長負全責,課代表和學習文員是學科重要管理人員,負責組織安排、考核評價打分總結。組員間合作競爭,大組之間也有競爭。
筆者采用任務驅動的學法,讓學生學著在學會課件制作的基本理論和制作方法后,嘗試去分析幼兒園老師的教案,從多角度去解讀剖析,小組討論,考慮應該從哪些內容、哪些角度去設計課件,讓幼兒有形象直觀的感受,刺激孩子的多種感官,以激發(fā)幼兒思維。結果,放手去做,讓筆者沒有預料得到的,學生在組長帶領下,完成得很好。待學生制作完成后,老師再在重點、關鍵點、難點、疑點處伺機點撥指導,長此以往,學生的觀念有了轉變,學習的盡頭更足了。
生本教育所說的抓“根本”,筆者認為,學生會制作課件,是《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的一項教師技能,是未來幼兒園教師最基本的崗位能力。這就是“根”和“本”,所以,老師要給學生提供支架,提供平臺,建構知識,“做中學”“做中悟”。
教師,是課堂的主持人,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要與學生達成一筆心甘情愿的“買賣”,課堂才算是有效課堂。
管理,“管”,竹林里一個官。一門學科,教師是這個“官”“理”,山野里一個“王”,對該學科的管理、任務的執(zhí)行、反思小結,教師就要當好這個“王”。發(fā)布命令,讓下面的多位管理員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這是現(xiàn)代學徒制模式下角色的擔當,教師就是“業(yè)務園長”,組長就是“年級主任”“主班老師”,組員就是“保教老師”……
生本課改,我們在路上,需要老師學的,做的,反思的,太多太多。今后,筆者將繼續(xù)學習生本教育改革的先進經驗,運用于實際,與同仁一道,繼續(xù)對課程的定位、培養(yǎng)目標、方法、教學內容、學生評價等諸多要素展開分析討論。